解析電影《小鞋子》: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相愛」

2020-12-19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小鞋子》,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於1997年8月在加拿大上映。《小鞋子》電影講述,有一對兄妹生活艱苦,母親生病了,父親為了養活家人和交房租焦頭爛額。在這個時候,妹妹的鞋子破爛不已,於是哥哥幫妹妹拿鞋子去修補,卻不慎把鞋子弄丟。由於家庭條件不允許,兄妹倆只有哥哥一雙鞋子。於是他們約定好,讓妹妹先穿鞋子去上學,放學後跑回家然後讓哥哥穿著跑去學校上學。雖然哥哥跑得很快,但是仍然避免不了遲到並差一點被逐出學校。後來,由於父親出色的工作,富豪給了父親很多錢,父親非常興奮並說要給兄妹兩人各買一雙鞋子。在這個時候,鏡頭不停的從兄妹兩人換鞋然後跑步上學來回切換。直至有一天,哥哥看到市內舉行長跑比賽,哥哥看到自己的鞋子後一度想放棄。但是機緣巧合之下,看到季軍的獎品是一雙鞋子,哥哥承諾要為妹妹贏得一雙鞋。比賽當天,由於種種原因,哥哥最後得到了冠軍,可是他的臉上沒有喜悅的神情只有失望的淚水。與此同時,有一片紅色的金魚遊了過來親吻哥哥的腳。鏡頭一轉,描述父親的自行車上有著一雙嶄新的球鞋和妹妹夢寐以求的小皮鞋。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另有一番成就,但是這不僅決定於先天基因的因素,更重要的時候後天成長環境的形成。

很多父母以前從來沒有聽過這一部電影的名稱,但是看完之後卻引人深思。

今天我們就從育兒的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成功的因素,以及父母教導孩子中值得借鑑的地方。

第一:父母之間要相親相愛,給孩子樹立榜樣。

第二:父母要引導孩子之間互幫互助,為人寬容

第三:父母要教導孩子體諒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我們一一來進行分析。

第一:父母之間要相親相愛,給孩子樹立榜樣。

儘管電影中男主人公生活艱苦,媽媽生病,爸爸為生計不斷的想辦法。但是整個家庭氛圍非常好,充滿歡聲笑語。爸爸非常可愛,雖然脾氣不怎麼樣,但是面對生病的妻子疼愛有加,悉心照顧妻子的日常生活。父母之間的氛圍,給孩子樹立榜樣,兄妹兩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相親相愛,開開心心的度過每一天。

第二:父母要引導孩子之間互幫互助,為人寬容

妹妹雖然年紀小但是卻很懂事,儘管哥哥弄丟妹妹的鞋子的時候,雖然有責怪哥哥,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妹妹能夠體諒哥哥,哥哥也把自己的鞋子給妹妹穿。兩人就在不斷的交換鞋子中來度過上學的每一天。

第三:父母要教導孩子體諒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阿里非常的優秀和堅韌。懂得體諒體諒家裡的難處,弄丟了妹妹的鞋子之後考慮到家裡生活艱辛,沒有問爸爸媽媽拿錢重新買一雙。而是通過跟妹妹交換鞋子穿和贏得比賽冠軍來賠償妹妹的損失。

其實電影《小鞋子》中哥哥和妹妹的相親相愛,互幫互助離不開父母之間相愛。

原生家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成長。儘管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的不一樣,但是原生家庭的教導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我們經常看到自信開朗,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禮的孩子,往往家庭裡都是歡聲笑語。父母能夠給予孩子一定的支持和鼓勵。相反,孩子像驚弓之鳥,要看著別人的眼神戰戰兢兢的過著生活。總是思前想後的,想著別人卻沒有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種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可能經常看到父母吵架,感受不到父母之間的愛。

今天,我們就來從《小鞋子》這部電影中,從育兒角度來談談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相愛"。

第一:父母的情感對於孩子成長有著重要作用

父母之間的愛情是孩子以後愛情觀的模板。一個孩子如果懂得去愛別人,那麼一定有一個很愛她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是雙向的,這種感情是會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的。如果父母對孩子表達出充分的愛,孩子會受這種愛薰陶,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好好的愛別人愛自己。父母之間的相愛是一種良性的親情循環,有助於孩子以後感情生活的發展。

第二:父母是否相愛是孩子性格的決定條件之一

有些孩子第一印象就是樂觀開朗,而有些孩子卻是愁眉不展。我們不能一昧的責怪是孩子的性格怪異,更應該從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中分析。有些時候,孩子的性格是由於家庭環境而後天形成的。

性格暴躁,不討喜。可能就是因為父母在家經常吵架,嚴重的甚至出現家暴的現象。這樣孩子就會是不是我變成父母這個樣子別人才會喜歡我。慢慢的負能量不斷的佔據孩子的心頭,世界觀和方法觀都逐漸陰暗。沒有看到世界還有好的一面。

很多極端的孩子,在父母的感情存在裂痕的時候會表現得十分糟糕。他們會模仿父母親在家庭生活中的動作。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給予他們關心。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錯,他們有時候也無能為力。在他們的年齡很多事情都事與願違。

第三:父母相愛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

父母之間的感情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發展的關鍵。莫泊桑曾經說過: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或者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有多深。父母之間的相親相愛能夠給孩子帶來正能量,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看待世界。有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思想道德。

作為父母怎麼樣傳遞彼此之間的愛來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一:父母親要分好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父親在家庭中扮演承擔著的作用。經常在外打工掙錢,給孩子穩定的物質生活。但是這不意味著父親要掙很多很多錢忽略家庭生活,而是要給孩子一個安慰的家。讓孩子覺得家是避風港。而母親在背後默默支持丈夫和孩子的決定,不要一直重複一件事,適當時候少說一些家長裡短。

第二:父母親都要給予孩子正確的思想教育

很多家庭中會發現,孩子往往跟母親容易吵架,這個時候如果有父親的出馬,調節緊張的關係,那麼會有利於事情的解決。父母親都常常跟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在進行互動的時候,要正確客觀的分析一件事情的錯與對,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孩子面對不同事物的時候都能夠以正確的觀念去對待。

第三:父母雙方都要為家庭做好規劃

父親比較粗枝大葉,而母親心思比較細膩,這時候兩人可以互補,針對對方的不同想法進行分析和研究。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有為這個家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這個家庭更加融洽。

父母的情感看似與孩子的健康成長毫無干係,但是卻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一環。作為父母,責任很重但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學會改善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父母需要學習的一課。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睿智燈塔-父母的及時「閉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終於,在孩子與母親的又一次衝突之後,孩子自己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跑到了爺爺家,爺爺以為孩子的媽媽知道,就沒有告訴孩子媽媽。這件事情的發生,著實嚇壞了這位母親,也讓這位母親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 傅首爾兒子調侃老劉貸款,黃多多自律,父母恩愛是對孩子最好教育
    但是劉多樂和父母的相處方式真的是很讓大家深有啟發,父母的關係好,真的是會影響到孩子,劉多樂的個性看著就很活潑陽光,也是一個段子手,但是也會讚美父母,「我要是個女的,我也會選這件婚紗」,情商非常地高。」可見父母的教育其實是深深影響孩子的一舉一動的。
  • 《小鞋子》:天堂的孩子,在「深谷」中守望幸福
    然而,不管是迫於政治問題也好,宗教問題也罷,在伊朗的電影中,敏感的問題從未出現在大銀幕中,導演沒有刻意討好觀眾,博取同情而在創作經營一盤「核武器」的「大餐」。《小鞋子》式的孩童等溫情類電影卻成為了一個新的突破口。
  • 《小鞋子》:1雙鞋2人穿,為愛奔跑!折射出貧窮生活真善美
    -----《小鞋子》1997年上映的電影《小鞋子》,一部被入圍1999年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上映的20多年裡,熱度一直不曾減,豆瓣二十幾萬直接評出9.2的高分。電影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窮人家的阿里為取回妹妹拿去縫補的鞋子,無意間把鞋子丟失了,懂事的他們,不敢跟父母開口,說出鞋子丟失的事情。
  • 父母要注意:你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暗示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在陪伴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深深的影響。孩子的性格與思想更是會因為父母的評價而產生影響。在電影《阿甘正傳》中,主人公阿甘從小就是個低智商兒童,正常的人的智商標準是在80以上,但阿甘卻只有75,不僅如此阿甘阿還是一個跛腳駝背的孩子,只能每天戴著矯正架行走。
  • 地鐵站,這位奶爸火了,網友: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言傳身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素質曾經有人說: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城市的素質,那就去這個城市的地鐵站走一走。地鐵站確實是個能讓你看到眾生百相的好地方,素質高的人大有人在,但也總有那麼幾個「另類」顯得特別扎眼,會讓你忍不住想噴一句: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 「你是菩薩送來的金鳳凰」,父母對孩子認可就是全世界對孩子認可...
    父母對孩子的認可和鼓勵,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並且,孩子年齡越小,父母的評價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大。最近幾年,我們常常說「原生家庭」,父母們也越來越重視原生家庭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很多父母再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用否定的方式來「激勵」孩子變得更好,比如說:孩子承諾下次考更高的分數,父母卻說』我不相信你能考的更好,就你?能及格就不錯了。』父母以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缺乏自我滿足感,形成「自我厭惡」。
  • 豆瓣評分9.2的《小鞋子》告訴你,苦難是生活真諦,愛是解藥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鏡頭一開始就是一個修鞋匠,在修補一雙破舊的鞋子,鞋子到處都是修補的痕跡,即便是這樣鞋的主人也沒捨得丟棄。從這雙鞋子中,可以看出破敗之氣,低矮的棚屋更是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是窘迫的。這部電影是1997年發行的伊朗經典電影《小鞋子》。
  •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有兩種話不能對孩子說
    法國心理學家,醫生埃米爾·庫埃在《心理暗示力:喚醒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提到:潛意識主宰人生,暗示影響潛意識,而人的意念就是暗示,而語言是表達出來的意念,它的暗示作用,威力強大。負面語言的作用:植物被罵枯萎。曾經有人做了個實驗,有兩盆生長差不多的植物,一個人對著一盆植物甜言蜜語,對著另外一盆植物惡語相向,甚至給予恐嚇。
  • 「打罵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大,父母可要重視
    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免不了非打即罵,認為這種方式才能夠真正讓孩子得到教訓,把父母的教導記在心裡。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演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可取,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為不利的不良影響。
  • 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父母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要求。分不清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是很多家長的通病。那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形式主義過多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出現以下這種回答:"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爸爸媽媽會不高興,相反,如果你成績考到了第1名,那么爸爸媽媽就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 父母是孩子將來的一面鏡子——談談怎樣對孩子做到言傳身教
    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將來的成長。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言傳身教。那麼,父母對孩子如何做到言傳身教呢? 其次父母要求孩子做的,自己要先做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你的言行舉止將直接被孩子模仿,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就要求為人父母的做到言行一致,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才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威信,掌握教育的主動權,才會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否則,你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只會使孩子變得更加反感和叛逆。
  • 解析電影《誤殺》:主人公素察成為禽獸背後,是失敗的家庭教育
    今天,我們就從家庭教育這一方面來解析這部電影,電影中從以下三個方面告訴我們失敗的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1、 素察的父母對素察無條件的寵溺放縱使他失去了道德底線
  • 日本11歲男孩的一天,戳中萬千中國父母心:教育是最好的國防
    是不是感慨於他們的自律和勤勞,相信不少父母都很佩服這個男孩兒,更好奇他的媽媽是如何教育的。大部分中國孩子的日常清晨而中國孩子可不同於日本孩子,莫說自己起床做早餐了,能夠在父母做完早餐之前主動起來就不錯了。
  • 難道接受了幼兒園的教育,就可以放棄父母的教育?老師:大錯!
    每當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父母們肯定會將他們送到幼兒園裡去,畢竟孩子慢慢的長大了,父母也要離它們越來越遠,平時的時候父母上班都比較忙,所以去幼兒園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不過很多小夥伴也在糾結一個問題,孩子年齡這麼小,幼兒園的教育和父母的教育到底哪個重要呢?
  • 當父母變成傭人,百依百順,對孩子是一件好事嗎
    當孩子出生的時候,父母的心,感覺一瞬間被填滿,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全心全意地保護他,讓他慢慢成長。愛孩子沒有錯,想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也沒有錯,但是如果父母完全淪為孩子的傭人,這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不管是嚴父慈母還是嚴母慈父,父母在家裡面的角色,都應該是孩子的導師,家長,也可以時不時地客串一下孩子的朋友。
  • 父母認為對孩子好的東西,你們真的認為適合他們嗎
    父母認為對孩子好的東西,你們真的認為適合他們嗎身為父母的一心都想將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孩子,但是你們真的覺得這些最好的東西適合給孩子們嗎?最近我無意間在一個育兒論壇看到了一個母親發表的帖子,帖子裡面說到,這位母親為了能夠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不僅辭去了自己的高薪工作,並且還將家裡的房子給賣掉了,直接帶著孩子去了國外生活。她的想法是孩子在國外生活一定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並且長大後也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履歷看起來更加的優秀一些。
  • 對孩子「放養」,是教育的突破,如何把握「相對的自由」是關鍵
    隨著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孩子的人權問題,很多的家長也開始傾向於放養式的管教,認為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幫助。確實,「放養」式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有很多的好處,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的。以下幾種孩子,建議家長就不要採用放養式的教育了。
  • 日本對孩子的教育有多「無情」,看完你就知道了,值得父母借鑑
    提起日本,大家都會想到日本對孩子的教育,日本一直以來都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他們非常重視幼兒的教育,甚至將幼兒園建成了人見人愛的遊樂園。但是日本的教育方法,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卻存在很多「無情」之處,但是儘管這種教育方法無情到令人感到恐懼!
  • 媽媽「經濟獨立」,是對孩子「自立」的最好教育,女性都該看一下
    在很多的辯論題目上,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辯題,前不久剛聽到的一場辯論賽就是討論關於"家庭中女性經濟獨立對於孩子的"自立"是否有教育意義?"在正方的辯論中,他們以各種各樣的理論證明著"家庭中女性經濟獨立對於孩子的自立有很大的教育意義"。通過這場辯論賽,我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