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七十二子中唯一的南陳名將,當他被擒,陳被隋滅已難以逆轉

2020-12-13 覃仕勇講史

宋徽宗建武廟祭祀古代七十二名將,南北朝僅有六人從祀。

這六人分別是:宇文憲、韋孝寬、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

不難看出,吳明徹是南陳唯一榮登七十二名將行列的人選。

有人因為吳明徹晚年死得太過窩囊,認為他是徒有其表、虛有其名,其實不配。

但要我說,南朝從宋文帝算起,歷經宋、齊、梁、陳四代,多次興師北伐,卻多以失敗告終。南陳國力最弱,因為起用了吳明徹掛帥,打北齊打得有聲有色,並且擒殺了一代梟雄王琳。單此一役,吳明徹就可以名垂千古,笑傲侯安都、周文育、甚至陳慶之、韋睿、檀道濟等一大批震爍史冊的名將於九泉之下了。

吳明徹是將門之後,他的祖父吳景安曾為北齊南譙太守,父親吳樹為南梁右軍將軍。

不過,吳明徹很小就失去了父母,他那些用兵打仗的才能是跟隨汝南人周弘正學到的。

他的幾個哥哥都以耕種為生,家境貧困,難以維繫生計。

吳明徹年紀稍長,就離家投軍,後來出任了南梁朝的東宮直後。

侯景禍亂江南的時候,鴻哀遍野,民不聊生。

吳明徹有粟麥三千餘斛,他慨然散糧濟困,與鄉親們共渡難關。

陳霸先鎮守京口,聽說了吳明徹這一豪舉,壯之,深相結納。

陳霸先後來受禪稱帝,任命吳明徹為安南將軍,跟隨侯安都、周文育討伐王琳。

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王琳。

王琳其人,果勁絕人,是個宋江式的人物,仗義疏財,愛結交朋友,能傾身下士,招攬到了很多江湖死士,史稱「麾下萬人,多是江淮群盜」。

在平滅侯景的過程中,王琳與杜龕的軍功在王僧辯軍中並列第一。

王琳的手下恃寵縱暴,王僧辯屢禁不止,懼將為亂,秘密向蕭繹啟請誅之。

王琳很講義氣,把事情全攬了下來,去江陵向蕭繹請罪。

動身之日,三軍痛哭流淚。

王琳很有些感慨,對長史陸納等人說:「吾若不返,子將安之?」

陸納等人堅定地說:「請死相報。」

蕭繹那邊不知王琳的威勢,等王琳來了,把他關進了大牢。

這下捅了馬蜂窩了。

陸納等據湘州起兵造反,聲援王琳。

蕭繹派王僧辯前往平叛,數月不能下。

由於侯景事方了,江南的局勢尚未完全安定,蕭繹對湘州之亂深感憂慮,只好釋放王琳。

王琳一出,陸納等人投戈俱拜,無條件投降。

王琳的威望,一至於此。

陳霸先殺王僧辯、擁立蕭方智為帝,曾授王琳侍中司空。

王琳拒不從命,大營樓艦,與陳霸先分庭抗禮。

因此,陳霸先受梁禪,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王琳,派遣自己最得力的大將侯安都、周文育率軍往誅王琳。

侯安都在出發前就黯然長嘆說:「我其敗乎,師無名矣。」

果然,兩軍在沌口開戰,那王琳乘平肩輿,執鉞於麾下指揮作戰,一舉擒獲了侯安都、周文育。

隨軍出戰的吳明徹見機得快,拔營回都,全身而退。

王琳得勝之後,氣焰囂張,派人向北齊請求送還作為質子的永嘉王蕭莊,擁立為梁朝皇帝,揮軍東下,直取揚州。

在蕪湖,王琳遭到了陳朝大將侯瑱的抵擋。

王琳讓士兵往侯瑱的船上扔火炬,可惜,天不遂其願,西南風忽至,火炬為逆風而扔,大火被反刮回來,無數兵船被燒毀。

侯瑱趁機縱兵出擊,大破王琳軍。

王琳乘坐舴艋小船突圍而出,接引蕭莊,狼狽不堪地逃入北齊。

北齊孝昭帝高演任王琳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封會稽郡公,鎮守壽陽。 又增發給王琳軍餉,賜一班鐃吹樂器。

王琳滅陳之心不死,時時謀劃侵陳。

陳朝方面因此興起了北伐之論。

補充一下,陳朝在繼王琳之亂後,又有湘州刺史華皎之亂。

平定了這場變亂的人就是吳明徹。

吳明徹不但平定了華皎叛亂,還大敗北周和西梁聯軍,奪取西梁三郡。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陳宣帝計劃討伐北齊,交公卿廷議。

眾大臣意見不一,吳明徹堅決支持北伐,並請纓掛帥。

尚書左僕射徐陵贊成由吳明徹掛帥,他說:「吳明徹家在淮左,悉彼風俗;將略人才,當今亦無過者。」

陳宣帝於是命吳明徹都督徵討諸軍事,領兵十萬北擊北齊。

該年四月,吳明徹分兵交都督黃法氍往攻歷陽(今安徽和縣),自己率軍往攻秦郡(治今南京六合)。

北齊方面大驚,派尉破胡、長孫洪略率眾十萬援救秦州,另遣軍援救歷陽。

尉破胡、長孫洪略的十萬之眾的前部,有「蒼頭」、「犀角」、「大力」等等稱號,部中將士,皆身長八尺,膂力絕倫,其鋒甚銳。

部中又有西域胡將,妙於弓矢,弦無虛發,令人生畏。

吳明徹知道自己軍中的猛將蕭摩訶最能打,激勵他說:「如果你能殪此胡將,則彼軍奪氣矣!」

又擔心蕭摩訶膽氣不足,親自倒酒遞給他,給他壯膽,說:「君有關、張之名,定斬顏良!」

蕭摩訶舉杯喝酒,說:「殪此胡將易事耳!所憂慮的是不知他長什麼模樣,無從辨認。」

吳明徹召來北齊降兵,要他給蕭摩訶詳細描述胡將特徵。

降兵給蕭摩訶指點說:「西域胡將著絳衣,樺皮裝弓,兩端骨弭。」

大戰開始了,吳明徹再給蕭摩訶倒酒壯行。

蕭摩訶飲訖,馳馬直衝齊軍。

西域胡將勃然大怒,挺身出陣,但其彀弓未發,卻被蕭摩訶擲來的鐵戟擊中額頭,仰天倒地。

齊軍「大力」部奔出十餘騎應戰,蕭摩訶一一將之斬落。

齊軍膽落,陳軍趁機發起猛攻。

北齊軍猶如山倒雪崩,紛紛退走,主帥長孫洪略被陣斬,另一主帥尉破胡倉皇奔走,僅以身免。

吳明徹大獲全勝,順利拿下了秦州。

由於秦郡是吳明徹的老家,陳宣帝詔具太牢,令拜祠上冢。

吳明徹上墳當日,文武羽儀甚盛,鄉裡以為榮。

那邊的黃法氍先於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擊破北齊軍,復敗北齊遣發來的援軍,攻克歷陽,進軍合肥,迫降合肥北齊守軍。

六月,黃法氍克合州。

七月,吳明徹攻克仁州,再戰再捷,又攻克平峽、石岸二城。進逼壽陽。

北齊鎮守壽陽的就是王琳,他和刺史王貴顯駐守在壽陽外城。

吳明徹亟乘夜率兵狂攻,一鼓得手,破入外城。

王琳、王貴顯只好退保內城。

吳明徹加緊修治進攻器械,又逼肥水灌城。

城中苦溼,多腹疾,手足皆腫,死者十六七。

眼看假以時日,壽陽可得。

北齊右僕射皮景和卻在這時候率眾數十萬來援,到了距離壽春三十裡遠的地方,駐紮了下來,聲勢逼人。

陳軍大譁。

眾將不安,紛紛向吳明徹詢問:「堅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審明公計將安出?」

吳明徹笑答道:「兵貴在速,而彼結營不進,自挫其鋒,吾知其不敢戰明矣。」

次日,他親擐甲冑,上馬誓眾,揮軍從四面發起疾攻。

城中震恐,陳軍一鼓而克。生擒了王琳、王貴顯、扶風王可朱渾孝裕、尚書廬潛、左丞李騊駼。

前來救援壽陽的皮景和在怖震之下,不戰而遁,丟棄了駝馬、輜重無數。

王琳有很多舊部曲都在吳明徹帳下為將,這些人看見王琳被擒,皆歔欷不能仰視。

吳明徹擔心節外生枝,命人斬殺了王琳,將其首級及王貴顯、可朱渾孝裕、尚書廬潛、左丞李騊駼等人一起解傳回建康。

陳宣帝收到捷報,大喜過望,下詔稱讚說:「壽春者古之都會,襟帶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稱要害。侍中、使持節、都督徵討諸軍事、徵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平郡開國公明徹,雄圖克舉,宏略蓋世。」

加封吳明徹為車騎大將軍,都督、豫、合、建、光、朔、北徐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增封並前三千五百戶。

吳明徹在壽陽城南登壇拜受,成禮而退,將卒莫不踴躍焉。

太建七年(公元575年)閏九月,吳明徹又率軍溯泗水西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軍至呂梁(今徐州東南),擊敗北齊援兵數萬人。

不過,陳宣帝已滿足於既佔之淮河兩岸地區,無意再進,這場戰績輝煌的北伐行動已經進入了尾聲。

太建九年(公元577年)十月,北齊被北周滅亡,陳宣帝準備乘機爭奪淮北地區,詔令吳明徹舉行第二次北伐。

這次北伐的第一站,就是呂梁。

吳明徹遭遇到了北周徐州總管梁士彥的頑抗。

梁士彥並非吳明徹的對手,屢戰屢敗。

吃了虧的梁士彥最後學乖了,退守城池,當起了縮頭烏龜,不肯再出城迎戰。

吳明徹故技重施,把攻打壽陽那一套又使了出來,引清水灌城,自己率舟師環列於城下,日夜攻打。

北周派大將軍王軌率軍前來救援。

這個王軌,與救援壽陽的皮景和不同,他一上來,就給陳軍施予了重大壓力:他指揮士兵在水中橫流豎木,以鐵鎖貫車輪,阻斷了陳軍船隻來往的通道。

這麼一來,王軌和梁士彥一外一裡,形成了對陳軍的外內夾攻。

陳軍腹背受敵,人心惶惶。

諸將中有人主張缺開攔河壩,用船載馬,移動軍營,以脫離險境。

主管軍中馬匹的裴子烈反對說:「若決堰下船,船必傾倒,豈可得乎?不如前遣馬出,於事為允。」

也是上天要亡吳明徹,這時候的吳明徹背疾甚篤,自顧不暇,糊裡糊塗就答應了。

結果,河壩剛缺,船艦是一擁而出了,但到了清口,水勢漸微,所有的船艦都擱淺了。

北周騎兵掩殺而來,沒有了戰馬的陳軍將士們心慌意亂,一鬨而散。

重病在身的吳明徹走投無路,束手就擒。

北周武帝宇文邕傾慕吳明徹是一代名將,沒有殺他,也沒有羞辱他,封他為懷德郡公,官拜大將軍。

吳明徹卻憂憤遘疾,於該年死於長安,時年六十七歲。

數年之後,陳後主即位,他對吳明徹的被俘遭遇深表同情,下詔追封吳明徹為邵陵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其子吳惠覺嗣爵,下詔稱:「李陵矢竭,不免請降;于禁水漲,猶且生獲,固知用兵上術,世罕其人。故侍中、司空南平郡公明徹,爰初躡足,迄屆元戎,百戰百勝之奇,決機決死之勇,斯亦侔於古焉。」

唐德宗於建中三年(782年) 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設廟享奠,其中就有吳明徹。

宋徽宗於至宣和五年(1123年)古代七十二位名將設廟,吳明徹也位列其中。

可以說,南陳第一名將吳明徹的被俘,基本註定了南陳的軍事走向衰微,則陳被隋滅,已難以逆轉。

相關焦點

  • 曹操名將雲集,為何只有張遼入選武廟七十二名將?其他人輸在哪?
    說起武廟七十二將,其實這是宋代做出來的排名。其中三國時期共有有12人上榜,分別是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羊祜、王濬。可以看到,曹操手下名將雲集,卻只有張遼一人入選,這是為何呢?
  • 關羽張飛皆入祀武廟,趙雲沒有入祀武廟,只因趙雲沒戰勝過名將
    三國時期總共有12位名將入選武廟七十二將,為何渾身是膽的趙子龍沒有入選呢?筆者今天得空,給列位看官講解一下這個話題。趙雲,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趙雲沒有入選武廟七十二將,關鍵是他沒有戰勝過名將。趙雲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是擔任蜀軍中央衛戍部隊司令員的職位。
  • 古往歷朝歷代名將武廟榜,一聖、一亞、十哲、六十一將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古往歷代名將,武廟一聖、一亞聖、十哲、六十二將。中華浩瀚歷史中,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將領,戎馬一生,後世留名,受人敬仰。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特意修建廟宇,以周朝開國太師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良將十人從之。稱(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並在之後歷代多次調整增加。
  • 唐朝武廟十哲:戰國三人入選,三國僅諸葛亮入內
    唐肅宗時,入選武廟十哲。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吳起(前440年—前381年),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其著作有《吳子兵法》傳世。 唐肅宗時,吳起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孫武韓信位列十哲,關羽張飛是武廟七十二弟子,武聖武成王是誰?
    供奉文聖人的文廟,供奉武聖人的武廟,是歷朝歷代君王都要前去叩拜的。文廟可能一直叫文廟,武廟卻不是總叫武廟,其中供奉的也不總是關羽。武廟一開始叫武成王廟,在武成王廟裡,孫武吳起韓信張良諸葛亮等「十哲陪祀」,關羽張飛這樣的名將充當七十二弟子,這是按照文廟祭祀孔子的規矩來的——只是後來關羽火箭上升,擠掉了武成王,自己當了武聖人。
  • 大隋功勳——韓擒虎
    韓擒虎,隋朝名將,從小就十分魁梧,並且練得一身好武藝,長大後學習軍法,有所成,在北周時期就已經是刺史了。率軍滅了陳國,是大隋王朝的開國元老,開皇十二年,韓擒虎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封壽光縣公。韓擒虎本人也是體態雄偉,姿容威嚴,天生長了一副大將的面孔,可以說是天生的武將苗子了,而且他不但自幼勤習武藝,閒暇時也是非常的好學,據傳經史百家之說他都曾有所涉獵,這樣的人已經稱得上是文武雙全之才了,再說他的父親也不是無名之輩,其父親韓雄,乃是北周王朝的忠臣良將,曾在北周朝廷做過大將軍,刺史等職,所以這韓擒虎也算得上是名門之後,將門之子了。
  • 武廟七十二將,張良地位躍居十哲之上,宋徽宗為何如此尊崇他?
    唐朝配享武廟的名將有七十四位,其中又以分坐姜子牙左右的十人地位最高被尊之為武廟十哲,這十人分別是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宋朝武廟宋朝武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確定下來。宋朝武廟中,張良被尊為亞聖與姜尚一起位列武廟十哲之上。
  • 我姓陳,這是我的名片,請發向全世界!
    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以後,封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於陳,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即以國為姓。2、少數民族陳姓。3、部分來自改姓、冒姓、賜姓。:陳俊三國名將:陳武、陳到南北朝名將:陳慶之、陳顯達、陳伯之隋朝大將:陳稜唐代名將:陳玄禮
  • 曹操大將雲集,為何只有張遼入選七十二名將,張飛為何卻能入選?
    唐朝玄宗、肅宗兩位天子在位期間,唐朝朝廷設置了武廟,以祭祀姜子牙為主,附帶祭祀唐之前歷代名將七十二人——這便是著名的「武廟」七十二子。其中,在三國階段,曹操陣營中,只有張遼一個人入選,而劉備陣營中,關羽和張飛都得以入選——三國時代,曹操集團武將方面人才濟濟,但是卻只入選張遼一人;而張飛很少有獨當一面的戰績,卻得以入選,這背後隱情何在?
  • 武廟七十二將,有張飛和張遼卻沒有趙雲,只因趙雲戰績不如二張
    她問我說:「武廟七十二將,有關羽和張飛,為什麼沒有趙雲?」我說:「現在的趙雲地位這麼高,是因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把他拔高了。李世民家族的皇帝,沒有讀過《三國演義》,所以不認為趙雲很厲害,武廟七十二將自然就沒有趙雲。」唐玄宗當朝的時候,民眾久不聞兵戈之聲。
  • 北周,北齊,南陳
    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歷史,是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北齊和南陳。當南北朝歷史局面已經進入後期,只剩下三家了,北周,北齊,南陳。這三家,按拳頭大小來分,是這樣的。後三國局面鼎立,北周北齊南陳前期:北朝宇文家的北周<南朝陳<北朝高齊。中期:南陳<北周≈北齊。
  • 斬殺關羽的名將,死後與關羽一起入祀武廟,成為中國人崇拜的英雄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有12位三國名將入選武廟七十二將的行列。這些入選武廟的三國名將,有一對生死冤家,他們就是關羽和呂蒙。 呂蒙15歲就隨姐夫鄧當參軍,所以他沒讀什麼書。孫權勸呂蒙要多學習文化知識。呂蒙聽了孫權的話,認真讀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因此還產生了兩個成語「吳下阿蒙」和「刮目相看」。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三位西晉名將上榜,都和滅吳之戰有關!
    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三位就來自於西晉時期。
  • 連江英雄,「陳第」
    陳第急中生智把手中的紙扇「唰」地一抖,大喝一聲,月光又把陳第的身影拉得長長的,嚇得兩隻猛虎頭縮腰軟,陳第又把紙扇一合一啟高舉在手中,兩隻老虎,開始後退。陳第心想它們害怕了,又大喝一聲。這一喝,兩隻老虎便轉身逃走,不見虎影了。遊遍五嶽   陳第在年輕的時候,就立下遊歷天下名山大川的壯志。他邊關辭官回鄉的途中,順著遊歷東嶽泰山。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很多人可能會說封王拜相,當然,封王拜將已是極致,再想向上估計就只有造反一途了;但是除了當皇帝外,對於武將而言,還有一個至高成就,那就是入選武廟。 武廟始建於唐朝唐肅宗時期,供奉的是武成王(武聖)姜子牙,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後在唐德宗時期,在禮儀使顏真卿的建議下,又在武廟中列古今名將六十四人圖形,在宋朝時擴增為七十二人
  • 武廟72將:蜀漢入選2位,東吳3位,曹操麾下良將千員卻只有2位?
    自古文臣武將眾多,當時在位皇帝為了緬懷先烈,專門為他們修建了文廟和武廟,供後人祭祀上香祈福祭拜。文廟與武廟的祭祀體系大體一致。在三國時期武將層出不窮,必定會有名將位於武廟中。就來簡單地談談武廟,武廟又稱武成廟,祭祀歷代良將,裡面分別有聖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
  • 歷史上一戰成名的五大名將:其中一人破敵四十萬,一人破敵近百萬
    樂毅和趙奢樂毅是名將之後,其祖上就是魏文侯時攻滅中山國的名將樂羊,燕昭王高築黃金臺禮賢下士招攬人才時,樂毅感其誠心於是決意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合縱攻齊,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留下莒城、即墨兩城圍而不攻,樂毅原意是想留下這兩座城池以攻心為上收服齊國民心,可惜對他始終信任有加的燕昭王去世後,繼任的燕惠王中了田單離間之計臨陣換帥,使得樂毅滅齊功敗垂成。趙奢在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中體現了其高超的指揮藝術,示敵以弱,出奇制勝被趙奢運用得爐火純青,第一個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理念的也正是趙奢。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武廟十哲都有誰?一眼望去全是名將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特地建了一座廟,叫做武廟,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姜尚為主祭,西漢三傑之一、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這十人被後世稱為「武廟十哲」。武廟十哲分別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司馬司馬穰苴、「兵家至聖」孫武、戰國時期楚國宰相吳起、燕國名將樂毅、歷史上著名的殺神白起、西漢三傑之一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朝開國名將李靖以及唐朝名將李勣,下面咱們就來詳細說說這武廟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