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粵港信息日報消息 就在打著改造傳統肉菜市場旗號的廣州家誼超市一口氣在城內紮下四座營寨,並以與街市相差無幾的「促銷」低價在廣州掀起一場超市之間、超市和街市之間的生鮮「搶客行動」之後不久,記者在赴港考察時聽到不少同行嘀咕:為何在經濟比內地發達得多、商業化程度更高的香港,傳統街市依然佔有一席之地,並繼續成為港人平日買菜煮飯備料的首選場所?生鮮超市的生存和發展,在粵港兩地到底存在哪些難易度和優劣勢?
穗港街市短期內難被取代
「與其說粵港兩地,倒不如拿穗港兩地比較更合適,因為深圳跟香港不具備可比性。」精於零售業研究的廣東省經貿委陳容秋向記者分析,現時由於香港市道不景,失業率高企,構成消費力中堅的中產階層普遍受負資產拖累,客觀而言穗港兩地居民用於日常消費的支出「含金量」大體相近;兩地人口均呈老齡化趨勢,中老年比重較大的消費主體,對生鮮超市等新興業態的接受程度較為緩慢;兩地居民出行的交通條件都頗為擁擠,就近購物、追求便利的消費心態較為明顯;兩地租金水平雖有差異,但都屬寸土尺金,開設利潤貢獻無多的生鮮大賣場負擔不輕。
如此種種,陳認為穗港兩地傳統街市地位短期內或會被削弱,但難以被取代,指望生鮮超市一朝統一天下絕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曾在香港攻讀博士學位的華南理工大學MBA室主任沙振權教授認為,傳統街市「紅旗」長期不倒,受穗港市民飲食圖新鮮、買菜喜講價的消費心理影響甚大,「這種根深蒂固的市井文化,試圖改變它需要耐心和時間。」
事實上,深諳香港超市發展歷程的他指出,自從1956年第一家超市降生於香港之後,香港超市業者並沒有停止過嘗試引進生鮮食品的努力。到今天,超市豬肉掀起減價戰,百佳喊出「請去街市格價(比價)」的口號,都表明目前的競爭焦點再不是兩大或三大香港超市集團之間的火拼,而是槍口一致向街市開火,街市的生存境地只會越來越窘迫。
深圳領跑生鮮超市
與具有許多相似點的香港和廣州不同,新興的移民城市無傳統而深厚的消費習性,消費人口年輕化,易於導入新業態,這使毗鄰穗港兩地的深圳成為廣東發展生鮮超市最快的城市。萬佳、新一佳、人人樂、民潤都是主營或兼營生鮮食品的行家裡手,連如歲寶、天虹等老牌百貨,也不得不「屈尊」摻入生鮮經營項目。人人樂和家門口的沃爾瑪「幾分錢一棵菜」的硬碰硬拳腳過招,比香港「五豐行事件」提早一年有餘上演。受周邊大型生鮮超市的無情擠壓,深圳的農貿市場更是比穗港兩地提前上演了生存危機一幕。
「單就經營生鮮來看,以深圳為代表的內地超市比香港起步要早,發展勢頭更猛,反過來加快了香港本地超市轉型的腳步。」陳容秋對記者說。
「五豐行事件」主角之一的香港百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亦承認,的確是在參考了廣州中旅店第二代百佳模式之後,高層才決定集中改造鋪位面積足夠大的香港分店。「基於南中國新百佳生意的成功,是促成香港百佳本部分店轉型的一個重要因素。」百佳(中國區)董事曾金強說。
曾表示:「香港商業資源佔有率已極度飽和,店鋪分布高密度下拓市的空間非常有限,唯一可繼續推高單店營業額的辦法,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搶街市的飯碗。」況且又有內地成功經驗可資借鑑,從去年開始香港百佳悄悄地變身,便成為順應時勢的明智之舉。
生鮮超市,穗港誰走得更遠
比較廣州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的「肉菜市場超市化」改造工程,穗港兩地生鮮超市運作存在諸多差異,從這些差異之中大略可以推斷出生鮮超市在兩地發展推行的優劣所在。
——目的不同。廣州是作為政府一項「民心工程」同時也是一項「政績工程」來加以推動,香港則是企業純粹從自身尋找營業額和利潤新增長點的角度加以推動。
——推動主體不同。廣州「肉菜市場超市化」運作自始至終都有政府的影子,都離不開政府行政力量的撮合。反觀香港,企業擔當了推動生鮮超市改造的主體,政府的力量體現在對街市的整治和監管等。
——性質不同。廣州是在政府行為與市場化運作之間尋找一條中間道路,表現為企業藉機大範圍擴張,佔地為王;而香港則是由企業內部根據市場盈利原則進行自我調整與改造。
——經營者壓力和競爭策略不同。廣州主營或兼營生鮮的賣場眼下尚未成氣候,網絡還未成型,時下正是戰國群雄並起之時,企業經營者壓力來自於外部,首要面對的是如何加速攻城掠地,對抗同行之間的蠶食擠壓,對於街市經營者來說受打擊面自然零落分散;相反,在香港,百佳、惠康、華潤三大超市航母瓜分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市場壟斷業已形成,外來商業進入壁壘森嚴,平衡局面難以打破,經營者壓力更多來自於自身對提升盈利的要求。
——競爭條件和環境不同。廣州商鋪租金低,可佔有的市場資源供應充裕,市場空白點頗多,企業大可以「賠錢賺吆喝」,把規模做大後再求盈利;香港租金昂貴,可布點的空間相當狹窄,見縫插針開設生鮮大賣場的可能性渺茫,改造起來亦只能選擇面積較大的店鋪,以犧牲利潤的生鮮部分搶客,靠同場經營的百貨、非食品類彌補損失。
由於政府嚴管,加上禽流感、狂牛症肆虐之後輿論對食品健康的高度關注,造成香港街市商販們「犯錯成本」極其高昂,進一步削弱其競爭力;而在廣州,人手不足,多頭管理,走過場式的「突擊檢查」,處罰力度不嚴,致使街市商販們「犯錯成本」極輕,從而使正規經營的生鮮超市總是處於不公平競爭的下風,競爭力難以最大限度地體現。
——業態發展根基不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雖然生鮮超市香港比內地起步慢,但後勁會更足,發展起來將更加穩健。沙振權和陳容秋均指出,香港超市業態至今已走向成熟和完善,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充足的人才儲備、嫻熟的管理技術、便利的後方配送支援,是在一個設施精良齊備的「手術臺」上進行生鮮超市的調整改造,術後癒合存活率較大。
相反,超市本來就是廣州商業發展的一根軟肋,雖有近幾年外部的強刺激,但無論各方面尤其是盈利模式,至今仍然是「盲人摸象」,從這個角度上看,廣州街市的壽命應該比香港更長一些。(記者 黃華軍 通訊員 顧若英)
歡迎關注聯商網,掃一掃關注【聯商網微信訂閱號】
我們只為您推送最真實,最有價值的行業資訊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