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花鼓戲,一般也稱常德喀喀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主要在沅水、澧水流域和湘北鄂南毗鄰地區流行,如常德全區、湘西、懷化的部分城鎮,湖北南部的公安、松慈、鶴峰等地。
早在清嘉慶年間,常德府各地新春燈節時,就已經產生了「採茶燈曲」的演唱活動,起初演出多為「二小戲」(小丑、小旦)和「三小戲」劇目(小生、小旦、小丑)。
最初,常德花鼓戲以打鑼腔為主,在演唱形式上,是一唱眾和,不託管弦,鑼鼓幫腔;在演出形式上,開始是丑角、旦角唱著打鑼腔和小調,並進行簡單的載歌載舞故事表演,後來四川梁山調傳入,並與當地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戲曲音樂進行結合,從而形成了特色的常德花鼓戲聲腔正宮調。此外,在此基曲調的可塑性、大筒振腔保調功能漸漸也替換了打鑼腔,聲腔內含的板式變化以及情緒表現上的潛力,伴隨著大本戲的上演而得到充分發揮。因音樂表現手段的不斷豐富,表演程式的逐步完善,常德花鼓戲也從醜、旦歌舞演唱型的生活小戲,成為一種行當較齊、聲腔較豐富的完整、定型的戲曲形式。
常德花鼓戲的主要舞臺語言為常德官話,不過因其長期在廣大農村演出,除「半臺班」受漢戲影響比較注重舞臺語言外,大多數的鄉班多帶有當地方言土話。也因這種語言差異和各地不同傳統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的滲透,尤其受地方大戲劇目的影響,使得常德花鼓戲在劇目、唱腔等方面,形成了與沅水、澧水兩種不同的「路子」。
常德花鼓戲的音樂有正調、打鑼腔、小調以及湖南花鼓戲高腔四大類。它的正調以正宮調為主,通過板式、旋律、調式等變化,形成了適用於不同行當、不同情緒的七字調、悅調、陰調、新正宮調、大起板、二流、三流等派生曲調群,再結合情調古樸、旋律獨特的悲腔潼關調,丑角腔老鴉調和西調之後構成了正宮調聲腔系統。
值得關注的是,常德花鼓戲的表演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如《唐二試妻》《南慶犁田》《藍橋會》等劇目在表演程式上都較注重日常生活和勞動的模擬,從而形成了樸實細膩的表演風格。
常德花鼓戲的三大戲班為巫師壇門結班、行箱本家結班和以師承關係結合的戲班。其中巫師壇門結班多集中在澧水流域和沅水的桃源縣;行箱本家結班多集中在常德、漢壽一帶;而第三種師承結合戲班較為普遍,各地均有。
據不完全統計,常德花鼓戲的傳統劇目大約有120餘個,其中條鋼戲和連臺戲本戲約50個,大本戲35個,其餘均是中、小型劇目。值得一提的是,《嘻隊長》《尤二姐之死》等現代、古裝戲劇目影響較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