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代廉吏于成龍為鏡鑑

2020-12-2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不久前,省委書記王儒林深入呂梁市調研,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的重要指示,深入推進山西的反腐倡廉建設。通過在「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故鄉的詳細考察,王儒林同志指出:「我們要高度重視、深入挖掘、大力弘揚于成龍廉政文化,以古代廉吏于成龍為鑑,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推進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這為我們鑑古以資今,營造弊革風清、幹事創業的社會政治生態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此,本期特刊發此文,以資學習。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借鑑我國歷史上國家治理的經驗教訓,指出:「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鑑」。通過認真學習研究,筆者以為清初政治家于成龍的為政思想、從政實踐及其體現的廉政文化的豐富內涵,正是對以上重要歷史啟示的生動詮釋。

一、誠心實政、敢於擔當的為政態度

清順治18年(1661年),已44歲的于成龍以「揭選」(抽籤)的形式,走上了清初社會政治舞臺。在這之前的40多年裡,作為一介布衣的于成龍,與廣大民眾共同經歷了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血雨腥風。他自幼過著艱苦的耕讀生活,對傳統文化有系統學習,明崇禎12年取得「副貢」資格。長期社會動蕩和下層社會的磨鍊,尤其是對明末社會黑暗,統治集團在全面腐敗中走向全面腐朽,最終在農民大起義的風暴中覆滅的時代劇變,有著親身經歷和深刻思考,從而使他的思想能關注社會蒼生,推崇經世致用,具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這為他以後的從政奠定了堅實的民本價值觀基礎。

于成龍的官民觀、政績觀以及廉政觀,是以「忠君愛民」為核心的封建社會政治倫理為支撐的。在于成龍看來,忠君必然體現為愛民,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是一致的。作為州縣「親民之官」,在羅城知縣任上,他給廣西巡撫的建議書中指出:「貪酷者,害民害政之本」;「殃民者,莫若衙蠹」。「敉寧(穩定)地方之要,莫若安民;而安民之法,必以肅清吏治為先務。吏得其人而潔己愛民,則弭盜固圉,省刑息訟,興利除弊,諸務皆舉」。強調正確處理官民關係,「官之於民,猶父之於子也。父不慈則子不孝,官不清則民不良」。作為督撫的「治官之官」,在兩江總督任上,他要求官員重官德、養廉恥,從「誠」字出發,以實心行實政,對百姓「必時其飲食,體其寒暖,事事發於至誠;規其饑寒,勤其勸化,事事出於無偽。蓋無偽則有實心……若徒外面摭拾一二件便民好事,以為得意,亦市名(作秀)也,其去殘忍者幾希耳!」秉持知行合一的從政理念,于成龍在24年的官宦生涯中,無論官職大小,面對何事何人,只要是符民意、順民心、關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從強烈的責任感出發,敢於直面突出矛盾,敢於觸及難點熱點,敢為別人所不願為不敢為,做到實心實意、立說立行,心無羈絆、全力以赴。其誠心實政、敢於擔當的為政態度突出鮮明,一以貫之。而這種堅持在理念與行為割裂、對上與對下錯位的封建官場,既使他飽嘗了宦海冷暖,也升華了人生境界,充分體現了他勤政愛民、一身浩然正氣的清官風範。

于成龍的初任是廣西羅城知縣。羅城當時作為經濟社會落後的民族地區,又飽經20年戰爭摧殘。因局勢未穩,盜賊橫行,之前的兩任知縣一個被殺、一個逃亡,再派的不敢赴任。整個縣境荒草蔽野,劫後餘生的百姓避居巖谷,縣城一片廢墟,只有居民六家、草房數間,縣衙也是三間破茅屋。險惡的環境加之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缺乏基本生存條件,隨他先後來到的九名隨從四死五逃。困境中的于成龍置生死榮辱於度外,蓬頭赤腳與各民族群眾打成一片,緊緊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針對殺掠成風的社會治安問題,針對地方勢力挑動民族仇殺、抗命不尊的問題,針對發展經濟中的諸多熱點難點問題,敢於動真碰硬,大刀闊斧地推出了一系列整頓治安、恢復生產、減輕群眾負擔的有力舉措。羅城境內安定後,又著力於解決鄰縣豪強經常入境搶掠的突出問題。在報請柳州府遲遲無果的情況下,他從「身為父母而可使子女遭殃乎」的責任感出發,甘冒觸犯清廷法令「未奉命而專徵」為不赦之罪的後果,決心「奮不顧身,為民而死」,既組織鄉民練兵,又大造聲勢,聲稱要親率徵討。在強力震懾下,鄰縣豪強只得前來「乞恩講和」,退還擄走的丁口耕牛,保證再不犯界。從而又為社會治理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三年時間,就使廣西遭戰爭摧殘最重的羅城縣,呈現了「時和年豐、官民親睦」的新氣象,被樹為全省治理的唯一樣板縣。

在于成龍的從政實踐中,做到誠心實政,必須具有敢於擔當的勇氣和開拓創新的魄力,這在因循塞職、麻木不仁的封建官場尤顯難能可貴。在清初社會,官員尤其是漢族官員想做事、能做事的環境十分惡劣,而清廷政治上的強化束縛、經濟上的竭澤而漁,加之政策的嚴重缺失和牴牾,往往成為地方治理難有作為的根本原因。如「未奉命而專徵」是殺頭的罪名即屬此類。這個事例也說明,對有位就要有為的于成龍來說,治理地方、改善民生,既是他全力以赴的使命,也具有極大的政治風險。面對責任和風險,于成龍總是從造福社會蒼生出發,凡認準了的,就不計個人榮辱毀譽,積極建言,大膽突破,重實際、講真話,求實效、抓落實,即使逾越朝廷規矩、獲罪上司也在所不辭,始終保持了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

康熙6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四川素稱「天府之國」,但此時作為四川戰亂的重災區,由於眾多人口死傷逃亡,造成大量良田棄荒,合州加上3個屬縣,合計人口只有100餘戶。如何召集流民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這在當時社會是具有普遍性的難點問題。于成龍目睹地方荒殘,確定以「招民墾荒為急務」。為了解決流民招不來和留不住的突出矛盾,于成龍殫精竭慮深入調研,確定從產權問題入手,首創推行了對無主的房屋田產「凡一插佔即為己業,後亦不得爭論」的政策,先於清廷康熙22年頒布的「禁止原主認業」法令15年。在實際工作中,他親自為新附居民區劃田畝、分配牛隻籽種,使合州迅速出現了流民集聚、安居樂業的新局面。

康熙17年,于成龍升任福建按察使。上任伊始,即從解決熱點問題入手,做了許多得民心穩人心的工作,生動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為民請命的精神。當時清廷為對付臺灣抗清勢力實行了嚴格的「海禁」政策,駐閩的滿族王公和將軍不顧連年兵禍、民不聊生的實際,對眾多迫於生計下海的漁民動輒興起大獄,凡下海者一律以「通海」罪問斬。于成龍接手後,在查閱已核准的案卷時,發現「通海」罪每案被擬處死刑的就達幾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兒童。面對成案,于成龍決心重審,對善意勸阻他的下屬說,皇天在上,人命至重,豈能因獄既成而可不慎!為此,他面對王公將軍們據理力爭,堅持自己的主張,最終在他的主持下,使所有上千百姓免遭殺戮而獲釋,貧困者還發給路費。

任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期間,在人才建設問題上,基於自已的深切體會,他對清廷嚴苛的幹部選拔制度(即考成制,其中有官員考核一票否決的規定)提出異議,認為不利於吏治建設和人才選拔,造成「問其官則席不暇暖,問其職則整頓無心,勢使然也」,使「遠大之器,困於百裡,深為可惜!」為此,他多次上疏康熙帝舉薦人才,請求破格擢用,使不少清廉有為的基層官員得到提拔重用。正是由於他具有求真務實、敢擔風險的為政膽識,勇於突破各種不切實際、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使他在各地的從政實踐中不同凡響而多有建樹,最終得到康熙帝的器重,從而在封建官場政治中不被湮沒而終成一代名臣。

二、廉潔刻苦、正以率下的人格風範

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周禮》就提出對官員的考核「六計」: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方面均冠以「廉」字,即以廉為本。清廉作為官員必備的政治品德,對于成龍來說,可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是他最顯著因而也最感染人的特徵。他曾在羅城、合州等當時最艱苦的地方任基層官員,也曾在直隸、兩江等當時最繁華富庶的地方做「封疆大吏」,但刻苦廉潔的生活作風始終如一。

在羅城,他蓬頭赤腳或布衣草鞋,把自己融入當地民眾之中。個人生活是「日食一餐或兩餐,讀書堂上,坐睡堂上,毛頭赤腳,無復官民禮。夜晚酒一壺,值錢四文,並無小菜,也不用筷箸」。雖嗜好飲酒,卻常常連四文酒錢也沒有。一首自嘲的《無酒》詩真實展現了他的艱苦生活:

一夜一壺酒,床頭已乏錢。強欲禁酤我,通宵竟不眠!

康熙2年秋,于成龍作為工作人員前往省會桂林參與「鄉試」科考大典,他隻身一人穿著破舊的官袍前往,其「敝衣垢縷」的形象,在「美服盛飾,兼從姣好」的州縣官中顯得格外寒酸,竟受到同僚的奚落。康熙6年秋,他離開羅城遠赴合州任,窘迫到沒有赴任的路費。臨別羅城時,出現了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十裡,哭而還」的感人情景。到合州後,為了「廣為招徠」恢復生產,他先從解決群眾負擔太重的問題入手。有衙役到民間索要鮮魚供廚,他當即以「竭澤而漁」的典故批評道:百姓脂膏已竭,不關心他們噓寒問暖,反倒關心魚,還能得到「魚」乎!為避免擾民,他規定州衙內不得吃魚,並免去按規定配備的儀仗騶從,出行時只以一僕一馬相隨。康熙8年,于成龍升任湖廣黃州府同知,13年又升任知府,雖然環境改善了,地位提高了,但他勉勵自己要「益勵前操,至死不變」。面對戰亂動蕩和水旱頻繁造成的頻頻饑荒,于成龍總是晝思夜省,憂心如焚,除迅速上疏請蠲請賑為民請命外,還諄諄勸導富戶「大施側隱」,解囊相助。自己則率先垂範,常年以粗糠野菜裹腹,把薪俸和半數口糧救濟災民,甚至焦急無措時把僅剩的一匹騎乘的騾子,也換了十餘兩白銀救濟災民。為了度過荒年,他把老家人度荒時用糠做的「炒麵」(吃時加水成粥狀,黃州人稱之為「糠粥」)推行當地,不僅自己吃,還要求富戶食用,並以之待客,「客雖不堪,勉強餐之」。有一富戶不願吃,他斥責道:「貧苦士之常,富貴人之幸。汝便不堪食此?吾他日過汝家,若未設此粥,吾罰汝賑饑!」為此,當地群眾歌頌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康熙18年夏末,于成龍擢升福建布政使。在任內,他掌管著全省巨額錢糧和軍餉,為整治貪汙浪費、效率底下等積弊,他創新制度、加強管理、注重教育並以身作則,過著缺錢少米、「終日一食」的生活,而把薪資用於收養一群孤兒。為了自勵勵人,他撰寫了一幅楹聯懸掛於署衙正堂:

盈千累萬,儘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你披枷戴鎖?

一絲半毫,無非百姓脂膏;不加軫惜,怎饒得男盜女娼!

康熙19年和21年,于成龍先後任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居封疆之位,他依然是「布衣蔬食,半茹糠秕」, 「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因之被江南民眾稱呼為「於青菜」。這種獨立特行的人格魅力,對端正當地社會風氣,尤其是約束社會上層的奢靡之風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當時罷相在江寧(南京)居住的熊賜履記載,當于成龍任兩江總督的消息傳出後,江寧市場上粗布價格驟然上漲,「金陵闔城盡換布衣,即婚嫁無敢用音樂。士大夫減騶從、毀丹堊(豪宅的裝修),至有驚恐喘臥不能出戶者。長千、朱雀、雨花、桃葉,舊時歌舞遊樂之地一旦闃寂如僧舍,奸人猾胥各挈妻孥鳥獸竄。蓋公(于成龍)未入境,江淮間已大改觀矣……公之歿也(康熙23年4月18日),予以一瓣香哭公於喪次(去世次日)。仰瞻几筵,惟青燈布幔、冷落菜羹而已;問其篋笥,則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三、勵精圖治、興利除弊的治吏嚴師

康熙時期是清朝統治的奠基時期。然而,由於封建社會的腐朽性及統治階級的貪婪性,使清王朝定鼎之初就出現了嚴重的吏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也在激化。康熙19年,歷時八年平定「三藩之亂」的軍事鬥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既把統一臺灣提上議事日程,同時把「澄述吏治、安定民生」作為治理天下的中心要務。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于成龍就被其選樹為刷新吏治的一面旗幟「以風有位」(表率群臣)。康熙19年和21年,康熙帝先後「簡任」(皇帝提名)于成龍為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直隸亦稱京畿,所謂「首善之區」;兩江轄江蘇、江西、安徽三省,是當時全國最大行政區域和經濟文化發達地區。正是在康熙的寄重下,年逾花甲的于成龍以其崇高的社會名望、豐富的施政經驗、正以率下的一貫作風,鞠躬盡瘁肩起皇上託付的「艱大之任」。

總督、巡撫所謂封疆大吏,亦稱「治官之官」,即承擔著從嚴治吏的主體責任。在任基層「親民之官」時,于成龍就屢屢向上司建言,強調統治者要時刻以「察吏安民為念」,「以一夫不獲曰予之辜,一吏不法曰予之咎,為保邦致政之本」。此時的于成龍身膺重寄,必然把身體力行康熙「澄述吏治、安定民生」的治國方略,貫徹到他「察吏安民」的施政實踐中。任職黃州時為治理盜患,他的內衣裡有個布袋專放盜賊名單,升任巡撫時部下說可以去掉了,他幽默地回答,「此袋昔貯盜,今以貯奸貪不肖之官吏,未可去也!」康熙19年前後,直隸多地發生了嚴重的水旱災害。于成龍赴任後,即深入災區組織抗災賑災,並結合救災了解民情、考察官員,旗幟鮮明地向各屬申明自己的履任,將「倦倦以驅除貪吏、拯救民生為務」,圍繞察吏安民的主題,雷厲風行地在全省發出了嚴禁送禮、嚴查劣員、嚴禁奢靡、嚴禁火耗、嚴禁賭博、嚴禁嫖娼、嚴禁侵冒賑災糧款、嚴禁旗人買漢民為奴等一系列檄文。期間,先後彈劾罷免了貪官青縣知縣,通報了向他「公然開具手本(禮單)呈送中秋節禮」的大名知縣,嚴厲申飭各級官員不得利用節令「私相饋送」和賄賂京官的「過路送禮」。

康熙21年,于成龍任兩江總督。下車伊始,即從調查研究入手問政於民:一是微服私訪社情民意,由於傳聞他常常微服私訪,貪官汙吏「日數十驚,見白髯偉驅者輒心膽落」;二是總督府「重門洞開」,反映問題的官員和平民可「直入寢室」,隨時聽取群眾意見;三是鑑於「兩江幅員遼闊,一時耳目難周」,直接發文三省所有府、州、縣廣泛徵集意見。其語言堪為今日改文風之借鑑:「凡地方官政民情,有宜於昔而不宜於今,利於官而不便於民;或利所當興,慮阻撓於勢要;或弊所當革,苦積習之因循,其最關民瘼、安上全下事宜,該府暨州縣務須明白指陳,逕行(直接)詳報。本部院虛衷採擇,極力奉行。毋得假公濟私、舍大言小、浮詞摭拾,徒煩披閱,並不許由司、道、府轉詳(轉交),致滋格礙」。隨著情況的掌握,于成龍痛感兩江地區「吏治日壞如倒狂瀾,何時止乎!」他迅速理清思路,推出舉措,以「興利除弊」總攬全局,「振綱飭紀、移風易俗」兩手並舉,把治理腐敗和改善民生作為兩大著力點。在頒布的《興利除弊約》中,他開宗明義突出反腐倡廉,仍把「嚴禁饋送」作為首要內容,其辭風格犀利,直面問題:「從來寡所用斯廉所取,未有用之極繁多而取之能廉潔者也。本部院訪得兩江官員專事彌縫、唯尚交際,司、道、廳,府、州、縣,生辰、節令,到任署印、卸印,自上而下無不遞相饋送,視地方大小區別差等,盈千累萬,目為舊規。於是,官評之賢否,吏治之勤拙,俱不可問!且此等饋送不出於錢糧之加徵、火耗,則出於詞訟之婪取、贓私。以小民之膏血供多官之結納,民生何以得遂,物力何以得阜也?本部院下車,以清介自持,誓不受屬員一毫之饋送!」從「朝廷設官皆為治民,而親民者莫若州縣」的認識出發,他特地制定了《示親民官自省六戒》,重點對州縣基層官員提出了勤撫恤、絕賄賂、慎刑法、杜私派、嚴徵收、崇節儉等六項基本要求。

在高度責任感驅使下,于成龍以年邁之軀依然保持了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圍繞興利除弊、察吏安民,他夙興夜寐、不遺餘力,「凡所興罷,次第舉行」,充分顯示了他舉輕若重、言出法隨的施政風格。同時,堅持正面教育為主,舉優劾貪,寬嚴並用,又充分展現了他舉輕若重的工作方法。時人評論他:「愛民如慈母,察吏如嚴師……下車之日,屬僚凜凜,人不自保。而公則先以寬大示之,謂前此劣跡,各宜痛自湔洗;今後官箴,慎勿再蹈前轍。倘有敗檢(敗露),白簡(彈劾)無私,莫冀姑息也。屬吏又喜出望外,然已不寒而慄,由是轉貪官為廉能、化酷吏為循良者甚眾」。在封建時代,所謂「有治人無治法」,貴在得人。對于成龍矢心吏治整頓,使直隸和兩江出現「官吏望風改操」的績效,康熙大為首肯,稱讚其「寬嚴並濟,人所難學」,慨嘆「朕獨不得盡如於卿者而用之爾,寧憂百姓哉!」于成龍逝世後,康熙帝親自派員致祭並題寫碑文,祭文中盛讚于成龍在直隸「撫字唯勤,苞苴(賄賂)盡絕」;在兩江「馭下則大革貪風,勵已則寒同儒素」。御製碑文稱:「爾于成龍秉心樸直,蒞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為尤著。以故累加特擢,皆朕親裁。蓋拔自庶官之中,洊受節鉞之任,爾能堅守夙操,無間初衷……朕俯合輿情,褒載勁節,既考名符實,諡曰『清端』」。同年11月,康熙帝南巡到江寧,通過「博採輿評」,充分肯定「于成龍居官清正,為古今廉吏第一!」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到,正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于成龍以個人具備的特質適應了時代的需求,以知行統一的理想追求,以在羅城、黃州、福建三次被舉「卓異」(明清兩朝考核地方官員的典制,三年一次全國「大計」中清廉和才能優異者)的業績,堪為「人臣之標準」、吏者之楷模。其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的民本思想和從政實踐,為我們黨強化宗旨意識和從嚴治吏,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廉政文化,激發廣大幹部黨員改革創新、勇於擔當的新時期精神,都提供了歷史文化相契合的映照,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永恆價值。

(作者系省委前進雜誌社社長、總編輯) 

 

山西《前進》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墓被挖開,隨葬品被賣到了商店……
    一代廉吏于成龍,其陵園清末時保存完好,壯觀肅穆,成為方山一大勝景。1947年,經過減租減息、反奸清算,當地一些剛剛翻身做主的貧苦農民,在村長劉金長、農會主席郝東清帶領下,決定挖掘于成龍墓換錢。多年過去,劇中場景大都早已忘卻,只殘存下幾個關鍵詞:康熙、廉吏、于成龍……小小的心靈中,于成龍形象雖早已生根發芽,但卻塵封許久,幾近忘卻。2014年,晉省官場地震,彼時的自己身處異鄉,更加關注故土上所發生的一切,新任主政者調研呂梁,專程探訪于成龍故居,對這位一代廉吏做出高度評價,並指示重新修復早已荒廢多年的于成龍墓地與故居。這一年的於清端公似乎又變得廣為人知,其故居也因各種參訪團的到來而熱熱鬧鬧。
  • 遊山西·讀歷史——走近于成龍故裡 感受一代廉吏正氣
    「日有三餐足矣為百姓造福千金何用,宦漂四海行所度蒼生太平萬物可棄。」一幅楹聯道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的一生。《合州志·宦績》中記載:「于成龍……居官清正廉明,多善政,州人號於青天。」于成龍愛撫民眾、懲治腐敗、平冤獄、整吏治,深受百姓擁戴和朝廷讚譽。位於呂梁市方山縣的于成龍故居。彭可兒攝康熙二十三年,久病纏身的于成龍病逝於南京總督衙署,身後僅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別無他物。康熙帝親自為其撰寫碑文,御書「高行清粹」匾額,並賜于成龍諡號為「清端」。
  • 遊山西·讀歷史 | 以史為鑑,走近「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
    9月23日,順著九曲黃河,「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黃河線的第一站,來到了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的于成龍故居,感受一代廉吏的好品德、好家風。「做官就是擔當,秉公清風熱腸,男兒青史寫志向。」康熙皇帝曾盛譽于成龍為「天下廉吏第一」,親自為其撰寫碑文,御書「高行清粹」匾額,稱讚其品德「樸直」,做官做事「忠勤」,最大優點「廉潔」。一腔正義,兩袖清風,至誠通天,律己甚嚴。
  • 古代歷史,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羅城起步,磨難重重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羅城起步,磨難重重。廉潔自奉、慎始慎終的于成龍曾說:「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才免饑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傣人自給有餘,要錢何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于成龍離開永寧老家,轉眼間到了櫻山縣。
  • 他45歲開始做官,人稱「於半鴨」…王振川「對話」一代廉吏于成龍
    2000年,中央電視臺推出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作家王振川一集不落看完,還專門查閱了《清史稿》于成龍的傳記。他當時沒有想到,八年後自己會和這位有清一代「天下廉吏第一」結緣。那是一個秋天的早晨,王振川剛剛登上故鄉萬榮縣孤峰山山頂,就接到一個電話:「呂梁文化叢書」的主編邀請他撰寫一部于成龍的傳記。自此,王振川就和這位清代廉吏建立了一種超乎尋常的默契。2010年,王振川撰寫的于成龍傳記《天理良心》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後,他陸續出版了4部有關于成龍的專著。時隔數年,王振川再度「對話」于成龍。這一次,他們又會說些什麼呢?
  • 一代廉吏于成龍所擔任過的官職,都是什麼品階?
    被康熙帝稱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從前明的貢生一步步成長為從一品的封疆大吏――兩江總督。在康熙十二年(1673)時,于成龍在黃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廣巡撫張朝珍垂青,再次被舉「卓異」,升任福建建寧知府,官階為從四品,但很快又臨時調任為武昌知府。因吳三桂軍進攻湖南,于成龍受命建浮橋便於清軍渡河。但浮橋卻被洪水衝毀,于成龍因此獲罪革職。此後于成龍又因招降叛軍劉君孚官復原職。後于成龍又任黃州府知府等職。
  • 廉吏于成龍的外號「於青菜」是怎麼來的
    「於青菜」是清朝廉吏于成龍的外號,他在兩江總督任上,每餐下飯主要靠青菜,時人稱之「於青菜」。給父母官起外號,雖是戲謔之詞,更有褒獎之意,可見民與之近,與之親。
  • 山西山陰縣科級幹部觀看優秀廉政劇《廉吏于成龍》
    山西山陰縣科級幹部觀看優秀廉政劇《廉吏于成龍》 2020-09-29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墓遭村民發掘,墓前豎立康熙親書龍頭御碑
    于成龍,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人。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康熙帝稱他:「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二十三年農曆四月十八日,68歲的于成龍病逝。
  • 大型廉政電影《羅城廉吏于成龍》籤約儀式
    由杭桐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與星銀飛影(北京)影業有限公司主導投資的電影《羅城廉吏于成龍》2020年8月28日在北京與相關導演、演員、投資人正式籤約。土匪初滅,羅城百姓重新回到家園,由於生活貧苦,于成龍教育百姓農耕技術,不想侗寨百姓剛獲得種子就被土匪搜刮一空,于成龍前往查明土匪是柳城縣境內的馬鬍子,於是立刻來到柳城縣求縣衙胡坤幫忙,胡坤此人貪婪枉法,暗地裡收受土匪馬鬍子賄賂,故此胡坤推脫于成龍。
  • 臺胞讚賞于成龍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臺胞讚賞于成龍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2017年12月14日 09:3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4日河池訊 12月3日下午,臺灣花蓮縣萬榮鄉參訪團一行24人到廣西羅城縣于成龍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參訪
  •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在廣西羅城任知縣時都幹了哪些事
    他做官23年,以愛民清正廉潔著稱,被康熙皇帝稱為「天下廉吏第一」。今天,我們主要說于成龍在他的仕途起點——廣西羅城時任知縣時都幹了哪些事。于成龍的仕途並不順利。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他取己卯科副榜貢生。然而,直到順治18年(1661年),才得以副榜貢生資格獲補授廣西羅城知縣,時年已45歲。
  • 廣西都安縣質監局赴羅城縣于成龍廉政教育基地學習
    5月6日,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到羅城縣參觀于成龍廉政文化展示館,學習「一代廉吏」于成龍清正廉潔為官之道,給黨員們上一次意義極深的廉政課。  黨員們跟隨講解員依次參觀了于成龍展館各個展廳,認真聆聽了清代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龍如何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的從政生涯,充分了解了 「於青菜、無米總督、半鴨遣子」等一個個為官清廉的故事,給全體黨員上了一堂精彩直觀的廉政課,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強烈的洗禮。
  • 航拍于成龍墓園 莊嚴肅穆(組圖)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航拍一代廉吏于成龍出生在山西呂梁方山縣來堡村,逝世後被康熙皇帝隆重賜葬於今天的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于成龍墓原是一處保存完整、頗具特色的清代陵園。墓園坐東向西,呈正方形,佔地面積約為2200平方米。四周築有高2.5米的青磚花欄圍牆,正西有一座花崗巖牌坊。墳塋坐落在墓園東部的正中央,佔地約50平方米。墳前正中豎立著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御製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操江諡清端于成龍碑文」的龍頭御碑,左右兩側豎有12通青石碑。
  • 半鴨知縣于成龍
    這首詩說的是一代名臣于成龍的故事。于成龍,字北溟,號於山,山西呂梁人。康熙稱他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乾隆題御書「清風是式。」他清正為官二十多年,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對得起百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如同一股清流,卓然於世。   「半鴨知縣」是老百姓給他的美稱。據清代筆記史料記載,源自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縣任知縣時的一段故事。
  • 「天下第一廉」的于成龍,為什麼被稱為「於青菜」?
    《于成龍》這部電視劇,在早先幾年我就看過,給我印響最深的是,于成龍履任兩江總督時,依然是粗茶淡飯,菜餚多為青菜蘿蔔,少肉菜。官至封疆大吏卻不改農家本色,令人欽佩。也許正因為如此,才得了個「於青菜」之美名吧。
  • 從七品知縣到封疆大吏,堅持以民為本,一切從實際出發
    ,從七品知縣到封疆大吏,堅持以民為本、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勤政愛民、勇於擔當、三舉卓異的從政實踐,刻苦廉潔、剛直不阿、一塵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眾愛戴和各省督撫的器重,康熙帝盛讚為「古今廉吏第一」。于成龍是廉吏,也是能吏,他其實是因廉、正而能、賢,倒不以智謀見長。一腔正義,兩袖清風,至誠通天,律己甚嚴,他的一生不用改編就是符合今天意識形態的好幹部。這也是他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搬上舞臺和螢屏的因由。
  • 于成龍當官的地方,如今盛產野生毛葡萄酒,風景美如畫
    大清朝官員典範于成龍,他的電視劇在全國播出之後,很快變成了家喻戶曉的一代廉吏。根據歷史資料記載,于成龍從第一次任職的地方就是到了廣西羅城縣任知縣,于成龍在羅城縣擔任知縣9年,把一個貧窮落後強盜橫行的縣,治理的井井有條,老百姓安居樂業,羅城縣人民給于成龍留下大石碑,刻上「於公舊治」,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幾百年之後,如今的羅城縣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 香港一代馬神,成龍的警察老上司
    【香港一代馬神,成龍的警察老上司】董驃(Bill Tung)原名朱文彪,1933年生於香港。1967年開始在香港麗的電視擔任賽馬節目主持兼馬評人。董驃一生離不開「馬」,董驃在香港島渣甸山的怡和馬房出世,其祖父朱炳友是香港首位華人練馬師,其父亦繼承祖業。
  • 「人大校徽被搶註」當為全國高校鏡鑑
    原標題:「人大校徽被搶註」當為全國高校鏡鑑近日,福建省泉州市春回大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莊學恩發布微博稱,因為中國人民大學校徽商標到期未續展,該公司已成功註冊與人大校徽核心圖案「人人人」非常相似的商標。(12月11日《法制晚報》)10年之前,我國一大批高校的校名、校徽及其重點建築、附屬學校等,紛紛成功申請了商標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