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5歲開始做官,人稱「於半鴨」…王振川「對話」一代廉吏于成龍

2020-12-24 環球網

2000年,中央電視臺推出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作家王振川一集不落看完,還專門查閱了《清史稿》于成龍的傳記。他當時沒有想到,八年後自己會和這位有清一代「天下廉吏第一」結緣。

那是一個秋天的早晨,王振川剛剛登上故鄉萬榮縣孤峰山山頂,就接到一個電話:「呂梁文化叢書」的主編邀請他撰寫一部于成龍的傳記。自此,王振川就和這位清代廉吏建立了一種超乎尋常的默契。

2010年,王振川撰寫的于成龍傳記《天理良心》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後,他陸續出版了4部有關于成龍的專著。

時隔數年,王振川再度「對話」于成龍。這一次,他們又會說些什麼呢?

人物小檔案

● ● ●

于成龍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於山,明清時代山西省永寧州人,明崇禎十二年中「副榜貢生」,清順治十八年進入官場,歷任廣西羅城知縣、四川合州知州、湖廣黃州府同知、湖廣武昌知府、湖廣黃州知府、湖廣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

于成龍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幹練、勇於任事著稱,平生三次在官員政績考核中被舉為「卓異」,又被康熙皇帝評價為「天下廉吏第一」,卒後諡為「清端」。

● ● ●

王振川

王振川,1968年生,山西萬榮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運城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吏事千秋》《天理良心》《龍爭虎鬥中國史》《于成龍傳》《魏風悠悠》等。

「等拿到上任文書的時候,

我已經四十五歲了」

王振川:您有一名同學,叫武祗遹,你們是在太原鄉試時認識的,曾經一起在蓮池書院複習功課。當時您從永寧出發,到廣西赴任,為什麼專門繞道稷山縣去找了一趟老同學?

于成龍:你可能有所了解。我二十三歲就中了貢生,可以出去做官。但碰上明末戰亂和災荒,天下大亂,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我們於家,以前也是個富裕的人家,有一些田產,歷經戰亂後,家境也不行了。戰亂結束以後,我又去參加鄉試,卻落榜了。後來,我以貢生身份去參加吏部的考試,獲得了候補知縣的資格。但這期間,我大哥先去世了,接著是父親去世,在家守孝三年,不能去上任。父兄去世後,家庭的重擔就落到了我一個人的肩上。我必須出去做官,報效國家,振興家業。順治十八年在京城拿到上任文書的時候,我已經四十五歲了。

王振川:對做官來說,這個年齡是太大了點。

于成龍:我的運氣似乎也不好,在吏部掣籤,抽到了廣西省,這是個偏遠地區,北方人在那邊很難生活。有些朋友就勸我不要做官了,安心在家裡務農。還有親戚朋友,認為我是個倒黴鬼,給我臉色看。只有我的老母親和妻子支持我,她們把家裡的房子和田地抵押一部分出去,換了一百兩銀子,給我做路費,讓我好好做官。我上任的時候,其實憋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氣,需要找個知心朋友,好好傾訴一下。這樣,我就專門去了一趟稷山縣。

于成龍故居

雖也有彷徨苦悶之時,

但堅持不昧「天理良心」

王振川:您和武祗遹的那段對話,在後世非常有名,成了您的上任名言,或者叫從政誓言。

于成龍:是嗎?我不知道後世流傳的是哪幾句。當時我和武祗遹把酒言歡,說了好多話,句句都是知心話,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王振川:那幾句話是您的老同學武祗遹記載下來的。您當時說:「我輩雖無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豈盡科目中人耶?我此行決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有這麼回事吧?

于成龍:(大笑)有的有的。我當時是用我們永寧的土話說的,都是大白話,武祗遹把這幾句話整理成簡潔的古文了。這幾句話我是這麼說的,後來一直是這樣做的。雖然也有彷徨苦悶內心動搖的時候,但我堅持做到了不昧「天理良心」。

于成龍讀書樓

平生吃得簡單,

人稱「於糠粥」「於青菜」「於半鴨」

王振川:您剛才還說,出去做官是為了「報效國家,振興家業」。您家裡以前曾經富過,但當時已經敗落了。如果您在任上,收取一點當時通行的「火耗銀」,不僅可以補充俸祿的不足,也可以貼補家用。但您為什麼堅決不收這個「火耗銀」呢?

于成龍:老弟你這個地方理解錯了。我說的「振興家業」,是指愛國愛民,好好做官,然後得到朝廷的重用,光宗耀祖,不是說要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錢,讓自己發財。剛才你說我那段話是從政誓言,其實那段話裡頭還有一句「決不以溫飽為志」呢!

王振川:對對對。我並不是忘了這句話,只是覺得其中有些難以理解。人生在世,溫飽是最基本的需求。我研究您的生平資料,發現您平生吃得很簡單,被人稱為「於糠粥」「於青菜」「於半鴨」。衣著方面,也極其樸素。簡樸到這樣似乎對自己苛刻,這是我不能理解的。

于成龍:我覺得很正常啊。你們這個時代的人,還讀《論語》嗎?孔夫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生活儉樸一些,難道不是一種美德嗎?

王振川:儉樸是美德。但對一般人而言,努力工作賺錢,然後改善生活質量,這好像也是正當的。

于成龍:是啊,我贊同你。但是,你並沒有說,要靠胡做非為來賺錢啊。在我們那個時代,「火耗銀」雖司空見慣,但畢竟是一種陋規。如果我要好好做人,好好做官,就不應該收取這種「火耗銀」。

王振川:但這樣,生活就太清苦了。

于成龍:老夫年幼時,家境還是比較富裕的。但我們家族有一種風氣,做善事時都是大手筆,肯花錢。家庭裡個人的生活,卻是極為儉僕的。所以,我從小就習慣了過苦日子。做官的日子,也不過和平時在家差不多。當時俸祿的確很少,但節儉著過,其實也夠花了。

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做一塵不染的清官不算太難,能在保持清廉的同時,把各種政務處理好,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有利於開創太平盛世,這才是最難得的

王振川:清廉只是您做官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能」。老先生的政績,當時就引起朝野關注,後世史書也有不少記載。您是怎樣處理複雜政務的?

于成龍:你這麼說,我只能再三表示慚愧。不過,老夫辦事確實是十分精心的。做一塵不染的清官不算太難,能在保持清廉的同時,把各種政務處理好,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有利於開創太平盛世,這才是最難得的。不過,後世的記載可能只談了我的政績,沒有談我的缺點。我為官二十多年,辦好的事有不少,沒辦好的事也有不少。實在是慚愧啊!

王振川:據我所知,您辦過不少出格的大事。比如在羅城任知縣時,鄰縣強盜入境搶劫,您大膽練兵剿匪;做福建按察使時,為幾千名犯了海禁的百姓平反;做直隸巡撫時,果斷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然後才向朝廷請示匯報。這些事都有一定風險,您當時為什麼敢這麼做?就不怕丟官掉腦袋嗎?

于成龍:即使丟官掉腦袋,那也是我一個人倒黴,老百姓總得到好處了嘛!當然,我也是反覆思量過之後才下決心的。

王振川:這就是您所說的不昧「天理良心」?

于成龍:不敢不敢,只是想努力做到不昧「天理良心」罷了。

能力來自於讀書和閱歷

王振川:我還有一個疑惑,您是讀書人出身,讀的是四書五經,寫的是八股文,但為什麼做官之後能文能武,不僅能做好一個文官,還能緝盜判案、帶兵剿匪?

于成龍:其實,老夫並不是只讀四書五經的秀才貢生,儒釋道各家的經典書籍我都閱讀。讀書多了,懂的事情也就多一些。另外,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戰亂災荒,生活閱歷要豐富些。我的前半生都生活在民間,官場的陋規,百姓的疾苦,也見識過不少。所以,做官之後,我知道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也可能,官場上堅持不懈的人太少,

所以就把我給突出了

王振川:您曾經講,您也有過彷徨苦悶內心動搖的時候,那具體是什麼時候呢?

于成龍:其實,彷徨苦悶是經常有的。剛到羅城的時候,自己生了一場大病,僕人們也有生病的,病死的逃走的,那時我就後悔了。實在不想幹,想辭職回家。但是,上級不批准。那時候,我沒有想到後來能升官,只想著多給老百姓做幾件好事,任滿之後能放我平安回家。可是,羅城這個苦地方,沒有人願意來,上級便讓我一連幹了七年。時間久了,我也就適應了。

王振川:雖然苦一些,但後來的結果還不錯。

于成龍:是啊。廣西巡撫見我有政績,就給我舉了「卓異」,讓我一下子出了名。朝廷見我幹得時間久,又給我連升了幾級。百姓們感念我,捨不得讓我走,送了我很遠的路程。這一切,都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有了好好幹的信心。後來到黃州任同知,我就繼續拼命工作,報答那些支持我的人。沒想到過了幾年,我又被湖廣巡撫舉為「卓異」。

王振川:成為名吏之後,您是不是就不再彷徨了?

于成龍:哪裡啊!舉了兩次卓異,又帶兵打了一回勝仗,名氣更大了,就受到某些同僚的嫉妒,日子實在是不好過。做黃州知府的那幾年,因為朝廷平定三藩之亂,公務特別繁重。我年齡也大了,經常生病,實在是幹不動了,想退休,朝廷又不讓。連我母親去世,也不允許我辭官守孝。那段時間也是很苦悶的。

王振川:後來朝廷提拔您做江防道臺,做福建按察使,心情是不是就好點了?

于成龍:怎麼說呢,像我這樣一個中年出仕的老貢生,能做到知府,已經是天大的運氣了。以我的能力,也就做個知府。朝廷對我的破格提拔,讓我很意外,也讓我特別感恩,所以去福建之後,我就加倍努力地工作,再也不想年邁多病這回事了。沒想到,後來又做了布政使、巡撫和總督,這實在都是意外。

王振川:您在福建按察使任上,又被第三次舉為「卓異」。這在過去的官場上,好像是非常罕見的。

于成龍:是的,一生三次被舉「卓異」的官員很少。但我只是努力地去做好本職工作,並沒有想著要再謀一個「卓異」。也可能,官場上隨波逐流的多了些,堅持不懈的人太少,所以就把我給突出了。

王振川:您過謙了。其實,您的三次「卓異」都有實在的政績作支撐。在羅城,您恢復了戰後經濟,修復了城池,建設了一批公益設施;在黃州,您緝捕盜賊,賑濟災荒;在福建,您平反冤獄,並且遣返被擄掠的奴婢。這些事跡,都深受當地百姓擁護。

京劇《廉吏于成龍》劇照

做了富官,不改初心

王振川:您平生做窮官的時候多,做富官的時候少。福建布政使算是一個很富的差使,每天過手的銀錢成千上萬。您能堅守清廉,確實是不容易。

于成龍:其實,經過羅城、合州等地的艱苦考驗,清廉已經成為習慣。到了人生的後期,堅守清廉就不是難事了。如果我一開始做官就到富裕地方去,很可能就做不了那麼好。我這一生,能夠在廣西羅城鍛鍊七年,在四川合州鍛鍊兩年,實在是一種運氣。

王振川:當時福建的碼頭上有很多外國商船,從外國商人那裡收取一點禮品,並不傷害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您為什麼也不要?

于成龍:當然不應該要。用大白話說, 我于成龍不能丟人丟到外國去。

王振川:我看相關記載,您在福建時都已算是大官了,但仍然是一貧如洗,後衙裡非常簡單,非常乾淨,幾乎沒啥東西。

于成龍:看上去有點假是不是?其實後來在兩江總督的後衙裡,也是這個樣子,我的生活就是很簡單。

王振川:不像個當官的,像個隱居的老和尚。

于成龍:這倒不假。我平生除了愛喝幾口燒酒,其他方面都像是出家人。

受到處分,顧全大局

王振川:您的官運很好,二十幾年間就升到了總督。但其中也有兩次壞運氣,受到了處分。當時是不是也很苦悶?

于成龍:第一次是做武昌知府的時候,因為搭造的浮橋被洪水衝垮,延誤了軍機,被朝廷革職。那次雖然是天災,但確實是我的責任,朝廷免我的職,處分是重了點,但我認了,所以不苦悶。第二次呢,是做兩江總督的時候,朝裡的權貴和地方上的貪官汙吏設計陷害我。

王振川:我看了相關的記載,您當時只是很低調地檢討自己,並沒有攻擊那些政敵。細細想來,這是顧全大局的表現。在您之後,江南的官場有過幾次大的風潮,鬧得滿朝風雨。只有您被誣陷的那次,風平浪靜的,沒有惹出大事來。

于成龍:是的。所有的苦都讓我一個人吃了,也大大加重了我的病情。

王振川:這實在是太遺憾了。不過,在您去世後不久,朝廷就了解到了您的冤屈,為您恢復了名譽,還稱讚您是「天下廉吏第一」。

兩江總督府大堂

我一個人鑽進土匪窩子,

只用了一席話,就瓦解了他們的鬥志

王振川:回顧一下,您做官二十多年,最得意的政績是什麼?

于成龍:如果讓我自己評價,「單騎招撫劉君孚」那件事,最驚險,也最像個英雄。我一個人鑽進土匪窩子,只用了一席話,就瓦解了他們的鬥志,讓他們下山做太平百姓。我從小就嚮往做英雄,那件事像個英雄所為。

王振川:這件事確實相當精彩。我記得那是康熙十三年,您剛剛在武昌知府任上被免職,黃州東山爆發了大型叛亂,而叛亂首領是您的老部下劉君孚。

于成龍:是的,劉君孚曾經在我手下擔任過差役。

王振川:當時朝廷把您這位剛免職的官員派去了。劉君孚當時糾集了幾千人。您為什麼就有信心去說服他?

于成龍:我在黃州做了四年同知,通過緝盜和賑災這些事,黃州百姓對我是又敬又愛又怕,我說話他們是很願意聽的。只要我在黃州,他們就不會願意叛亂。另外,劉君孚起事的時間有點倉促,各股勢力互相之間也不團結,所以他選擇了暫時詐降。

王振川:您說他們當時只是「詐降」?

于成龍:是的,我心裡很清楚他們是詐降。但我事後想了一些辦法,把他們真正團結到了我的手下,並且利用他們去打擊其他叛亂勢力,維護了黃州一帶的穩定。

于成龍故居

能把好官提拔到重要位置,

這才是利益蒼生的大善事

王振川:您晚期的政績也不少,哪件事是您最滿意的?

于成龍:我做小官的時候,照顧的是老百姓,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但這些好事的作用有限。後來我做了巡撫和總督,官位高了,權力也大了,我就十分注意選拔重用那些德才兼備的好官。讓我欣慰的是,我器重的幾個人才,後來都做得很好。能把好官提拔到重要位置,這才是利益蒼生的大善事。

王振川:我知道,您最器重的就是另一位于成龍,把他破格提拔到江寧知府的位置上。後來,這位小于成龍也成了天下知名的清官廉吏。您還提拔過兩位晉南老鄉,有印象嗎?

于成龍:你是說衛既齊和邵嗣堯吧,記的他們都是猗氏(今臨猗縣)人。他們倆德才兼備,確實是好官。不過,我並不是因為老鄉的關係才提拔推薦他們的。

最遺憾的是孝道有缺

王振川:您做官二十多年,有沒有什麼比較遺憾的事情呢?

于成龍:政務方面的遺憾就不講了,家庭方面遺憾比較多。因為任所生活艱苦,一直沒有把老母親接過來奉養,在孝道方面是欠缺的。在黃州的時候,生活條件好一些,有了迎養的條件,卻又碰上了戰亂。母親病重和去世時,我都不在身邊,心裡確實是非常痛苦的。

于成龍捧土思鄉劇照

天下百姓公認的道理,就是「天理」,

天下百姓共同的想法,就是「良心」

王振川:您是「天下廉吏第一」,後世流傳的故事太多了,大家都知道。我最後再提一個問題,希望您為後世的為官者,說幾句知心的話。

于成龍:我還是說說我出仕時的那幾句話吧,做官要對得起「天理良心」。什麼是「天理良心」呢?天下百姓公認的道理,就是「天理」,天下百姓共同的想法,就是「良心」。

往期也精彩

楊國楨"對話"林則徐:從一介寒士到民族英雄

王開林"對話"左宗棠:傳奇人生,從40歲開始

解璽璋「對話」梁啓超:"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一個開明父親的教育經

劉緒義"對話"周敦頤:官清贏得夢魂安

胡遂對話胡林翼:曾國藩自嘆不如的晚清名臣

劉緒義"對話"彭玉麟:一個不要命、不要官、不要錢的人

穿越時空,王躍文「對話」陳廷敬

相關焦點

  • 廉吏于成龍的外號「於青菜」是怎麼來的
    「於青菜」是清朝廉吏于成龍的外號,他在兩江總督任上,每餐下飯主要靠青菜,時人稱之「於青菜」。給父母官起外號,雖是戲謔之詞,更有褒獎之意,可見民與之近,與之親。
  • 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墓被挖開,隨葬品被賣到了商店……
    一代廉吏于成龍,其陵園清末時保存完好,壯觀肅穆,成為方山一大勝景。1947年,經過減租減息、反奸清算,當地一些剛剛翻身做主的貧苦農民,在村長劉金長、農會主席郝東清帶領下,決定挖掘于成龍墓換錢。多年過去,劇中場景大都早已忘卻,只殘存下幾個關鍵詞:康熙、廉吏、于成龍……小小的心靈中,于成龍形象雖早已生根發芽,但卻塵封許久,幾近忘卻。2014年,晉省官場地震,彼時的自己身處異鄉,更加關注故土上所發生的一切,新任主政者調研呂梁,專程探訪于成龍故居,對這位一代廉吏做出高度評價,並指示重新修復早已荒廢多年的于成龍墓地與故居。這一年的於清端公似乎又變得廣為人知,其故居也因各種參訪團的到來而熱熱鬧鬧。
  • 遊山西·讀歷史 | 以史為鑑,走近「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
    9月23日,順著九曲黃河,「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黃河線的第一站,來到了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的于成龍故居,感受一代廉吏的好品德、好家風。「做官就是擔當,秉公清風熱腸,男兒青史寫志向。」2017年,一部講述于成龍為民做主、為民請命、為民除害、為民造福的同名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熱播。全劇帶著濃厚的山西色彩,將于成龍修齊治平、知行合一、義不辭難的價值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帶著這樣的崇敬之心,此行的記者們推開了于成龍故居的厚重大門。
  • 遊山西·讀歷史——走近于成龍故裡 感受一代廉吏正氣
    一幅楹聯道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的一生。《合州志·宦績》中記載:「于成龍……居官清正廉明,多善政,州人號於青天。」在他23年的從政生涯中,曾跨越廣西、湖北、福建、直隸、兩江等地,從七品知縣做到封疆大吏。于成龍愛撫民眾、懲治腐敗、平冤獄、整吏治,深受百姓擁戴和朝廷讚譽。位於呂梁市方山縣的于成龍故居。
  •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在廣西羅城任知縣時都幹了哪些事
    他做官23年,以愛民清正廉潔著稱,被康熙皇帝稱為「天下廉吏第一」。今天,我們主要說于成龍在他的仕途起點——廣西羅城時任知縣時都幹了哪些事。于成龍的仕途並不順利。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他取己卯科副榜貢生。然而,直到順治18年(1661年),才得以副榜貢生資格獲補授廣西羅城知縣,時年已45歲。
  • 一代廉吏于成龍所擔任過的官職,都是什麼品階?
    被康熙帝稱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從前明的貢生一步步成長為從一品的封疆大吏――兩江總督。到了于成龍的父親於時煌這一輩,家世逐漸衰落,於時煌只是個從九品的官員。家道雖然中落,但對于成龍的家教依然非常嚴格。 于成龍雖然天資聰慧,但科舉之路卻頗為不順。崇禎十二年(1639)的時候,22歲的于成龍參加鄉試,只考取了個副榜貢生。直到清順治八年(1651),35歲的于成龍還是沒有在鄉試中考中正榜。
  • 以一代廉吏于成龍為鏡鑑
    通過在「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故鄉的詳細考察,王儒林同志指出:「我們要高度重視、深入挖掘、大力弘揚于成龍廉政文化,以古代廉吏于成龍為鑑,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推進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這為我們鑑古以資今,營造弊革風清、幹事創業的社會政治生態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此,本期特刊發此文,以資學習。
  • 古代歷史,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羅城起步,磨難重重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羅城起步,磨難重重。廉潔自奉、慎始慎終的于成龍曾說:「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才免饑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傣人自給有餘,要錢何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于成龍離開永寧老家,轉眼間到了櫻山縣。
  • 半鴨知縣于成龍
    這首詩說的是一代名臣于成龍的故事。于成龍,字北溟,號於山,山西呂梁人。康熙稱他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乾隆題御書「清風是式。」他清正為官二十多年,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對得起百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如同一股清流,卓然於世。   「半鴨知縣」是老百姓給他的美稱。據清代筆記史料記載,源自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縣任知縣時的一段故事。
  •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墓遭村民發掘,墓前豎立康熙親書龍頭御碑
    于成龍,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人。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康熙帝稱他:「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二十三年農曆四月十八日,68歲的于成龍病逝。
  • 臺胞讚賞于成龍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臺胞讚賞于成龍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2017年12月14日 09:3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4日河池訊 12月3日下午,臺灣花蓮縣萬榮鄉參訪團一行24人到廣西羅城縣于成龍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參訪
  • 山西山陰縣科級幹部觀看優秀廉政劇《廉吏于成龍》
    山西山陰縣科級幹部觀看優秀廉政劇《廉吏于成龍》 2020-09-29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型廉政電影《羅城廉吏于成龍》籤約儀式
    由杭桐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與星銀飛影(北京)影業有限公司主導投資的電影《羅城廉吏于成龍》2020年8月28日在北京與相關導演、演員、投資人正式籤約。土匪初滅,羅城百姓重新回到家園,由於生活貧苦,于成龍教育百姓農耕技術,不想侗寨百姓剛獲得種子就被土匪搜刮一空,于成龍前往查明土匪是柳城縣境內的馬鬍子,於是立刻來到柳城縣求縣衙胡坤幫忙,胡坤此人貪婪枉法,暗地裡收受土匪馬鬍子賄賂,故此胡坤推脫于成龍。
  • 「天下第一廉」的于成龍,為什麼被稱為「於青菜」?
    二義,他不制止「於青菜」之稱謂,只能說明他以此為喜。當屬廉吏。綜此二條,于成龍應該是個廉吏、能吏。于成龍在崇禎12年的鄉試中,因考官公然受賄,于成龍竟在試卷上痛陳貪腐、指摘時政,遂只得副傍貢生。可見此人青年時之耿直正義而稍顯迂魯。至於以44歲高齡入仕,且心懷「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味天理良心」之志,先到廣西羅城為縣令,清庭方冶、匪患出沒、局勢惡劣、地寡少民,原知縣上任即一死一傷。
  • 廣西都安縣質監局赴羅城縣于成龍廉政教育基地學習
    5月6日,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到羅城縣參觀于成龍廉政文化展示館,學習「一代廉吏」于成龍清正廉潔為官之道,給黨員們上一次意義極深的廉政課。  黨員們跟隨講解員依次參觀了于成龍展館各個展廳,認真聆聽了清代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龍如何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的從政生涯,充分了解了 「於青菜、無米總督、半鴨遣子」等一個個為官清廉的故事,給全體黨員上了一堂精彩直觀的廉政課,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強烈的洗禮。
  • 漯河歷史上的廉吏
    據郾城、舞陽、臨潁古縣誌記載,漯河湧現的清官、廉吏、豪傑、義士達300餘人。眾多漯河本土歷史廉吏,猶如璀璨的群星閃耀在歷史的天空。他們廉跡彰於一朝,盛名傳於千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太守宗資先前聽說過範滂的名聲,聘請他到郡府中擔任功曹,把政事交給他處理。範滂在職期間,嚴厲整治邪惡,對那些行為違背孝悌道義、不依仁義辦事的人,全都清掃出去,撤職驅逐,不跟他們一起共事。範滂的外甥西平人李頌,是公侯家族後代,但是被鄉裡百姓唾棄,中常侍唐衡把李頌推薦給宗資,宗資任命他做官。範滂認為李頌不是做官的材料,壓下任命不徵召他。冀州發生饑荒,盜賊蜂起,於是便任用範滂為清詔使,巡視考察民情。
  • 他兩遭斷崖式降級,為何仍是「清官第一」
    于成龍是明代御史中丞於坦後人,但家道早已中落。雖然志向高遠,偏偏考試不行,二十多年過不了科舉關。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23歲的青年于成龍在太原參加鄉試,結果與舉人擦肩而過,只中了個副榜貢生,就是落榜生中基礎比較好的,可以免費到國子監復讀。  不久明亡清興,一耽擱又是幾年。清朝恢復科舉之後,于成龍又考了幾次,仍然考不上。終其一生,他的最高學歷還是落榜復讀生。
  • 航拍于成龍墓園 莊嚴肅穆(組圖)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航拍一代廉吏于成龍出生在山西呂梁方山縣來堡村,逝世後被康熙皇帝隆重賜葬於今天的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于成龍墓原是一處保存完整、頗具特色的清代陵園。墓園坐東向西,呈正方形,佔地面積約為2200平方米。四周築有高2.5米的青磚花欄圍牆,正西有一座花崗巖牌坊。墳塋坐落在墓園東部的正中央,佔地約50平方米。墳前正中豎立著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御製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操江諡清端于成龍碑文」的龍頭御碑,左右兩側豎有12通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