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女人常年做飯,為何不能祭灶?

2020-12-15 鄉土鄉人

以前農村的老房子裡,幾乎每家院子裡都有一個土地廟,一般在剛進院門的牆壁上掏出一個壁櫥,裡面放上泥捏的土地像,每到初一十五的時候,人們還會祭拜一般。不過家裡有秀才的,院子裡就不需要土地廟了,因為古人覺得秀才比土地要高一級,因此不用祭拜。

其實以前人在幹什麼事的時候都會祭拜一番,就像「赤壁大戰」之前,袁紹出徵前要祭天、祭地、祭祖,最後歃血出徵,就是希望得到庇佑,不過最終卻落得大敗而歸。因此古人祭拜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男不拜月

拜月也稱為「祭月」,這可是個非常古老的習俗,而中秋節也是由「祭月」而來的,也是以前人對「月亮」的一種崇拜活動,最初的「祭月節」是秋分這一天,但是每年的秋分都不是同一天,而且秋分也不一定會月圓,如果「祭月」沒有月亮肯定是不行的,後來由於曆法融合,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陰曆,之後就將「祭月節」調整到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

如今在很多農村,中秋節這一天除了吃月餅和賞月之外,還有一項活動那就是「祭月」,就是在桌子上擺上月餅和水果,再點上紅蠟燭,然後朝著月亮的方位祭拜。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並且會選出一個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

在這項活動中,男子一般都是站立著等待就行了,古時人們很在意男尊女卑,覺得男人屬陽,也就是太陽,而女子屬陰,也就代表著月亮,因此太陽拜月亮肯定是對雙方都不好的,再加上月亮屬陰,是會庇佑女子的,因此才有了「男不拜月」的說。假如非要拜,男子一般是拜太陽的。

女不祭灶

其實「祭灶」也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以前的「祭灶」都是臘月二十四的晚上,老人說:這時候灶王爺就會上天匯報一年的日常,家裡的主人為了不讓灶王爺說壞話,就會準備一些蜜糖來祭拜,也是要封住他的嘴,不讓他上去後亂說。

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後期,由於帝王家都會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由於那時候國家已經很窮了,為了節省開支,就隨便把灶王爺也祭拜一下。因此「祭灶」也就改到了臘月二十三,也被民間稱之為「小年」。

這個儀式一般是在晚上舉行,是有家裡的男主人抱著一隻公雞,因為公雞就是灶王爺上天乘坐的馬,因此紅公雞就叫紅馬,白公雞就叫白面,主人會把酒澆在雞頭上,直到雞頭左右撲楞出聲音後,就說明灶王爺已經領情了,這時候祭灶人就會喊一聲「領」,祭灶也就完成了。之後人們就會用一些蜜糖或者油糕之類的東西在火裡燒一下,也可以直接食用。

由於灶君一般都是男人,古時男女之間是不能輕易見面的,因此才有了「女不祭灶」的說法,其實在古時,很多重要的祭祀活動都不允許女人參加的,甚至連家族的祠堂都不能進去,因此才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其實不是女人不想祭,而是不讓她去。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啥意思?女人為什麼不能祭灶?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很多地方小年有祭灶的習慣。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這樣說?其實這句話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不拜月亮,女人不拜祭灶神。
  • 臘月23祭灶神,古人留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為何這樣說?
    臘月23祭灶神,古人留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為何這樣說?文/農夫也瘋狂現在還記得小時候長輩教的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而臘八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距離新春佳節的腳步更近了。馬上就要臘月二十三了,在民間這一天都有祭灶神的習俗。古人也流傳下來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為什么女人天天在廚房裡做飯,卻並不能祭灶神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也無妨。前半句「男不拜月」的意思是說男人不可以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祭拜月亮。我們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季是一個家人團圓的節日,也是一個從古至今都很受重視的節日。
  •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什麼講究?你家裡是這樣嗎?
    導語: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有什麼講究?你家裡是這樣嗎?中華文化延續五千年,留下了很多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凝結著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團聚的日子,古時候的人們不論身處何地,在這一天都有趕回家中和家人一起過節。有傳統節日就有一些節日的習俗和禁忌,在民間就有這樣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說的就是男的不要去祭拜月亮,女的不要去祭拜灶臺的傳統習俗禁忌。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祭祀還分男女不同?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衍生了很多特有的風俗,這些風俗體現了古時候對生活美好的期盼,通過各種儀式敬拜各種傳說中神仙,讓自己來年的生活風調雨順,同時在祭拜各種神仙的同時又總結出了很多規矩,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就是根據人們的祭拜風俗結合古代陰陽學說而歸納出的俗語。
  •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都會放假3天,普天同慶,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除了吃月餅,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民俗活動。比如農村就流行一句俗語,說是中秋節這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男不拜月在古代中秋節這天,除了吃月餅、賞月外,還有拜月、祭月這樣的活動。拜月的時候,男人是不能參與的,可能很多人會對此感到疑惑,男人為何不能拜月呢?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吧。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馬上臘月23小年,不妨看看
    其中廣為人知的就是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爺了,在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些俗語是咱們老祖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淵源流傳至今,被人們口口相傳,所以即使是已經過了幾千年時光,我們現在仍然能在一些人口中聽到那些俗語來。還有三天的時間就到小年了,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是啥意思。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何意?逢年過節有講究!看完明白了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一句文化俗語叫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那麼這句話是何意?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來看前一句「男不拜月」。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男人不能拜月亮。這是什麼原因呢?而男人在這天不能祭拜月神,是因為有褻瀆冒犯神靈之嫌,因為月神的化身「嫦娥」,其夫為后羿,如若男子向一個有夫之婦的神靈祭拜,會被認為心思不純。而且祭祀的主角多為家中年長之女或者家中婦女,而男子雖不能參加祭拜,但是卻可以擔當禮讚、執事,從而輔助完成祭祀活動。
  • 農村生活中的忌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
    許多的風俗已經消失,也有許多流傳至今,對於現在也有著不小的影響。聽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準則,在各地都有流傳。大概其的意思是,男的不應該祭拜月神,而女要避諱灶神。對於這種說法非常好奇,查閱過許多資料,原來是因為受到了古代的神話故事影響。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為何這麼說?小年臨近,不妨了解一下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為何這麼說?小年臨近,不妨了解一下隨著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新年的腳步聲是越來越近了,相信肯定有很多人在期盼著過年吧?這不僅是闔家團圓的節日,更是代表著辭舊迎新,意義重大。說起祭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老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擁有著俗語的特性,通俗易懂,它的意思也是很簡單明了,就是男性不會祭拜月亮,女性不能祭拜老灶爺。
  • 小年祭灶了,咱們農村為啥講究「女不拜灶」呢?
    轉眼臘月二十三,這是咱們中國傳統的小年,為了迎接好日子的到來,大家忙著掃房子,祭拜灶神,可是在民間卻流傳「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的說法,大家一定會問,祭拜灶神女子為啥不能參加呢?這其中有什麼說講嗎?下面讓我們簡單聊聊咱們民俗的說法吧!
  • 今日小年,除了祭灶和吃祭灶糖,這4點禁忌要了解
    小年這天,由於區域不同,各地的習俗有差異,不過,相對比較統一的,主要有以下3點:1、祭灶王小年又被稱為「祭灶節」,因此,祭灶是這天最重要的活動,灶指的是灶王爺,在這天,會購買新的灶王爺畫像,把老的換掉,新換的畫像稱作「請」,新的一年,請回來新的灶王爺畫像,然後會放上水果、糖果等祭品
  • 穆紅(安徽定遠):民俗與祭灶
    民俗與祭灶作者:穆紅祭灶也稱小年,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祭灶的貢品視家庭情況而定,其中一般必備的是糖瓜,俗話說得好,「二十三,糖瓜粘」,賄賂了灶王爺,這樣祈求來年平安。條件好的,祭灶落落大滿,儘量豐盛,比如南宋文學家範成大《祭灶詞》就記錄了當時的風俗:「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 歲時記 | 廿三廿四,小年祭灶
    到了廿三、廿四就祭灶了。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風俗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從臘月二十三到臘月二十九,磨豆腐掃房子,每天都有事情佔著手,一直忙到除夕。俗話說「廿三廿四,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清晨,灶王老爺就會離開他駐守整年的灶臺,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此年所護人家的紀錄表。
  • 小年祭灶神,臘月23、24,到底哪天祭灶神?灶王爺又是誰?
    這也代表著離過年也就不遠了。在過去,在外的遊子都會提前趕回家,然後和家裡人一起打掃房子,因為在小年這一天有掃塵的習俗,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祭灶神。民間的說法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祭灶神必須是要家中的男主人來完成。那祭灶神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呢?我們每年祭拜的灶王爺又是誰呢?(1)灶王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 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到底為什麼要祭灶?
    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 古鎮洋河過年習俗趣談之祭灶——文化洋河
    「大年之前有小年」,祭灶,就是過小年。中國地廣人多,祭灶習俗往往大同之中有小異。送灶的時間,從地域劃分,北方多在二十三日,南方多在二十四日。古鎮洋河地處中國南北交界線上,所以就出現了同一個祭灶,既有二十三日過的,也有二十四日過的,還有二十五日過的。民間有「軍三民四王侯五」、「官三民四船家五」等說法,洋河一帶則流傳「官三民四」。
  • 今天是小年夜 祭灶、撣塵、謝年一個都不能少
    之所以稱之為「小年夜」,是因為傳統過年就是從臘月廿三的祭灶開始,一直延續到新年的正月十五結束。祭灶前兩天出門,一眼就瞄到小區超市放在門口醒目處的祭灶果,數量不多,甚至連10包都沒有,卻用它的「倔強」在提醒人們:臘月廿三馬上就要到了,以及它是臘月廿三的必需品。「祭灶果」的出現,跟祭灶有關。過去,家家戶戶有灶臺。
  • 過大年前先過小年——祭灶
    祭灶,說白了就是祭祀灶王爺。至於,灶王爺有還是沒有,長得啥樣子,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代一代華夏兒女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把我們的民俗文化傳承了下來。既然是灶王,掌管火是其職責,所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清《敬灶全書》)。關於灶王的來歷有多個版本。在我國灶王的民間版畫裡,既有灶王,也有灶王奶奶(女性)。
  • 祭灶湯,臘月二十三,主婦們白天打掃廚房,晚上做祭灶湯給家人喝
    祭灶湯,中國傳統年俗之一。在豫東平原的農村過年,是從祭灶開始的。臘月二十三,俗稱祭灶,主婦們白天打掃廚房,晚上做祭灶湯給家人喝。豫東的祭灶湯很簡陋,半棵大白菜,一把粉條,油鍋裡滑一下,添水煮開,澆入麵糊,邊攪邊熬,熬到略有糊味兒,起鍋。
  • 小年祭灶來歷傳說你知道多少 臨沂這一天為什麼要祭灶
    昨天就是小年,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祭灶節,我們臨沂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選擇祭灶,尤其是在農村都會祭灶。不過你知道祭灶的由來嗎?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裡,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