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的老房子裡,幾乎每家院子裡都有一個土地廟,一般在剛進院門的牆壁上掏出一個壁櫥,裡面放上泥捏的土地像,每到初一十五的時候,人們還會祭拜一般。不過家裡有秀才的,院子裡就不需要土地廟了,因為古人覺得秀才比土地要高一級,因此不用祭拜。
其實以前人在幹什麼事的時候都會祭拜一番,就像「赤壁大戰」之前,袁紹出徵前要祭天、祭地、祭祖,最後歃血出徵,就是希望得到庇佑,不過最終卻落得大敗而歸。因此古人祭拜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男不拜月
拜月也稱為「祭月」,這可是個非常古老的習俗,而中秋節也是由「祭月」而來的,也是以前人對「月亮」的一種崇拜活動,最初的「祭月節」是秋分這一天,但是每年的秋分都不是同一天,而且秋分也不一定會月圓,如果「祭月」沒有月亮肯定是不行的,後來由於曆法融合,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陰曆,之後就將「祭月節」調整到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
如今在很多農村,中秋節這一天除了吃月餅和賞月之外,還有一項活動那就是「祭月」,就是在桌子上擺上月餅和水果,再點上紅蠟燭,然後朝著月亮的方位祭拜。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並且會選出一個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
在這項活動中,男子一般都是站立著等待就行了,古時人們很在意男尊女卑,覺得男人屬陽,也就是太陽,而女子屬陰,也就代表著月亮,因此太陽拜月亮肯定是對雙方都不好的,再加上月亮屬陰,是會庇佑女子的,因此才有了「男不拜月」的說。假如非要拜,男子一般是拜太陽的。
女不祭灶
其實「祭灶」也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以前的「祭灶」都是臘月二十四的晚上,老人說:這時候灶王爺就會上天匯報一年的日常,家裡的主人為了不讓灶王爺說壞話,就會準備一些蜜糖來祭拜,也是要封住他的嘴,不讓他上去後亂說。
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後期,由於帝王家都會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由於那時候國家已經很窮了,為了節省開支,就隨便把灶王爺也祭拜一下。因此「祭灶」也就改到了臘月二十三,也被民間稱之為「小年」。
這個儀式一般是在晚上舉行,是有家裡的男主人抱著一隻公雞,因為公雞就是灶王爺上天乘坐的馬,因此紅公雞就叫紅馬,白公雞就叫白面,主人會把酒澆在雞頭上,直到雞頭左右撲楞出聲音後,就說明灶王爺已經領情了,這時候祭灶人就會喊一聲「領」,祭灶也就完成了。之後人們就會用一些蜜糖或者油糕之類的東西在火裡燒一下,也可以直接食用。
由於灶君一般都是男人,古時男女之間是不能輕易見面的,因此才有了「女不祭灶」的說法,其實在古時,很多重要的祭祀活動都不允許女人參加的,甚至連家族的祠堂都不能進去,因此才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其實不是女人不想祭,而是不讓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