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果子,日本點心,起源於中國唐代,隨茶道文化帶回日本,有著許多風雅的名字——「朝露」、「月玲子」、「錦玉羹」。
早在公元630年~894年,遣唐使帶回了「梅枝」、「桃子」、「桂心」、「團喜」等8種唐果子(唐朝的點心)。
日本有很多傳統食物,最多人認識一定是「和果子」,根據當季食材手工製作,秉承了日本致精的文化,每一個都做成藝術品,清甜而不粘口,致力於果子入口即化的秀逸感,一直十分受遊客歡迎,可以說是必買手信之一。儘管和果子如此受歡迎,但是關於它的製作,大眾卻知之甚少。其實,和果子的精髓主要來源於果子師的手法,所以和果子師往往都會被稱作「手藝人」。
日語「和果子」意為日式點心,與蛋糕等「洋果子」相對應。源於奈良時期的和果子,據說是遣唐使把盛唐的糕餅技藝帶去日本,融合了日本文化成為特別的甜點。它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大,大家耳熟能詳的銅鑼燒、鯛魚燒、櫻餅等都是和果子,而原本供茶道用的練切餡點心也是和果子,不同的是,這種點心卻是和果子的至高點。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中有這樣一句話:「日本茶道裡,當作配茶點心的和果子位分極重。哪家有善做和果子的秘方,與私藏秘制茶器一樣,都可以當作家族驕傲的。」即使到了現代,練切也是用於茶會的各種果子中的代表性存在,每款練切果子都有自己的果銘(名稱),靠著細膩的手工技藝,練切果子化身為一首首謳歌日本四季變幻的風景詩。
「練切」,顧名思義,包含「練」與「切」兩個動作。「練」,即攪拌、揉搓;「切」,則是剪、切,精美絕倫的和果子就是通過這兩道工序製作完成的。其中,「練」是「切」的基礎,把由豆餡做成的小糰子搓揉成可供打造造型的球面體,這可以說是入門的基本功。日本的很多和果子匠人,在剛開始學習的第一年就專攻「練」,這項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而在這個小小的球面體上塑造型,靠的則是三角棒、竹片、挑針、小剪子、元勺子等小工具。想要遊刃有餘地使用它們,當然是離不開正確的手勢的,再加上對圖形與空間那完美的掌控,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才可以讓每一刀每一划所勾勒的線條漂亮、流暢、洗鍊、生動。
在日本,就有這麼一位神級和果子職人三納寬之,他沿用古法使用麻糬和豆沙制果子,使它成為集「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於一體的五感藝術,好看、好聞,用手觸碰揉捏或是切割時的觸感,放入口中時的口感、香氣,都要反覆考慮做到極致,讓人在食用時可以用眼睛、指尖、嘴、鼻子和耳朵共同品味,體會匠人之心,感受自然禪意之美。
這個七彩漸層的「宵花火」是三納寬之近期作品,日本的夏日祭典離不開煙花,宵花火正正帶出夏日感覺。這款和果子一經面世,便因其華麗的外形和絢麗的顏色,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宵花火
有些作品與節日有關,例如下面是以日本新年號和母親節為題。
令和
母親節
母親節
除了節日三納寬之的作品靈感多數來自大自然,不少和果子的主題以花草樹木和動物為題,每一款都能讓人感受到極致的美。
金魚
花菖蒲
七變化
爛漫
鳥語花香
蘋果
蘋果
不過想食的朋友就要看運氣,三納寬之師傅沒有實體店,只會偶爾到市集擺攤,岐阜是他常出沒的地方。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截止目前的所有作品。
舌尖上的日本——懷石料理與和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