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汪老頭兒吹過的菜餚,才算你真的去過高郵

2020-12-12 中國小康網

中國小康網訊

昨天是世界地球日,今天是世界讀書日,這兩個日子非常神奇的連在了一起。地球是人類的故鄉,書籍是心靈的故鄉。把兩個故鄉聯繫在一起的人,是作家。

讀一本書,看一座城。

在這個故鄉之日連接的時節,搜城101特別推出一組「作家與城市」的系列,跟隨他們的腳步,我們可以窺見大千世界的種種奧妙。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的百年誕辰,高郵又熱鬧起來,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都是為了去尋找汪味的高郵。

這樣的高郵,是他所喜歡的。

0:00

/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LIVE

0:00

1x

Chapters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captions settings, opens captions settings dialogcaptions off, selectedThis is a modal window.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書香高郵 文明有我」高郵市第十三屆讀書節線上啟動

汪味高郵

「我的家鄉高郵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遊。我小時候常常到運河堤上去玩。運河是一條「懸河」,河底比東堤下的地面高,據說河堤和城牆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我們幾個同學,可以指認哪一處的屋頂是誰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風箏,顫悠悠的風箏在我們腳下飄著。城裡人家養鴿子,鴿子飛過來,繞過去,我們看到的是鴿子青色的背。幾隻野鴨子貼水飛向東,過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見野鴨子飛得高高的。」

在散文《我的家鄉》中,汪曾祺寫到高郵,便情不自禁的誇道:「這一切真是一個聖境」。

高郵地處江蘇中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痕跡,到秦始皇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臺、置郵亭,城市歷史已有兩千餘年。漢代這裡設置郡縣,到北宋時候,城河水系、城牆牆基、街巷體系得到發展並保留至今。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在大運河沿線58處遺產點中,高郵獨佔3處,其中盂城驛、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更是高郵獨有的,淮揚運河主線縱貫高郵南北共43.6公裡。

這裡自古出文人,宋朝有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當代則有「修煉成老精的文狐」汪曾祺。

1920年3月5日,那天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汪曾祺在高郵出生了。他十九歲離別家鄉,一別四十二年沒有機會回去,但高郵無時不刻不在他的腦海裡。直至1997年5月16日,他和這個世界告別。

與夫人合葬之後,他的墓碑上銘刻著「高郵汪曾祺」。高郵,是汪曾祺的起點,也是他的歸宿。

他其實並沒有真正地和這個世界告別。在他的小說和散文裡,家鄉的地理風貌、歷史人物、美景美食、尋常百姓的生活,都一一復活過來;他一遍遍的回到那個美麗世界,引領著一代代讀者讀著他的作品、咀嚼著汪味的高郵。

水鄉小夥子信手拈來的話與畫

汪曾祺愛畫寫意畫,他寫的小說常有畫境。這大概遺傳自他的父親汪菊生,後者既是高郵城裡有名的眼科大夫,也是個畫家。

他筆下的高郵,有若清明上河圖。

「從我家到小學要經過一條大街,一條曲曲彎彎的巷子。我放學回家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鋪、手工作坊、布店、醬園、雜貨店、爆仗店、燒餅店、賣石灰麻刀的鋪子、染坊……我到銀匠店裡去看銀匠在一個模子上鏨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旋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看燈籠鋪糊燈籠……百看不厭。有人問我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我說這跟我從小喜歡東看看西看看有關。這些店鋪、這些手藝人使我深受感動,使我聞嗅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記憶,我的小說有很多篇寫的便是這座封閉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每個人都深受故鄉的影響,因之汪曾祺曾感慨道:「生如一條河,夢是一片水。俯首於我半身恍惚的倒影。窗簾上花朵木然萎謝了,我像一張膠片攝兩個風景。」青年時代的詩集《自畫像》裡道出的,也是他對人生的追問,河水、倒影、膠片的比喻,是水鄉小夥子信手拈來的意向,指向他無法解釋的人生困惑。

在1941年4月25日《大公報》(桂林)上發表的題為《獵獵――寄珠湖》中,21歲的汪曾祺這樣寫道:「旅行人跨出鄉土一步,便背上一份沉重的寂寞。每個人知道浮在水上的夢,不會流到親人的枕邊,所以他不睡覺,且不惜自己的言語,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話著故鄉風物……」

他左看看右看看,便成了這座城市的核心

故鄉風物,不止在夢裡,更在他的小說裡。

比如後來讓他聲名雀起的《大淖記事》。大淖在高郵實有其地,是汪曾祺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之一。故事也有出處,他上學時聽說大淖的一個小錫匠因為與保安隊的兵的「女人」相好,而被保安隊打「死」了,後來又被人用尿鹼救活。汪曾祺跑去出事地點看,也在那裡看到了小錫匠要好的年輕女人,雖然屋裡很黑,並不能看清人的五官,但他無端覺得那女人很美。過了兩天,錫匠們上街請願,為同伴討公道。

這些事給了年幼的汪曾祺很深的印象,他朦朧覺得這是一種優美的情感。這種記憶深植於他的腦海中,最終促使他在四十多年後寫成了《大淖記事》。

又如《異秉》,這篇初寫於1948年,又於1980年重寫的小說,裡面有一段白描,大概是高郵城裡街面的寫實:這條街上過年時的春聯是各式各樣的。有的是特製嵌了字號的。比如保全堂,就是由該店拔貢出身的東家擬制的「保我黎民,全登壽域」;有些大字號,比如布店,口氣很大,貼的是「生涯宗子貢,貿易效陶朱」,最常見的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小本經營的買賣則很謙虛地寫出:「生意三春草,財源雨後花」……

這些畫面都很清晰地刻在讀者腦海裡,以至於沒去過高郵的人也對這地方感到親切起來。我們在他的文章裡逐漸認識這座城市。

以東大街為核心,南到越塘,北到大淖河,東到泰山廟,西到運河邊——汪曾祺十九歲之前活動的範圍,是他左看看、右看看看到的「一花一菩提,一葉一世界」,也便是這座城市的核心。

「汪味館」裡點菜的正確姿勢

「高郵鹹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就因這段話,汪曾祺成了高郵鹹鴨蛋的代言人,他的愛吃是出了名的。

他大概是被美食耽誤了的作家。有人就說,文無第一,寫作可能汪曾祺不一定能爭個第一,但是論吃,那作家裡除了他沒有人敢說第一。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比如在《雞鴨名家》裡,他寫道:「父親在洗刮鴨掌。每個蹠蹼都掰開來仔細看過,是不是還有一絲泥垢、一片沒有去盡的皮,就像在作一件精巧的手工似的。兩副鴨掌白白淨淨,妥妥停停,排成一排。四隻鴨翅,也白白淨淨,排成一排。很漂亮,很可愛。甚至那兩個鴨肫,父親也把它處理得極美。他用那把我小時就非常熟悉的角柄小刀從慄紫色當中閃著鋼藍色的一個微微凹處輕輕一划,一翻,裡面的蕊黃色的東西就翻出來了。洗涮了幾次,往鴨掌、鴨翅之間一放,樣子很名貴,像一種珍奇的果品似的。」

把做菜的過程寫得如此唯美,除了他真是沒有別人。

也因此,他不僅自己寫過《四方食事》,市面上更有許多《汪曾祺談吃大全》之類的書,愛之者也眾。

汪曾祺寫得最多的還是高郵的吃。走在高郵,汪曾祺故居、汪曾祺紀念館、汪曾祺書房、汪味菜館……數不勝數的汪曾祺的照片、書畫和書籍排列其中,恍惚中知道,汪先生家喻戶曉,甚至成為一種文化旅遊消費的符號了。在他的紀念館裡,汪曾祺會做的菜單被列在一大塊展板上,達60多個品種,分為淮揚和京味兩大類。

坐在「汪味館」裡,點菜餚當然要體現「汪曾祺特色」。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文章中介紹過正確的「點菜姿勢」:首先是被汪曾祺自詡「這道菜是本人首創,為任何菜譜所不載」,並被他稱之為「嚼之聲動十裡」的「塞餡回鍋油條」,這肯定是少不了的。其次是汪曾祺的拿手淮揚菜:楊花蘿蔔、硃砂豆腐、大煮乾絲、乾貝燒小蘿蔔。再則是高郵湖的湖鮮,即由這裡的「獨門」食材青蝦、銀魚、螺螄、虎頭鯊、鯰魚、麻鴨和高郵鴨蛋等燒制的,比如,蒜苗燒鯰魚、水晶蝦仁、金絲魚片和紅燒昂刺魚,都堪為汪味館的「扛鼎」之作。

高郵近年來搞了不少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的節日,如中國雙黃鴨蛋節、中國郵文化節、高郵旅遊美食節、高郵湖大閘蟹旅遊美食節、江蘇高郵菱塘老鵝節、世界運河風情民俗展演活動、七夕節活動、中國羽絨服裝節。

但最後壓軸的肯定是汪味美食,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只有吃過老頭兒吹過的菜餚,才算是真的來過了高郵。

搜城君的話

「汪迷」許若齊說:「汪味是平民化、煙火味十足的。」

菜亦如文,讀著汪曾祺的書《大淖記事》《受戒》《歲寒三友》等等,寫到的都是小人物,他們的身份有錫匠、挑夫、和尚,有民防隊的,有做炮仗的,有唱戲的,還有地保、瓦匠、屠夫、農民等等,沒有權勢顯赫的達官貴人,沒有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雖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卻寫出了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悠閒安恬,他們的尊嚴驕傲,他們的愛恨情仇。

這種熱鬧的、普通人的生活正是汪曾祺所追尋的。他晚年寫道:「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在高郵,不但能尋找到汪曾祺的故事,還能尋找到他作品裡的意境和人物,還能和這樣的人們攀談攀談。汪迷們認為,這是一種汪味,不僅是吃的,畫的,更是文學的、藝術的,一種生活哲學的味道。

在汪曾祺心目中,「生活,是第一位的」。他就喜歡熱氣騰騰的生活。

《我的家鄉》一文裡,是這樣收尾的,「只聽見一個女人高亮而悠長的聲音:「二丫頭……回家吃晚飯來……」

編輯:艾薇 視覺:晴子

相關焦點

  • 高郵的汪豆腐到底是什麼味?
    近日,揚州宴推出汪曾祺鄉味宴,一道「鄉味油渣汪豆腐」因為加了韭菜讓高郵的吃貨們非常「生氣」,「高郵汪豆腐什麼時候加韭菜了?」老菜新做引發「爭議」「油渣、胡椒粉是汪豆腐的靈魂。」網友「沒錯啊,英俊的殷」評論,而網友「高郵藍鷹」表示反對,「這樣做會出現誤會,不代表這個菜不好,但不要提汪曾祺。」汪曾祺在《豆腐》裡寫道:「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鄉菜。豆腐切成指甲蓋大的小薄片,推入蝦子醬油湯中,滾幾開,勾薄芡,盛大碗中,澆一勺熟豬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為上面泛著一層油。用勺舀了吃。吃時要小心,不能心急,因為很燙。
  • 【高郵文聯】「百年汪老三跟三美」專題|陳樹林:「汪氏家宴」的來龍去脈
    汪老還親自做了一樣別出心裁的菜,叫「油條搋斬肉」,就是將油條切成寸半長的段子,掏出瓤子,塞入肉茸、蔥花、榨菜末,下油鍋一炸,酥脆,汪曾祺說「嚼之聲動十裡人」。此菜一上桌,客人非常新奇,你一塊,他一塊,贊口不絕。
  • 打卡高郵,探尋汪味:傳統美食,新晉網紅等
    油條搋斬肉、雪花豆腐、砂鍋天地鴨、香酥麻鴨……一道道看似家常的菜餚,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汪曾祺的筆下,散發出不一樣的味道。一道道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出現過,一道道他做過的家常美食,成了「汪氏家宴」的重要組成部分。
  • 高郵特色美食「蒲包肉」,你吃過嗎?
    高郵蒲包肉,是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地區的一道漢族傳統小吃,屬淮揚菜菜系,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早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煮熟的蒲包肉,一剪開蒲包,便有清香撲鼻而來。包在蒲包裡的豬肉緊密有嚼勁,口感微甜。以蒲包入美食佳餚,算是一種創造,無論是高郵的久居民,還是漂泊異鄉的高郵人,甚至來郵觀光旅遊的外地人,都讚不絕口。
  • 汪曾祺也打過卡的早餐店!再也不用跑去高郵吃了!
    高郵的麵館隨便進一家,味道基本都不會差,不過最有名的還是「陳小五」,據說連汪曾祺也來打卡過的小吃店,可見是家老字號。現在在揚州也能吃到了,就開在荷花池南街,並改名為陳永春餛飩。高郵的面味道好,首先在於面用的是加鹼的水面,比一般的麵條更有韌性。另外,這碗面的「靈魂」,非醬油莫屬。醬油裡加入了高郵湖的蝦籽,用來提鮮,在配上香潤的豬油、辛香的胡椒粉,連湯帶面一碗下肚,額頭微微冒汗,人瞬間精神起來。包餛飩的肉,都是老闆每天一早去菜場買的新鮮前夾肉。
  • 尋味高郵,「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高郵的鹹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接著他這樣寫:「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記得當初讀到這句話時,饞得口水直流。後來我從高郵買來鹹鴨蛋用筷子去戳,原來真的有「吱」的一聲,要很仔細,才聽得到。
  • 【蘇梅島TOP5必玩景點+必吃餐廳】玩過吃過才算去過蘇梅!
    隨風沉浮的帆船、呼嘯而過的水上摩託,以及可以現場租用潛水設備,都能讓你在這裡度過一個愉快的假期。推薦這家餐廳的海鮮總匯(Seafood Piatter),菜品分量足,一個人還吃不完哦!餐廳位於懸崖邊上,風景有多棒不用多說,吹著海風,吃著海鮮,各種滋味別提多棒了。
  • 高郵有家「汪味館」
    汪先生19歲離開家鄉,幾十年沒有吃到過家鄉的茨菰,汪先生寫作風格一貫平實,可是在這篇散文中,還是忍不住抒發了一下: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菰湯。我想念家鄉的雪。  如今這個在高郵極其尋常的食物,卻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走出高郵,走進了許多讀者心中。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北廳為主展廳,有汪曾祺兒子汪朗代表家屬捐贈的藏書,相當於把汪老的書房從北京整體搬移到紀念館內。除了藏書,還有汪老生前用過的桌椅和一些生活物件。汪老同父異母的弟弟和妹妹還住在這裡,他們都年事已高,我沒有想去打擾他們的生活,所以沒有叩門。故居斜對面坐著一位曬太陽的老人,我上前和他打聽故居的情況。老人很健談,他說汪家是個大家族、祖上有近百間房屋,這一片幾乎全是他家的房子,後來土改都被分了。據他介紹,昔日汪家的大門在科甲巷(今傅公橋路),竺家巷這裡是後門所在。
  • 汪朗談汪曾祺:他是汪豆腐,我是臭豆腐
    他有一篇文章說他那會兒正在下面勞動改造,我剛學會拼音,用拼音給他寫過一封信。他沒學過拼音,就從頭學,然後用拼音給我回了一封信。「多年父子成兄弟」可以說是當年老汪家的家訓。在後來的家裡,雖說老頭兒歲數比我大,但其實在家裡的位次比我還要靠後。
  • 去高郵,跟著汪曾祺的美文尋找美味……
    當地老人告訴我:侵華日軍的馬隊闖入高郵城後,發現道路兩旁的房屋很低矮,馬背上的日軍無法看清屋簷下的動靜,唯恐遭到遊擊隊的伏擊,就下令將沿街面的房屋統統劈去兩檁,至使現在看到的房子都是前高后低的模樣。鵽這種東西我在別處沒看見過。『鵽』這個字很多人也不認得。多數字典裡不收。《辭海》裡倒有這個字,標音為(duo又讀zhua)。zhua與我鄉讀音較近,但我們那裡是讀入聲的,這隻有用國際音標才標得出來。……我們那裡的鵽卻是水鳥,嘴長,腿也長。……鵽肉極細,非常香。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比鵽更香的野味。」
  • 10道四川麵食之最,吃過這些才算去過四川,旅遊者必備清單!
    10道四川麵食之最,吃過這些才算去過四川,旅遊者必備清單!眾所周知,四川人是十分喜歡麵食的。四川人對麵食的喜愛,到達哪種程度?四川省當地許多的地方,都有著自己的專屬麵食。但說到四川麵食,大家可能就只能想到擔擔麵。
  • 在南寧,吃過這50種東西,人生才算完整
    畢竟我們這裡好吃的太多了南寧美食之豐富,種類之齊全每一種味道都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它們匯集於此,成就了獨一無二 「南寧味道」聽說在南寧,吃過這50種東西,人生才算完整哦南寧傳統美食經受住了南寧吃貨味蕾的挑戰
  • 去過瀘沽湖此生才算沒有遺憾
    來雲南,怎能不去瀘沽湖,去過瀘沽湖此生才算沒有遺憾。四月的瀘沽湖陽光很暖不會熱到出汗,偶爾刮點風,微微的涼意沒有絲毫的侵略感,這是最舒服的天氣。不管是圍繞著湖走走停停還是住在湖景房中欣賞這片景色都是無比愜意的。
  • 北京十渡那些不錯的農家美食菜,吃過三個才算去過
    農家菜做出特色也不比星級的差多少嘛十渡的農家美食還是很是不錯滴~嘗過的就算了,沒去過的可以漂流累了的同時來幾道特色菜填飽你那外賣腸胃!上述是特地問的他們那裡人是咋做的,額,我比較愛吃魚,管他咋做,你們照著這個點就好了,味道真的讓你想家~3.黃豆燜柴雞
  • 中國吃貨必去的幾個城市,全部去吃過才算高級吃貨,尤其第2個!
    所以今天就一起來看看,以下幾個中國吃貨必去的城市,你最喜歡哪一個呢?聽說全部去吃過才算高級吃貨,尤其第2個!1、成都:在很多吃貨的心裡,成都是美食城市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名!這裡除了最有名的串串香,還有麻辣兔頭、龍抄手、擔擔麵、豆花等,每一個嘗過一次都讓人念念不忘~2、順德:都說「吃在廣東,廚出順德」,雖然廣東美食也很有名,但是順德的名廚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順德小吃也是花樣很多,有最純正的雙皮奶、最爽口的倫敦糕,不去一次真的可惜!
  • 舌尖上的美味:去大連不能錯過的七大美食,全部吃過才算不虛此行
    大連歷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大連這座城市就存在了,在1899年正試稱為大連,一直沿用至今,大連地處黃渤海之濱,背依中國東北腹地,地理位置相當的優越,那麼來到大連美食能吃的就只有海鮮嗎?當然不是了,大連人本土美食才是最好吃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去大連不能錯過的七大美食,你要是全部吃過才算不虛此行,一起來看看吧!
  • 這16家老店,吃過的才算去過京都
    這16家老店,吃過的才算去過京都 戴踏踏 2014-10-18 09:4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那些圈粉的的夜市美食,吃過一遍才算去過臺灣!
    臺灣的夜市十分有名,很多人去臺灣旅遊都是衝著美食而去。每到旅遊旺季,臺灣各大著名的夜市街便人滿為患,熙熙攘攘。接下來就看看幾道臺灣夜市中十分受歡迎的美食。如果你去過臺灣旅遊,但都沒有吃過的話,那真的有點可惜了哦。 第一道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臭豆腐。
  • 吃過這三種食物,才算到過摩洛哥,網友:太講究
    吃過這三種食物,才算到過摩洛哥,網友:太講究摩洛哥的馬拉喀什是食肉愛好者的天地,更是一座充滿活力生機的城市,這裡會讓你開啟一場豐富的尋肉狂歡之旅。今天,小編將帶你走進摩洛哥的街頭,坐著有軌電車,探索今天我們將要認識的三種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