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有家「汪味館」

2020-12-19 人民日報

  在高郵「汪味館」吃飯,飯後每人送了一小瓶純手工製作的「鹹菜茨菰」。茨菰切得薄薄的,與鹹菜同炒,帶回來用它就粥,別有一番滋味。

  汪曾祺在《故鄉的食物》中寫道:「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鹹菜湯裡有時加了茨菰片,那就是鹹菜茨菰湯。」汪先生19歲離開家鄉,幾十年沒有吃到過家鄉的茨菰,汪先生寫作風格一貫平實,可是在這篇散文中,還是忍不住抒發了一下: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菰湯。我想念家鄉的雪。

  如今這個在高郵極其尋常的食物,卻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走出高郵,走進了許多讀者心中。

  在高郵,汪曾祺這隻「活魚」(汪先生曾說自己是只「活魚」),被「烹製」成各種味道的「美食」:汪曾祺故居、汪曾祺紀念館、汪曾祺書房……連酒店的大堂、房間,都擺放著汪曾祺的照片和書籍。在他的紀念館,將汪曾祺的菜單列了一大塊展板,分為淮揚和京味兩大類,達60多個品種。因此開一家酒店,做「汪味菜譜」所列種種,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汪味館」的菜餚當然要體現「汪曾祺」特色。汪先生曾自詡「這道菜是本人首創,為任何菜譜所不載」,被他稱之為「嚼之聲動十裡」的「塞餡回鍋油條」,肯定是少不了的。汪曾祺的拿手菜:楊花蘿蔔、硃砂豆腐、大煮乾絲、乾貝燒小蘿蔔等,當然也是不可少的。高郵湖的湖鮮,這裡的「獨門」食材:青蝦、銀魚、螺螄、虎頭鯊、鯰魚、麻鴨和高郵鴨蛋等,絕對是主打菜餚,比如,蒜苗燒鯰魚、水晶蝦仁、金絲魚片和紅燒昂刺魚,則為汪味館的「扛鼎」之作了。

  沾高郵湖的光,湖鮮當為「汪味館」的重頭戲。但也還是有一些食材,也不是說有就有的。比如酸菜黑魚片,這個菜其實並不稀罕,稀罕在黑魚必須是高郵湖野生的,每條重都在七八斤以上。這樣的黑魚現在不多見了。這種魚,多是「打」來的。有一類釣者,專門從事這個「專業」,用一隻假青蛙,掛在釣鉤上,在黑魚經常出沒的地方「打」。黑魚都是有「地盤」的,而且是成雙成對的。黑魚很兇猛,它的「地盤」不允許別的魚「染指」。「打」的人要會看水,在水草多的地方,要能分辨出哪一堆草是「草窩」——黑魚的窩,再用假青蛙輕輕去「打」。黑魚吃食是很猛的,它往往誤以為真青蛙跳入草叢,上來一口把假餌吞食,一條極大的黑魚便被釣上來了。不過現在野生黑魚也並不好「打」了。有時一天也只能「打」一兩條,也有空手而歸的。因此,吃到這樣的魚,就顯得尤為難得了。這樣的野生黑魚,味道自是不同。所謂美味,總是要食材至上。

  比如紅燒汪丫,也是要用野生的。一條大約都在二三兩左右。野生的汪丫都很瘦,不像飼料餵的,都挺個大肚子。紅燒汪丫在大火猛攻之後,一定要文火慢燉。中途不能斷火,斷火再熱,魚肉必老,吃汪丫吃的就是一個嫩,因此在上桌前,要一直小火保溫。上桌之後,搛上一條,入口即化,鮮美無比,如果再用魚湯拌飯,那簡直是人間至味。在餐桌上,我就用汪丫「滷子」拌了兩次飯。可以說,人間食事,沒有比這更美妙的了。

  高郵「汪味館」吃了一回,感到汪曾祺已不僅是一個文學現象,他已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汪味館」生意蒸蒸日上,就是一個範例。關於汪曾祺的趣聞軼事,也已成為文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記得學者孫鬱說過,可惜給汪曾祺的時間太少了,他60歲以後才得以真正地寫作。否則他就是當代的蘇東坡呀!

  是不是蘇東坡咱不敢說,但汪曾祺在離世後的這20餘年,其影響力已遠遠超過生前,這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焦點

  • 尋味高郵,「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汪曾祺與家人聚餐早上陽春麵,下午小餛飩高郵人早晨從一碗陽春麵開始。每天清晨天剛亮,高郵的小麵館陸續忙碌起來。高郵人早上大多不做早飯,喜歡去家附近的麵館吃一碗麵,如果店裡位置坐滿了,那麼站著也會把這碗面吃完。
  • 打卡高郵,探尋汪味:傳統美食,新晉網紅等
    6月12日由揚州市委網信辦主辦高郵市委網信辦承辦的「醉美高郵 尋味汪老」網紅聚集季活動走進高郵來自各大平臺的20多位網紅達人>沿著汪老的足跡尋「味」高郵在高郵主打「汪氏家宴」的「汪味館」網紅達人們享受了一場「舌尖之樂」通過美食可以讓外地人了解一座城。
  • 吃過汪老頭兒吹過的菜餚,才算你真的去過高郵
    「書香高郵 文明有我」高郵市第十三屆讀書節線上啟動汪味高郵「我的家鄉高郵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遊。我小時候常常到運河堤上去玩。運河是一條「懸河」,河底比東堤下的地面高,據說河堤和城牆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
  • 中國集郵家博物館在高郵開館
    本屆郵文化節由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主辦,中共高郵市委、高郵市人民政府承辦,旨在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集郵愛好者們互通郵事信息、共謀郵文化發展,進一步彰顯「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的城市特色,增進外界對高郵的認知和了解,不斷推進當地經濟文化各項事業共同發展,為建設「強富美高」新高郵豐富文化內涵、提供精神支撐。
  • 高郵,一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縣城,叫高郵,在江蘇的地理幾何中心,是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家鄉的人多有幾分靈性,因為家鄉處處是河岔子,運河和高郵湖環繞著的裡下河平原,孕育的都是水的兒子。高郵的物產是很豐富的,高郵湖裡的大閘蟹就不提了,就光說那出了河岔子就養不活的麻鴨,可金貴著呢,麻鴨下的蛋多有雙黃,醃成鹹鴨蛋就是高郵湖的兩個太陽!天上一個,水裡一個,既好看又好吃,我寫不過汪老,就不贅述了。
  • 「全域旅遊 相約高郵」 全國重點網絡媒體走進高郵
    中國經濟網高郵5月10日訊(記者 薛海燕 薛小華)高郵有汪曾祺先生筆下水草豐茂的大淖、稼禾盡觀的文遊臺,更有寫不完也感受不盡的熱土炊煙、原生態保護留存的百年老屋、千年古亭臺……是世界遺產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 江蘇高郵:力爭到2025年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
    為提高企業資本運作水平,加快資本市場「高郵板塊」的崛起,高郵市委、市政府還決定正式聘請10名業內專家,作為該市資本市場建設首批專家顧問。當地已經制定行動目標,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以上。  據悉,高郵位居全國百強縣第47位,是全球最大的臺式電動工具生產基地,道路照明整燈、燈杆產品佔據了全國1/3和2/3市場。
  • 高郵三家電影院恢復營業了……
    22日,記者走訪城區多家電影院發現,加洲環球雷射巨幕影城、世貿金街幸福藍海紅星影城、吾悅廣場星軼STARX巨幕影城等三家影城通過首批驗收並已正式恢復營業。截至23日17時,這三家電影院觀影總人數已達396人次。「我們於21日中午12點正式營業,當天觀影總人數達33人次。」
  • 《遠方的家》來到高郵 汪曾祺筆下的蒲包肉原來這麼好吃
    最早的運河邗溝,有一部分運道在高郵湖中,由於湖中風浪較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從宋代到明清時期,一直都在修建分隔河湖的堤防並挖築月河,使漕船不再受湖中風浪侵擾,這一段就是明清故道。到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運河兩岸的堤壩低矮單薄,防洪能力較差,航運能力低,豐水期僅能通過30噸木船,到了枯水季節,航運基本癱瘓。
  • 中國雙黃鴨蛋節——高郵鴨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在高郵舉辦
    中國江蘇網4月23日揚州訊 (李源 張冠卿) 今天下午,由揚州大學、中國禽產品加工協會蛋品分會、江蘇省畜牧總站、高郵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高郵市農業委員會、江蘇省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高郵市鴨蛋行業協會協同承辦的中國雙黃鴨蛋節——高郵鴨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在高郵盛大開幕。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編者按】:汪曾祺,1920年出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師從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今年是他誕辰10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先生。把汪曾祺紀念館放在文遊臺內,其實並不奇怪,高郵人常驕傲地說上一句「古有秦少遊、今有汪曾祺」。把兩人的紀念館放在一起,大概是高郵人民對這句話的具體操作。汪曾祺紀念館在一個古樸的四合院內。進了門,就看到院裡一棵桂花樹下,有一個汪老閒坐的銅像,抽著菸斗,旁邊還有一把空椅,似乎在等待著訪客坐下來與他聊天。
  • 高郵的醬園傳奇
    建國前,高郵的醬園就有「曹寶善」、「陸三元」「王萬豐」、「連萬順」、「張二房」、「陳華記(民國初年,陳寶森在繼承陳西樓茶幹作坊的基礎上開創)」「震興」、「老大生」、「趙鼎元」等字號,後除「曹寶善」、「趙鼎元」停業外,其它醬園都各自專長的產品出售。
  • 七夕會 美食|尋味高郵
    也有一些,高郵有的,揚州沒有,汪豆腐揚州沒有,蒲包肉揚州也沒有,滷桃花鵽揚州更沒有。揚州是運河大碼頭,有富可敵國的鹽商,不少揚州美食都是在鹽商後廚的巔峰對決中誕生的,天生帶著精緻的富貴之氣。高郵也是古老驛站,雖有900年時間是州府的建制,多數時候是一個縣城的規模,高郵的美食,或誕生在廊簷下的燻燒攤上,或誕生在南門大街的小菜館內,或誕生在鄉廚的家什擔子裡,自然多了一些煙火人間的家常氣息。到高郵尋訪美食,時令是最大的挑戰。
  • 揚州高郵的特色美食,還是非遺產品,那就來品味高郵鹹鴨蛋
    所以呀,今天就來說說揚州高郵的特色美食,還是非遺產品,那就來品味高郵鹹鴨蛋吧。高郵鹹鴨蛋是高郵的特產,採用特色輔料、配方和傳統工藝醃製而成。高郵鹹鴨蛋久享盛譽,具有鮮、細、嫩、紅、沙、油等特點。清代文學家袁枚說:「醃蛋(即鹹鴨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紅而油多。」
  • 探索高郵八景的一二三四
    ,至於亙公,是南朝煉丹成仙的人物,歷代均有吟詠。鹿女丹泉:高郵南石橋(亦作南市橋)東有座廟,名叫優缽羅庵(現在揚州教育學院高郵分校內),庵內的院中有口井,有個和尚叫大楞宋代詩人蔣之奇為此寫有詩句(見《題東園詩》)云:郟家女子已仙去,尚有故井存通衢。玉女丹泉:高郵南石橋,住著郟道光及其女兒,每天從橋旁井中汲水燒煉丹藥,五年後,丹成吞食。一天,井中鑽出丹頂鶴,郟道光父女騎鶴升仙。南石橋遂改名迎仙橋。橋旁的井改名玉女井。
  • 高郵湖畔崛起蟹業龍
    政府扶持,湖畔蟹業騰巨龍今年6月,「高郵湖大閘蟹」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高郵湖蟹從此有了與其高品質對等的形象標識。在過去很長時間,高郵湖大閘蟹或者被運到外地水域「洗澡」成了外地名蟹,或者用蒲包、網兜等粗包裝後「裸奔」上市賤賣,令人心痛。
  • 高郵經濟開發區9家企業投入1400餘萬元升級環保設施
    揚州網訊 (通訊員 孔令玲 記者 張旭) 近日,通過環保設備的提升改造,位於高郵市經濟開發區的揚州瑞斯樂複合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減少了生產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