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太湖船菜,如果從春秋末年太湖船菜鼻祖太和公算起,到今天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經常在太湖上舉行船宴,啟創了船菜之風。民國時期太湖船菜到了最鼎盛時期,當時無錫太湖上僅燈船就有王、楊、謝、蔣四家大畫舫,太湖船菜紅紅火火。近百年來以無錫、蘇州等環太湖地區為代表,太湖船菜,水上宴席,成為具有濃鬱江南水鄉特色的品嘗方式和美味佳餚。
筆者長期生活在無錫,也曾和漁民在每年的開捕期一起到太湖捕魚,在魚老大的船上也品嘗過漁民親手做的湖鮮,食材都是剛剛在太湖裡捕獲的活魚和蝦,用太湖水清煮,雖比不上宴席大菜的高大上,但味道那叫一個鮮美,絕對接地氣的美食。後來我知道了太湖船菜分為兩種:一種是陽春白雪,另一種是下裡巴人。像我這樣在小漁船上的船菜,最多品嘗的是「太湖三白」,算個下裡巴人就不錯了。
筆者在黿頭渚「祥雲號」遊船和黿頭渚「橫雲飯店」太湖船菜品鑑會兩次品嘗了無錫太湖船菜,特別是在無錫太湖黿頭渚岸邊停靠的「祥雲號」遊船裡,有幸品嘗到了由無錫太湖船菜第四代傳承代表人丁益民先生,親自掌勺、烹製的一桌正宗地道的無錫太湖船菜,並在操作間裡觀看了丁師傅加工製作太湖船菜的過程,對太湖船菜的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太湖船菜亦稱為「水上筵席」,它伴隨著太湖、運河水上旅遊的迅猛發展而形成,具有濃鬱的江南水鄉特色。江南的水路網絡通暢,商賈來往或讀書人趕考路經此處也大多要乘坐船隻,餓了自然在船上就餐,吃時漁家現殺現烹。船菜最初的面目還是頗為樸實的,大多採用的是活殺、清蒸、白煮,要麼就直接用酒來燻,吃的就是純天然。演變到後來船菜開始走精緻、講究的線路,菜品開始豐富多彩起來,響噹噹的特色菜餚有:芙蓉銀魚、幹炸銀魚、酒釀銀魚、活熗蝦、清煮大蝦、清炒蝦仁、銀魚蓴菜湯、西瓜雞、八寶鴨、荷葉粉蒸肉、蟹粉魚翅、梁溪脆鱔、青魚甩水、糟煎白魚等。太湖船菜就是採用太湖食材,在船上加工的特色湖鮮美食,是太湖湖鮮中的精品。
太湖船菜鼎盛的民國時期,在無錫太湖上有四隻大型畫舫的船菜最為著名,分別由姓王、楊、謝、蔣的四個老闆經營,並各有自己的名菜,如王家的八寶鴨、楊家的西瓜雞、蔣家的蟹粉魚翅、謝家的荷葉粉蒸肉,都是為食客所津津樂道的佳餚,其中楊阿梅的蘋香號畫舫所供船菜特別出名。據說,1946年10月31日,蔣介石來無錫「避壽」,與宋美齡、馬歇爾夫婦一起乘坐「蘋香號」畫舫遊覽太湖,品嘗太湖船菜。當時蔣介石吃得十分滿意,對宋美齡及馬歇爾夫婦說:「吃魚蟹,要到無錫來。」哈哈,老蔣是吃美了,不過也可以看出當年無錫太湖船菜的顏值魅力是何等的爆表。
說起無錫太湖船菜,很多無錫人都能如數家珍的娓娓道來,那時候外地遊客到了無錫,下了火車,就上遊船,一直開到黿頭渚,在船上一邊賞景,一邊品嘗太湖船菜,花不了多少錢就能把太湖美景和太湖美食一網打盡,就連老外到無錫首先要品嘗的也是太湖船菜,他們把這種乘船品嘗太湖船菜的體驗稱為神仙過的日子,對無錫太湖船菜讚不絕口,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太湖船菜是「世界公認的美食奇葩」。
太湖船菜以太湖中盛產的白魚、白蝦、銀魚、蟹、鱉等為主料,配以相應的副食、佐料,用炒、煎、燜、蒸、氽、炸烹飪方式,精細加工製作而成,具有絢麗素雅、酥嫩鮮甜、色香味俱全的特點。太湖船菜的另一特色是菜品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春天主要是原盅甲魚、掌上明珠、銀魚炒蛋、清蒸太湖刀魚、翁公魚燉蛋;夏天又以酒醉嗆蝦、糖醋桂魚、奶白鯽魚湯等為主;秋天的時候以梁溪脆膳、炒蟹粉、田螺釀肉、雪花鬥蟹、太湖白蝦、糟油白魚作為主打;冬令則以三絲銀魚羹、清炒蝦仁、翡翠大王、太湖雲吞、雞湯湖鮮等待客,四時不同,八節各異,季節轉換,菜品不同。
在央視紀錄片《味道——尋找運河味道》片中,無錫以太湖船菜發源地的身份出現,錫幫菜更在一整個特輯的篇幅中得到了重點介紹,吃貨們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下無錫味道,太湖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