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太湖,吃船菜」。遊覽煙波浩渺太湖風光,舟上饕餮漁家風情湖鮮,是很多人遊太湖必做之事,已然也是遊太湖不留遺憾完美體驗至必須。此次無錫行,我們就在黿頭渚景區內的橫雲飯店,品嘗一桌豐盛的太湖船菜,獲得心滿意足感觀與味蕾的絕美享受。
船萊,顧名思義,就是在船上製作,又在船上享用的菜餚;故而太湖船菜,又有「水上宴席」之稱,是具有濃鬱江南水鄉特色的美味佳餚和美食方式。
太湖船菜最早起源於民間,當初只是漁民的家常菜,漁民以船為家,客人來了也就在船艙裡招待;所以最早的船菜經營者並非名廚大師,而是地地道道的水上人家漁民,菜餚皆是就地取材,家常烹製,也因此每條船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風味。
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經常在太湖上舉行船宴,啟創了船菜之風;至晚清依然大盛,在民國時期更是到達巔峰,各路政界要人、商界、演藝界名流皆是到無錫必乘舟宴遊饗船菜。如此算來,太湖船菜流傳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了,如今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黿頭渚景區內的橫雲飯店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字號飯店,瀕臨太湖,臨水而建,長期以來極為注重太湖船菜的傳承、保護和挖掘工作,是太湖船菜的唯一傳承基地;飯店現任掌門人丁益民,是無錫太湖船菜的第四代僅3位傳承人之一。飯店後端有一座建於浮動碼頭的船舫式建築,食客在裡面用餐,如泛舟水中央,不僅太湖風光盡收眼底,但凡有風吹過,船舫亦隨浪顛簸搖動,別有情趣。
太湖船菜講究原汁原味,船菜一般是先葷後素,,由四雙拼冷盆,二炒、二湯、五大菜,加上時蔬、點心、水果組成。四雙拼冷盤,橫雲飯店叫田園八味碟額,不僅擺盤好看,味道也是各有特色,開胃可口。這也是橫雲飯店在繼承船菜同時與注重湖鮮的創新研發的體現之一。
無錫名菜太湖雲朵魚,據介紹是上世紀50年代,橫雲飯店廚師費錫生在欣賞太湖夕照時,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和金光閃閃的雲朵斑斕相映,而觸景生情突發靈感,用番茄醬和太湖裡的淡水魚創出了的這道名菜。
太湖船菜以太湖中盛產的白魚、白蝦、銀魚、蟹、鱉等為主料。配以相應的副食、佐料,用炒、煎、燜、蒸、汆、炸烹飪方式,精細加工製作而成,具有絢麗素雅、酥嫩鮮甜、色香味俱全。
「不吃三白等於沒到過太湖」。太湖中生存著100多種魚類河鮮,太湖船菜多以這些鮮活水產,加上特殊烹飪手段製作而成。太湖船菜中最著名的太湖三白,即生長在太湖裡的白魚、白蝦和銀魚了,在古代還曾是地方官員上貢給朝廷的貢品。
三白當中個頭最大的是太湖白魚,其細骨細鱗,全身潔白,銀光閃閃,在史上久負盛名。唐朝《避暑錄》記錄:「隋朝大業六年,太湖白魚貢入洛陽」;光緒《無錫金匱縣誌》也有記載:「白魚出太湖,四時皆有……色瑩白如銀,觸箸紛解,鮮美冠時。」白魚做法有清蒸、香煎、剁泥做成丸等。我們吃的這道豉油蒸白魚香氣四溢,魚肉潔白細嫩,極為鮮美。
太湖白蝦通體潔白,晶瑩如玉,素有「水晶蝦」之譽,白蝦殼軟、肉嫩、味鮮,怎麼烹飪都好吃。橫雲飯店選材全為野生湖蝦,個兒不大,肉質鮮嫩帶甜;直接用手提須,就可以拎起一大串,置於自己的碟中,慢慢品嚼,美而享受。
太湖銀魚形如玉簪,通體白亮,無骨無刺,細嫩透明,色澤似銀,因而得名,是太湖名貴特產。宋代詩人有:「春後銀魚霜下鱸」的詩句,將其於鱸魚並舉,同為吳地魚中珍品。
銀魚富含蛋白質、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可以製成各種菜餚,最富盛名的有用蛋清炒制的「芙蓉銀魚」,用蛋絲燒制的「金絲銀線湯」,而著名的「銀魚蓴菜湯」更是譽滿太湖。橫雲湖鮮羹和熱炸雙脆,就都是以銀魚為主料烹飪製作;其中湖鮮羹味道醇甘,毫不油膩,脆炸銀魚外酥裡嫩,口感絕佳。
太湖甲魚,又稱水魚、團魚、黿魚,具有較高的藥用食療價值,是人們喜愛的滋補水產佳餚,無論蒸煮、清燉,還是燒滷、煎炸,都風味香濃,營養豐富。
口感香糯,韌性Q彈的蟹粉炒年糕,都是具有湖鮮特色的美食。
色澤紅潤,酥爛柔軟,甜滋滋的無錫排骨,咬上一口都是甜甜回味,溢滿幸福的味道。
驚豔一眾攝影大咖的「香菇」,其實是蘑菇形狀肉包子,表面撒的是巧克力粉。做出這以假亂真惟妙惟肖看相可真不容易,要注意成形後發酵沒有裂紋。
太湖船菜的另一特色是根據季節性不同,烹飪不同的時令菜餚美味。春天,原盅甲魚、掌上明珠、銀魚炒蛋、清蒸太湖刀魚、翁公魚燉蛋;夏天,酒醉嗆蝦、糖醋桂魚、奶白鯽魚湯;秋天、梁溪脆膳、炒蟹粉、田螺釀肉、雪花鬥蟹、太湖白蝦、糟油白魚;冬令,三絲銀魚羹、清炒蝦仁、翡翠大王、太湖雲吞、雞湯湖鮮等。
一湖碧水,一面畫舫,一曲弦樂,一盞清茶,一席船菜,都是遊太湖,感受江南水鄉神韻之必不可少,也是饒有情趣,飽眼福享口福人生快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