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格的重慶老火鍋。
五一長假第一天,重慶火鍋的九宮格登上微博熱搜。重慶火鍋講究的九宮格燙食法,讓網友驚訝地發現,這麼多年火鍋燙食下來,你可能都沒有燙對重慶火鍋。
外地的朋友們 對於九宮格,你們可能真的有誤會
Haruna 年少無知的時候以為九宮格火鍋是每個格子的湯底不一樣,現在想想真是個笑話。
Nebula馬 真的沒人像我一樣,以為一個格子一個口味嗎?什麼清湯番茄蘑菇微辣爆炸辣……
可愛de老女人啊 我小時候媽媽告訴我九宮格可以吃到九種口味,去到重慶以前每次去吃火鍋看菜單都沒湊夠九種,想著到重慶就可以知道剩下的口味了,去到重慶以後才知道九宮格只有一種辣味。
發呆熊本熊 去年去重慶點了個九宮格,阿姨忘記了直接端了一鍋沒有隔板的上來,後來我們問了之後她不慌不忙地拿了隔板出來給我們放進去……那次之後我才知道,九宮格真的沒有味道上的區別。
泊舟向晚籬牆Allen 難道不是為了好看嗎?我一直覺得九宮格火鍋老好看了,拍照也好看。
靈兒chili 在王者峽谷裡……中心格:中路。十字格:下路。四角格:打野。九宮格架子:上路。鍋底:輔助。比比誰最慘。
山西老幫 這是中國的吃貨秘密。在《射鵰英雄傳》中黃蓉曾破解九宮格,口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八六為足,五居中央。這樣輪流燙一遍更好吃。
註冊營養師許冰 據說九宮格火鍋最初被發明出來的原因其實是為了方便算帳吶。一張桌子坐不同的顧客,點完菜在自己格子涮,不僅能減低小販成本,一人一格還能吃得健康衛生。這商業頭腦值得贊!
探玄 很早以前重慶的朋友們給我科普的是:早期大家經濟條件都不是特別好,吃大鍋負擔很大,才發明了這種多格制的鍋可以多人一起吃,這樣就漸漸形成了特色的九宮格火鍋……而且,據我觀察,重慶人吃火鍋的時候九格好像都是隨便放,沒什麼特別講究……
聽聽重慶的專家 怎麼解釋大家熟悉的九宮格
九宮格最早只有八格
「最早的九宮格,實際上是八個格子,以中間為軸點,四根軸線,把一口鐵鍋分為八格。」
重慶市巴渝文化研究院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火鍋中的重慶》作者林文鬱教授接受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追溯重慶火鍋的歷史,最早出現在碼頭。通過川黔水路運來的牛羊肉被運走以後,內臟就被碼頭上的勞工撿回來,架起鐵鍋,放上辣椒、花椒和鹽煮食。
由於吃的人比較多,就在鐵鍋裡放上四塊鐵皮隔開,形成八個格子,每個人燙食一個格子,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俗稱「水八塊」。
林文鬱說,水八塊除了與八個格子有關外,也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當時一個銅板可以買八塊牛肉。
後來,就有小販專門挑著爐子和鍋,在碼頭上叫賣水八塊,碼頭工人一個人吃不起一鍋,而一鍋有八個格子,勞工就在自己的那一格燙食。
他說,當時的燙食菜品也就是牛腦花、牛血等牛下水,但不包括牛肚,也算是給自己「打牙祭」。
由於八個格子不好製作,後來,就發展成為九宮格。同樣是四塊鐵皮,九個格子與八個格子功能一樣。
老重慶人也可能不會燙火鍋
隨著社會的發展,吃火鍋已經不再是普通人奢望的「打牙祭」,三朋四友在一起,吃一頓火鍋,九宮格的功能不再是隔開不認識的人自己燙食了。
因此,在重慶主城以外的很多地方的火鍋店,都取消了九宮格,食客直接在一個鍋裡燙食,翻滾的火鍋,讓人感覺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而在重慶主城的老火鍋,還仍然延續著牛油提味的九宮格鐵鍋,這時的九宮格,主要功能變成了根據食物的火候要求,分割食物燙食。
「難道不是自己燙食的食物,放在自己面前的格子裡?」面對食客的疑問,鍋鍋筵水八塊老火鍋總經理朱江渝總是耐心地教食客如何燙火鍋。
不過,聽了朱江渝的介紹,就是很多重慶本地人,也豎起了大拇指,「敢情燙了這麼多年的火鍋,我們都燙錯了。」
九宮格燙食法,其實很講究
朱江渝介紹,九宮格是重慶最地道老火鍋的燙食方法,九宮格分為中心格、十字格和四角格。每種格子的位置不同,火力、油溫有差別,因此燙食的食材各有不同。
「燙食重慶火鍋,切記不要猛火猛煮,重慶火鍋好吃,它是有講究的。」
比如,中間的格子,火力最大,油溫最高,適合燙毛肚、鵝腸、腰片和肥牛等,快涮快熟,還可以放入小蔥在中間格,煮開調味,這樣就可以吃到食材的鮮嫩口感。
火力中等、油溫也適中的是十字格,適合那些需要久煮入味的食材,例如各類肉丸子、滑類、老肉片等。
而火力最小的是四角格,適合放入腦花、肥腸、鴨血等需要慢慢煨熟的食材,讓火鍋的味道慢慢熬進食材裡。
看似簡單的九宮格重慶火鍋,暗藏著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的美食智慧,同時也濃縮了重慶火鍋發展變遷歷史,見證著重慶經濟的發展變化。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