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漢藏交流的使者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6月26日,武漢勞模先進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我作為武漢市唯一一名少數民族勞動模範,向在場觀眾作了報告。能夠獲此殊榮,我倍感榮耀,我也深知這是黨和政府對我從事漢藏交流事業的肯定和鼓勵。

    我出生在拉薩,童年在西藏高原度過,初中在內地西藏中學讀書,是穿梭於雪域高原與荊楚大地的康巴漢子。2014年11月,我創辦的武漢唐古拉漢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被武漢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授予「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榮譽稱號,這也是此次獲頒單位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

    把藏文化帶到內地

    我15歲時來到內地西藏班學習,就與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從小也與佛教有緣,是波米·強巴洛追活佛最後一個關門俗家弟子。記得活佛在彌留之際拉著我的手說:「你悟性好,你要把西藏的文化傳播到內地去,讓民族團結和諧的種子開花結果。」

    把西藏文化傳播出來,帶著這種信念,2002年9月19日,在援藏幹部的幫助下,我在荊州辦起了一家藏族風情的小店——唐古拉民族飾品店。我知道,文化的傳播需要載體。我的第一個「唐古拉民族飾品店」選址於母校沙市六中旁,我將工作一年的積蓄和父母給的幾千元錢換來的各種藏族飾品,都掛在店內的牆上,店裡的老闆、營業員、收銀員,都是我一個人。

    顧客對哪件飾品感興趣,我就給他們講跟那件飾品有關的故事,以及西藏的風土人情。我店裡的飾品都沒有標價,收銀臺掛在牆上,是個透明的塑料箱子。如果顧客想要購買某件飾品,價格全憑顧客自己的支付能力和估值,把錢扔進塑料箱子裡就可以了。產品獨特、經營方式別具一格,很快,我的飾品店門庭若市。

    藏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我的真情感動了顧客,慢慢地,店面的名聲也傳播開來。兩年後店面就提檔升級,轉為正規化的經營。如今,我已經是唐古拉文化機構集團董事長,旗下有近100家「唐古拉」「藏吉祥」品牌的全國直營和加盟店。

更讓我驕傲的是,2010年11月,在武漢黃金商業圈,毗鄰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京漢大道旁,拔地建起了約2000平方米的西藏印象大型主題餐廳。為了保持西藏的原汁原味,所有的桌子和凳子都是從西藏搬運過來的,上面有西藏獨有的手工繪畫。堂內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小舞臺,顧客可以在品嘗藏式大餐的同時,欣賞舞臺上的藏族音樂和舞蹈,體驗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西藏印象從最初的構想到建成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其間經歷了不少坎坷,最開始為資金問題發愁,資金問題解決後開始動工。但我覺得當時的西藏印象離我心中理想的效果還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在裝修上。於是我專門請內地的設計師到西藏去體驗生活一段時間,又邀請西藏的設計師一同參與設計,這樣,才有了如今融合了漢藏風格又獨具西藏元素的西藏印象。

    西藏印象建好後,又遇到人員方面的問題。有一些藏族員工在內地不適應,特別是氣候和環境很難適應。我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大的力氣,與藏族員工談心,親自給他們培訓,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與他們溝通。對於漢族員工,我教他們了解西藏文化,教他們如何與藏族員工相處。

    回望這些困難,我覺得是讓內地和西藏文化相交融的信念使我支撐下來。我也覺得自己做的這個事情更多的是社會效益,有利於漢藏兩個民族之間文化的交融。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的願望是在短暫的一生,做點對國家、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由於很好地展現了西藏的魅力,西藏印象不僅大規模接待了社會各界群眾,還迎來了包括韓國、法國、美國等國駐漢總領事在內的海外來賓累計超過300萬人次,雪域高原的獨特魅力,在荊楚大地傳播開來。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文成公主從大唐帶到吐蕃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金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我專程將大昭寺的這尊佛像進行了藝術複製,又從西藏迎請到武漢的西藏印象。這尊佛像氣勢恢宏,磅礴大氣,讓兩千年來見證漢藏友誼的紐帶在荊楚大地上綻放光芒。

    為藏族學生建一個「家」

    2011年5月13日,為了更好地促進漢藏交往交流交融,助推兩地經濟社會發展,在各級民宗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漢藏文化交流中心在武漢西藏印象正式揭牌,由我擔任中心主任。漢藏文化交流中心也成為全國首家在藏區外集中展示藏文化的綜合性窗口和促進漢藏交流發展的多功能平臺。

    不僅如此,漢藏文化交流中心還承擔起了西藏人才培訓交流基地和西藏人才創業實踐基地的任務。2013年,漢藏文化交流中心與江漢大學、武漢商學院共同建立藏族學生創業就業平臺,同時為藏族學生和青年無償提供社會實踐窗口,進行見實習和就業培訓。很多高校的藏族學生周末常常到中心來玩,每次來我都會請他們體驗正宗的西藏大餐,喝藏茶,吃犛牛肉,喝酸奶……高興時,他們會哼上幾曲高原牧區山歌,也會來段激情的卓舞。

    「索呀拉請你,請你幹一杯,這酒中有我心中的祝福……」今年一次聚會中,來自拉薩曲水的藏族姑娘卓瑪,為表達謝意唱起了《祝酒歌》,儼然就像這裡的主人。卓瑪是中南民族大學大四的學生,她經常帶同學來玩,慢慢熟絡了,這裡一些客人到訪,她就自告奮勇地當起導遊,為來客講解西藏的文化和故事。那天聚會,這位「反客為主」的小「主人」報起菜名時猶如在說相聲,引得在座客人捧腹大笑。她每次還會跟來體驗藏餐的客人反覆強調:「菜品全部從西藏空運過來,還將以藏醫的保健功能引入食療菜品。」就這樣,每一位來過西藏印象的孩子,最後都從內心深處把這裡當成家,發自肺腑地為「家」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公益事業中踐行社會責任

    作為漢藏民族友誼的橋梁,我還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公益活動。2012年,為響應湖北在西藏率先開展的100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救治和100名西藏大學生就業安置工作,即「雙百工程」的號召,我們聯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湖北經視談笑愛心基金,率先赴西藏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免費救治活動,活動歷時26天,共篩選疑似患兒212人,確診23人,其中11人作為首批患兒來漢進行免費治療。此次「雙百工程」活動在全國尚屬首例,引起了熱烈反響,帶動社會各界力量紛紛參與到活動中來,並在全國鋪開,受到西藏、湖北兩地黨委、政府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評。2014年,「雙百工程」又為6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帶來福音,截至目前,一共分4批救治先心患兒46人。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首批來武漢治療先心病的西藏兒童格桑剛到醫院就哭了。8歲的他抽泣著問我:「我會治好嗎?」我將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撫摸著孩子的頭,使勁地點點頭:「會的,一定會好起來的!」由於高海拔、缺氧等原因,西藏的兒童先心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又由於當地醫療水平和條件有限,這些孩子身心備受折磨。格桑是牧民的孩子,從小就不能劇烈運動,只要跑得稍微快點,他就會胸悶、流鼻血不止。雖然他不知道自己患了什麼病,但因為這個原因他一直不能上體育課,直到接受援藏隊的篩查時才確診。治療結束後,孩子拉著我的手,高興極了,他又蹦又跳,大聲呼喊:「我又可以踢球了!我又可以踢球了!叔叔,你來陪我踢球哦!」看著孩子的笑容,我也會心地笑起來。離別時,我在武昌火車站為首批來武漢治療的患兒送行,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眼含熱淚,與送行者一一擁抱告別,依依不捨。我突然看見格桑高舉著一張白紙,上面用藏語,以及歪歪扭扭並不熟練的漢語寫著:「雅布肚武漢!」「武漢最好!」那一刻,我感到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如此有意義!

    我所做的,只不過是撬起第一鏟土,我的夢想是為今後漢藏交往交流交融打下堅實基礎,拉近雪域高原與荊楚大地的距離,拉近漢藏人民心與心的距離……

相關焦點

  • 藏族大叔雙創記:湖北武漢漢藏交流中心主任斯朗丹增曲培
    從一個只有幾十平方米的「唐古拉飾品店」小老闆,到目前國內首家漢藏交流機構——武漢漢藏交流中心主任,斯朗丹增曲培成功在湖北和西藏開辦了8家公司。近年來,斯朗丹增曲培充分利用湖北省西藏籍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等平臺,累計協調解決了近千名武漢藏族學生及藏族流動人口的就業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 在蓮花生閉關地建一所藏漢交流中心
    ,曾經的高原也不再封閉,在藏區流傳的藏傳佛教也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以弘法利生為己任的僧人們也迎來了新的客人,那麼在這個兩種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又會遇到什麼問題呢?因為青藏高原海拔較高,在內地生活的人乍到高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需要克服極大的困難,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嚴峻考驗。因而高原環境成為橫亙在藏漢交流之間的一大障礙。第二是言語上的障礙。慈成加參仁波切認為藏漢語言環境的巨大差異也是阻礙藏漢交流的一大障礙。對於如何解決這兩重障礙,仁波切有著自己的想法。
  • 甘肅省2020春雨工程藏漢文化交流會在香巴拉藝術節期間舉辦
    在第二十屆九色甘南香巴拉旅遊藝術節即將舉辦之際,8月25日至27日甘肅省2020年春雨工程藏漢文化交流培訓暨服務推廣活動在合作市舉辦。二是藏漢及各民族文化的廣泛交流,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他對甘南州繁榮發展民族文化,多措並舉推進文化旅遊產業,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給予了高度讚揚。三是關於藏族和藏文化起源。四是關於漢族及漢族習俗。五是各民族文化吸收漢文化後的歷史積澱。
  • 藏譯通軟體用戶突破百萬 拉近藏漢交流距離_西藏新聞_中國西藏網
    西藏高馳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供圖  記者18日從西藏高馳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獲悉,藏漢互譯軟體手機APP藏譯通突破百萬用戶下載量,這也意味著藏漢語言間的距離逐步縮短,尤其在旅遊、服務基層西藏偏遠農牧民方面得到廣泛利用。  藏譯通軟體自2019年7月正式推出,獲得了2019年中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
  • 我要去西藏之:拉薩一日——吉祥聖雪藏餐館的漢藏文化交流
    進了店門,倒真是一下子就明白了為什麼能成為網紅:店內裝修非常具有藏家特色,溫馨熱烈,店內四壁掛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戶外俱樂部的旗子(其中一面還是江蘇鹽城的)。上得二樓,老闆娘雍西卓瑪熱情地把我們邀請到她家的客廳,並給大家介紹她家的歷史:她的公公是受過周恩來總理接見的西藏第一批中央民族大學畢業的幹部,一生從事藏漢文化交流和融合工作,她的婆婆是中國第一批女子登山隊員,她的家裡,收藏著馬幫裝備、千年林芝、海螺化石、電影放映機等珍寶,樓梯和過道走廊上
  • 藏譯通軟體用戶突破百萬 拉近藏漢交流距離
    原標題:藏譯通軟體用戶突破百萬 拉近藏漢交流距離 西藏高馳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供圖   記者18日從西藏高馳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獲悉,藏漢互譯軟體手機APP藏譯通突破百萬用戶下載量,這也意味著藏漢語言間的距離逐步縮短,尤其在旅遊、服務基層西藏偏遠農牧民方面得到廣泛利用。   藏譯通軟體自2019年7月正式推出,獲得了2019年中國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証書》。
  • 百度以技術創新 做漢風韓流「傳播使者」
    隨著就的崛起,優秀的外來文化不斷傳入中國,漢文化也逐漸在全球盛行,尤其在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韓國,中韓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和深刻,從傳統的口口相傳,到如今的全面滲透,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兩國人民的交流。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往來,必定離不開交流平臺。
  • 漢傳佛教代表團訪日 再寫交流裡程碑
    圖/慧裴法師佛教在線海外訊 漢傳佛教史上首次由海峽兩岸共同組成的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4月16日分別自北京、桃園飛抵日本關西,代表團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湛如法師及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輪值主席慈容法師擔任代表團團長,明海法師、明光法師、慧傳法師、常藏法師、如證法師、首愚法師、黃書瑋居士等為副團長,覺培法師及盧潯居士為秘書長,並會同諸山長老
  • 白瑪赤林:藏漢和睦堪稱典範 聯姻結出「團結族」
    白瑪赤林:藏漢和睦堪稱典範 聯姻結出「團結族」     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大黨委會主任白瑪赤林(中)在此間說,在西藏,藏漢和睦相處堪稱全國典範,藏漢兩族通婚司空見慣,聯姻結出了「團結族」。
  • 川青藏公路通車60年:茶馬古道上的漢藏千年「情緣」
    中新社雅安11月18日電 題:茶馬古道上的漢藏千年「情緣」  中新社記者 鄒輝 殷櫻  「隨著川藏公路通車後,進入藏區的雅安茶葉越來越多,藏民過去的消費觀也隨之改變,從喝茶變成品茶,慢慢懂得享受生活。」2014年秋日,四川雅安兄弟友誼茶廠董事長甘玉祥正忙著籌備修建一個觀光園區生產工廠,「希望藏區民眾不僅能飲茶,還能體驗茶製作流程。」
  • 西藏千年古剎:見證藏漢文化融合之美
    西藏千年古剎:見證藏漢文化融合之美(資料圖) 新華網拉薩10月9日電(記者許萬虎)在西藏林立的藏傳佛教寺院中,夏魯寺有點特別:它一反西藏寺院依山而建的傳統,靜臥良田萬頃的河谷之上。同時,作為元朝皇帝賜金重修、擴建的千年古剎,它通體透著濃濃的中原建築氣息,鐫刻著藏漢文化交融的記憶。 距離後藏日喀則市區20多公裡,年楚河與霞曲河交匯處,遙見翠綠色琉璃掩映金頂的小型建築群,那便是夏魯寺。夏魯寺,意指「像嫩綠的油菜苗一樣生機盎然的寺院」,相傳由吉尊·西繞瓊乃於公元1027年建立。
  • 文成公主進藏,功勞堪比昭君,吐蕃派了一個聰明的使者
    而在唐朝,同樣也有一位公主,為漢藏兩族的民族團結做出過極大的貢獻,她就是文成公主。唐太宗時期,周邊的小國家經常與唐朝發生戰爭,很多國家因為實力弱,只能對唐朝俯首稱臣,用和親的方式來換取國家的安定。因此,很多國家都會派使者來唐朝求親。
  • 吐蕃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
    可以說,今天連通西藏地方與周邊地區,乃至經過西藏地方連通中國與外國的諸條道路都因絲綢之路貿易而初步形成,古代的絲綢之路中包含著青藏道、川藏道、滇藏道、新藏道,以及中國通南亞、中亞交通大道的雛形與端倪。唐初吐蕃使者曾請唐朝給予蠶種,唐朝欣然答應,大概由於氣候高寒的緣故,養蠶業未能發展起來。藏文史書《漢藏史集》等記載了一個美妙傳神的故事,飛鳥銜來樹枝,浸泡杯中,為不思飲食的贊普赤都松芒布傑祛除了疾病。贊普嘆為神奇,派人在漢藏交界地區找到了名為茶的植物,飲茶之風在吐蕃漸次興盛。唐人李肇《國史補》記載: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間,「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
  • 翻譯軟體暢通藏漢群眾溝通渠道「小」軟體架起「大」橋梁_資訊...
    時代進步促進了更多的交流,應運而生的各種藏漢翻譯軟體在藏、漢族群眾間架起了語言溝通和民族團結的橋梁。  12月20日,經酒店服務員介紹,住在西藏拉薩東郊晴天客棧的遊客路先生打開手機應用市場,先後安裝了「藏漢翻譯通」和「藏譯通」兩款藏漢翻譯軟體。
  • 奧地利留學生託馬斯:志做中國歐洲文化交流的使者
    期間因為在校各方面表現優異,獲得校方提供多數獎學金的交換生名額,因為他很早就想接觸中國,因此他選擇了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交換生,在寒暑假期間能去中國然後學習漢語。隨後在河北經貿大學的幾個月,讓他開始深深地愛上了漢語,愛上了中國文化。此後這一情節深深紮根於他心底深處。
  • 西藏百年茶馬古寨:見證漢藏通婚融合之美
    新華網拉薩6月17日電(記者許萬虎、李遠)行走在茶馬古道,漢藏交流的歷史遺存並不鮮見
  • 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段遺珍
    之後,伴隨著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關係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開設驛站,雙方使節、商賈、僧侶往來不絕,成為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從西域來到中國的,但也不排除這是出自居住在長安的中亞或西亞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學習外來工藝後利用外國進貢原料琢制而成的傑作。
  • 外國人在義烏|阿龍: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當好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近年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讓阿龍非常興奮。在他看來,這將為中也合作以及中阿合作與發展帶來新機遇。古代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國與古阿拉伯國家的外交之門。它不僅是貿易通道,也是人文、藝術交流的通道。譬如葉門的港口城市亞丁,就曾經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
  • 為什麼漢朝使者能在西域十分囂張?
    在漢朝歷史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過這樣一個群體:漢朝使節,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輔助漢朝對匈奴的防禦戰爭,而且在西域開疆擴土,往往以一人或者數人之力,為漢朝降服一國。這樣的探險家和軍人,是如何煉成的呢?漢使飛揚跋扈、桀驁不馴的本性,來源於不同的主觀和客觀原因。
  • 太陽部落的光明使者 - 心系藏區 照亮甘孜
    太陽部落的光明使者──國網甘孜公司石渠縣公司副總經理劉凌川  4200千米,是石渠的海拔高度;  217省道,是石渠通往外界唯一的交通道路;  25000平方公裡,是石渠的供電面積;  46%,是石渠含氧量與內地相比的百分比;  零下45°C,是石渠最冷的溫度;  石渠,有著「太陽部落」的美稱,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四川省海拔最高、最偏遠、交通最不方便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