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武漢勞模先進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我作為武漢市唯一一名少數民族勞動模範,向在場觀眾作了報告。能夠獲此殊榮,我倍感榮耀,我也深知這是黨和政府對我從事漢藏交流事業的肯定和鼓勵。
我出生在拉薩,童年在西藏高原度過,初中在內地西藏中學讀書,是穿梭於雪域高原與荊楚大地的康巴漢子。2014年11月,我創辦的武漢唐古拉漢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被武漢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授予「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榮譽稱號,這也是此次獲頒單位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
把藏文化帶到內地
我15歲時來到內地西藏班學習,就與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從小也與佛教有緣,是波米·強巴洛追活佛最後一個關門俗家弟子。記得活佛在彌留之際拉著我的手說:「你悟性好,你要把西藏的文化傳播到內地去,讓民族團結和諧的種子開花結果。」
把西藏文化傳播出來,帶著這種信念,2002年9月19日,在援藏幹部的幫助下,我在荊州辦起了一家藏族風情的小店——唐古拉民族飾品店。我知道,文化的傳播需要載體。我的第一個「唐古拉民族飾品店」選址於母校沙市六中旁,我將工作一年的積蓄和父母給的幾千元錢換來的各種藏族飾品,都掛在店內的牆上,店裡的老闆、營業員、收銀員,都是我一個人。
顧客對哪件飾品感興趣,我就給他們講跟那件飾品有關的故事,以及西藏的風土人情。我店裡的飾品都沒有標價,收銀臺掛在牆上,是個透明的塑料箱子。如果顧客想要購買某件飾品,價格全憑顧客自己的支付能力和估值,把錢扔進塑料箱子裡就可以了。產品獨特、經營方式別具一格,很快,我的飾品店門庭若市。
藏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我的真情感動了顧客,慢慢地,店面的名聲也傳播開來。兩年後店面就提檔升級,轉為正規化的經營。如今,我已經是唐古拉文化機構集團董事長,旗下有近100家「唐古拉」「藏吉祥」品牌的全國直營和加盟店。
更讓我驕傲的是,2010年11月,在武漢黃金商業圈,毗鄰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京漢大道旁,拔地建起了約2000平方米的西藏印象大型主題餐廳。為了保持西藏的原汁原味,所有的桌子和凳子都是從西藏搬運過來的,上面有西藏獨有的手工繪畫。堂內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小舞臺,顧客可以在品嘗藏式大餐的同時,欣賞舞臺上的藏族音樂和舞蹈,體驗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西藏印象從最初的構想到建成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其間經歷了不少坎坷,最開始為資金問題發愁,資金問題解決後開始動工。但我覺得當時的西藏印象離我心中理想的效果還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在裝修上。於是我專門請內地的設計師到西藏去體驗生活一段時間,又邀請西藏的設計師一同參與設計,這樣,才有了如今融合了漢藏風格又獨具西藏元素的西藏印象。
西藏印象建好後,又遇到人員方面的問題。有一些藏族員工在內地不適應,特別是氣候和環境很難適應。我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大的力氣,與藏族員工談心,親自給他們培訓,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與他們溝通。對於漢族員工,我教他們了解西藏文化,教他們如何與藏族員工相處。
回望這些困難,我覺得是讓內地和西藏文化相交融的信念使我支撐下來。我也覺得自己做的這個事情更多的是社會效益,有利於漢藏兩個民族之間文化的交融。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的願望是在短暫的一生,做點對國家、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由於很好地展現了西藏的魅力,西藏印象不僅大規模接待了社會各界群眾,還迎來了包括韓國、法國、美國等國駐漢總領事在內的海外來賓累計超過300萬人次,雪域高原的獨特魅力,在荊楚大地傳播開來。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文成公主從大唐帶到吐蕃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金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我專程將大昭寺的這尊佛像進行了藝術複製,又從西藏迎請到武漢的西藏印象。這尊佛像氣勢恢宏,磅礴大氣,讓兩千年來見證漢藏友誼的紐帶在荊楚大地上綻放光芒。
為藏族學生建一個「家」
2011年5月13日,為了更好地促進漢藏交往交流交融,助推兩地經濟社會發展,在各級民宗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漢藏文化交流中心在武漢西藏印象正式揭牌,由我擔任中心主任。漢藏文化交流中心也成為全國首家在藏區外集中展示藏文化的綜合性窗口和促進漢藏交流發展的多功能平臺。
不僅如此,漢藏文化交流中心還承擔起了西藏人才培訓交流基地和西藏人才創業實踐基地的任務。2013年,漢藏文化交流中心與江漢大學、武漢商學院共同建立藏族學生創業就業平臺,同時為藏族學生和青年無償提供社會實踐窗口,進行見實習和就業培訓。很多高校的藏族學生周末常常到中心來玩,每次來我都會請他們體驗正宗的西藏大餐,喝藏茶,吃犛牛肉,喝酸奶……高興時,他們會哼上幾曲高原牧區山歌,也會來段激情的卓舞。
「索呀拉請你,請你幹一杯,這酒中有我心中的祝福……」今年一次聚會中,來自拉薩曲水的藏族姑娘卓瑪,為表達謝意唱起了《祝酒歌》,儼然就像這裡的主人。卓瑪是中南民族大學大四的學生,她經常帶同學來玩,慢慢熟絡了,這裡一些客人到訪,她就自告奮勇地當起導遊,為來客講解西藏的文化和故事。那天聚會,這位「反客為主」的小「主人」報起菜名時猶如在說相聲,引得在座客人捧腹大笑。她每次還會跟來體驗藏餐的客人反覆強調:「菜品全部從西藏空運過來,還將以藏醫的保健功能引入食療菜品。」就這樣,每一位來過西藏印象的孩子,最後都從內心深處把這裡當成家,發自肺腑地為「家」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公益事業中踐行社會責任
作為漢藏民族友誼的橋梁,我還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公益活動。2012年,為響應湖北在西藏率先開展的100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救治和100名西藏大學生就業安置工作,即「雙百工程」的號召,我們聯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湖北經視談笑愛心基金,率先赴西藏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免費救治活動,活動歷時26天,共篩選疑似患兒212人,確診23人,其中11人作為首批患兒來漢進行免費治療。此次「雙百工程」活動在全國尚屬首例,引起了熱烈反響,帶動社會各界力量紛紛參與到活動中來,並在全國鋪開,受到西藏、湖北兩地黨委、政府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評。2014年,「雙百工程」又為6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帶來福音,截至目前,一共分4批救治先心患兒46人。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首批來武漢治療先心病的西藏兒童格桑剛到醫院就哭了。8歲的他抽泣著問我:「我會治好嗎?」我將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撫摸著孩子的頭,使勁地點點頭:「會的,一定會好起來的!」由於高海拔、缺氧等原因,西藏的兒童先心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又由於當地醫療水平和條件有限,這些孩子身心備受折磨。格桑是牧民的孩子,從小就不能劇烈運動,只要跑得稍微快點,他就會胸悶、流鼻血不止。雖然他不知道自己患了什麼病,但因為這個原因他一直不能上體育課,直到接受援藏隊的篩查時才確診。治療結束後,孩子拉著我的手,高興極了,他又蹦又跳,大聲呼喊:「我又可以踢球了!我又可以踢球了!叔叔,你來陪我踢球哦!」看著孩子的笑容,我也會心地笑起來。離別時,我在武昌火車站為首批來武漢治療的患兒送行,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眼含熱淚,與送行者一一擁抱告別,依依不捨。我突然看見格桑高舉著一張白紙,上面用藏語,以及歪歪扭扭並不熟練的漢語寫著:「雅布肚武漢!」「武漢最好!」那一刻,我感到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如此有意義!
我所做的,只不過是撬起第一鏟土,我的夢想是為今後漢藏交往交流交融打下堅實基礎,拉近雪域高原與荊楚大地的距離,拉近漢藏人民心與心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