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居民服務需求,徐匯區著力改變公共服務空間少資源散的現狀,打造了服務載體「鄰裡匯」。目前已建成「鄰裡匯」16家,總面積達2萬4千平方米,服務活動受益群眾達數十萬人次。
做客「2018夏令熱線區長訪談」的徐匯區區長方世忠
今天先帶我們走進有著65年歷史的老小區,來看一看這裡的「鄰裡匯」長啥樣。今年的「區長一諾」,徐匯區將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家門口5分鐘生活服務圈為標準,打破街鎮界域規劃布局「鄰裡匯」,形成「1+19+304」多層級社區服務網絡,1個鄰裡國際中心,19個以社區為中心的鄰裡匯,304個以居委會為延伸的「鄰裡小匯」。
鄰裡匯
1.打造居民家門口活動的「會客廳」
鄰裡匯的一周活動排片表,是鄰裡匯服務功能的集中體現。從周一到周日,從醫療健康到親子教育,共8大類28項服務項目,是對接了居民需求後梳理形成的。每一項活動安排由居民說了算,每周由居民志願者匯總更新後寫在公告板上。
鄰裡匯365天24小時全時段開放,居民在這裡結伴休閒聊天,也可以接待家中來客,更可以在這裡參與社區自治、協商公共事務、協調鄰裡關係。可以說,鄰裡匯是社區居民的共享空間、社區服務的載體陣地和社區共治的重要平臺。
鄰裡匯也為居民提供幼託、晚託、親子服務,節假日還可以開展各種種植體驗、烘焙培訓、親子活動。有了這樣一個公共空間,居民通過活動交流拉近距離、互相熟識,慢慢產生社區歸屬感,整個社區就會更有凝聚力,更加和諧。
鄰裡匯
2.打造居民家門口的「便民點」
家門口的醫療資源,最大的好處就是便捷。鄰裡匯接入了醫療衛生站點,有一支專業的家庭醫生團隊坐鎮,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診療配藥、打針輸液、推拿按摩、健康自檢等服務。
很多患慢性病、小毛小病的居民上午就診,下午取藥,不必去大醫院大排長龍。
目前,全區已有7個街道的鄰裡匯(湖南路鄰裡匯、江南新村鄰裡匯、長橋街道生態家園鄰裡匯、虹梅街道華悅家園鄰裡匯、漕河涇街道薛家宅鄰裡匯、龍華街道怡樂家園鄰裡匯、華涇鎮望月苑鄰裡匯)設置了社區衛生服務站,其餘街道也都設置了健康促進空間,提供了健康自測、健康檔案建立、慢性病健康指導等服務。
鄰裡匯
3.打造居民家門口的「託老所」
「長者照護之家」就是通常說的社區嵌入式養老。與傳統的養老機構不同,長者照護之家主要是考慮到獨居自理老人及部分高齡自理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也為了幫助有喘息式服務需求,比如子女出差或假期出遊的家庭。
在社區中因地制宜提供的養老服務設施,只要年滿60周歲的街道居民都可以入住,入住時間一般為一周到六個月。在長者照護之家內,配備有2名照護員和1名護士,可以為老人提供叮囑按時吃藥、助浴、起居照料、清洗隨身衣物等必要的基礎護理照料服務及心理慰藉服務。同時配以手指操、手工摺紙、太極拳、保健操等康復服務,幫助老人延緩機能退化。
目前已建成的16家鄰裡匯中,有13家設置了養老服務功能,其中綜合為老服務中心9家、長者照護之家11家、日間照護機構13個、助餐服務點11個。
同時還積極引進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機構運營,既保證了為老服務的專業化、品質化,也可以通過市場調節機制促進服務不斷優化升級。
鄰裡匯
4.打造全新的鄰裡國際中心
鄰裡匯還將繼續向上延伸。未來,徐匯區將在漕河涇高科技開發園區建一個四萬多平方米的鄰裡國際中心。這個鄰裡國際中心將打造全新「鄰裡國際」的理念,在文化、運動健身、就餐、託幼等方面滿足高科技園區白領年輕化、專業化、個性化、一站式的社區生活服務需求。
方世忠說,未來,徐匯區構建的「1+19+304」能夠形成一張網,不僅在線上形成網上「鄰裡匯」,而且在線下形成一張網,網上網下能夠連為一體,「鄰裡匯,匯鄰裡,一起打造美好生活共同體」,這是徐匯區建設「鄰裡匯」的初心。
去年「一諾」兌現,大家是否記得這24個字,天上有雲,地上有格,格中有人,人能管事,事皆有序,序後評估。
屏幕上每一個市民投訴,網格監督員發現的案情均有記錄,可以迅速查詢到解決狀況
徐匯區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率先試點的「城市雲腦」
通過這24字秘籍,徐匯區這一年來把「人、地、物、事」放入格中,把處置痕跡曬在網上,把老百姓的事做在實處。徐匯努力在城區精細化管理中體現「徐匯範式」,致力於「三全」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和「四化」法治化、社會化、智能化、標準化。去年在全區13個街鎮中試點20個「標準化管理網格」創建成功,今年目標63個網格全覆蓋。同時,啟動街道鎮網格化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升級工作,以網格化綜合管理平臺為基礎,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GIS、視頻融合等信息技術手段,打造融常態管理和綜合服務於一體的城市管理的綜合性平臺。
來源:話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