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老人們在鄰裡匯學習交流智慧型手機使用心得。 左圖:樂山鄰裡匯外觀。製圖:馮曉瑜
樂山二三村,距離繁華的徐家匯商圈核心地段直線距離不超過一公裡。但很長一段時間,內裡的生活卻和小區名應有的「喜樂」之意幾乎不沾邊——這裡,大多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多層公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4平方米,65歲以上老人在所屬街道內佔比1/3,殘障人士佔比1/3……也因此,樂山新村居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怎麼都繞不開「空間」二字——想要一個能容納左鄰右舍休閒社交的空間,能滿足老人日間照料的空間,哪怕是一個能坐著「發呆」的空間。
7月1日,經過數月置換打造,一個涵納豐富功能的「鄰裡匯」在樂山新村向居民開懷。近400平方米的三層小樓內,養老服務、健康管理、文娛場所、閱讀教育,一應俱全,還率先創新接駁入街道社區事務受理功能,實現40項居民高頻業務現場辦理——拓展了居民的活動空間,更營造出一種「心寬大過房寬」的心理舒適度。
聚焦「美好生活共同體」,經過近年的實踐,徐匯區所打造的家門口品牌服務站點「鄰裡匯」已覆蓋全區13個街鎮和306個居民區。然而,如何回應人民不斷升級的美好生活需求,提高社區服務的精準供給、品質供給?緊扣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徐匯區啟動了「鄰裡匯」的升級迭代——通過創設特色服務、凝練文化品牌、構建資源平臺,讓其成為群眾生活離不開的新型「便利店」,更成為人人都有歸屬認同的自治共治樞紐。
「窪地」社區「彎道超車」
微雨燥熱的天氣,走進樂山二三村的這個「鄰裡匯」,眼前「畫風清新」——空間設計精巧簡約,這邊廂,有老人帶著孫輩在書屋閱讀;那邊廂,志願者在電腦前教授老人如何清理手機內存、玩轉電腦修圖;一旁,有居民現場辦理涉醫保事項,候場的鄰裡在交流如何登錄直播間;二樓,專業護工正幫助老人完成健康打卡……新開張才兩天,這裡儼然在居民口中成為親切的「屋裡廂」。
是的,這兒的居民太需要這樣一個物理和心理上的空間了。
過去,因為硬體弱,因為髒亂差,因為居民意見多,樂山新村幾乎是整個徐家匯街道的一處「窪地」,更是難啃的社區更新「硬骨頭」。去年10月,樂山新村迎來自小區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摸底走訪,200多名街道黨員幹部社工沉入6500戶家庭探尋觸碰居民心底的「最糾結」。走訪中摸起的1600多條意見,讓共性需求清晰浮現:停車、物業、菜場,當然最鬧心的是沒有「活動空間」。
陳奎友,原是街道黨員幹部,為了「啃硬」,他下沉蹲點,成為樂山地區綜合治理聯合黨支部書記。依託這個大片區,他爭取來了街道眾多力量和屬地資源,不僅籌建起「鄰裡匯」,疊加入符合樂山新村特色的定製服務,還為社區布設智能安防,並將走訪中排摸出的700多名社區黨員及有專業特長的達人充分組織起來,動員他們參與社區自治共治。
樓棟口裝起了人臉識別智能裝置,「鄰裡匯」疊加了獨有的政務服務家門口辦理,社區內黨員志願者定期為居民義務理髮、修理自行車……「我們樂山要開始彎道超車了」,滿意寫在了居民臉上。
從「服務載體」轉向「治理樞紐」
位於五原路上的五原小區,由於房屋屬性、居民構成等,原也是個難管的「硬骨頭」。但依託於家門口的「鄰裡小匯」,這兒孵化出了一支硬核的自治團隊,僅一年不到時間,社區面貌大有改觀,還一舉從「拖尾」逆襲成區內文明標杆。
「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當下,升級版的「鄰裡匯」已不僅僅滿足於構建社區家門口的「服務圈」,更要通過黨建引領逐步完成凝聚群眾、發動群眾的自治和共治平臺,完成從「服務載體」到「治理平臺」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依託這個樞紐平臺,實現「人人都有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
五原小區所屬的湖南路街道春華居委會,經過創意設計和改造,壓縮原有辦公空間,打造出了一個嵌入居民社區,且涵納多種服務功能的「鄰裡小匯」,正是這樣一個平臺,引導居民從興趣結伴到參與自治,孵化出了諸如「吾緣花友會」等多個自治組織。
社區內一處拆違完成後,空出近30平方米的公共面積,關於這30平方米究竟派啥用場,社區各方都有訴求——物業希望成為存儲空間,有居民希望成為自行車棚,還有居民想建花架,最終,「花友會」迅速協調了各方需求,達成一致:給社區打造一方大家共同維護的「後花園」。
就這樣,居民們從起先的「一起玩」轉向「一起議」,逐漸養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良好氛圍。先後通過協商制定了樓道公約、清潔排班表等,治好了樓道堆物、髒亂差等頑疾。
在滿足居民日常服務的基礎上,要把這個「鄰裡小匯」打造成「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共治樞紐,街道黨工委書記董偉透露,下一步還將深化「鄰裡匯」資源連結者和社會組織孵化者的功能定位,聚合更多社會組織、共建單位等多元治理主體,孵化出更多自治共治的品牌。
空間變革牽引治理內涵升級
從某種角度上,「鄰裡匯」就相當於居民家門口的「微基建」,它不僅豐富了社區服務,加載了信息化手段,更牽引起一場基層治理的深層次變革。
不少居委會紛紛撤出辦公桌,壓縮辦公空間,將空間讓渡給居民和自治,更將空間變革重構的「硬治理」和鄰裡小匯內涵升級的「軟治理」深度融合——廣大居委會幹部由此開始了「移動辦公」,真正走出辦公室走進社區、融入居民日常。
7月2日,對標國際水準的國際鄰裡中心開建,這標誌著「鄰裡匯」在徐匯區完成區、街鎮、社區3級覆蓋的完備體系。
今年,升級版「鄰裡匯」將聚焦社區各方主體共治共享,讓基層治理從碎片化、分散化走向全域化、系統化,推動建設 「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的城區。一方面,推動「鄰裡匯」各類運營主體溝通協商、協同合作,打造「一匯一品」「一街一特」;同時,將深入研究「鄰裡匯」規範建設、標準完善、品質升級等,啟動實施相關評估指標體系研究,讓「鄰裡匯」不只匯聚獲得感幸福感,更匯聚治理效能。(記者 顧一瓊)
原標題:徐匯區瞄準社區服務精準供給品質供給,打造「人人都有歸屬認同」的自治樞紐
「鄰裡匯」升級,居民「心寬大過房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