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繁多的點心,是老北京人飯後茶間的舌尖風雅。曾經,這些點心,多由人工雕刻的模具翻制而成。
隨著大量糕點走上流水線、模具製作進入機器化時代,手工雕刻的模具在北京幾近絕跡。年過花甲的孫寶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他17歲隨父學藝,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獨守這門手藝將近48年。
700把刻刀刻出2000多個模具大雪初霽,京郊順義,村落間一片靜謐。高麗營鎮閆家營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傳來叮叮噹噹的敲打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記者循聲推開朱紅大門,走進院南側一間小屋,只見孫寶德正坐在工作檯前,左手一把刻刀,右手一柄木槌,俯首鑿刻一方木料。工作檯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刻刀,周圍散落一地木屑。
「從早上五六點到晚上八九點,除了吃飯時間,幾乎都坐在工作檯前。最忙的時候,三天兩宿沒合眼。」孫寶德仰頭,長嘆一口氣:「雖然沒有人拿著鞭子催趕我,但得抓緊時間給子孫後代留點東西。」
孫寶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孫氏糕點模具木刻手藝的第五代傳人。這門手藝,從清朝太爺爺的嶽父那一輩開始,已經延續200多年了。祖師孫萬祥曾是慈禧六十六壽筵「團圓餅」的模具雕刻師,當年製作的百福百壽餅模子,至今仍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裡。
孫寶德從17歲開始,跟隨父親學藝,便多年如一日與木頭、刻刀相伴。他做模具的刻刀總共有700多把,精雕細刻出了兩千多個模具花樣。
這些模具中,有「稻香村」、「宮頤府」等老字號,有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會徽圖案,也有北京飯店、國際飯店等五星級飯店字樣,甚至還有日本、美國、韓國等外國客戶慕名而來定製的圖案。
每刻完一個模子,孫寶德都不留底,只用它扣出一個泥胎做紀念。積攢了40多年的「泥點心」,佔據了他工作室滿滿兩面牆,也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
手工模具翻出來的點心更有人情味老北京人吃點心講究時節應景。春天的玫瑰餅、藤蘿餅,清明節時的五毒餅,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時的花糕,過節隨禮的「京八件」、十二生肖餅、狀元餅等等,千姿百態。
孫寶德對這些點心的花樣,如數家珍。在他看來,只有從立意到選料、從刻刀到技法,都十分考究的點心模具,才能與這種生活樂趣,相得益彰。
「刻模子,頭一樣重要的就是選料。」孫寶德介紹,模具在製作點心過程中要經得起敲打和潮溼,所以對木料的選擇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
孫氏糕點模具,選用上好的杜梨木。這種木料,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勻稱,不易走形,因此適於雕刻。
選完料,是定型,開料,畫底稿。孫寶德沒有學過美術,也沒有任何繪畫的基礎。每次雕花前,他給模子畫底稿,僅僅只是寥寥幾筆、畫一個大概的輪廓,但只要拿起刻刀,圖樣就都在他心裡裝著了,而且刀刀精準。
常年手握刻刀,孫寶德的手上已布滿老繭。他舉起右手說,「當學徒時,不小心把刻刀捅進了手掌裡。父親送我到診所時說,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丁點兒不能差,必須沉得住氣。」如今,那把刺穿手掌的刻刀已不常用,但孫寶德把它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
孫氏糕點模具屬浮雕陰刻技法。「陰刻不像陽刻,是往下面刻,刻刀挖下去後,很難知道翻出來是什麼效果。」孫寶德一邊嘴上說著,一邊拿起傢伙演示,「刻字是最考驗功夫的,要一層層往下刻,每一刀下去都要讓筆畫之間接得上;雕刻人物時,眼神很關鍵,八仙過海,呂洞賓必須得拿寶劍、眼睛必須得瞪著……」
刮、刨、鑿、切、剔、刻,在一刀刀精準無誤的雕刻下,孫寶德手中的刀鋒如畫筆般靈動流暢。對他而言,刻制一個普通的點心模子,要花上兩到三天的時間;高檔和精細的雕刻,則需要一個月乃至數月之久。
儘管費時費工,但他仍然堅信,與工業模具比較起來,手工刻出來的更流暢、更有人情味。「爺爺臨走時告訴我,要敬重這門手藝。你精心雕刻出來的是一個模具,翻出來的就是幾千幾百個點心。」孫寶德說。
走進校園家傳手藝別斷了根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孫氏模具雕刻最興盛的時候,當時家族裡有六十多人從事這行。然而,再好的手藝也擋不住工業化的衝擊。隨著雕刻機的大量使用,手工雕刻模具被逐漸取代。如今,全北京只有孫寶德一人還在堅守著這門手藝。
經年累月的雕琢,孫寶德的近視度數猛漲了300度,頸椎病也日益嚴重。有一次,孫寶德頸椎病復發,突然昏迷。醒來後,孫寶德第一件事就是把兒子孫濤叫到病床前,他想讓兒子像自己當年那樣,子承父業。
但「80後」兒子,不願像父親一樣,每天坐在工作間裡,守著一塊木頭、幾把刻刀,孤獨地過日子。「時代變了,靠這些『老古董』,沒法兒養活自己啊。」兒子一口回絕。
無奈之下,孫寶德開始廣招徒弟,希望找到傳承這門手藝的接班人。十裡八鄉,陸續有人找上門來,但結果並不理想。
「刀工需要悟性。也許要悟一年兩年,也許十年八年,得耐得住寂寞。」孫寶德說,坐不住的人走了;能坐住的人,沒學兩天,也走了,因為整天和木頭、刻刀打交道,實在枯燥。
孫寶德變得憂心忡忡,擔心代代相傳的技藝斷送在自己手上。最終,兒子看著日漸衰老的父親,體會到為人之父的不易,於是決定隨了父親的願——接過刻刀。
兒子雖然繼承了手藝,但並不以此謀生。孫寶德非常理解,「這一行,既掙不了大錢,也出不了大名。時代也不一樣了。」
但為了讓這門家傳手藝繼續發揚光大,孫寶德決定把它帶進校園。每周五第七節課,他站在高麗營中學的三尺講臺上,教初一、初二的孩子們學習雕刻模具,如今已是第五個年頭。
孫寶德不僅教孩子們如何用刀、如何設計圖案,還給他們講老北京吃的文化、吃的藝術,廣受孩子們喜愛。「學生不僅對我畢恭畢敬,課間休息的時候,還給我遞糖果和零食。」孫寶德笑著說。
每當看著孩子們有模有樣地雕刻出一件件作品,孫寶德都十分高興,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了解、傳承這門手藝。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小英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