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京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獨守手藝48載

2021-02-08 北晚新視覺網

花樣繁多的點心,是老北京人飯後茶間的舌尖風雅。曾經,這些點心,多由人工雕刻的模具翻制而成。

隨著大量糕點走上流水線、模具製作進入機器化時代,手工雕刻的模具在北京幾近絕跡。年過花甲的孫寶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他17歲隨父學藝,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獨守這門手藝將近48年。

700把刻刀刻出2000多個模具

大雪初霽,京郊順義,村落間一片靜謐。高麗營鎮閆家營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傳來叮叮噹噹的敲打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記者循聲推開朱紅大門,走進院南側一間小屋,只見孫寶德正坐在工作檯前,左手一把刻刀,右手一柄木槌,俯首鑿刻一方木料。工作檯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刻刀,周圍散落一地木屑。

「從早上五六點到晚上八九點,除了吃飯時間,幾乎都坐在工作檯前。最忙的時候,三天兩宿沒合眼。」孫寶德仰頭,長嘆一口氣:「雖然沒有人拿著鞭子催趕我,但得抓緊時間給子孫後代留點東西。」

孫寶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孫氏糕點模具木刻手藝的第五代傳人。這門手藝,從清朝太爺爺的嶽父那一輩開始,已經延續200多年了。祖師孫萬祥曾是慈禧六十六壽筵「團圓餅」的模具雕刻師,當年製作的百福百壽餅模子,至今仍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裡。

孫寶德從17歲開始,跟隨父親學藝,便多年如一日與木頭、刻刀相伴。他做模具的刻刀總共有700多把,精雕細刻出了兩千多個模具花樣。

這些模具中,有「稻香村」、「宮頤府」等老字號,有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會徽圖案,也有北京飯店、國際飯店等五星級飯店字樣,甚至還有日本、美國、韓國等外國客戶慕名而來定製的圖案。

每刻完一個模子,孫寶德都不留底,只用它扣出一個泥胎做紀念。積攢了40多年的「泥點心」,佔據了他工作室滿滿兩面牆,也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

手工模具翻出來的點心更有人情味

老北京人吃點心講究時節應景。春天的玫瑰餅、藤蘿餅,清明節時的五毒餅,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時的花糕,過節隨禮的「京八件」、十二生肖餅、狀元餅等等,千姿百態。

孫寶德對這些點心的花樣,如數家珍。在他看來,只有從立意到選料、從刻刀到技法,都十分考究的點心模具,才能與這種生活樂趣,相得益彰。

「刻模子,頭一樣重要的就是選料。」孫寶德介紹,模具在製作點心過程中要經得起敲打和潮溼,所以對木料的選擇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

孫氏糕點模具,選用上好的杜梨木。這種木料,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勻稱,不易走形,因此適於雕刻。

選完料,是定型,開料,畫底稿。孫寶德沒有學過美術,也沒有任何繪畫的基礎。每次雕花前,他給模子畫底稿,僅僅只是寥寥幾筆、畫一個大概的輪廓,但只要拿起刻刀,圖樣就都在他心裡裝著了,而且刀刀精準。

常年手握刻刀,孫寶德的手上已布滿老繭。他舉起右手說,「當學徒時,不小心把刻刀捅進了手掌裡。父親送我到診所時說,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丁點兒不能差,必須沉得住氣。」如今,那把刺穿手掌的刻刀已不常用,但孫寶德把它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

孫氏糕點模具屬浮雕陰刻技法。「陰刻不像陽刻,是往下面刻,刻刀挖下去後,很難知道翻出來是什麼效果。」孫寶德一邊嘴上說著,一邊拿起傢伙演示,「刻字是最考驗功夫的,要一層層往下刻,每一刀下去都要讓筆畫之間接得上;雕刻人物時,眼神很關鍵,八仙過海,呂洞賓必須得拿寶劍、眼睛必須得瞪著……」

刮、刨、鑿、切、剔、刻,在一刀刀精準無誤的雕刻下,孫寶德手中的刀鋒如畫筆般靈動流暢。對他而言,刻制一個普通的點心模子,要花上兩到三天的時間;高檔和精細的雕刻,則需要一個月乃至數月之久。

儘管費時費工,但他仍然堅信,與工業模具比較起來,手工刻出來的更流暢、更有人情味。「爺爺臨走時告訴我,要敬重這門手藝。你精心雕刻出來的是一個模具,翻出來的就是幾千幾百個點心。」孫寶德說。

走進校園家傳手藝別斷了根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孫氏模具雕刻最興盛的時候,當時家族裡有六十多人從事這行。然而,再好的手藝也擋不住工業化的衝擊。隨著雕刻機的大量使用,手工雕刻模具被逐漸取代。如今,全北京只有孫寶德一人還在堅守著這門手藝。

經年累月的雕琢,孫寶德的近視度數猛漲了300度,頸椎病也日益嚴重。有一次,孫寶德頸椎病復發,突然昏迷。醒來後,孫寶德第一件事就是把兒子孫濤叫到病床前,他想讓兒子像自己當年那樣,子承父業。

但「80後」兒子,不願像父親一樣,每天坐在工作間裡,守著一塊木頭、幾把刻刀,孤獨地過日子。「時代變了,靠這些『老古董』,沒法兒養活自己啊。」兒子一口回絕。

無奈之下,孫寶德開始廣招徒弟,希望找到傳承這門手藝的接班人。十裡八鄉,陸續有人找上門來,但結果並不理想。

「刀工需要悟性。也許要悟一年兩年,也許十年八年,得耐得住寂寞。」孫寶德說,坐不住的人走了;能坐住的人,沒學兩天,也走了,因為整天和木頭、刻刀打交道,實在枯燥。

孫寶德變得憂心忡忡,擔心代代相傳的技藝斷送在自己手上。最終,兒子看著日漸衰老的父親,體會到為人之父的不易,於是決定隨了父親的願——接過刻刀。

兒子雖然繼承了手藝,但並不以此謀生。孫寶德非常理解,「這一行,既掙不了大錢,也出不了大名。時代也不一樣了。」

但為了讓這門家傳手藝繼續發揚光大,孫寶德決定把它帶進校園。每周五第七節課,他站在高麗營中學的三尺講臺上,教初一、初二的孩子們學習雕刻模具,如今已是第五個年頭。

孫寶德不僅教孩子們如何用刀、如何設計圖案,還給他們講老北京吃的文化、吃的藝術,廣受孩子們喜愛。「學生不僅對我畢恭畢敬,課間休息的時候,還給我遞糖果和零食。」孫寶德笑著說。

每當看著孩子們有模有樣地雕刻出一件件作品,孫寶德都十分高興,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了解、傳承這門手藝。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小英文並攝

相關焦點

  • 獨守手藝48載!孫寶德是北京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
    曾經,這些點心,多由人工雕刻的模具翻制而成。隨著大量糕點走上流水線、模具製作進入機器化時代,手工雕刻的模具在北京幾近絕跡。年過花甲的孫寶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他17歲隨父學藝,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獨守這門手藝將近48年。700把刻刀刻出2000多個模具大雪初霽,京郊順義,村落間一片靜謐。
  • 花甲老人48載堅守糕點模具木刻,祖師曾為慈禧壽筵糕點刻模具
    曾經,這些點心,多由人工雕刻的模具翻制而成。隨著大量糕點走上流水線、模具製作進入機器化時代,手工雕刻的模具在北京幾近絕跡。年過花甲的孫寶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他17歲隨父學藝,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獨守這門手藝將近48年。
  • 北京多項非遺手藝面臨後繼無人
    [摘要]面臨變現困難等困境,北京絹人等「非遺」手藝瀕臨失傳,部分「非遺」只剩一名傳承人絹人、蠟果、聯珠快書……這些非遺項目作為北京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密碼,多項如今已瀕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非遺」已無傳承人在世,或僅存一人。專家表示,隨社會生產方式變遷,「非遺」的流失不可避免。有數據顯示,在非遺總量佔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區,「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達65歲,由於歷史原因,已「部分失傳」項目目前達到10個。為此,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徒、搶救性拍攝等形式,試圖為「非遺」手藝延續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區擬通過影像資料的形式,為部分瀕危「非遺」拍攝教學片。
  • 糕點匠人傳承的舊式古風與手藝匠心
    糕點匠人傳承的舊式古風與手藝匠心: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糕餅少林武當三劍客.珍藏寶典.糕點三大流派秘籍:京式糕點:時為學徒時代多次進京造詣糕法,乃是北京第一食品廠、第二糕點廠等京津看國營糕餅師傅合力口述,記載了包括稻香村以及京津傳統糕點約幾百種糕點的配方、工藝、手法、匠心、技法在內;筆者收藏京派糕點書籍約20餘本,從1966-1982年版本。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簫派麵塑-「面人蕭」的手藝生涯蕭佔行,人稱「面人簫」蕭佔行1958年出生於北京,在永定門外一個書香門第的四合院裡長大,是老北京面人的典型代表,以手藝精湛,歷史悠久廣受矚目,人稱「面人蕭」。他捏麵人的功夫是祖傳手藝,說起他家捏麵人的淵源,緣於一個巧合,他的曾祖父簫興在清朝鹹豐年間,救助過一位被追殺的太平天國士兵,士兵是江南一代的,為答謝救命之恩就把身上的一點點捏麵人的手藝傾囊相授了。簫興有文化懂得中國畫藝術,在他的改造下,他的麵塑作品逐漸在北京城內小有名氣。
  • 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
    原標題: 金山 | 舢板造船手藝失傳?金山「雲師傅」終於有了「非遺」傳承人漁村的造船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簡易的扎竹排到造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機帆船,對姜品雲這一輩漁村人而言,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
  • 傳統手藝:猜猜他在做什麼?
    傳統手藝還吃香嗎?傳統手藝者還存留多少?靠手藝還能吃上一口飯嗎?別問我為啥冒出這麼多問題,湊三百字不容易。在什麼都工業流水作業時代,傳統手藝已經被遺失了不少,除非被列入非遺保護的。但傳承人也是找不到了,很擔心在利潤最大化目標的薰陶下,許多不能賺錢的項目會消亡。以後,我們若是再想尋找那些老底子的手藝和老底子的手藝人,怕是難上加難了。
  • 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
    中新網甘肅岷縣9月3日電 題: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於晶鑄造,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岷縣位於甘肅省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隴南山地接壤區,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洮河兩岸繁衍生息,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加工業種類繁多,銅鋁翻砂鑄造工藝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老手藝之一。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茶傳媒專訪 | 非遺傳承人遊玉瓊:我有責任把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2017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我有責任和義務,要把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後代。我要讓這門傳統的手藝走出山外,讓現代人看到它,欣賞它,讚嘆它。」她,17歲入行,師承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陳德華。歷經三十幾年,她對巖茶的製作、品種、山場洞若觀火。2006年,首批國家級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中,她作為唯一的女性,脫穎而出。
  • 非遺傳承人王國春:用匠人手藝助力脫貧攻堅
    在貴州丹寨有這樣一位銀飾匠人,自幼跟著父親學習銀飾鍛制手藝,用匠人精神不斷傳承、發揚銀飾鍛制工藝,一躍成為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人,同時還通過自主創業,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脫貧致富。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春。
  • 糕餅匠人的禪修與手藝
    學做糕點並非易手,沒有任何模具,製作工具也很簡單:一張桌子、一把刮刀、一根擀麵杖,一枚幣章和一個烤爐-味道與賣相全靠一雙手來掌控,搽餡、制皮、制酥、包餡…每個環節都大有講究,譬如油酥麵團的軟硬度,要與油麵皮子的軟硬度一致,否則糕點烤熟後易碎,酥皮層層碎落無法拿起。
  • 關注 | 蕭山大廚的手藝驚呆網友!原來他還是非遺傳承人
    近期,第四批蕭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布。26位新上榜的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一名大隱隱於市的匠人以一手精湛的《麵塑》榜上有名,他就是甘海水。「捏、搓、揉、滾、挑.」短短幾分鐘,一個活靈活現的麵塑就誕生了甘海水,浙江廣電開元名都大酒店食雕麵塑師、蕭山食品雕刻工作室室長、蕭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手神奇的「麵塑」技法令人嘆為觀止。這是甘海水精心創作的名為《致敬逆行者》的作品,以藝抗「疫」,獻給在這場戰疫中衝鋒在一線的最可愛的人。
  • 「情」與「餅」交融,小小模具如何製作出深入人心的糕點
    孫臏因拜師學習幾年沒有回家,師傅念及他孝順,在其母親壽辰將至時送給他了一個桃子,並囑咐孫臏回家時帶給母親吃。孫臏回到家後,看到母親因思念而過分憔悴的面容,於是連忙按照師傅囑咐把桃子遞給了母親,母親吃下後立刻變得容光煥發。從那以後,人們就經常在壽辰時送給老人壽桃或者桃子形的糕點,這寓意著祝老人身體健康的美好祝願。
  • 尋找手藝--- 趟真誠溫暖之旅
    告訴您:《尋找手藝》這是部紀錄片!雖然拍攝機器是二手的,導演是賣了房子半路出家的,唯一的專業攝像第一集就溜了,司機變成了攝像,導演變了司機,燈光錄音外聯都是萬能的喻攀,最後摘椰子被砸到腳趾頭骨折所以無奈第五集成了最後一集,但是這部紀錄片真的很有人情味啊!
  • 廈門最後的龜糕印雕刻師 尋找傳承人讓技藝活下去
    雖然現在龜糕印的需求越來越少,但作為龜糕印雕刻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他始終沒有放棄的念頭。為了留住這門手藝,左腿天生殘疾的他以頑強的意志扛起重任,努力尋找傳承人。  十年苦練方下刀刻處女作  龜糕,是用模具將糯米原料印出烏龜造型製作而成的一種糕點。在閩南地區,每逢大小民俗節日,供桌上都少不了龜糕。
  • 這些中國傳統糕點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
    但是有的美食,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手藝的失傳逐漸消失的。今天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那些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的傳統糕點,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第一種:太后糕據說2000多年前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喜歡吃這種糕點。
  • 央視紀錄片《留住手藝》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昨天透露,由該頻道製作的50集系列紀錄片《留住手藝》將於7月23日開播。紀錄片每集介紹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希望觀眾了解傳統手藝、關注技藝傳承人。
  • 「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吳思志告訴《南方》雜誌記者,高州木刻畫生活化氣息濃厚,具有淳樸、粗獷、敦厚的藝術特徵。作為高州木刻畫第七代傳承人,吳思志從兒時起就跟隨老師學習木刻畫,之後他一直浸淫於高州木刻畫的創作與研究中。經過多年刻苦鑽研,吳思志在木刻畫的技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的作品也先後在省、國家、國際上獲得30多項榮譽。如今,吳思志所創作的木刻畫作品,已經成為高州文化走出去的一張亮麗名片。
  • [紀錄片]《留住手藝》講述50個非遺項目
    50集系列紀錄片《留住手藝》將於23日起登陸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香雲紗、南京雲錦等50個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在片中展現。  該片每集時長10分鐘,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手工藝項目為主,具有濃鬱地域特色和民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