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物會使大細胞產生耐藥性,科學家找到一種頗有成效的小分子...

2020-12-14 騰訊網

通過癌症治療可以縮小病人的腫瘤,病人可能會感覺好一點,但在CT掃描或MR圖像上看不到,一些細胞正在經歷不祥的變化。由於癌症治療本身引起的新的基因變化,這些異常細胞變得非常大,其染色體數目是健康細胞的兩到四倍。有些細胞可以生長到正確數量的8倍、16倍甚至32倍。很快,它們就會變得具有攻擊性和對治療的抵抗性,最終它們會導致癌症復發。

聖安東尼奧大學醫學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學博士、Daruka Mahadevan教授對這一方向進行了20年的研究。在2020年4月發表在《癌症趨勢》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他和合著者Gregory C. Rogers博士解釋了阻止癌症的基本原理。

「當你進行治療時,一些細胞不會死亡。」Mahadevan博士解釋道。「這些細胞不會死亡,因為它們獲得了正常染色體和其它基因變化的雙重補充。許多類型的化療實際上促進了這一點。」

Mahadevan博士發現,兩種致癌基因c-Myc和BCL2在「雙重打擊」的高級別淋巴瘤中起作用,這兩種基因無法治癒。他說:「這些基因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當它們存在時,它們幫助淋巴瘤細胞活得更長,並通過治療使它們成為大細胞。」

儘管這些藥物似乎在起作用,但一旦停止治療,大的異常細胞(稱為四倍體細胞)又開始分裂,在c-Myc和BCL2的驅動下,變得更小但生長更快。

「這是雙重打擊,雙重暴擊!」 Mahadevan博士說。

為了對抗這種情況,Mahadevan博士試圖找到阻止或治療異常細胞獲得多重染色體的藥物。他已經發現了一種小分子抑制劑,在實驗室的細胞實驗中顯示出了前景。他說:「我們有數據證明它是有效的。」

他說,一種抑制具有多個染色體拷貝的大細胞的藥物可以與現有化療結合使用,以防止大細胞耐藥性,不僅在淋巴瘤中,而且在許多其它類型的癌症中。

此前,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梅斯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學家確定了腫瘤耐藥性的驅動因素,這些因素能夠改變腫瘤的行為,逃避抗癌療法。

通過研究細胞系、小鼠和人類樣本中的腫瘤,研究小組記錄了促進癌細胞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轉化的遺傳信號。《自然·細胞生物學》發表了這項研究。

「雖然我們在這項研究中關注的是乳腺癌,但我們相信所確定的機制可以適用於所有的治療性癌症。」該研究的資深作者Zhijie 「Jason" Liu博士說,他是聖安東尼奧大學健康醫學院分子醫學的助理教授,還是梅斯癌症中心的研究員。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肺癌、前列腺癌和許多其他癌症上。」 Liu說。

癌細胞具有不同的形狀、生長速度和大小的能力被稱為「表型可塑性」。他說,獲得可塑性的癌症往往更危險,會發生轉移,對許多靶向治療產生耐藥性。

研究小組的下一步是篩選新的藥物,以小分子的形式,破壞腫瘤可塑性的遺傳信號。Liu博士說,這種藥物可以與目前的靶向治療一起使用,以消除對這些治療的耐藥性問題。

「如果我們以表型可塑性的驅動因素為目標,我們可能會提高許多療法的有效性,治癒更多的癌症。」 Liu博士說。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5-cancer-drugs-large-cells-resist.html

https://www.cell.com/trends/cancer/pdf/S2405-8033(20)30118-7.pdf?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2405803320301187%3Fshowall%3Dtrue

相關焦點

  • 相分離富集化療藥物,影響其抗癌療效!
    2020年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合成化合物在細胞內形成濃縮液滴的發現可能會動搖藥物研發--包括對冠狀病毒治療方法的探索。製藥行業有一個長期存在的假設,即當藥物分子進入細胞時,它們會均勻地擴散--但是,生物學家Rick Young說,"這與事實相去甚遠"。
  • 茶多酚可增強柔紅黴素抗癌作用
    最新出版的肝臟病學雜誌Hepatology,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由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合作完成的題為《羰基還原酶1作為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對抗肝癌的一種新型靶標》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國科學家在研究肝癌發生發展及化學藥物治療中的又一新發現。
  • 科學家發現一種不會產生耐藥性的新型抗生素
    科學家發現一種不會產生耐藥性的新型抗生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5 14:16:50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Zemer Gitai研究組發現一種新型抗生素,可殺死革蘭氏陰性菌並不會產生耐藥。
  • 盤點:2001—2019FDA批准的抗癌激酶小分子
    激酶藥理和病理學證據表明,激酶是治療多種疾病的理想藥物靶點,多年來,選擇性小分子激酶抑制劑作為一種重要的抗癌藥,在臨床用於治療常見的惡性腫瘤,如乳腺癌、肺癌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根據結合模式的不同,激酶抑制劑可分為不可逆及可逆兩大類。前者指化合物通過與Cys反應形成共價鍵結合在ATP結合位點上,從而阻斷ATP位點,該過程具有不可逆轉性。
  • 治療COVID-19 抗體藥物比小分子更具潛力?
    藥源解析新冠病毒屬於正義單鏈RNA病毒 (posi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通過其外膜上的S蛋白與主要位於人體呼吸道的ACE2受體結合進入人體進而產生炎症。炎症惡化會產生免疫系統的失控,引發細胞因子風暴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直到最後器官衰竭。
  • 終於找到了與生俱來的抗癌殺手
    當 Gorman 的姐姐告訴他有一種叫做白介素2(interleukin-2, IL-2)的藥物之後,他馬上趕到了美國馬裡蘭州的銀泉市,想爭取最後一次機會,因為姐姐告訴他,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有一家醫院曾經用 IL-2 與化療藥物聯用的方法治療過黑色素瘤。IL-2 是一種由人體內的 T 細胞(這是一種白細胞)在進行免疫應答時產生的蛋白質。
  • 小分子藥物的優勢與突破
    但是嘉賓們對小分子藥物的態度更加樂觀。他們普遍認為,與大分子相比,小分子藥物仍然在靶點、製劑、成本等多個方向上保持著自己的優勢。  包駿認為,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上看,FDA去年批的藥中有三分之二依然是小分子,近期一些50億美金以上的大交易也都是小分子。另外小分子藥物大部分都是口服製劑,有助於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 上海藥物所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實現在體心肌細胞轉分化
    :大 中 小】   基於體內心臟部位的微環境可能有助於CiCM產生及存活這一假設,近期謝欣課題組大膽地將在體外能夠誘導CiCM產生的小分子組合CRFVPTM(C, CHIR99021;R, RepSox; F, Forskolin; V, VPA; P, Parnate;T, TTNPB; M, Rolipram)給予小鼠,並通過譜系追蹤實驗發現小分子組合可以將心臟部位的成纖維細胞誘導成為
  • 回歸需求,融合創新,迎接小分子藥物的春天
    周可祥: 小分子藥物不僅可以口服,患者依從性較高,售價也比較便宜。在CMC (Chemical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階段小分子藥物會比大分子藥物更加有價格優勢。
  • 神奇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技術之PROTAC
    但小分子成藥的技術也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和挑戰,例如小分子藥物會出現耐藥性,無法長期抑制靶向蛋白的活性;且小分子藥物需要維持一定的體內藥物濃度才能發揮作用;另外,還有很多靶點被認為是小分子所無法靶向的,如一些轉錄因子,骨架蛋白和無藥可治的突變靶點KRAS等。單抗雖然相對於小分子具有高親和力和高選擇性的優勢,但其最大弊端在於無法透過細胞膜,因此無法作用於細胞內靶點。
  • 從"有意迴避"到"研發熱點" 共價抑制劑如何革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雖然人類醫藥歷史上多款具有重大意義的藥物包含共價作用機制,然而很久以來,藥物研發人員在選擇靶點的抑制劑時會有意避免能夠與靶點共價結合的化合物。他們擔心這些化合物的選擇性不夠強,而一旦它們與其它不相關的蛋白結合,就可能產生嚴重的毒性。
  • Cell:科學家揭示小分子藥物如何打開癌細胞中的「關閉按鈕」
    已有研究表明,某些分子能夠增加癌細胞中腫瘤抑制蛋白PP2A的活性,從而殺死癌細胞以縮小細胞系和動物模型中的腫瘤。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基於此,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小分子DT-061可以特異性地穩定B56α-PP2A全酶,從而使其去磷酸化以達到抑癌效果。
  • C&EN深度:蛋白靶向降解技術正在重定義小分子藥物
    蛋白靶向降解藥物力圖將小分子設計成為一種新型藥物,傳統小分子的作用是阻斷蛋白的功能,而蛋白靶向降解劑的作用是通過將這些蛋白送入蛋白酶體 (proteasome) 將它們完全降解。近日《C&EN》雜誌專門撰文對這種新興藥物的巨大前景進行了盤點。
  • 近20年FDA批准了哪些小分子激酶抑制劑?
    近20年FDA批准了哪些小分子激酶抑制劑?來源:藥智網|中華小吃題記:癌症的治療,無論從藥物的經濟屬性或是患者的可支付能力來看,小分子靶向藥物已成為且會長期成為患者的重要臨床選擇(雖然也很貴...)多靶點激酶抑制劑,通過同時靶向範圍廣泛的激酶來發揮其抗癌活性,這些藥物的使用通常基於組織學診斷,而不需要額外的個性化患者選擇。高選擇性小分子激酶抑制劑,通常具有較少的靶標,在某些情況下,可抑制細胞信號傳導的單一成分;通常根據從腫瘤或血液採樣中檢測到的特定生物標記物來決定是否使用相應藥物。
  • Nature子刊:顧臻團隊發布抗癌新技術——納米終結者!
    12月2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型的藥物呈遞技術,使用可降解的液態金屬靶向癌細胞;這一稱為「納米終結者」的技術有望提高藥物的抗癌效果。
  • 交叉學科|小分子探針與藥物發現
    」以潛在靶標蛋白結構及功能為導向,研發新穎、高特異性、高活性的小分子調節劑;以所研發出的新型調節劑作為信號通路探針,進一步研究其靶標蛋白在癌症、炎症或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病理功能,及作為治療靶點的潛力;優化先導化合物,研發臨床治療的候選藥物。以小分子調節劑改善癌症、炎症或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異常的蛋白質穩態。
  • 咖喱提取物抗癌效果大—新聞—科學網
    其中,薑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薑黃素」更是全球天然抗腫瘤藥物研究的熱點。 美國科學家的新近研究顯示,由咖喱原料高度提純而成的薑黃素,可調節炎症因子、腫瘤轉移因子、生長因子、蛋白激酶、癌蛋白等數十個靶點,逆轉腫瘤進程。利用薑黃素可能實現天然靶向抗癌藥物的突破,大大降低靶向藥物治療費用。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2ROR-γT抑制劑視黃酸相關的孤兒核受體γT (ROR-γT)是 IL-17 表達細胞的關鍵轉錄因子,且在各種結腸炎動物模型中的ROR-γT均表達上調。研究表明用VPR-7(一種由Visionary發現特異的小分子ROR-γT反向激動劑)治療可改善TNBS誘導的結腸炎。
  • 開發高難靶點,小分子創新藥企攻堅重大疾病「星醫療」
    人體內分子間的生化作用導致了人體生命活動,但是分子的生化活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生化作用都發生在人體的基礎構造——細胞上,其中酶和受體是細胞生化活動的中心,當然大部分的藥物都是通過影響酶或受體功能而發揮作用,其中酶主要起催化作用。小分子藥物最常見的作用機制是通過與細胞表面、細胞核或細胞質中受體結合發揮作用。受體是一種大分子,負責激活細胞間或細胞內的化學信號。
  • 陳根:衰老帶來認知衰退有望逆轉,小分子藥物的可能
    人體的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是因時間推移和與環境的作用而引起的分子、細胞和機體結構與功能的隨機改變。衰老以進行性的生理功能和組織內環境穩定能力下降為特徵,會導致退化性疾病和死亡的發生率增加。而近日,一項發表在《eLife》上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科學家團隊只用幾劑實驗性藥物,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恢復了動物的正常大腦功能,逆轉其因年齡增長而導致的記憶力衰退和思維靈活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