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鹽城的老味道,無論老鹽城還是新市民,都對那酥脆香甜的伍佑糖麻花讚不絕口。今天的《尋找身邊的工匠達人》就帶您一起走進貨真價實、名揚四方的老手藝--伍佑糖麻花。
伍佑糖麻花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當地有名的「合成昌」品牌字號傳到現在也有130多年。代代傳承的不只是手藝,更是工匠們堅持如一、把美食做到極致的精神。
合成昌食品有限公司坐落在城南新區伍佑鎮的一條約200米長「一人巷」裡,顯得很不起眼。但是,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合成昌」麻花也是如此---還未進巷,就聞到了陣陣麻花香味。
我們在「合成昌」品牌食品第四代傳人潘桂山帶著記者來到了糖麻花的生產車間。【我們的工人在這邊做了都有幾十年了,我們都像兄弟姊妹一樣。】
老潘口中這些親如姊妹的工人們,他們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甚至還有退休後返崗的老工人。在製作間裡,老師傅們各自在做一道工序,進行流水作業。選料、揉面、切條、搓條、包裝等等每一個工序都馬虎不得。【原材料進來的時候,我們都會嚴格把關的,都是市場上最好的東西,麻花前一天晚上要發酵10小時,發酵以後要開條、搓麻花,麻花大小要一樣的。】
糖麻花的製作過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每個環節都有一群秉承「工匠精神」的「手藝人」,無論是和面、開條還是油炸,這些功夫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練成的。【我們這裡的糖麻花搓的時候,要講究一條大約在18到20根,這個麻花的脆、甜、香都在配料裡面。】【搓的時候嘛,要多面,條要放勻稱,搓要基本上一致,這樣麻花看起來給人第一感覺就好看】
40多歲的老手藝人尤俊中在車間的鍋前一幹就是20多年,談起自己油炸麻花的經驗就像是在誇耀自己的孩子。他說,想要麻花酥脆香甜、油而不膩,無論是油的原料、溫度、火候還是時間的控制都要非常考究。【油溫要180°才能下鍋,炸要到40分鐘到50分鐘。(記者:一鍋炸多久?)一鍋40斤,(記者:每天幾鍋啊?)每天要炸到9鍋。】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見證到了什麼是手藝人的精工細作和精益求精。而對於他們來說一做就是幾十年的理由卻非常的簡單。60歲的老工匠蔣玉霞:【現在我們的產品在飛機場啊,火車站啊,人家帶回去作為一個禮物送給親友,我們是非常開心的。】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實施品牌戰略,走傳統食品與科技相結合的道路,目前正著手在生產上,採用電腦程控生產線,及植物油自動循環過濾系統設備,進而步入食品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新裡程。【麻花已經正式進駐中國特產館,還有京東商城,我們想把這個產品做得更好,讓外地的顧客能夠品嘗到,知道鹽城就知道我們鹽城的特產伍佑麻花,現在臺灣的客商、韓國的客商回去的時候都帶我們的麻花。】
不過潘桂山說,因為是純手工製作並且利潤微薄,所以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這門手藝,現在他很擔心這門老手藝會無法傳承下去。【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嘛,沒有人肯學這個東西了,都是油麵手藝嘛,畢竟是手藝人,天天跟油、面打交道身上容易弄髒啊。】
老手藝的保存需要傳承,一種手藝凝結的是一代工匠人的心血,在他們的理解中為了不讓傳統丟失,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守和不斷創新。
【工匠精神還是刻苦、精益求精、學習、傳承。我就是為了發揚傳承這個文化,把這個事情搞好,它畢竟是我們鹽城的品牌,兢兢業業的把事情做好,百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