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地處長江中遊南岸,沿長江擁有120多公裡岸線,其中110公裡位於嘉魚縣。激流奔湧的萬裡長江流經鹹寧時,除了留下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歷史故事,還形成了獨特的地理奇觀——長江沙洲。
長江沙洲,是一種在淺水處形成、筆直的沉積地形,沙洲通常是細長的,出現於河流上。自古以來,長江從上遊帶來大量泥沙,到中遊江面開闊處,流速減慢,泥沙在這裡沉積,漸漸形成一塊塊沙洲。
嘉魚江段的長江江洲由來已久。古時,長江出南津關後,匯為雲夢澤,洞庭為夢澤,江漢為雲澤。經過大禹疏治,長江曲折東下。後來幾經變遷,滄海桑田,夢澤成為洞庭湖,雲澤變為江漢平原。長江則在嶽陽以下,在嘉魚縣境,依山匯湖而過。這時嘉魚「一線沙壤,橫帶外江內湖」。江流變遷,在長江兩岸築堤之前,江流泛闊,形成兩條河道,兩河之間則為大片沙洲,漢朝時稱為沙陽洲,簰洲則是沙陽洲之尾。
嘉魚江洲的形成,與嘉魚的歷史相生相伴,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為嘉魚的歷史文化披上一層神奇的色彩。護縣洲,相傳南北朝一位皇帝乘御船到建康(南京)途徑此處,曾受江龍護駕,賜給當地漁民龍姓,元末一龍姓漁民駕船捕魚至此,停船登岸,開荒墾殖,數代人繁衍生息,至明末清初,形成自然村落(今村落已遷至江堤內)。
歸糧洲形成最早,初是一片蘆葦,沒有人居,蘆葦為官府所有,官府在規定的時間內「發鐮」令百姓收割,稱之為「官鐮洲」;明初始有居民建村,逐漸墾殖,種植糧食,糧交官府,又稱之為「官糧洲」;正德年間,時任湖廣副都御史的吳廷舉向武宗朱厚照寫了一個《請減南糧疏》以後,稍改狀況,從此又稱之為歸糧洲。團洲,傳說古時由一團魚精為了護岸而勇鬥水怪,不惜化身為洲,因洲呈橢圓形,極像一個大「團魚(鱉)」浮於江上,而稱為團洲。擎洲,原是一部分陸地,清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從界石到洪廟將傅洲挖斷,使陸水河入江口改道以後,長江、陸水衝擊,陸岸不斷崩塌,逐漸形成江中沙洲。
江洲的春夏,汛期到來時就會只剩下中部略高的地方浮出水面,四周被泛濫的江水所吞噬,水天一色,浩浩渺渺。秋冬的江水慈祥地緩慢流過,洲頭就會綿延地伸展著,與大沙洲連接到一起。殘雪尚未消融的晴天,沙洲更是安詳、潔淨、寬廣。雪後點綴著沙地,越發讓人覺得可愛。
洲地常與江岸相接,而那連接之處,江水形成細小的層層波紋,在隨波蕩漾之中,有著金燦燦的沙粒在閃熠。水天交融,讓人感覺到長江的呼吸和沙洲的生命。
登上嘉魚長江大堤,每處眺望江中綠洲,引無數文人雅客賦詩抒懷。元代嘉魚文人程從龍在《雙洲》(雙洲即馬鞍至新街地段江洲)一詩中寫到:「詩情翻手採,酒意向梅斟。」可見江洲一派詩情畫意。
來源:嘉魚旅遊微信公眾號
審核:殷黎主編:李璐責編:洪波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