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市,鑑真在此東渡,長江三鮮引人垂青,名字由來有段故事

2020-12-17 史間一壺酒

文/史間一壺酒

在我國,以港口命名的城市不多,張家港算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個。張家港隸屬江蘇省蘇州市,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佼佼者。

張家港市原名沙洲,從建城史看,早在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張家港境內就設置了縣級行政建制暨陽縣。說起你張家港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如遇大雨,山洪直衝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這條水渠後來竟成為聞名中外的「張家港」。

明萬曆元年(1573年),有張南山者在此花錢買券,開發圩塘,流渠旁邊遂形成村落張家埭。由於開發的圩田常受山洪澇漬,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開始,張氏合族集議,子孫齊心協力,將流漕拓寬成河,重載木船可進出自如,但仍無河名。

因此河乃是張氏祖上所開,後來又是張氏裔孫拓寬,清康熙二年,根據大橋鎮鎮董吳翼提議命名為「張家港」。康熙三年(1664年)冬,江陰縣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為張家港。

如今的張家港港,不凍不淤,深水貼岸,安全避風。現已有萬噸級泊位34個,年吞吐量超4000萬噸,與世界150個港口有貨運往來。

張家港是塊人傑地靈的土地,千百年來,人才輩出。唐宋至晚清,張家港市境內至少有2名狀元、1名榜眼、4名探花,數百名進士。

北宋紹聖四年(1097),大文豪蘇東坡被朝廷貶謫流放儋州,有位學子千裡迢迢來到他身邊拜他為師,還送他一隻「龜冠」。蘇老破例收他為徒,這位學子名葛延之,是江南暨陽城東門外人(今張家港市區花園浜新村附近)。

葛延之與大文豪蘇東坡之間的這段交往,成為「虛心好學,萬裡拜師」的典故。因了這段情緣,蘇東坡多次來張家港,留下了他的手跡和詩句。如今與他有關的地名還有不少,如梅花堂、洗硯池、蘇墅橋、蘇家壩、蘇家園等等。

據記載,宋代傑出詩人楊萬裡、元末明初著名作家施耐庵等名家也紛紛吟詠張家港,在這裡留下了履痕和翰墨。

香山,位於張家港金港鎮,原是江陰名山,歷代江陰舊志均有記載。據專家考證,徐霞客一生至少三次到香山,小住梅花堂,登高遠眺大江,月夜植竹賞梅,冒雨觀桃花澗飛瀑,並寫下千古不朽的2篇序文和6首詩。

鳳凰山景區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吳歌之鄉——鳳凰鎮。鳳凰山山體由西而東走向,猶如丹鳳展翅,故稱「鳳凰山」。自東吳赤烏年間建永慶寺開始,歷代就是遊人觀光的好去處。

東渡苑景區位於塘橋鎮北,是鑑真第六次成功東渡起航地。苑東建有東渡寺、文化走廊、古黃泗浦照壁、水景茶室等景觀,是電視連續劇《鑑真東渡》拍攝景地。

張家港美食頗負盛名,其中「長江三鮮」尤其引人垂青。所謂三鮮,就是指在中國長江下遊水域中出產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河豚、鰣魚和刀魚。

河豚魚肉鮮美,被譽長江河鮮美味之王。河豚「立春出江中,盛於二月」,蘇東坡有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高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參考資料:《張家港市志》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特向原作者致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鑑真東渡》一票難求,「吳韻漢風」情動臺灣
    中國江蘇網訊 6月22日晚九時許,臺灣著名佛教聖地佛光山「大覺堂」內,掌聲雷動,久久不息。第三屆吳韻漢風江蘇文化藝術節之歌劇《鑑真東渡》在這裡演出,92歲的星雲大師和全場觀眾一起觀看演出,並在演出前、後兩度上臺,讓演出氣氛達到了臺灣巡演的最高點。
  • 探訪長江和大運河交匯處的「綠洲」,當年鑑真在此起航東渡日本
    提及瓜州古渡,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鑑真東渡日本起航地、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之地,更有王安石、陸遊等大詩人,在這裡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名篇詩句。空中俯瞰,其形如瓜,四面環長江水,景色美不勝收。將歷史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的瓜州極其繁榮,南來北往的船舶都雲集在這裡,每年有上百萬艘漕糧船舶往返於此。
  • 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
    再現江蘇大地的磅礴史詩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快報訊(記者王子揚)鑑真苦心孤詣六次東渡,終於得償所願。大運河綿延千年,隋煬帝、唐高祖都在這裡留下過身影。《鑑真東渡》《運之河》是江蘇歌劇的代表作,自誕生之日就受到海內外觀眾的青睞。3月10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復工的第一天,排練的就是這兩部作品。
  • 新編大型歷史揚劇《鑑真》江蘇巡演·揚州首演禮舉行
    落幕時刻,觀眾悉數站立,如潮的掌聲,既是向鑑真大師的崇高禮敬,也是對這臺演出的由衷讚賞。  由揚州市揚劇研究所演出的《鑑真》系江蘇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鑑真》江蘇巡演·揚州首演禮由揚州華鵬置業有限公司冠名,市文旅局、揚州報業傳媒集團主辦,江蘇銀行揚州分行協辦,江蘇江南大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昨晚的演出之後,《鑑真》將開啟江蘇巡演。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豆腐」一詞,最早見於五代的陶谷(903—970)《清異錄》:「時蕺為青陽承,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陶谷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時的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說明豆腐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地區已經是日常食品,其製作技術已經成熟。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讓後人詬病?網友:帶走一物,不能原諒
    一、鑑真是誰鑑真是唐朝的一名僧人,江蘇揚州人,是著名的醫學家、翻譯家,也是中國第一位到日本傳送佛教的大師。鑑真自幼開始學習佛經和醫學,尤其在長安期間,除了學習佛經之外,在建築、醫藥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在西京時期就已經成為佛門的領袖,在佛學方面有了獨特的見解。在日本大化改新時期,鑑真曾經六次東渡,弘揚佛法,當時日本正處於動亂時期,鑑真的出現改變日本當時的局勢。因此,他在中日兩國,尤其是日本有極高的聲譽,但是由於他的跨國傳播存在著眾多疑點,一部分人也對他持有批判的看法。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鑑真東渡 傳播文明之旅
    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鑑真大師,中國唐朝高僧,出生於公元688年,揚州人。如今揚州大明寺山門外的牆壁上寫有「鑑真故裡」四個大字。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仁永法師講述石碑的來歷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為什麼力邀高僧傳律法。
  • 在東山魁夷的巨幅隔扇畫中 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是怎樣的心境
    「鑑真最後東渡日本時已經失明,他其實看不到日本的風景,但他登岸後能感受到山頂的風、海邊的濤聲,東山魁夷用這種朦朧而幽遠的手法,來表現鑑真到日本後所感覺到的氣息。」金靖之說。  5組文物描繪東渡日本的故事  從「御影堂」步入下一展廳,銜接的是展覽的第二部分,來自唐招提寺的鑑真文物5組。唐招提寺位於日本奈良市五條町,公元759年,日本天武天皇的皇子新田部親王的舊宅邸地被賜予鑑真並建成了唐招提寺,現保存有國寶十七件,重要文物二百多件。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這也是後人站在中國立場上對籤真詬病的地方,如果站在印度人的立場上,唐玄奘也不見得招人待見,所以對鑑真東渡就不能帶太多個人成見,否則鑑真東渡日本就變成肥了日本虧了大唐的蝕本生意!鑑真為什麼要六次涉險東渡日本?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圖一:鑑真像)當時的日本被稱為東瀛,是大唐的一個附屬小國。於是,鑑真不顧弟子們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東渡日本,傳播佛法,普度眾生之路。接連五次失敗的東渡之旅唐代雖然經濟發達,但是航海技術還相當欠缺。鑑真的東渡東瀛之路並不順暢雖然說鑑真東渡日本共有六次,但是真正成功抵達日本島的卻只有最後的一次。
  • 探訪蘇州張家港黃泗浦遺址:鑑真從這裡東渡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已經雙目失明的鑑真和尚正是在這裡坐上了遣唐使的大船,開始了他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東渡之旅。 3月29日,中國考古界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發布,黃泗浦遺址位列其中。黃泗浦遺址位於張家港市楊舍鎮慶安村,總面積約1.2平方千米,北邊距離長江約14公裡。長久以來,沒人知道這裡的黃土下埋藏著一個繁華的盛唐港口集鎮。
  • 原創歌劇《鑑真東渡》在臺灣上演 星雲大師全程欣賞
    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唐朝高僧鑑真大師親率弟子離開揚州,東渡日本弘法;一千二百多年以後,《鑑真東渡》來到佛光山,星雲大師親臨現場,全程欣賞,側著右耳「聽」完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在鑑真「六渡大海」中,最深不可測、最難以逾越的卻是人之「心海」。
  • 「新鑑真」像乘坐「新鑑真」號正式開啟東渡航程
    5月14日,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早已在此等候的「新鑑真號」輪將會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新鑑真」大師坐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董娜) 諸位僧眾護送大師像登上「新鑑真號」輪(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董娜) 2016年5月14日,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早已在此等候的「新鑑真號」輪將會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新鑑真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日本的歷史,經過了飛躍式的發展:有考古學者認為,日本並沒有經過銅器時代,而是從石器時代直接飛躍到了鐵器時代。雖然當代,階級社會發展的「五段論」有一些小小的爭議。但是,生產工具的變更,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經濟積累,卻是不爭的事實。而日本能從石器時代直接飛躍到鐵器時代,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來自東亞大陸的技術輸入。
  • 鑑真東渡日本,真是去當漢奸的?也有人說,他是被聖德太子感動了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東亞佛教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
  •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
    鑑真,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之邀決定東渡日本。然而,鑑真的東渡之旅是異常坎坷的,至於原因,除了受限於當時的造船技術和對洋流季風氣象條件的不了解之外,唐朝政府的不支持也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