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在我國,以港口命名的城市不多,張家港算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個。張家港隸屬江蘇省蘇州市,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佼佼者。
張家港市原名沙洲,從建城史看,早在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張家港境內就設置了縣級行政建制暨陽縣。說起你張家港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唐宋年間,香山和鎮山之間有一澗谷流漕,終年澗水不絕,如遇大雨,山洪直衝流漕所在東江灣沙,形成水渠。這條水渠後來竟成為聞名中外的「張家港」。
明萬曆元年(1573年),有張南山者在此花錢買券,開發圩塘,流渠旁邊遂形成村落張家埭。由於開發的圩田常受山洪澇漬,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開始,張氏合族集議,子孫齊心協力,將流漕拓寬成河,重載木船可進出自如,但仍無河名。
因此河乃是張氏祖上所開,後來又是張氏裔孫拓寬,清康熙二年,根據大橋鎮鎮董吳翼提議命名為「張家港」。康熙三年(1664年)冬,江陰縣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為張家港。
如今的張家港港,不凍不淤,深水貼岸,安全避風。現已有萬噸級泊位34個,年吞吐量超4000萬噸,與世界150個港口有貨運往來。
張家港是塊人傑地靈的土地,千百年來,人才輩出。唐宋至晚清,張家港市境內至少有2名狀元、1名榜眼、4名探花,數百名進士。
北宋紹聖四年(1097),大文豪蘇東坡被朝廷貶謫流放儋州,有位學子千裡迢迢來到他身邊拜他為師,還送他一隻「龜冠」。蘇老破例收他為徒,這位學子名葛延之,是江南暨陽城東門外人(今張家港市區花園浜新村附近)。
葛延之與大文豪蘇東坡之間的這段交往,成為「虛心好學,萬裡拜師」的典故。因了這段情緣,蘇東坡多次來張家港,留下了他的手跡和詩句。如今與他有關的地名還有不少,如梅花堂、洗硯池、蘇墅橋、蘇家壩、蘇家園等等。
據記載,宋代傑出詩人楊萬裡、元末明初著名作家施耐庵等名家也紛紛吟詠張家港,在這裡留下了履痕和翰墨。
香山,位於張家港金港鎮,原是江陰名山,歷代江陰舊志均有記載。據專家考證,徐霞客一生至少三次到香山,小住梅花堂,登高遠眺大江,月夜植竹賞梅,冒雨觀桃花澗飛瀑,並寫下千古不朽的2篇序文和6首詩。
鳳凰山景區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吳歌之鄉——鳳凰鎮。鳳凰山山體由西而東走向,猶如丹鳳展翅,故稱「鳳凰山」。自東吳赤烏年間建永慶寺開始,歷代就是遊人觀光的好去處。
東渡苑景區位於塘橋鎮北,是鑑真第六次成功東渡起航地。苑東建有東渡寺、文化走廊、古黃泗浦照壁、水景茶室等景觀,是電視連續劇《鑑真東渡》拍攝景地。
張家港美食頗負盛名,其中「長江三鮮」尤其引人垂青。所謂三鮮,就是指在中國長江下遊水域中出產的三種肉質鮮美的魚類--河豚、鰣魚和刀魚。
河豚魚肉鮮美,被譽長江河鮮美味之王。河豚「立春出江中,盛於二月」,蘇東坡有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高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參考資料:《張家港市志》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特向原作者致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