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

2021-01-20 騰訊網

漢武帝為雪高帝平城之恥與保衛漢族之安全,即位初年即展開與匈奴之鬥爭,經四十餘年之奮戰,在南邊之南越,西南之西南夷,以及東北之朝鮮,已次第徵服,擴張國土超於秦代,在北方與強大之匈奴長期作戰,結果雖已恢復秦代之疆域,並開闢河西走廊而西通西域,在西自敦煌東接五原建立安全之新國防線,卻並未能徹底徵服匈奴;但匈奴經漢武帝四十餘年不斷之徵伐與打擊,其國力大大衰耗。漢朝經昭帝十餘年之休息生養,至宣帝始再行大張徵伐,並利用武帝結聯烏孫以斷匈奴右臂之戰略,予匈奴以極大打擊。然後趁匈奴連續之災害及內亂,乃復用武帝已行而未收效之「以夷制夷」之策,始將匈奴分裂後予以制服。及至元帝,甘延壽陳湯二人將匈奴抗漢之最後勢力郅支單于,擊滅於康居(建昭三年,前36年),漢伐匈奴之功,始告完成。

西漢與匈奴百年大戰,雙方皆以騎兵大集團為主要作戰兵種,漢則有時輔以戰車步兵,車步騎並用。此種大騎兵集團之作戰特質,為利用騎兵之速度,發揮主動、機動、衝力與打擊力,形成大規模之運動戰。其作戰之精神,唯在求會戰與殲滅。因此,其作戰方式與戰法,則為遠程挺進攻勢,因糧於敵;迂迴、包圍、突破、奇襲、側擊等戰法,以及屯田擴張、以夷制夷之策略運用和孤立匈奴之國際聯盟政略等。眾多戰役中,重點記敘漢匈漠北大決戰、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

漢匈漠北大決戰經過: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以河西已定,遂欲予匈奴單于本部以徹底之打擊,驅之遠遁,以安北邊諸郡。乃與諸將議,以翕侯趙信為單于劃計,以為漢軍不能輕入漠北而久留。今因其計大舉兵深入擊之,必能達所望之目的,諸將皆從之。於是,武帝將漢軍騎兵主力,分為兩個大縱隊,由大將軍衛青及票騎將軍霍去病二人統率,分向漠北進擊。左、右兩縱隊,各率精騎五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票騎將軍。又在兩縱隊之後,負轉輸輜重以補給軍資之步兵尚數十萬。當兩縱隊出塞時,塞閱官及私從馬又十四萬匹。此役誠乃空前之大舉。蓋武帝之志,企圖以此一擊而將匈奴單于擊滅之也。

當武帝遣此兩縱隊大舉北徵時,判斷匈奴單于所率之主力軍必在西,故以票騎將軍霍去病所率最精勇騎兵編成之軍為左縱隊出定襄(今和林格爾縣地區)以擊單于,以大將軍衛青為右縱隊出代郡(今蔚縣東北)。但當霍去病出定襄,捕得俘虜,言單于在東。武帝乃改霍去病為右縱隊出代,而令衛青出定襄。

匈奴單于聞漢軍大舉北徵,亦召集諸將謀對敵之策。趙信為單于謀曰:「漢兵即渡漠,人馬疲;匈奴可坐收虜耳。」其意,即漢軍遠渡漠北,人馬睏乏;可因其疲而擊之,必可全勝而盡擒之。單于從其計,一面調集其右部精兵集中於漠北以待敵(約在今外蒙古庫倫東南地區),一面將其輜重遠置北方,以準備大決戰。

當衛青率軍前進中,捕虜因知單于所居,乃自率精兵趨進,而改令前軍李廣與右軍出東道以為掩護。青已出定襄塞幹餘裡,約在今外蒙古車臣汗部西南地區,即見匈奴大軍在當面嚴陣以待。於是,衛青先令武剛車(兵車)環繞為營,以防敵軍之突襲。及車營已成,乃縱五千騎進擊,以探匈奴實力;匈奴縱萬騎迎擊,緒戰於以展開。是時前將軍李廣,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因無嚮導迷失道路,又以東道回遠而水草少,故尚未抵達。

是項緒戰,竟戰至是日日沒。正在激戰之中,會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能相見。於是,衛青即將主力軍分為左右兩翼以包圍態勢進擊。因此匈奴軍被包圍攻擊之後,單于見漢軍甚眾,而士馬甚強,又在黃昏時際被包圍,因唯恐軍敗被擒,遂乘六騾(驢種馬,堅忍善走),並率壯騎數百,突圍向西北遁走。單于已走,漢軍猶不知,仍在圍攻衝殺中。因兩軍在能見度不佳中互相衝擊混戰,故均死傷甚眾;及漢軍左校捕獲俘虜,始悉單于於未昏時,已突圍去。青乃急使輕騎乘夜追之,而自率主力隨後。匈奴兵在混戰後,亦乘夜潰散敗走。衛青追擊至天明,行二百餘裡,不得單于,遂至寘顏山趙信城(按在今外蒙古庫倫東西叼南、蒙古特間),得匈奴積粟(即匈奴遠其輜重處)食軍,休軍一日,悉燒其餘粟凱旋而還。

此役左縱隊斬首虜萬九千級。青所率主力軍還至漠南,前將軍李廣,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始由東道來會師,廣因失道被罪自殺,食其當斬,贖為庶人。

匈奴單于於突圍後,夜間向西北方遁走,又遭漢軍輕騎之追擊,故失蹤十餘日。因此其右谷蠡王權稱單于,以統其眾者,亦十餘日。設若漢此役不為俘虜之言所誤,而仍以最精銳之霍去病當此路,則單于或已被擒矣。

右縱隊票騎將軍霍去病所率之五萬精騎北出代郡(今蔚縣東北)不帶糧食,輕騎急進,至興城(似在今多倫地區),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及漁陽太守解,均率師來會。軍進抵檮餘山(約今達裡湖北方之山),遂與匈奴左賢王展開激戰。左賢王軍大敗,漢軍斬獲甚眾,隨即猛烈窮追,歷度難候山,濟弓廬之水,追至狼居胥山,祭於姑衍,登臨翰海,然後凱旋而還。計此路漢軍出代郡北徵二千餘裡,斬單于近臣,及北車耆王,擒屯頭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斬首虜七萬餘人,左賢王率其十之一二殘餘遁走。又一次機動會戰的大殲滅戰也。

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經過:郅支單于已至康居,康居王以其東南疆之地使居之,其地東鄰烏孫,南鄰大宛,西鄰大月氏。郅支以屢勝烏孫,乘勝而驕,又自以匈奴大國,威名尊重,乃對康居王漸不為禮,又殺康居王女及人民數百投入賴水中。又遣使責闔蘇大宛諸國每歲向其貢獻,並大發民築郅支城。因此內外惡之。

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護騎都尉副校尉陳湯與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謀滅郅支,湯曰:「夷狄畏服大種,其天性也。西域本屬匈奴,今郅支單于威名遠聞,侵凌烏孫、大宛,常為康居劃計,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國,北擊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離、烏戈,數年之間城郭諸國危矣。且郅支為人剽悍,好戰伐,數取勝,久畜之必為西域患。郅支單于雖所在絕遠,蠻夷無金城強弩之守,如發屯田吏士,驅從烏孫眾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則無所之,守則不足自保;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延壽亦以為然,欲奏請之。但陳湯素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勇決斷,乃曰:「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力主獨斷行之,延壽猶豫不聽。是時適延壽久病,湯乃獨矯制發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及屯田士等,集中大軍,準備徵進,延壽阻之不得乃聽之。於是,陳湯增置揚威、白虎、合騎等校,合漢胡兵編成四萬餘人。乃於是年冬,將六校兵分為兩路,陳湯率三校之兵從南道逾蔥嶺經大宛;餘三校兵延壽自將之,自溫宿國從北道,入赤谷城,過烏孫,至闐池西,兩路均以郅支城為目標,採取鉗形攻擊。

是時,康居副王抱闐正將數千騎侵烏孫之赤谷城東,殺略烏孫千餘人及畜產甚多,及聞漢兵已過烏孫,乃自後追擊漢軍輜重;漢使西域兵擊破之,並擒獲抱闐貴人,以所獲馬牛羊給軍食,遂入康居界。旋漢兩路軍俱在距郅支單于城六十裡之地會師,軍無侵掠,又得當地康居之貴人怨郅支者相助為嚮導,因盡悉郅支之情。陳湯等至城下一裡布陣,郅支單于亦發兵守城,並遣步騎出城迎戰。於是,陳湯等乃以短兵在前,長兵居後,乘夜攻城,先燒土城外之木城,戰至黎明,康居援兵萬餘亦被擊退,郅支城遂被攻破,郅支單于重傷而死,斬郅支閼氏、太子及名王以下千五百餘級,生虜百四十餘,降者千餘人。至此,唯一反漢之匈奴單于,遂告消滅。漢匈百年大戰,亦於此告終。

點評:漢武帝對匈奴的打擊力度是巨大的。漢朝富強,政府權力鞏固;故能支持百餘年之戰爭,中央權力始終鞏固。自秦統一之後,民氣方興未艾,上下振奮,奮發進取之心理,充溢於新統一之全民族,是以人才輩出,四使各國之使者冒險犯難不絕於途。政治制度與兵制,自秦已建立完善,漢又從而改良,故國力乃臻於強大鞏固,雖經百戰而不撼搖。大實力、大氣魄、大智慧之精彩演繹。

相關焦點

  • 漠北大戰,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
    漠北大戰,是漢朝與匈奴互賭國祚的戰役。雙方都為此押上所有的「本錢」,漢軍出擊數千裡橫絕大漠,主動尋找匈奴單于決戰,最終漢朝取得絕對性的勝利。匈奴因此變得「人丁凋零」,從不可一世走向「漠南無王庭,漠北走窮狗」的窘境,不得不悲傷愴然地吟唱: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 被大漢帝國擊敗的匈奴有多強大?餘部仍能在歐洲興風作浪
    文/寂寞的紅酒 匈奴是我國古代活躍在北方草原的一個強大遊牧民族。這個民族逐水草而居,野蠻彪悍,曾經在歐亞草原稱雄一時,周邊的國家都怕他。那麼鼎盛時期的匈奴有多強?小編只能告訴你,匈奴是當時歐亞草原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遊牧帝國,除了大漢王朝根本沒有人能擊敗他。
  • 北匈奴西遷,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帝國被大漢王朝「誤殺」?
    直到現在已經消逝於歷史長河的羅馬帝國,仍然是西方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們吱吱不倦的研究對象,要想深究這個案件,就需要提提從漢朝初年開始,東亞地區兩個龐然大物,漢朝與匈奴之間持續了數百年的漢匈之戰,經過了文景兩代治世,漢朝已經在戰爭潛力上實現了對匈奴的反超。
  • 漢匈大戰後,戰敗的匈奴人到底跑去了哪?難道他們真是匈人祖先...
    匈奴,這個曾經馳騁中華北疆數百年的民族,在中國王朝的早期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戰國時,便有趙國李牧胖揍匈奴;秦統一六國後,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的爭奪戰,更是拉開了中原王朝和這個民族數百年戰爭的序幕;漢初時,因國力空虛,漢家不得不低頭和親以換取發展時間,因此才有了後來漢武帝時期的三伐匈奴、封狼居胥;東漢時,又有耿家、竇家北上徵伐,大敗匈奴於金微山。自秦而漢,歷時300餘年。
  • 匈奴最怕的大漢6位名將,第4位說了句非常霸氣的話,影響兩千多年
    大漢帝國「龍城飛將」,無敵統帥。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第一號功臣,當首推大將軍衛青。他曾先後7次統率漢軍精銳騎兵,「每出輒有功」。公元前129年,匈奴來犯。漢武帝命安排4名大將各率領一萬騎兵迎擊匈奴。其中一路就由衛青率領。最終,只有衛青率部奇襲了匈奴聖地龍城,凱旋而歸。
  • 劉邦所建的大漢到底有多強大?匈奴爭姓劉,贏了貴霜帝國
    漢朝滅亡後,並未完全結束,後來皇族後裔劉秀建立漢朝,延續了大漢和劉氏的傳奇。那麼,當年劉邦建立的大漢,究竟有多強?第一,漢朝的明君很多,不只是開國皇帝劉邦,還有「文治」的漢文帝、漢景帝,更有著名的漢武帝。這位大漢在這些明君統治下,發展良好,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又與貴霜、羅馬、安息並稱為亞歐四大強國。
  • 大漢王朝和羅馬帝國誰更強的世紀之爭終於有答案!匈奴說:我知道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在網上討論很多了,很多網友都說,如果把大漢和羅馬放在一起,誰更厲害。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羅馬和大漢是不是並行的王朝?羅馬和大漢有沒有交集? 先說大漢和羅馬是不是同一時代的。
  • 可斷匈奴右臂的烏孫,在伊犁河谷?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同年,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結盟西域諸國共擊匈奴,斷匈奴之右臂。第二個目的是將烏孫請回河西走廊故地,幫漢朝戎守邊疆。
  • 匈奴首領要呂后侍寢,呂后和他說了一句話,成為了大漢長久的恥辱
    匈奴首領要呂后侍寢,呂后和他說了一句話,成為了大漢長久的恥辱文/小明解說歷史我們知道歷史上有許多和親公主,但是你們和親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嗎?以做和親之好,後來皇朝每次覬覦匈奴的挑釁,就會提出和親。而和親這一做法也是源於漢朝。在漢朝以前的一些聯姻,並沒有讓公主嫁到很遠的地方,而是一些附近的小國,以作一些「秦晉之好」而已。但是到後來,漢朝的和親完全是為了忍讓匈奴。最開始的漢朝實力並不強大,無法攻打一些少數民族,所以只能靠和親來緩和朝廷的局勢。
  • 匈奴:如今我還有後裔嗎?到了今天是哪個民族?
    匈奴人在遠古時期被中國史書稱為「葷粥」(xūn yù),因為越界搶劫被中原部落首領黃帝趕到了荒涼的草原,所以在商代又被稱為「鬼方」。後來,被西周史學家命名為「狁」(xiǎn yǔn)。直到戰國時期,才有了令人恐怖的名稱——匈奴。匈奴到了今天是哪個民族?公元前53年,匈奴發生內亂,分解為南北匈奴,我們來看看分解後,南北匈奴的歸處。南匈奴歸附大漢,居住在河套地區,為大漢戍守邊境。
  • 李廣重兵埋伏,聶壹在城頭掛了幾顆人頭,匈奴人卻識破了馬邑之謀
    經過「白登之圍」後,漢高祖、呂后及後任的漢文帝、漢景帝都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邊境基本和平無大戰。漢王朝在經過文景之治後,積累了巨額財富,國力直線上升。富裕到了什麼程度呢?漢朝的絲綢自己已經用不完了。這個也是有外國學者指出真正漢匈之戰爆發的原因。由於絲綢自己用不完,所以急切想要打通西域的商路,而西域在漢初一直被匈奴人控制。毒蛇其實是非常認同這個觀點的。
  • 十大帝國之「雄霸世界」的大漢帝國
    大漢帝國(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大漢帝國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在美國媒體根據領土、民族構成、區域內最高政權等因素排出的世界歷史上十大帝國中排名第六,對此筆者持保留意見。
  • 古代的匈奴是今天的什麼民族?看完你就明白了
    古代的少數民族可比現在的多,至少有一百六十多個,比較有名的像匈奴、鮮卑、羌、柔然、党項等等。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匈奴是今天的什麼民族?說到古代匈奴,大家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這些匈奴人大多身材矮小,彪悍勇猛,自秦始皇時期,就時常南下,到了漢代的時候,匈奴逐漸強大起來並馳騁四方,這些遊牧民族以鐵騎為土地,組成縱橫天下的匈奴騎兵,掠奪人和牲畜,稱霸數百年。
  • 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女子和雌性牲畜流產的原因很殘忍,但不得不理解
    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大盛世之一的漢武盛世,漢武帝16歲登基,將大漢國政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開創了絲綢之路,還把猖狂了近百年的匈奴徵服,擴大了漢朝的地域,稱得上政績輝煌。但史料記載,漢武帝時期,每每春季時節,匈奴的女子和雌性牲畜,總會有很多流產的記錄,這對匈奴來說,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什麼會這樣呢?
  • 四大美女之王昭君,嫁匈奴父子三人,為大漢換來數十年的和平
    就在劉奭為難之際,一位女子挺身而出,她願意犧牲自己,遠嫁匈奴,為大漢王朝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位就是歷史上被譽為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傳奇故事至今廣為後世之人稱讚。王昭君劇照王昭君主動請纓,外嫁匈奴自漢朝開國以來,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漢朝的勁敵,由於漢初軍事不及匈奴,統治者也只能採取和親的屈辱政策來換取邊疆和平,直到漢武帝即位以後,發生了變化。
  • 古代匈奴剽悍如斯,如今為何銷聲匿跡,匈奴成了今天的哪個民族?
    匈奴人的祖先是何人呢?根據《史記.匈奴列傳》中敘述:匈奴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這裡的苗裔,單純的就是後裔的意思,並非苗族後裔,夏后氏,說的就是華夏族,也就是華夏土地上,最早出現的民族,從這一點來看,匈奴屬於華夏族,也並沒有錯,不論是匈奴人,還是漢族人,都是華夏族的後代。
  • 漢朝和匈奴的最後決戰,漢軍全軍覆沒,為何匈奴反而活不下去了?
    ------《史記·匈奴列傳》引言故事要從當初的匈奴人,偷襲我大漢的駐軍說起。在漢武帝徵和三年春天,駐守在邊境地帶酒泉郡和五原郡的駐軍,遭到了殺傷力很大的偷襲,兩名駐守的指揮官相繼被打死,整個漢朝的駐紮軍隊慘遭嚴重的損失。
  • 匈奴,曾經強大的草原部落,順勢而起因勢而滅,終究難逃覆滅之厄
    匈奴是我國古代生活在北方的一支遊牧民族,匈奴最強大的時候能直接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關於匈奴的來源在史學界有多種說法,其中筆者認可商朝是的鬼方,周朝時的獫狁都是匈奴的一支,又或者說都是早期的匈奴人,因為先秦時代的匈奴並未發展壯大,對中原各國的威脅也在可控的範圍內,因此對於這些部落的記載還是不夠完善的。
  • 匈牙利到底是不是古代匈奴的後裔西遷後在歐洲建立的國度?
    匈奴鼎盛時期疆域圖《夢圓史話》前面曾有專文論述匈奴這個民族的起源和消亡過程,作為歷史懸案的匈奴人最終歸屬,一直是個謎,世界上很多學者都在致力於研究這個幾千年的不解之謎。 擾亂中國幾百年的匈奴自從漢武大帝將匈奴擊潰重創後,匈奴進行了分裂,形成了南北匈奴,南北匈奴之間也接連爭鬥多年,在大漢的夾擊之下,北匈奴徹底被打敗在北方沒有了基礎,只能向西逃竄,後來就不知了去向
  • 匈奴單于阿提拉覆亡羅馬帝國 被稱為「上帝之鞭」
    關於匈奴人的來歷,司馬遷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夏時的葷粥、殷商時的鬼方、西周時的獫狁、春秋戰國時期的戎、狄等反覆入侵黃河農耕地區的北方民族,統統都是匈奴的前身。這樣一來,史書中那些令我們發昏的北方遊牧民族的來龍去脈,就化繁為簡、一目了然了,那個正式被中原的史書稱為「匈奴」的強大部落在中國的北方大漠崛起的時間,也是在公元前3世紀,和大漢帝國、羅馬帝國幾乎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