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折耳根,今天的成都人需要直奔主題,因為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家常的涼拌折耳根,還是串串和火鍋,它要麼是酒桌上的開胃菜,要麼也是人人愛戴的一味蘸水碟佐料。至於今年新冠肺炎抗疫時,什邡人大方捐贈給湖北人民的3噸折耳根,雖然網上說湖北人民收到一捆捆的折耳根時表示很懵,但這的確洋溢著川人妥妥的深情厚誼。要知道,在川人的內心,折耳根是一道多麼敢愛敢恨的野菜,愛之人,愛不釋手;不愛之人,一點都不強求。
幾個關於折耳根的故事
折耳根(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名字眾多,如臭豬巢、側耳根、豬鼻孔、豬屁股等,其通用名一般作魚腥草。其實魚腥草也是俗稱,它遠古的名字是「蕺」。從蕺兒根到側耳根、折耳根,也可以看出方言在不同地域的變化。相傳,這個「蕺」還與越王勾踐有關。唐人段公路《北戶錄》引東漢《越絕書》軼文說:「蕺山,越王勾踐種蕺處。」南宋《會稽志》載:「蕺山在府西北六裡,越王嘗採蕺於此。」也就是說,昔日越王勾踐除了臥薪嘗膽,還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市)蕺山採食或栽種折耳根——或許正是因蕺山之名,勾踐在荒年所採植充飢的這種野菜就叫「蕺菜」。
西晉名將劉弘(字和季)在荊州刺史任上,曾經在襄陽木蘭橋一帶大力發展養豬事業,並以折耳根為飼料。東晉人習鑿齒《襄陽耆舊傳》記載:「木蘭橋者,今之豬蘭橋是也。劉和季以此橋近荻,有蕺菜,於橋東大養豬。襄陽太守皮府君曰:『作此豬屎臭,當易名作豬蘭橋耳,莫復雲木蘭橋也。』初如戲之,而百姓遂易其名。」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湖北襄陽以前也是盛產折耳根的,只是和荻一起都是拿來餵豬的。因為豬愛食這種植物,所有它後來又有了與豬相關的俗稱。
但在湖南的沅洲(即今芷江),卻傳說著折耳根的藥用價值。傳說宋朝熙寧六年夏天漲大水,當地的百姓流離失所,並且人和牲畜大多患上了同樣的一種拉稀的腸胃病。緊要關頭,一個侗寨的年輕人發現了一種草或可以治這個病,因為他發現自家的豬常吃這個房前屋後的草並沒有生病,而別人家的豬同樣染病了。於是大家嘗試挖這種草藥來吃,不到三天,竟然全都好轉。這種草藥就是折耳根。這個故事,或可說明,在以「世外桃源」武陵諸少數民族聚居區為代表的西南諸省,折耳根,其實早就是一味藥食同源的野菜。值得補充的是,清乾隆年間,在四川威遠知縣任期內的李南暉,寫了一本《活獸慈舟》,裡面還記錄了幾十種採用草藥側耳根治療家禽的藥方。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劉完素,一次與弟子上山採藥,遇狂風驟雨後即犯病,出現發燒、寒戰、咳嗽、痰濃等症狀,用以前的一些方藥並不見效。恰逢一代名醫張元素(中醫易水學派創始人)採藥路過,用一種叫「蕺」的藥讓其嘗試,竟然得以痊癒。折耳根能夠治療肺病,因此被發現。今天,川南的自貢有一道名菜叫「折耳根燉心肺」,既能清肺止咳,又能喚起兒時的味道,可謂大有淵源。
折耳根,蔬菜史中的一個另類
折耳根多生田邊地角、陰溼之處,萬曆年間樂山人稱之為「隨坡」,是一個極為形象而雅致的稱呼。對於「魚腥草」的得名,古人描繪其說:折耳根「生溼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確實,折耳根天生有獨味,喜歡之人,覺得是種讓人食慾倍增的香味,就著一碗白米飯,少說也要消滅一大碗;也有許多人不喜歡,正如其名「腥」,通俗說成是種「臭」,聞著就不舒服,更別說吃。
那麼,為什麼折耳根又有如此之多的名字呢?
學者楊雲荃在《魚腥草文獻考證及其食物角色的歷史變遷》一文裡,對摺耳根的名稱變化有個詳細的梳理。他發現,「豬鼻孔」一類的名稱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可能起源於成都平原及其周圍地區。今日四川方言有稱「豬鼻拱」和「豬屁股」者,當皆是「豬鼻孔」的音訛。流沙河先生則指出,可能由於豬常用鼻拱出嫩根大嚼,所以又名豬鼻拱,音訛成豬屁股。清中期以後,「側耳根」、「折耳根」、「摘耳根」、「摘嫣根」等稱呼相繼在貴州、雲南、重慶、四川等地出現。其中,據考證,在古代典籍中,一些與「蕺」字古音相近的字,如蒩、菹、葅、蕋、蕊等,大多也是指的折耳根。
據文獻考證,折耳根在東漢時期就有種植,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生命力極其旺盛。而在西晉時期,成都向東的川東北一帶,人們已經在苗圃裡人工栽培折耳根作為食用的菜蔬了。且在唐朝時,食用範圍不斷擴大,直至南宋以後,折耳根開始衰落,晚清時期食用區域一再縮小。
那麼,為什麼後來,折耳根反而在西南諸省紮根下來了呢?
「今日西南地區是魚腥草最主要的食用區域,但在歷史上並非如此。」楊雲荃認為,魚腥草的近代復興,與研究者認為的「景觀價值」和「藥用價值」的再發現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魚腥草的食用習慣從苗族地區、川東丘陵、湖南農村等落後地區向區域內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帶擴展,是近代以來頻發的饑荒、戰亂以及沉重的賦稅所造成的。」
從古至今,折耳根的吃法
有理有據、有鹽有味
冬季,是野生折耳根開始活躍的時候。其喜寒,所以常年在冬季發展壯大。由於根系特別發達,繁衍的速度是相當快的,若遇上水分充足的肥沃之地,長勢更加喜人。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每年春節回家,最想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拿著小鐮刀、小鋤頭上山挖折耳根。這也是許多人童年記憶裡的一種情懷。只是折耳根也喜歡長在比較透氣的田埂或土坡上,那種悄悄將別人田埂撬壞(對,四川人也說撬折耳根)、將土坡挖垮的場景應該也是有的。雖說這種做法實在不合適,但對美味的渴求,有時也阻擋不住好吃嘴兒的行動。
且說四川人吃折耳根,有許多種方法。涼拌是最常見的一種。將其根須去掉,洗淨,用手掐斷,拌上鹽巴、味精、小蔥、大蒜和紅油辣子、花椒粉、保寧醋等,白生生的折耳根頓時成為一道美食。對,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定要用手掐斷,不沾鐵腥,才會更香。
單一的吃是一種吃,混合吃也是一種吃。每到春節,家家戶戶的飯桌上,一定少不了折耳根,因為其還有「改油氣」的說法。一些講究的食客,想吃臘肉,又怕油膩,就將拌好的折耳根包裹在肉裡,一口一片,那種肥而不膩、又香又好吃的感覺,特別清香、特別新奇。
後來,許多食客吃出了路子,去火鍋店、串串店、冒菜店、乾鍋店等,都要想念折耳根的美好,於是各種沾水、佐料盤子裡,都出現了折耳根的影子,若要某家沒有切碎的折耳根,食客還不滿意了,一邊吃著,一邊嘮叨。雖說一些火鍋店的老闆還是很堅持傳統火鍋的佐料味道,但大多都無法阻攔食客的這種額外需求。有些老闆最後也都拜倒在折耳根裙下,畢竟自己還是很喜歡這種被改變後的味道。
那麼,四川人是只在冬天吃這道菜嗎?
其實不是。前些年,在折耳根還未被大勢種植的時候,普通百姓都順應季節食用。開春過後氣溫升高,折耳根也會長老,就不再適合直接食用了。有心之人根本沒法拒絕其散發出的誘人香味,就將長老的折耳根葉子、根莖等,扯回曬乾,用以泡水。折耳根水,在夏天喝著,具有消炎、消毒、消食、防中暑、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是為快哉。
以上都是當代人們吃折耳根的方法,那古人又是怎麼吃的呢?
唐人《新修本草》說,「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當時的山南道,除了河南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也包括巴中、重慶等四川東部。那時候,蜀人的生吃,或許就是涼拌。到了明清,各地已經有了用魚腥草燉魚的吃法,如湖南《道光重輯新寧縣誌》就說:「烹魚甚佳。」
折耳根熬粥喝,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在成都平原上逐漸普及。楊雲荃據此推測,川西平原吃折耳根的風氣可能是從川東地區傳過來的,不無道理。需要補充一點的是,以自貢為代表的川南民間「鹽幫菜」,一直有折耳根燉豬心肺湯的習俗,今天,這道菜在自貢的一些場鎮上,以「肺片湯」之名鮮活著川人的折耳根記憶,美好而雋永。
參考文獻: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之《口味·耳音·興趣》,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
流沙河:《書魚知小》之《魚腥草古名考》,現代出版社,2012年。
楊雲荃:《魚腥草文獻考證及其食物角色的歷史變遷》,《農業考古》,2019年4期。
編輯/道養田
圖片/第四極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往期回顧
白菜:既可下裡巴人,又可陽春白雪。
辣椒並不是川「辣」起源的根,但一定是川菜必不可少的魂
成都人的鴛鴦鍋,一把久違了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