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17(第十六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北京舉行,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出席大會並進行了主題分享。創客貓受邀作為大會合作媒體到場進行圖文直播及報導。
張勇表示,阿里巴巴從1999年創立至今,今年剛剛過完18周歲的成年禮,阿里這些年經歷了好幾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是面向當時看到的未來不斷去努力嘗試、前進、創新。
「比如,最早期網際網路剛剛進入中國,馬雲到各個企業、政府部門去講網際網路,很多人似懂非懂,真的要相信很不容易,因為還沒發生。我們看到網際網路能夠帶來的一個優勢就是透明度,我們能夠通過網際網路把中國的中小企業,要出口的企業(中國有4千萬的中小企業,很多企業都是出口型的企業),把他們的商品、產品放到網際網路上,讓全球要購買中國商品的採購者能夠到網站上來尋找合適的商品,使得買賣雙方在阿里的平臺上形成聯繫,形成貿易關係。
2003年,當時B2B的業務方興未艾,我們看到另外一個機會——電子商務。當時eBay在中國是如日中天,90%的份額已經被佔領了。2016年,阿里的零售市場達到3萬7千億的規模,未來還會增長。但我們當時剛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如果只是看到90%的市場份額已經被佔有了,很難下決心衝進去,正是因為看到了未來,看到這個市場會比2003年幾千幾萬倍的增加,我們才義無反顧,也就有了今天的淘寶、天貓的發展。
今天談雲已經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所有人都已經有共識,數據是所有商業的血液,計算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引擎。但是在2009年的時候,我們內部有在討論要不要做雲,正是因為我們對未來有這樣一種創想,所以我們才義無反顧進入到雲的持續的投入,我們持續投入到今年是第8年,我們還在繼續投入,我們也非常高興看到,整個雲的生態,在中國飛速建立起來,不僅如今大數據驅動的理念成為了社會的共識。
一年多以前我們又提出五新的概念,新零售、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和新製造。也是我們現在這個時點在暢想未來發展的樣子......」
張勇認為,零售不應該有線上和線下之分,應該只有數據驅動和非數據驅動之分,金融也是這樣,什麼是網際網路金融,什麼是傳統金融,沒有這樣的差別,最終都是有沒有擁抱數位技術的金融企業和服務;同樣,未來的新製造一定是面對終端的消費者,無論中間有多少環節,最終一定是由市場來驅動,由對消費者的洞察驅動,這才能夠面向未來,升級製造、升級產品設計、升級產品供給,升級渠道關係,能夠建立一個嶄新的面向消費者驅動的C2B的大的願景。這一切只有技術的創新和商業創新不斷發生化學反應才能實現。
此外在對未來的暢想上,張勇也分享了自己在阿里巴巴十年經歷所帶來的幾個感受,他認為,未來一定是美好的,但走向未來的路是很痛苦的,因為要走向未來的美好一定要經歷像西天取經一樣的九九八十一難,在這個過程中: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堅持,所有企業走向成功都離不開堅持;
「現在雙十一已經變成世界的名片,但當時我們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是一個嶄新的業務,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去探討一個未來,我們當時想美國有一個自己的日子黑色星期五,為什麼中國不能自己有?後來我們也是陰差陽錯的選擇了11月11日這個節日。整個的發展過程一定是面臨不斷的挑戰,我們每年都有很多困難和崩潰的時候,我們曾經在雙十一的前夜出現過【午夜驚魂】的事件,當時我們的系統出現問題,使得我們的商家有可能出現超賣,我們徹夜奮戰趕在白天之前修復完成,經歷過這個事件我們的意識開始上升,我們發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第二,未來永遠是多樣化的,永遠不變的是變化。一些企業常常看到一撥風口,本能是我也要趕上,但我十年的體會告訴我,你要去思考這班車沒趕上,下班車是什麼樣的?這班車雖然沒趕上,一定還有下班車,因為這班車一定不是末班車,去思考下班車的方向遠比追趕這班車的風口來的重要;
第三,面對未來發展,最重要不僅是相信(相信代表一種執著),但更重要的是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萌生一些新事物,才有達到探索未來的路;
第四,作為企業家,不變的是初心,不變的是一家企業的使命,沒有使命感和價值觀的驅動阿里巴巴也走不到今天。
「今天阿里在很多領域都有業務出現,很多人問阿里到底想做什麼,但其實我們的使命一直沒變,很簡單,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依然是我們今天的使命,只不過今天我們在前面加了一個狀語,在數字經濟時代如何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第五,激活企業家精神。「對每個企業家而講最重要的是自我激勵,最重要的企業家精神來自內心,來自我們自己相信什麼,只有自我激勵才能更好地走向美好的未來。」
(創客貓蟹子 現場報導,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