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城裡覓仙蹤
張毅敏
六、陰陽踏車水逆流
呂祖揮動袖子在我眼前閃過,我和他雙雙出現在內經城中城門內。
呂祖說:此處為內經城中城門裡面部分,為「象」,是看不到的部分,代表尾閭下關。
內城門旁一玉石碑,上寫:「尾閭關一名九竅,又名九頭獅子,又曰太子射九重鐵鼓;陰關固閉,常年不能開,名九重鐵鼓。太子純陽炁也,能醍醐灌頂,方能穿通,故曰射九重鐵鼓,乃上天之徑路也。一名地軸、神門,又名朝天嶺;一名龍虎穴,一名三叉腎,內有金鼎,內外相通,其三路上通夾脊,直透頂門而上泥丸,通一身之骨髓也。」
「尾閭關是任脈向督脈過度之處,在人體便是尾骶骨的末節,或長強穴之所在,也是任脈之陰與督脈之陽交匯之所。」
呂祖繼續補充道:在地理位置講,從此關起,一條髓(脊髓)路,沿城邊緣修建,直達南山一條路,號曰漕溪,又名黃河,乃陽升之路,直至兩肩夾骨對處為 「夾脊」,又上至腦為「玉枕」,此謂修真三關。
正對內經城中城門不遠的地方,在學宮館驛的下方,是一池2-3畝大的荷塘。
漫步在荷塘邊,只見荷塘周邊是高大的古桑樹,枝繁葉茂中透著古樸。荷塘周邊的土地也顏色不同,左岸呈青色,右岸呈黃色、上邊呈白色、下邊呈黑色,各臨界處涇渭分明,絕不摻連,透著說不清的神奇和玄機。
荷池四周的蓮花是我從沒有見過的五色彩蓮,陽光透過桑樹斑駁疏影,灑在五色彩蓮花上,妖嬈中透著清雅。我好奇的彎腰觀看,從旁邊已長出果實的蓮蓬點查,卻原來是並蒂十八子蓮。
荷池內的荷花爭相開放,粉色的特別多,它們像小姑娘一樣惹人喜愛,在陽光照耀下亭亭玉立,光彩照人。荷葉碧綠碧綠的,像一把把大傘,層層疊疊地一直伸向遠方。午後的陽光下,綠色的荷葉襯託著粉紅色的荷花,看上去仿佛是一幅美麗的水彩畫。走近池邊,還能聞到一股清香,嗅一口頓覺神清氣爽。荷花荷葉在風兒的吹拂下,發出「沙沙」的聲響,令人心曠神怡。有些荷花中間已經長出蓮蓬了,那些綠色蓮蓬裡藏著鮮嫩的可愛的蓮子,清新可口,清香陣陣。
荷塘中正北的水面上有座小宮殿,白玉石砌牆,半間見方,茨草搭頂,門楣頂上書寫「扶桑宮」三字。裡面扶桑臺上端坐「日神鬱儀帝君」嬰兒時穿紅肚肚時的神尊。
呂祖告訴我,此荷塘叫做瓊池,是金精所化,真精命蒂所在。瓊池是內經城遊泳的地方,在瓊池遊泳,可填精益神、培補命元。「日神鬱儀帝君」嬰兒神尊住在水中的「扶桑宮」,寓意為坎水中一陽初生。
瓊池的下遊靠北「扶桑宮」的旁邊,水面上用原木和木板搭設的簡易棧道直通瓊池深處。棧道盡頭,豎立著一架不同於一般農田灌溉農具的水車。其水車之制,除壓欄木及列檻椿外,車身用板作槽,長二丈,闊則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約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條,隨槽闊狹,比槽板兩頭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輪軸。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龍骨板系其在上。大軸兩邊各帶拐木四莖,置於岸上木架之間,人憑架上踏動拐木,則龍骨板隨轉,循環行板刮水上岸。出水道連接著一個個龍骨升子(民間量糧食的容器)連接起來的類似傳動帶的傳送裝置,連接至尾閭關。荷塘中的動力機構是由不同圓輪組成的一組高大木質動力車,有一男一女手扶橫杆穩身,腳踏動力踏板。這種動力車又稱龍骨車。
但見那左女右男二童子,在烈日下手扶橫杆,踏著木質動力車散步。那一高一矮兩個影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踏著踏板,看似閒庭信步,又似駕馭著兩條巨龍,決絕執著,竭盡全力想把池塘裡的水順漕溪提上南山。在茫茫的曠野裡,水聲跑動了起來,從池塘出發,從水車幽深的身體流出,奔向原野,奔向需要的內經城任何目的地。
有詩云:陰陽玄踏車——復復連連步步周,機關撥轉水東流,萬丈深潭應見底,甘泉湧起南山頭。
呂祖解曰:玄者,北水也。踏車的男女道童,代表陰陽,扶著橫杆,一起腳踏動力車,為「陰陽玄踏車」。踏車需用腳力為動力來源,是發自丹田的熱力。內經城南高北低,水由南向北流為順;修真卻要北水南調,由在北的下元精府,抽往居南的神府,稱「坎水逆流」。
坎水逆流,是丹道修煉的關鍵技術。所謂坎水逆流,是指氣化了的生殖之精,要沿著周天循行路線向上而流,而不是沿著生殖之道向下流。在易學中,坎為北,北為水,生殖之精為水,通過神意烹煉,使其氣化,進而沿著周天通道升騰而上。所謂築基階段要精滿、神滿、氣滿;精滿便是基礎的基礎。
道家講究「坎水逆流」,只有陰陽玄踏車連環不斷,周而復始,坎水才能不斷流向漕溪的髓(脊椎)路,並且連創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與慾海,最終甘泉湧起南山頭(靈山之峰,靈性之居所),完成坎水逆流的人身脊髓之路。荷塘水勢滔滔,代表人體腎中之精,人身至寶,逆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順著人,逆著仙」。
復復連連步步周:指玄踏車的運作連環不斷,周而復始的;
機關撥轉水東流:常人順凡境,只知向外耗損;內修者逆煉,煉精化氣,並以陽氣開關展竅,發動機關,將坎水撥轉,流向髓路,逆闖三關;
萬丈深潭應見底:慾海波波,愛河滾滾,皆水濁而不清,唯修者應蓄精鍊氣,遣除凡欲,雖有如萬丈深潭之水,但仍清澈見底;
甘泉湧起南山頭:南山頭即靈山之峰,靈性之居所;北方坎水,抽上靈山,如甘泉之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