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黃帝內經》
文:天地陰陽
三陰三陽,不得相失也。
三陽不得相失,呈現的狀態為搏而勿浮。
三陰不得相失,呈現的狀態為搏而勿沉。
因此,三陽不相失,是為一陽;三陰不相失,是為一陰。
三陽相失,則為太陽、陽明、少陽之病。
三陰相失,則為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根據內經原文,我們需要根據聖人所處位置,兩次定位【廣明】。
第一次: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由此可以定位少陰,太陽之位。
第二次: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由此可以定義太陰,陽明。
根據太陰,少陰的位置,判定厥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因此得出上圖。
什麼是三陰三陽?實際上合為一陰一陽,分則為三陰三陽。
陰陽所處的位置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不同,生病之時,在不同時間,出現陰陽二氣偏勝的狀態,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對應病證。
同時,在內經中還有另外一個疑問,就是下面所描述的這段話。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太陽為開是因足太陽屬膀胱,主皮毛,為排洩汗液,即氣化出入之橫竅,又主尿孔,專司排洩小便;手太陽屬小腸,主受盛化物,送往迎來,推陳致新,故可與足太陽同主開也。
所謂陽明主合者,足陽明屬胃主肌肉,為人體氣血流行之要道,其氣血經常滿而不溢;手陽明屬大腸,雖主傳道,排洩糟粕,則谷道及時而開,所以合多而開少,故可與足陽明同主合也。
所謂少陽主樞者,足少陽屬膽主腠理,手少陽屬三焦主決瀆,《內經》謂三焦出氣以溫肌肉,故皆貫通內外,共同主樞也。
按三陽主表,三陰主裡,故三陰亦有開合樞三種含義。
所謂太陰主開者,以足太陰屬脾,統轄胃腸而主消化運行;手太陰屬肺,亦主皮毛而司一身之氣化出入,是以二者均可主開也。
所謂厥陰主合者,足厥陰屬肝主藏血,血宜充盛而不宜消耗;手厥陰屬心包,為神明之使,神宜藏而不宜外露,故二者皆可主合也。
所謂少陰主樞者,足少陰屬腎主坎水,手少陰屬心主君火,《內經》以水之精為之志,火之精為之神,人身最珍貴者莫如神志,而神志即水火,水火交濟,陰陽平衡,則身體自可永葆健康,故手足少陰俱可為三陰中開合之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