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的核心,關鍵就在於理解這三個字

2020-12-14 山水筆墨縱橫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黃帝內經》

文:天地陰陽

三陰三陽,不得相失也。

三陽不得相失,呈現的狀態為搏而勿浮。

三陰不得相失,呈現的狀態為搏而勿沉。

因此,三陽不相失,是為一陽;三陰不相失,是為一陰。

三陽相失,則為太陽、陽明、少陽之病。

三陰相失,則為太陰、少陰、厥陰之病。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根據內經原文,我們需要根據聖人所處位置,兩次定位【廣明】。

第一次: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由此可以定位少陰,太陽之位。

第二次: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由此可以定義太陰,陽明。

根據太陰,少陰的位置,判定厥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因此得出上圖。

什麼是三陰三陽?實際上合為一陰一陽,分則為三陰三陽。

陰陽所處的位置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不同,生病之時,在不同時間,出現陰陽二氣偏勝的狀態,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對應病證。

同時,在內經中還有另外一個疑問,就是下面所描述的這段話。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太陽為開是因足太陽屬膀胱,主皮毛,為排洩汗液,即氣化出入之橫竅,又主尿孔,專司排洩小便;手太陽屬小腸,主受盛化物,送往迎來,推陳致新,故可與足太陽同主開也。

所謂陽明主合者,足陽明屬胃主肌肉,為人體氣血流行之要道,其氣血經常滿而不溢;手陽明屬大腸,雖主傳道,排洩糟粕,則谷道及時而開,所以合多而開少,故可與足陽明同主合也。

所謂少陽主樞者,足少陽屬膽主腠理,手少陽屬三焦主決瀆,《內經》謂三焦出氣以溫肌肉,故皆貫通內外,共同主樞也。

按三陽主表,三陰主裡,故三陰亦有開合樞三種含義。

所謂太陰主開者,以足太陰屬脾,統轄胃腸而主消化運行;手太陰屬肺,亦主皮毛而司一身之氣化出入,是以二者均可主開也。

所謂厥陰主合者,足厥陰屬肝主藏血,血宜充盛而不宜消耗;手厥陰屬心包,為神明之使,神宜藏而不宜外露,故二者皆可主合也。

所謂少陰主樞者,足少陰屬腎主坎水,手少陰屬心主君火,《內經》以水之精為之志,火之精為之神,人身最珍貴者莫如神志,而神志即水火,水火交濟,陰陽平衡,則身體自可永葆健康,故手足少陰俱可為三陰中開合之樞也。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陰陽平衡,那麼陰陽同等重要嗎?或該如此理解
    《黃帝內經》:陰陽平衡,那麼陰陽同等重要嗎?或該如此理解。在中醫理論裡,「陰陽」絕對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很多初接觸陰陽學說的人,對陰陽的理解也是深淺不一。尤其對於「陰陽平衡」之說,理解稍有偏差,也就直接決定著後續所有的臨證實踐。
  •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中醫,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為守護我們民族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如果從《黃帝內經》算起,中醫已經傳承了2000餘年。那麼,它到底具有什麼特色,才能這麼多年曆久不衰呢?這就要說說中醫的代表理論了。有人說,中醫理論的核心代表,就是陰陽五行,也有的認為臟腑經絡才是它的精華。確實,從基礎理論來看,中醫的學說思想,都從陰陽五行衍生而來,也離不開臟腑經絡學說的支撐。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神志及屍厥(三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中醫二羊內經筆記:黃帝內經中的「道」到底是什麼?
    接下來我將以系列文章,總結我自己在學習黃帝內經中遇到的關鍵問題,對這些問題怎麼理解的,羅列出來供給初學者參考。學中醫大家都知道學習黃帝內經,我們去讀黃帝內經第一篇就遇到一個問題。黃帝問,上古的人可以活得很多久,甚至上百歲都是很自然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 《黃帝內經》說了三個原因,那麼人為何要生病?
    《黃帝內經》說了三個原因,那麼人為何要生病?伴隨著人類的出現,疾病也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在人類和疾病作鬥爭的歷史上,有兩個問題絕對是大家永遠關心的:人為什麼會生病?又為什麼要生病?這兩個問題如果得到結解決,對我們的健康水平,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幫助。人為什麼會生病?
  • 《黃帝內經》:一個人保持精神飽滿,狀態積極,有3個小妙招
    今天和大家分享《黃帝內經》的3個小妙招:法於陰陽、動以養陽、靜以養陰,每一個人都適用。1、法於陰陽:效法天地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道德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說人的生活,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古人認為,子午之間完成一個陰陽的交替變化周期。用現代話說,子時就是夜裡11點到1點鐘,陰氣是最盛的,陽氣最弱。
  •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陰陽互藏之生命傳承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原文】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感悟】陰陽互藏之生命傳承脾主四時?大白話理解,人總得要吃飯嘛,一年四季都得吃。之所以可以出現這樣的劃分,因有陰陽本互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比如,周期中的辯證關係。作為一個立體的人來說,沒有哪一個生命周期是單獨割裂而來的。
  • 從《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感受天地萬象
    在《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黃帝直接說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陰陽之相對性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原文】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天地氣也,主內。【大意】岐伯說:「人身的陽氣猶如天氣,主衛護於外;陰氣,猶如地氣,主營養於內,性柔易虛。」【感悟】陰陽之相對性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指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之下還有地基邏輯,比如陰陽的屬性,比如相對性。探尋事物的內在運行機理有何意義?用一個故事來回來。故事發生一個普通家庭,場景父母孩子日常拌嘴。孩子問:「你們為什麼管我?」
  • 《黃帝內經》——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道
    回過頭來看《黃帝內經》,這一本智慧之書,就可以回答,它不僅僅是一本醫書,治療我們形而下的物質身體,更重要的它還治療我們形而上的精氣神,打個比喻,人的身體就是房子,而精氣神是住在房子裡的人,所以我們不僅要修繕房屋,也要修繕自我,否則只懂養身,而不懂養生,那就離道遠矣。
  • 《黃帝內經》在我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價值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經典著作,其內容遠不止涉及醫學一個學科,它還廣泛吸收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對天文學、曆法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相當多的篇章都含有樸素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詳細的闡述了當時哲學領域裡的一些重大的問題,比如氣、行、神十二經絡及陰陽五行還有很多,從而使醫學養生和哲學能夠緊密地結合起來。《黃帝內經》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又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就是要看到陰陽互存、陰陽互變。要全面看問題,不能只看「陰」不看「陽」;要辯證看問題,要看到陰和陽可以互相轉化。
  • 古中醫「陰陽互融」的觀念| 精講黃帝內經171
    厥陰經的症狀有所謂「癲疝」者,也就是婦人家小腹腫脹者,這是由於厥陰歸屬於辰,三月為陽中之陰,今病邪居在陰中,故有「癲疝」少腹腫脹的症狀。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俛而不仰也。所謂(疒頹)癃疝膺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疒頹)癃疝也。
  • 《黃帝內經》大型紀錄片醫史篇11——閒雲野鶴
    這是老子、莊子為代表的哲學派別。道教創立的時候,供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規定教徒必須習誦。其次,是儒家思想,這主要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學說。另外,《易經》學說,墨家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甚至傳統的鬼神觀念,上古宗教、巫術觀念,均為道教吸納,形成一個龐雜的道教學說。我們所關注的還不是這些,而是《黃帝內經》與道教醫學的關係。
  • 魂魄|魂魄說是迷信,還是真實存在,《黃帝內經》是怎樣的觀點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綜合性的醫學典籍,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和《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並稱為我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
  • 黃帝內經說:天人合一,理解了就是「真人」,就有健康
    《黃帝內經》的理論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能「順應天時」,不可「悖逆其道」。《靈樞·邪客》說:"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 解讀《黃帝內經》中的三種心理療法
    現代社會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心理疾病,對於心理疾病的研究,古代人也有獨到的簡介,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黃帝內經》中提出的治療心理疾病的三種形式。《黃帝內經》認為凡是不正常的或過度的心理活動,如不及時調理和防治,就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引起身心疾病,還具體地提出了三種心理治療形式:開導對慰式、情志相勝式、刺激治療式。從《內經》的原旨也可歸納為情療、心療和意療三大類。(一)情療《內經》很重視情療,即五志相勝法。
  • 失傳已久的《黃帝內經》如今被找回,日本視為國寶
    書中以黃帝和岐伯等一問一答的形式寫成,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大量的臨床實踐和簡單的解剖學知識。為什麼說這本書是奇書呢?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失傳的中國珍寶,竟被日本意外保存了下來,日本發現的這本《黃帝內經太素》手抄本,真是不幸中的萬幸!明治昭和兩個時期,日本天皇就曾先後三次將《黃帝內經太素》定為國寶,十分重視,並且一直在研究!
  • 《黃帝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為什麼不提陽氣?
    《黃帝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為什麼不提陽氣?從中醫養生的觀點來看,「陰陽」是最受人關注的一個基礎點。健康的身體,就是陰陽平衡、陰陽調和的狀態。只要陰陽出現不足、失調之類的問題,也就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狀態。
  • 黃帝內經
    有了「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養生總法則,今天我們來說說養生首先養什麼?俗語講「萬物生長靠太陽」,那人體健康運行又靠什麼呢?當然是靠人體的「太陽」了,那人體的太陽又是什麼呢?《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 《黃帝內經》對於「五勞」是怎麼理解的呢
    大家有可能知道,《黃帝內經》已經說了五勞所傷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而久立,久行,久視這三種損傷被認為是生活中常見的過度地形勞損傷,對於繁忙的現代人來說,如何應用這些理論,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