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石碁凌邊村擺七夕,拜七姐!村裡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

2021-02-19 發現番禺

又是一年七夕時,石碁鎮凌邊村一如繼往地用擺七夕、唱大戲來慶祝這一節日,村民們自發地到祠堂賞乞巧、拜七姐,外嫁女、本村親戚朋友也前來一起過節,村莊一派熱鬧景象。

據悉,作為番禺三大乞巧流傳地之一的凌邊村,今年首次將擺七夕的民俗上升到村級文化節,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凌邊村擺七夕是從初六下午開始的,連擺3天,一起進行的還有演大戲。七夕當天傍晚,記者來到凌邊四隊的凌公祠,只見祠堂內擺滿了造型各異、神態逼真的古裝公仔。仔細一看有「穆桂英掛帥」、「六國封相」等古代英雄豪傑。七夕當然少不了牛郎織女,「斷橋」上牛郎織女喜相逢,七仙女們注視著她們,為她們的相逢而歡喜祝福。乞巧藝人們用自己的巧手展現了這一浪漫唯美的場景。此外還有花燈、蠟制仿真花果等工藝品以及供奉牛郎織女的手工藝品,如繡花鞋、花衣裳等紙布製品,配以五彩燈飾,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如今擺七夕也運用上了現代的工藝,在凌公祠就擺上了一些現代工藝做的公仔和喜鵲,可以發出音樂聲和鳥叫聲,增添了許多樂趣。

對凌邊村村民而言,七夕是村裡的一個重大節日,村民們都會到祠堂賞乞巧、拜七姐,就連外嫁女、本村親戚朋友也前來一起過節,熱鬧異常。在祠堂,記者碰到了小凌夫婦,小凌是本村人,丈夫是外村的,七夕這天專門回鄉拜七姐。小凌已懷有身孕,記者在祠堂見到多對懷孕夫婦前來拜七姐。祠堂裡的老人告訴記者,曾有村民因拜七姐而喜獲麟兒之事,這一故事被村民廣為傳頌,後人為了得子亦紛紛仿效。拜七姐還有求姻緣、保平安的寓意,許多年輕人也加入到拜七姐的行列。

石碁鎮凌邊村又舉行一年一度的擺七夕活動,歡迎大家到凌邊小學或各隊祠堂參觀,晚上凌邊會堂還有免費粵劇睇啵,交通指引:番3路公交到石碁總站飛摩到凌邊村,戓番23號車在大龍小學站下飛摩到凌邊村,車費6-7蚊。



相關焦點

  • 擺七夕,遊古村,品媽姐菜!順德均安獨有的七夕活動
    此次文化節以「穿越古村,禮韻七夕」為主題,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重現擺七夕的熱鬧情景為主線,融合漢服文化、擺七夕習俗、媽姐菜美食文化、本土文創等元素,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和宣傳自梳女文化精神以及沙頭社區獨特的古村魅力。
  • 【民俗】拜七姐
    平潭西河古廟拜七姐(攝影:陳文)說了七夕香花水、打七夕水,再來說說惠州民間的另一個七夕風俗——拜七姐吧。
  • 七夕「七姐誕」 香港舉行展覽推介中國傳統節日
    中新社香港8月6日電 8月6日即農曆七月初七,適逢為中國傳統節慶「七姐誕」,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設展區,介紹「七姐誕」的由來及習俗。「七姐誕」又稱「七夕」或「乞巧節」。相傳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轉為少女「乞求」刺繡技巧,祈求如意郎君的節日。
  • 拜七姐、賞貢案……東莞七夕習俗,你知道多少?快來了解
    昨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每逢七夕,東莞總是熱鬧非凡。在東莞,有哪些習俗呢?作為東莞的一項重要的特色傳統民俗,七夕習俗由來已久。它通過「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在展示傳統七夕牛郎織女的浪漫傳說之餘,還通過「展藝」「賽巧」的方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 「七夕節」拜七姐神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節日。
  • 七夕節除了鵲橋會、拜七姐與鬥巧外,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習俗
    七月七原本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這天讓國人變得格外多愁善感。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一、鵲橋會鵲橋會,中國民間傳說陰曆七月初七晚上,才會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七夕日多雨正是他們哭泣的淚水。
  • 七 夕 習 俗 !
    「拜天孫」的習俗。地點:珠村明德堂  七夕傳統習俗之如何「拜七娘」  「乞巧節」是中國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而廣州妹「拜七娘」,則有著特別方式:七姐秧燈、拜仙草、芝麻香、七娘盆、米粒菊花、齋塔、鵲橋、黑夜穿針……在今天,上了年紀的廣州女人心目中都不會抹去這些記憶。
  • 傳統節日之七巧節鬥巧
    七巧節,又稱七夕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巧節是怎麼來的呢?她來自於:一、自然天象崇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
  • 七夕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 七夕都有哪些習俗
    七夕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國內情侶們的節日。那麼,七夕節有什麼風俗呢?一起來看看吧。七夕節的風俗七夕節習俗眾多,主要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遊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淨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髮
  •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也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牛郎與織女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七夕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也是一個男女相親的節日。
  • 蓮花山望海觀音是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愛好遊泳者都要拜一拜
    廣州市番禺有個蓮花山,蓮花山上有個望海觀音立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像。觀音寶像總高度為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是目前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每逢初一、十五、觀音誕以及重大節日的晚上,觀音寶像和整個觀音聖境都會放出萬道金光,照耀方圓數十裡,真一個霞披獅海、光澤南天的神聖境界。望海觀音深得人們崇敬,所以全家老小來拜觀音的絡繹不絕。這不是封建迷信,是一種尋求心靈安慰的信仰。望海觀音是一位保護水陸平安的神,故能發揮精神作用,使泳客在遊泳時格外留神,因此遇溺的人數能逐年減少。
  • 廣州番禺舉行美麗鄉村民俗文化節
    失傳多年的馬色、享有盛譽的番禺飄色、沙湧鰲魚舞等表演輪番上陣、精彩紛呈。中秋節上午,番禺南村鎮坑頭村彩旗飄飄、鑼鼓聲聲、人山人海,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我們的節日·中秋——番禺美麗鄉村民俗文化節」隆重舉行,由村民自發組成的民間藝術巡遊隊伍陣容壯觀,來自番禺各地民間藝術,為節日中的群眾獻上一場精彩的文化大餐。
  • 麻湧人在七姐誕都會做這些事情!
    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在麻湧,我們又稱七姐誕。村民們認為,這一天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相會的佳期,各家各戶都要擺設供品祭獻慶賀他們相見,因此稱為「七夕節」。又因為織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本地又稱此節為「七姐誕」。在這一天,麻湧年輕的姑娘們會聯群結隊,鬥麗爭妍,公開贊禮拜七姐,希望七姐賜給她們聰明才智、早得如意郎君。
  • 拜「三界公 」、唱大戲 …… 龍津村一年一度的三界誕活動明日開鑼!
    拜「三界公舉辦廟會「唱大戲」……四月初八三界誕龍津村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來啦
  •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農曆七月七日
    七夕節·也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牛郎與織女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
  • 東山島長輩們拜、拜、拜,究竟拜的是什麼?
    可是你知道長輩們拜、拜、拜,到底拜的是啥嗎?      道教有道教的體系,佛教有佛教的體系。但是在東山島內,許多人既拜神又求佛。除了神佛一體的「關帝爺」以外,很多廟宇裡道教神和佛教佛祖、菩薩常常毗鄰而居,主供神的廟裡也能看到供奉有一些佛像。鑑於神的體系比較紛繁複雜,本期龍哥著重和大家聊聊東山島老百姓所拜的「神」究竟是什麼神,關於佛的事情以後再說。
  •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晚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 湛江官渡麻俸村的「七月七」:康皇誕期、拜神睇戲、做社分豬肉
    對於一年一度的「七夕節」,最懷念的,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童年時對「七夕」的印象。「七夕」,這只是個書面語,我們鄉下農村人都是叫「七月七」。童年時對「七月七」的印象很深,有著很純樸的氣息。我們地方這個節日不僅僅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七月七」是康皇大帝(老爺)的誕期。其它遠地方的七夕風俗我不懂,我們湛江坡頭區龍頭官渡(舊屬高州府吳川縣)的七夕,是所有供奉康皇老爺有份村莊的節日。在舊時,我們當地沒有供奉康皇老爺的村莊,在「七月七」是不搞什麼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