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拜七姐

2021-02-19 西子湖畔家鄉風情

平潭西河古廟拜七姐(攝影:陳文)

說了七夕香花水、打七夕水,再來說說惠州民間的另一個七夕風俗——拜七姐吧。不過,對於拜七姐這個風俗我了解不多,只是說說我所個人的一點見聞,不對的地方請多指教。

七仙女,在惠州也叫七姐、七娘、七姑、七仙娘,一般叫七姐的居多,其實她們是七位仙女的統稱,而非一位排第七的仙女。網友「中庸之道」認為:惠州七夕風俗中的挑七夕水、七姑會(即拜七姐)、七夕香花水,都和漢族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相差甚遠。的確如此,牛郎織女的傳說只是七夕文化的一小部分。在民間的七仙女崇拜,拜的都是七仙女,沒有牛郎什麼事。

我所見過別具特色的拜七姐活動,是與惠州相鄰的東莞市望牛墩鎮的七夕貢案。七夕貢案是七夕期間,人們把一些手工製作的小巧玲瓏的各式物件,擺放出來供大家評賞,其實就是一種包含了乞巧內容的拜七姐活動。可惜的是惠州地區未見類似的風俗。

上圖為東莞望牛墩七夕貢案(東江攝於2016年8月)

惠州一帶七夕拜七姐的活動,主要是在一些供奉有七仙女的廟宇舉行。民間家庭裡,把七夕香花水放到露天處去接露水時點九支香,也算是拜七姐的一種形式吧,不過過於簡單,儀式感不夠強,不如中秋拜月亮那麼隆重,一般都被忽略了。在廟宇裡有拜七姐活動的,我知道的有惠東縣白花鎮黃沙塘村中山古寺和惠陽區平潭鎮新田埔村西河古廟二處。

白花中山古寺拜七姐,是七夕當天上午以廟會的形式舉行。在中山古寺上面有一座小小的七仙女廟,那是當天的主角。人們在廟前輪番獻上供品並跪拜,還請了醒獅來助興。當天寺裡還煮了大鍋香飯供香客食用,隨緣贊助。平潭西河古廟同時供奉譚公和七仙女,大門上的對聯「福地雲濃九龍峰近,長天秋迥七宿光澄」,上聯寫的是譚公,下聯寫的是七仙女。西河古廟是在七月初六晚舉行祭拜,不少信眾從各地趕來,還是蠻熱鬧的,因廟裡有兩口泉水井,因此當晚拜七姐的同時還可以打七夕水。

由於惠州的拜七姐風俗主要是信眾參加(以女性為主),並未形成一種各家各戶大眾化的風俗,因此知名度不是很大。當然,作為一種流傳已久的民俗,同樣是有其生存空間的。

上圖為惠東白花中山古寺拜七姐(東江攝於2014年8月)

上圖為惠陽平潭西河古廟拜七姐(東江攝於2016年8月)

相關焦點

  • 番禺石碁凌邊村擺七夕,拜七姐!村裡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
    又是一年七夕時,石碁鎮凌邊村一如繼往地用擺七夕、唱大戲來慶祝這一節日,村民們自發地到祠堂賞乞巧、拜七姐,外嫁女、本村親戚朋友也前來一起過節
  • 拜七姐、賞貢案……東莞七夕習俗,你知道多少?快來了解
    作為東莞的一項重要的特色傳統民俗,七夕習俗由來已久。它通過「擺貢案,拜七姐」的風俗,在展示傳統七夕牛郎織女的浪漫傳說之餘,還通過「展藝」「賽巧」的方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下面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東莞的傳統七夕習俗中堂郭洲村連續十年舉辦七夕祈福活動近百婦女齊心拜七姐
  • 七夕節除了鵲橋會、拜七姐與鬥巧外,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習俗
    七月七原本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這天讓國人變得格外多愁善感。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一、鵲橋會鵲橋會,中國民間傳說陰曆七月初七晚上,才會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七夕日多雨正是他們哭泣的淚水。
  • 「七夕節」拜七姐神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夕節習俗眾多,主要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遊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淨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髮、曬書曬衣、結紮巧姑、玩磨喝樂等。
  • 柞水民民俗:過年祭祖拜四方
    位於秦嶺以南的柞水,年俗內容也非常豐富,有敬天祭地、拜祖訪友等民俗活動,其中,「過年祭祖拜四方」最具民俗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年節習俗,在和當地土著人融合中,傳承了過年祭祖拜四方這一古老的民間習俗。每逢過年,柞水人有祭拜祖先的習俗,這主要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其意表示對祖宗先輩孝敬懷念之情,又意在祈求祖宗保佑子孫後輩興旺發達,平安吉祥。
  • 拜床神、崇蛇祭拜巡遊 福建各地七夕民俗知多少
    絕大多數人家,特別是家裡有16歲以下小孩的家庭都要祭祀七娘媽,俗稱「拜七娘媽」,通常在院子中的簷下排設香案,供上牲醴、果品、清茶,也供上七娘媽花(鳳仙花或千日紅)、脂粉、彩色紗線、七娘媽衣等等專用於祭祀七娘媽的祭品。而且多數祭品需七份。香案邊上放上清水和新毛巾,以供七娘媽淨手洗臉。  祭完七娘媽後,還得備一份芋頭油飯或糖飯到內室祭拜床母,特別是有幼兒的人家更需如此。
  • 府谷民俗:拜灶君
    府谷民俗:拜灶君張永華/文拜灶君又叫拜灶王、拜灶馬,俗稱拜灶馬爺爺。是娶媳婦喜慶氣氛的主要活動之一。一般在新媳婦回門回到婆家當天晚上舉行。第二天新媳婦就下地,開始履行家庭主婦一職,摟柴打碳燒火做飯,整天圍著鍋臺,在灶王爺眼皮底下作業,故先要拜灶王爺。府谷縣上東部鄉鎮活動頻繁,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更普遍。wg時期破四舊拜灶君的風俗隨之革除了。
  • 七 夕 習 俗 !
    七夕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拜七娘媽潮汕閩南地區七夕習俗農曆七月初七日,沿海一帶俗稱「七娘媽生」,有16歲以下的孩子的家庭在節前要自糊或買一個「七娘媽紙亭」。
  • 閩南七夕民俗——七娘媽生
    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泉俗視「七娘媽」(閩南人稱七仙女為七娘媽)為婦幼保護神,界定七月初七是其神誕。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買七仙女轎和亭,因為閩南兒童或有拜「七娘媽」為「契母」,在安溪,七娘媽生也是民俗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傳統民俗鬧新春:拜「天公」共祈福
    數千名信眾一起拜「天公」,共同祈盼國家安泰、人民康寧。 張金川 攝數千名信眾一起拜「天公」,共同祈盼國家安泰、人民康寧。 張金川 攝600多張桌子,整齊擺成方陣,桌上擺滿了水果、供品、香料等,場面壯觀。
  • 【傳統】七娘生掛七娘燈拜七娘媽....
    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曰,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 三坊七巷非遺「茶幫拜媽祖」祈福,坊巷百姓天后宮體驗信俗非遺
    財經導報訊 4月27日,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宮熱鬧非凡,榕臺兩岸市民代表匯聚天后宮,重現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茶幫拜媽祖」和平祈福祀典,祈求媽祖的庇佑。天后宮門口歷史上原為碼頭,東南沿海茶葉貿易集散於此,又因茶葉春秋兩採皆逢天后誕。
  • 擺七夕,遊古村,品媽姐菜!順德均安獨有的七夕活動
    &nbsp&nbsp&nbsp&nbsp為了持續呵護自梳女文化,均安鎮從2018年起,將每年的七夕乞巧節設為自梳女文化日,將其打造成為持續性的民俗活動;並通過手工摺紙、「冰玉留聲」自梳女文化保育主題故事會等形式,傳承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自梳女文化。
  • 打開七夕的正確方式:南京七夕民俗大揭秘
    農曆七月初七 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 最初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 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 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
  • 拾起傳統民俗,你就找回年味兒了!從拜天公說起!
    閩南傳統民俗——初九拜天公閩南地區、臺灣省漢族民間節日,每年正月初九舉行。拜天公是閩南人在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也有人把它稱為「過小年」。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穀日,初九為天日,初十為地日。
  • 蔡甸石山堡人物故事之「天上的七姐」(原創)
    多是晚飯後天要黑沒黑之季,由在場的權威人士或帶頭的人輕輕一叫:天上七姐到,前程她知道。其他人都虔誠地站立在桌子四周,靜等七姐的到來。不一會,七姐無聲無息地「來」了,一般人都不能說話,統一由帶頭的人詢問七姐一些想知道的話題,諸如誰與誰這門親事合不合適,誰家丟了一塊手錶去哪裡找等等之類問題,七姐就會用筷子在砂裡寫字告訴大家一些相近的答案,傳說非常靈驗。
  • 麻湧人在七姐誕都會做這些事情!
    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在麻湧,我們又稱七姐誕。村民們認為,這一天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相會的佳期,各家各戶都要擺設供品祭獻慶賀他們相見,因此稱為「七夕節」。又因為織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本地又稱此節為「七姐誕」。在這一天,麻湧年輕的姑娘們會聯群結隊,鬥麗爭妍,公開贊禮拜七姐,希望七姐賜給她們聰明才智、早得如意郎君。
  • 【鬧熱】初九拜天公,天寶鎮玉尊宮民俗活動現場太壯觀了!
    正月初九五更天,三牲五穀放桌邊一家老少站相依,一拜豐收財運添二拜健康笑眯眯,三拜團圓不分開
  • 關於七夕節的七個民俗活動,你知道幾個?
    傳說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牛郎和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共結百年之後的時候,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有很多有趣的民俗活動,你知道幾個呢?一,乞巧活動。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 遊杭州宋城,領略宋朝的民俗,體驗拜天地的場景!
    遊杭州宋城,領略宋朝的民俗,體驗拜天地的場景!我們要是說起美麗的江南古鎮,總會在腦海浮現的是浙江的嘉興,有一個烏鎮,可謂是聲名遠揚。這裡不論是春夏秋冬,總是人山人海,而且小鎮還總是小雨淅瀝。讓你在霧雨朦朧的小街走在頗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