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

2020-12-12 竹齋子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無數的雪山,冰川,激流峽谷,使得青藏高原成為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之一。如此環境,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今天就跟大家解密一下。

第一,回顧歷史

歷史上,在雪山埡口間行進的犛牛隊,就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片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甚至連一條公路都沒有。

在西藏解放之初,所需的物資全部要用牲畜組成的龐大運輸隊完成,數千名戰士和駝工踏上了驚心動魄的遠徵。死亡陰影始終與他們相伴,許多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這片高原上。

慕生忠將軍,當時就是進藏運輸隊的政治委員。他親眼目睹戰友們一個接一個倒在進藏的路上,僥倖活著的人,也被那條艱險的天路折磨得不成人形。中央從全國籌集的珍貴物資,運到西藏的時候,只剩下了一半,這一切都讓慕生忠將軍下定決心,一定要修一條通往西藏的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慕生忠將軍帶領10名戰士,1200名駝工,憑著超凡的毅力,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修通了1300公裡的青藏公路,世界現代築路史上,再沒有如此令人瞠目的記載。

然而,慕生忠將軍知道,公路並不能解決西藏的根本問題,而修建一條進藏鐵路才是他的夢想。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車的消息,傳到北京,一直關心西藏交通的毛主席高興得徹夜未眠。有了公路,那麼修鐵路也就不遠了。

毛主席將王震將軍召進中南海,讓他出任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將軍立下軍令狀,一定把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下去。從那時起,讓鐵路攀上喜馬拉雅山,成為每一位鐵路建設者不滅的信念,永恆的目標。要修鐵路就先勘探路,其中之辛苦與困難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2006年10月的《環球人物》上,有這樣一篇採訪文章,《莊心丹首次探路與「叛匪」交火》,莊心丹是青藏鐵路勘探隊長,在文章裡,他回憶了當時的情景,勘測隊出工時,除了攜帶勘測設備,還要帶上槍枝彈藥,這不只是為了防範野獸侵害,更主要的是為了對付西藏敵對勢力的襲擊。

白天,大家在高寒缺氧的情況下累了十幾個小時,夜裡還要輪流爬起來站崗守夜,叛匪對我們又恨又怕。

第二,攻克缺氧問題

由於青藏鐵路還有許多技術難題沒有攻克,又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這條青藏鐵路停工了幾次。

幾十年來,幾代設計師十次登上青藏高原,對高原上複雜而多變的地質,水文,天氣情況進行實地勘測。為了能選擇一條最安全最科學的線路,這條鐵路的先行者們,在230萬平方公裡的高原上用腳一步一步地量出了近十條不同方案的線路。最終,確定了青藏鐵路的線路。

其實早在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有通藏鐵路的夢想,只是當時的國情複雜,這個夢想並未成真。

而青藏鐵路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缺氧問題。在青藏高原上施工,氧氣稀薄,走路都是一個問題,應該如何處理這個難題的。

一開始,工人們背負一個2.5公斤的氧氣瓶,一邊施工一邊吸氧,而工程裡粉塵大,氣壓低,工人體能下降,為此施工進度越來越慢。在缺氧的情況下,同時還引發了各種類型的高原病。所以,解決這個缺氧難題迫在眉睫。

這時候,一個叫況成明的指揮長發現了一個好主意。他從一張名片,小型高原制氧機得到了靈感。

於是他找到這家名片的聯繫人,與對方溝通後,在況成明的啟發之下,經過無數次的實際測試和研製,終於在2002年6月,在風火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的高原制氧站,工人們終於擺脫了缺氧這個大難題。

隧道裡開始24小時瀰漫式供氧,有了充足氧氣,施工速度也增加了好幾倍。除此之外,還在隧道內設置隧道氧吧車,保證工人可以隨時在隧道的任何位置吸到氧氣。

相關焦點

  • 通往世界屋脊的青藏鐵路,為何突然宣告終止?
    「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的代名詞,這裡的平均海拔和終極海拔在全世界都獨一無二。然而,歷史上不乏勇者,用白骨做路標,在這「世界屋脊」處,探尋一條通往民族交融的暢通之路。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著名旅行家保羅·泰魯在乘火車到中國旅遊時,曾經斷言,「只要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然而,保羅泰魯不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位中國人就將他的鐵路夢做到了青藏高原。這位中國人,就是孫中山。
  • 青藏鐵路之最: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
    」抒寫壯麗詩篇,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鋼鐵巨龍--青藏鐵路。米的唐古拉山埡口,被譽為「離天最近的鐵路」。面對嚴峻考驗和極端困難,廣大鐵路建設者以「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要求更高」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挑戰生命極限,揮灑萬丈豪情,在雪域高原上創造出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年輕的高原,有「世界第三極」之稱。
  • 「大漠新絲路」格庫鐵路:看新疆如何直通青藏高原
    (新中國70年)「大漠新絲路」格庫鐵路:看新疆如何直通青藏高原  中新社格爾木5月26日電題:「大漠新絲路」格庫鐵路:看新疆如何直通青藏高原  中新社記者 陳韜彬  在歷史上,因為自然環境等因素的阻隔,西域與青藏高原雖然相鄰,卻各作為相對獨立的地理版塊,交往並不密切
  • 揭秘青藏鐵路為什麼只修建單線
    青藏鐵路東起青海西寧,南至西藏拉薩,全長1956千米,被譽為天路。青藏鐵路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誌性工程,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運營。東風柴油內燃機車美國通用NJ2型柴油內燃機車青藏鐵路途經崑崙山口、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凍土上路程最長的高原鐵路,很多人坐火車去拉薩時,會發現青藏鐵路最重要的格爾木到拉薩段,居然只是一條單線鐵路,而不是常見的雙線鐵路。鑑於目前我國主要鐵路幹線基本上都是複線,那麼既然青藏鐵路好不容易才通車,那麼為何不修雙線?
  • 青藏鐵路百年史
    江澤民總書記作出了青藏鐵路新線建設「應該下決心儘快開工修建」的指示。這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大舉措,青海、西藏兩省區人民倍受鼓舞。回顧歷史,青藏高原的鐵路建設,融匯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宏願,經過了艱難曲折的歷程。
  • 青藏鐵路工程概況
    建設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段,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142公裡,其中新建1110公裡,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線改造32公裡。青藏鐵路建設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的嚴峻挑戰,工程艱巨,要求很高,難度很大。
  • 青藏鐵路
    今年是青藏鐵路建設的全面攻堅年,年度計劃完成投資56億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計完成投資23.9億元,開工累計88.9億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凍土工程正在採取強化措施,鋪軌架梁向高原腹地挺進,唐古拉山越嶺地段和唐南段重點工程開工,全面攻堅戰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之稱,是我國的「江河源」。
  • 憶青藏鐵路建設
    巍巍唐古拉,蜿蜒青藏線,2006年7月1日,隨著列車一聲長嗚,打破了天堂亙古的寂靜,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通往世界屋脊的天路,結束了千百年來雪域高原沒有鐵路的歷史。如今,當我們乘著火車到達雪域高原時,我們不會忘記在修建青藏鐵路的五年間,有多少築路大軍日夜鏖戰,用雙手和艱辛為雪域築起一條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 中國為什麼一定要修建青藏鐵路
    青藏高原簡介: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部,有巍巍崑崙,也有萬山之祖。我國兩大河系黃河與長江都從此發源,哺育著中下遊的萬千人民。
  • 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背後的中國軍人(圖)
    >     6月初,中國鐵道部正式對外宣布,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7月1日通車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3個多月時間裡,他們克服高寒缺氧、保障困難等難題,開創了我國測繪史上的5個第一:第一次進行數位化鐵路測量、第一次實施動態連續採集法、第一次運用RTG十RTK技術進行快速定位、第一個在軌道車上進行動態定位測量、第一個發明創造「快速定位卡軌式移動車」,並提前90天完成了青藏鐵路的GPS軌道線測量任務,為7月1日正式通車提供了核心技術保障。
  • 跨越世界屋脊的領軍人:記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長
    中新社蘭州七月五日電題:跨越世界屋脊的領軍人  ——記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長盧春房      中新社記者羅德惠殷春永  二00一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青藏鐵路格拉段開工建設。依靠科技,保障健康,愛護環境。時進兩年,青藏鐵路已挺進可可西裡無人區,正線鋪軌一百八十多公裡。
  • 鐵路時代的雪域高原——青藏鐵路通車10周年
    2006年7月1日,在昔日文成公主進藏的長途路上,青藏鐵路通車,被譽為「天路」。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今年「10歲」了。10年來,這條「天路」猶如吉祥「哈達」,載著雪域兒女駛向幸福夢想的彼岸。新華社記者 陳燮 攝
  • 天路——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鐵路
    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這條鐵路實際上就在天上飛馳,這對乘客生理和心理上的衝擊是史無前例的新奇和巨大,而這一令人瞠目結舌的經歷更令人永生難忘。青藏鐵路於2006年7月1日通車營運,開創了人類鐵路建築史上的奇蹟,空前絕後,被美譽為「天上的鐵路」,的確名不虛傳。即便是秘魯安第斯山上的「高空鐵路」也不能望其項背,至少比青藏鐵路的最高點5072米低200米。
  • 站在世界屋脊,勾勒高原鐵路新藍圖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青藏高原似乎自帶「高冷」氣質,提起它,人們就聯想起地域偏遠與交通不便。不過,不斷延伸的高原鐵路網將為世界屋脊摘掉這些舊標籤。    5月7日至20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青藏鐵路,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青藏高原鐵路交通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拉近它與祖國內地乃至世界的距離。
  •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青海位於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青海有著「世界屋脊」的美稱。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衝」和「玉塞咽喉」等稱謂,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源」、「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 青藏高原對於我國的戰略意義有多大?
    本文就用兩個角度來詳細闡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對於中國的戰略地位首先是對於中國:青藏高原地處亞歐大陸深處,是連接亞洲大陸的樞紐地帶,更是我國與南亞各國,尤其是印度的巨大緩衝地帶,進可攻、退可守,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青藏高原易守難攻、進退自如。
  • 青藏高原:你讓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2)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凍土線路最長的鐵路,沿線高寒缺氧,地質情況複雜,社會依託條件差。  2010年9月7日,我們啟程去青藏高原,之所以坐火車去,目的是逐漸適應高原氣候,同時欣賞青藏鐵路的沿途風光。
  • 《青藏鐵路的修建究竟有多麼難》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鐵路。如果只看這兩點,你可能覺得並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但我們要知道,青藏鐵路曾經一度被外國專家稱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青藏鐵路在修建時面對著無數的困難,無數的阻擋,但這些困難最終被頑強的中國人命面前倒下了,青藏鐵路全長1956千米 ,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鐵路,而它修建的地方——青藏高原,使它成為了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鐵路。在修建時,除了要面對海拔高,溫度低的問題外,還要面對一個更加艱難的困難,那就是凍土。
  • 青藏鐵路--綠色天路
    ,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然而,以彼時中國積貧積弱、科技落後的狀態,修建這樣一條高原鐵路可謂天方夜譚。入藏難,在青藏高原修鐵路更難。高海拔為鐵路修建帶來三大世界級難題分別是多年凍土、脆弱生態以及高寒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