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大陸茶混充臺灣茶 臺灣百年老店淪陷》
【臺新聞網訊】(記者任浩綜合報導)臺灣士林地檢署近日通報,有不肖業者,進口廉價中國茶,混合臺灣茶後以臺灣茶的名義在臺灣市場出售,包括兩岸有著160多年的老店「嶢陽茶行」被查涉案。
向來以誠信享譽世界的臺灣市場,這幾天有一個又一個的地雷被踩爆。繼臺灣首宗地溝油事件之後,臺灣士林地檢署查獲「嶢陽茶行」進口低價中國茶混充臺灣高檔茶欺騙消費者。
士林地檢署發現,從2011年起,臺北市、苗慄縣的總計11家茶行,從中國茶的代理商處,以每公斤30到60元新臺幣(1到2美元)的價格,採購進口廉價中國茶,之後混入臺灣本地生產的高檔茶後,以臺灣茶為名銷售,包含綠茶、烏龍茶及花茶皆淪陷!。
9月5日,地檢署聯手海巡署機動查緝隊、士林分局等機構,兵分21路,對目標茶行搜查,共查獲中國茶2百萬公斤,同時抓捕11名被告,帶回1名證人。
檢方調查發現,涉案茶行購買中國茶後,交給一名孟姓業者旗下的食品貿易公司〝洗白〞,把這些原本來自中國大陸的茶葉先運往泰國、新加坡等地,再轉回臺灣後上市。
涉案茶葉種類廣泛,包括綠茶、花茶、烏龍茶等。而涉案企業包括一家臺灣最知名的茶行之一:嶢陽茶行。
本次涉案的百年老號「嶢陽茶行」,1842年在彰化鹿港創立,至今已經承傳到第6代,在臺北101、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4館、新竹大遠百、臺中大遠百都設有專櫃,其產品是臺灣人喜愛的伴手禮之一,也是多年來各項比賽的金獎得主。
如今,嶢陽茶行淪陷為金錢的奴隸,與嶢陽茶行臉書上的介紹:〝這裡所售出的每一包茶,都是百年茶行信譽的保證〞,形成鮮明對比。
據悉,嶢陽茶行負責人王端鎧已經交保30萬元(1萬美元)獲釋,另一家茶行的葉姓業主交保50萬元(1.668萬美元)獲釋。
士檢指揮檢察事務官、海巡署機動查緝隊及臺北市士林警分局幹員,兵分21路搜查,約談12人到案, 全案朝違反懲治走私條例等罪嫌正在偵辦。
來源:臺新聞網訊
深度解讀:
從「嶢陽茶行」被查說起
臺灣歷史上相當有名的百年老店嶢陽茶行最近被曝光,這個店在兩岸是非常有實力,有歷史的,但就是這樣的大店,為了利潤,也不惜從內地進口烏龍茶,輾轉幾個國家最後到達臺灣,然後通過各種手段,比如混裝拼茶等,欺詐銷售。(據東森新聞報導,臺灣人在內地買茶以30-60元一公斤的價格。然後處理後,發售到臺灣各個營銷點。)
其實,有的人會問:臺灣人喝不出假來嗎?
我想問大家:如果把茶葉放到最低層面的喝茶者(對茶葉不研究,也不講究)上,他們是不會在乎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阿里山茶或者杉林溪茶,能喝就好。就像我們所見到的太多普羅大眾到茶葉市場買一斤花茶喝喝,根本也不會在乎是不是茉莉燻制或者噴灑香精所致。這樣理解,這種混雜茶就有了市場。再退一步,最多的老百姓家中喝的西湖龍井有幾個是真正出自杭州西湖龍井產區的?
說白了,並不是所有的喝茶的人都能分辨處茶葉的好壞,並不是所有喝茶的人都能分辨出茶葉品質高低,並不是說有的人都能一針見血指出茶葉產區,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對茶葉價位有一個大概準確的評判——即便你在臺灣,你喝的是臺灣茶。
巨額利潤之下,幾乎所有的醜態都可以看得到。嶢陽茶行牛,大家如果到過它們在香港的店就會發現,相當高大上,那絕對給人一種「不可能出售假貨」的感覺,然而,也許只是一種錯覺。這次卻被抄了老巢,據說這個茶行在大陸也有分店。
我們中國人向來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樣的觀點——以為臺灣那麼大牌子的茶店怎麼會有問題?尤其是一些到了內地的茶店,儼然一副老子的茶就是要高高在上的姿態。其實,呵呵,不過如此。
臺灣茶的鋪子不都是賣假茶,也有很多是真茶。但毋庸置疑,只做真茶很辛苦,利潤也沒有想像中高,否則不會連嶢陽茶行那樣的大腕也會作假。而具體到內地,只做真茶的臺灣茶鋪子幾乎是鳳毛麟角!但即使這樣,也不耽誤銷量,因為買的人,不在乎是不是真假,有的根本就是買包裝送人……嗚呼哀哉,壞了茶市場的名聲呀!
可悲的是,假貨茶,平地茶,混裝茶……卻一直是內地市場的主流!不僅實體店,更有數不清的網店!
最後,劣幣驅逐了良幣,可悲!
即使明天依然不好做,不可否認,還是有茶商願意努力堅持,像堂吉訶德,面對著風車,仍然一往直前。沒什麼,只是我們都是愛茶之人,更願意讓你與我一起分享茶的美妙。/文:老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