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 | 葡萄酒一箱為什麼是12瓶?大概是因為懶吧……

2021-02-21 葡萄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天不聊酒,來聊一聊葡萄酒包裝的小故事。 


為什麼葡萄酒酒瓶都是750ml?為什麼酒瓶的形狀和顏色千奇百怪?葡萄酒為什麼一箱是12瓶?

這都是葡萄酒的行業先輩幾百年來改來改去,才最終得到的答案。今天喝上的一口美酒,其實離不開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改進。

三個超有意思的小故事,送給大家。  

目錄

1. 為什麼葡萄酒瓶是750ml的——葡萄酒瓶的演變史

2. 為什麼酒瓶的形狀和顏色千奇百怪?

3. 為什麼葡萄酒要按箱賣,而且一箱是12瓶?


1. 為什麼葡萄酒瓶是750ml的——葡萄酒瓶的演變史


你可能不知道,在大多數國家,使用750ml的葡萄酒瓶是被法律強制規定的。

750ml,真是個有點奇怪的數字。 

人類對於「完整」有一種天生的偏愛,也許來源於我們對安全感的需求。1L這個容量我們會天生感到舒服,因為1是一個整數。如果1L太大——那500ml也行啊,畢竟剛好是整數的一半。

難道葡萄酒生產者不是正常人類?每天抱著個整數的酒瓶睡覺不好嗎,現在變成750ml,不僅害死強迫症,可能還得做噩夢。

儘管讓人不快,750ml的酒瓶成為今天葡萄酒行業的標準,有它的必然性。

古羅馬帝國在公元1世紀就掌握了製作玻璃瓶的方法,但由於當時燒制工藝落後導致玻璃瓶比現在易碎,再加之昂貴的價格,根本無法用於葡萄酒。當時的人用一種叫Amphorea的雙柄陶罐來儲存和運輸葡萄酒,十分笨重,你或許在博物館裡見過。

直到17世紀,歐洲人發明了燒煤的高爐,改進了玻璃製作的工藝,燒制出的堅固耐用的玻璃瓶才開始被葡萄酒業界所使用。

17-19世紀的葡萄酒瓶

有趣的是,儘管17世紀以後,用玻璃瓶裝葡萄酒在歐洲已經很普遍。可是有些歐洲國家的法律卻規定,酒莊或者酒商不允許出售已經裝好瓶的葡萄酒——酒必須是以散裝酒的形式賣給消費者。

於是你在當時賣酒的地方就會看到一幕奇觀——酒商現場拿一個空瓶子,然後把酒從酒桶裡舀出來裝到瓶子裡,再封上橡木塞賣給消費者。當然,你也可以拿自己的瓶子過去。這種「奇怪法律」直到1860年(19世紀)才最後在英國被取消。

不允許售賣瓶裝酒的年代

這個奇怪的法律和現代750ml的標準葡萄酒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那個沒有機械化吹瓶的年代,所有玻璃瓶都是人工吹制,而瓶子大小都靠玻璃工人的肺活量來決定,通常介於650ml-850ml之間。

你可能已經明白為什麼這種「奇怪」的法律會存在。因為那個年代的玻璃瓶沒辦法做到固定大小。為了避免酒莊和酒商故意用小玻璃瓶揩油,所以法律不得不規定,酒商必須當著消費者的面用一個標準的容器量過酒後,再裝進(容量不等的)玻璃瓶中。

說白了,法律需要保證買賣雙方公平公正童叟無欺。

當酒瓶可以機械化生產後,定義一個標準大小的瓶子就變得迫在眉睫。

不然正義女神會不開心 

1821年,英國研發出了機械磨具化玻璃生產,給標準化酒瓶大小提供了可能。

各個產區和酒商紛紛開始在650ml-850ml這個大小之間選擇一個固定大小的玻璃瓶,並在瓶子上標註容量。

但各個產區選擇的容量並不相同。

波爾多人選擇了750ml,因為波爾多釀酒用的橡木桶是225L,剛好可以罐裝300瓶酒。其它不管是600,650,700還是800,均不能被225L正好整除。

勃艮第和香檳選擇了800ml這個整數容量的瓶子。

美國因為以前根本不使用「毫升」這個單位,所以大多使用5分之1加侖的瓶子,也就是大約757ml。

博若萊酒農則「小氣」的選擇了500ml的瓶子。「沒事,兄弟你省點兒力氣,吹玻璃用半口氣就行!」這種瓶形現在還在被託卡依所使用。 

託卡依500ml瓶形,最初為博若萊所使用

但在後來100多年的時間裡,由于波爾多葡萄酒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各國葡萄酒釀造者模仿波爾多的技術,包括使用波爾多制式的225L橡木桶。所以這些釀造者也就順理成章的使用了750ml的酒瓶。

智利Lapostolle酒莊使用波爾多225L橡木桶

事情最終在1979年被寫入法律。 

為了促進葡萄酒行業的國際貿易,需要制定國際化標準。美國和歐盟相繼出臺法律規定,容量在500ml和1L之間的葡萄酒,必須使用750ml容量的瓶子——畢竟使用750ml瓶子的釀造者是數量最多的(唯一被批准的例外是法國的Jura「黃葡萄酒」,使用620ml的特殊瓶形)。

Jura 620ml的特殊瓶形

就這樣,在美國和歐盟的影響下,750ml的葡萄酒瓶最終成為了國際通用的標準酒瓶。

2. 為什麼酒瓶的形狀和顏色千奇百怪?

酒瓶容量存在標準,酒瓶的形狀和顏色可是眼花繚亂。


酒瓶形狀:

現代葡萄酒瓶看似形狀千奇百怪,但其實本質基本相同——都有著細長的脖頸和一段近似圓柱形的垂直瓶身。

這樣的形狀設計對葡萄酒有諸多好處。

儘管歐洲從17世紀開始就開始廣泛使用玻璃瓶,但當時的玻璃瓶和現在的形狀完全不一樣。

最左邊的的圓形瓶子是17世紀歐洲人廣泛使用的玻璃瓶

原因是圓形比圓柱形的瓶子吹制難度小得多。想像一下你吹泡泡糖的情景,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吹出來的泡泡只能是圓形。吹玻璃同理。而當時人類的技術,只夠吹出來圓形的瓶子。

但在1730s(18世紀),歐洲人發現了一個關於葡萄酒的大秘密——有一些酒是可以陳年的,而且陳年以後味道會變得更好!在這之前,所有葡萄酒買回來都會短時間內喝掉。

接下來歐洲人發現圓形的瓶子陳年有很多問題

首先,它太佔地方了!一個瓶子佔用的面積大不說,還不能疊著放。一個酒窖裡放不了幾瓶酒就全滿了,也不方便運輸。其次,沒辦法側著放!想要長期儲蓄葡萄酒,橡木塞不保持溼潤就會幹裂漏氣,直接導致一瓶酒徹底報廢。而最簡單保持橡木塞溼潤的方法,就是把酒側放。

圓柱形的酒瓶完美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再加上一段瓶頸用於橡木塞,讓陳年美酒變成了可能。

由於玻璃製作工藝的進步,歐洲各個產區紛紛使用了圓柱形的瓶子。這個設計如此深入人心,後來的酒不管能不能陳年,基本都使用了這種設計。

在這個統一的設計理念下,不同產區的不同瓶形,有一些是實用的區別——比如香檳格外厚重堅固的瓶子是因為瓶裡壓力高達6個大氣壓。大部分其實都是因為傳統——當初設計瓶子時就是這個形狀,沒有什麼理由。後來也再沒改過。 

波爾多的瓶子設計要晚於勃艮第,他們決定啟用一款和勃艮第完全不同的瓶子,因為兩家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勃艮第的矮胖,我們就要細長;義大利喜歡用格外細的瓶頸,肉眼看不出和其它產區的區別,但開瓶的時候就會發現橡木塞特別難拔(偷偷告訴你,你可以利用開酒在朋友面前「盲品」義大利酒);德國酒瓶則通常最輕薄。

 

酒瓶顏色:

從透明,到棕色,橄欖綠,藍色甚至紅色,酒瓶有各種各樣不同的顏色。

你可能知道,酒瓶大多是暗色的——為了防止在陳放中光線進入酒瓶。因為光線會破壞葡萄酒的香氣分子,進而產生類似於紙版,大蒜和煮爛的大白菜的味道。

但你可能不知道,暗色的酒瓶根本不是人為設計。

當時的暗色系酒瓶實屬無奈。17世紀人類技術水平難以剔除玻璃原材料沙子裡的雜質,導致當時的所有酒瓶都呈現暗色系。沙子越不純,燒出來的酒瓶顏色就越深。

 

這個美好的「誤會」在人類發現葡萄酒能陳年以後,反而幫助了陳放。也就導致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幾乎所有葡萄酒瓶都是暗色系。 

同樣是暗色系,不同的產區還習慣於用不同顏色的瓶子。

大部分葡萄酒瓶都是橄欖綠色,儘管深淺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沙子裡的主要雜質,鐵元素,會呈現橄欖綠色。因此橄欖綠是玻璃的「純色」。

而有些產區會在燒制的時候加入其它元素,從而形成自己的顏色。

勃艮第的酒瓶通常是一種黃綠色,法語叫「feuille morte」,也就是枯樹葉的顏色。

很多義大利,大部分加烈酒和德國萊茵河畔產的酒,則喜歡用棕色的瓶子。

而德國莫澤爾 (Mosel)產區則全都用綠色。

 

很多不能陳年的葡萄酒會用完全透明的瓶子,以便讓我們欣賞顏色,尤其是很多桃紅酒。但可以陳放上百年的蘇玳和託卡依甜酒也是使用的透明瓶子——沒人知道為什麼,可能蘇玳和託卡依人覺得欣賞他們金黃色的漂亮酒液,實在是太重要了吧!

3. 為什麼葡萄酒要按箱賣,而且一箱是12瓶?

這個真的不是法律規定。


又是一個逼死強迫症的的數字,為什麼一箱不是10瓶呢?

首先,我們先得說酒莊為什麼賣酒通常是按箱賣,按瓶賣不行嗎?


還真不太行。 

知道一點商業知識的人肯定都了解。貨物在市場裡的流轉是按照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這個順序。

而在生產者賣給批發商的時候,貨物量都是非常大的。

所以市場上所有貨物都需要在生產者/批發商之間定義一個合適的計量單位,這個單位的量級需要符合大宗購買的需求。

比如糧食和賤金屬都是「噸」;石油是「桶」(7桶大約等於1噸);咖啡是60-70kg的一麻袋。葡萄酒則是「箱」。

用「箱」這個計量單位,就是酒莊在告訴批發商「你得一次多買點兒,怎麼也得一箱起買」——就好像沒見過到農戶那兒收糧食的說給我來二斤。 

而且選擇「箱」這個單位也方便了搬運和運輸。

那為什麼一箱一定得是12瓶呢?

按箱賣酒這個傳統出自哪裡已不可考,但將按箱賣酒發揚光大到全世界的是法國的波爾多人(又是波爾多!)。

既然是波爾多人發揚光大的商業模式,那一箱裡面有12瓶酒一定是方便了波爾多人的某種習慣。

第一個問題裡說過,一桶波爾多酒可以罐裝出來300瓶酒。那可以想見,一箱裡面的數量需要剛好被300整除才可以,不然就會多出來無法裝箱的酒。

但是,可以被300整除的數字有很多,比如2,3,4,5,6,8,10,12,15,20.300

Again,為什麼非得是12瓶呢?

首先,非常小的數字和非常大的數字要被刨除掉。太小的數字,根本失去了「箱」這個單位的意義,和按瓶賣沒什麼區別,而且為數量小的酒單獨裝箱也會推高成本。太大的數字也不適用,因為雖然批發商是大宗購買,但一些酒(比如昂貴的大酒)如果幾十瓶一箱起買,很多批發商無法承受。

但即使這樣,依然有很多數字看起來都很合理,比如介於6-20之間的那些數字。


所以,為什麼非得是12瓶呢?

原因比你想像的要簡單很多……

你準備好了嗎?

你確定嗎?

因為波爾多人發現,12瓶酒是不閃著腰能一次搬動的最多數量。

文 | 陳知人

©酒斛網

相關焦點

  • 葡萄酒開瓶後為什麼不能久放?
    在開瓶後的短短時間內,葡萄酒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種後果呢?不同類型的酒在開瓶後又能保存多長時間呢? 為什麼開瓶後不能久放?一旦發酵過程完成,葡萄酒就會停止自發的發酵,除非有殘餘的細菌或酵母引起另一次發酵,通常這種情況會導致有缺陷的葡萄酒(起泡酒的情況則是個例外,因為二次發酵是釀造起泡酒的必要環節)。對於普通的靜止葡萄酒來說,葡萄酒在裝瓶後就不會有激烈的反應,品質會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
  • 葡萄酒開瓶後喝不完怎麼辦?來看看保存方法吧
    這是個令很多朋友都糾結的事情買了一瓶葡萄酒拿回家開了喝了一兩杯然後放進冰箱裡隨著時間推移葡萄酒的香味、風味沒了然後連酒精都開始揮發最後變成了一瓶酸味葡萄汁一瓶葡萄酒開瓶後為什麼要儘快飲用呢這就要拜「氧氣」
  • 被收藏家看好的葡萄酒,僅12瓶,法國直郵
    據說很多人喝葡萄酒都是「始于波爾多,止於勃艮第」。勃艮第酒為什麼這麼珍貴?首先,勃艮第地少,可以說是寸土寸金。因為產量實在太少了,所以上好的勃艮第葡萄酒,只能採取「配額制」,每個國家拿到的數量都非常少。特級園的酒,通常是一個國家不超過幾十瓶,不是想買就買得到。七月份,一條生活館上線的限量勃艮第,幾分鐘之內就被秒光了。
  • 齊魯晚報全民搶酒節「買一箱送一箱」
    「搶酒節上只有白酒麼,有沒有葡萄酒?」上午8點搶酒節還沒有開始,不少市民便在大眾傳媒大廈一樓的東廳門外徘徊,並不時地向工作人員詢問搶酒節的相關情況。8點半活動開始後,人群瞬間湧入大廳,開始選購自己喜愛的酒品和副食品。  「百脈泉齊魯晚報定製版360元買一箱送一箱太實惠了,給我來兩箱。」
  • 12瓶葡萄酒送往國際空間站只能做科學實驗 太空中為什麼不能喝酒?
    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剛剛收到了一箱來自地球的葡萄酒。一家位於盧森堡的葡萄酒公司推出了這12瓶紅酒,這些紅酒將「以科學的名義」放置在國際空間站整整一年。據Techcrunch報導,國際空間站(ISS)上的機組人員不會飲用這種葡萄酒,而是將其用於微重力如何影響葡萄酒老化過程的實驗中。儘管太空中有12瓶,但這家葡萄酒公司又捐贈了12瓶供研究人員在地球上研究,使他們能夠在一年後比較這一批次的葡萄酒。國際空間站和地球上的樣品都將保持密封狀態,並保持在華氏64度。
  • 網上賣的葡萄酒很便宜,七八十就能買一箱,還是進口的?靠譜嗎?
    ,琳琅滿目,七八十就可以買一箱,還是進口的?有人是真懂,有人是不懂裝懂,無限的模仿,別人有醒酒器,我也要有,買不起貴的,可以買便宜的,平臺介紹說,假一賠十,又全是英文字母,80元就能買一箱,包裝高大上,待客就說是800元買的,其實真正懂紅酒的人,對此不屑一顧。
  • 赤霞珠葡萄酒毀了中國葡萄酒行業?
    至於為什麼流行,筆者也不好說,下面給大家一起分享,但它的口感真的是一般人難懂的。對於一些行家卻說,赤霞珠葡萄酒毀了中國葡萄酒行業?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因為它的味道特別的多,分別有:煙燻、香草、咖啡、黑加侖、黑醋慄、黑櫻桃、青椒等,其中有些口感很多人喝一次都不喜歡,所以開始厭惡紅酒,那真是不懂啊。
  • 袋鼠葡萄酒:因為我就是好酒,所以才會銷售的如此火爆!
    之前我們應該沒有講到過西拉這個葡萄品種,今天就在這兒給它做個小介紹吧。西拉是最古老的葡萄品種之一,原產於法國,現在在其他很多國家也有種植。很多喝過葡萄酒的人都知道,赤霞珠釀造的葡萄酒大多偏酸澀,很多人覺得難以下咽,黑比諾這個葡萄品種釀製的葡萄酒,雖然果香味十足,但是它口感卻很輕,不夠醇厚。而西拉,就完美結合了這兩個特點,不僅有厚重的口感,還有濃鬱的果香。
  • 威士忌酒瓶1 | 為什麼標準瓶是700毫升?
    儘管玻璃吹制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誕生,但由於當時玻璃瓶造價貴,因此酒飲料大多存放在陶土罐中,包括威士忌和葡萄酒。直到 18 世紀軟木塞技術普及,葡萄酒引領了玻璃瓶裝瓶的風潮。然而在當時,大部分葡萄酒瓶的容量都是 600-800ml,這正好是工人能一口氣能吹出的大致容量。而葡萄酒標準瓶的誕生主要是因為一桶(波爾多橡木桶 225L)葡萄酒剛好可以裝成 750ml * 300 瓶,每箱 12 瓶,剛好 25 箱。
  • 一臺最新款的 iPhone 可以買多少瓶葡萄酒?
    同為杯中物愛好者,相信你也一樣可以輕易捨棄這小小的一隻蘋果換取幾瓶美酒了對吧? 該酒莊的釀酒準則是低產量、成熟葡萄和完全不進行人工幹涉,其葡萄酒特點是精細、優雅和生命力持久。 目前 1 瓶拉芳蒙哈榭特級園幹白的售價通常一萬多,且常常有價無市,用iPhone Xs Max來換,物超所值。
  • 什麼是葡萄酒「瓶差」?
    很多葡萄酒愛好者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同一款葡萄酒在專賣店品鑑時口感很好,回到家品嘗同一款類的葡萄酒,聞起來喝起來感覺會稍有不一樣,稍微遜色一些。這是為什麼呢?內心升起疑惑:是否買回來的一瓶是假的?但經過仔細的鑑別和對比,確定都是正品。
  • 葡萄酒開瓶後能保存多久?
    (5)加強酒開瓶後:塞上酒塞置於涼爽陰暗處可保存28天由於在釀造過程中加入了白蘭地(Brandy),因此像波特(Port)、雪利(Sherry)、馬沙拉(Marsala)和馬德拉(Madeira)等加強酒一般可直接置於貨架上保存較長時間。不過一旦接觸光和熱,葡萄酒的風味也會快速喪失。通
  • 葡萄酒的正確開瓶方式,收藏起來吧.
    或許一說到開瓶,許多酒友立馬就會想到用海馬刀,但其實開啟一瓶葡萄酒還有不少講究。
  • 樹懶為什麼那麼懶?
    (第1段)講個故事,1796年,也就是223年前,當時美國有一個大人物,名叫託馬斯·傑斐遜,為什麼說他是大人物呢?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而且第二年,也就是1797年,他就要當美國副總統了,當完副總統他還當了6年美國總統,他是美國的第三任總統。我今天跟你講的故事跟他當不當總統無關,說這個只是為了給你介紹一下這個偉人。
  • 葡萄酒開瓶後還可以保存多久?
    美國作家威廉•楊格曾這樣形容葡萄酒:一串葡萄是美麗、靜止與純潔的,但它只是水果而已;一旦壓榨後,它就變成了一種動物,因為它變成酒以後,就有了動物的生命……既然葡萄酒也有生命,我們更有必要好好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恩賜。那麼,葡萄酒開瓶後還能保存多久呢?
  • 為什麼大部分的葡萄酒都是750毫升一瓶?
    【圖片來源:網絡】關於一瓶葡萄酒為什麼是750ml一瓶的事情,很多資料都有闡述,原因也是五花八門,大部分都有一桶葡萄酒能夠裝多少瓶的緣由來說事,但用容量來解釋容量,顯然不足以說服更多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以及了解一下這裡還有什麼知識點是我們葡萄酒愛好者可以了解的。
  • 葡萄酒如何開瓶?
    別急,紅酒世界網(微信號:wine-world)為你整理了幾種不同開瓶方法。或許一說到開瓶,許多酒友立馬就會想到用海馬刀,但其實開啟一瓶葡萄酒還有不少講究。首先,因瓶內氣壓不同,靜止葡萄酒和起泡酒的開瓶方式天差地別;另外,封瓶方式不同(軟木塞、螺旋蓋或玻璃塞等),開瓶方式也就不同;再者,即使同為靜止葡萄酒,年輕葡萄酒和陳年老酒所要用到的開瓶工具也有所不同。
  • 葡萄酒開瓶後能放多久?
    相信養成這良好購物習慣的你,在拿起一瓶葡萄酒時,一定困惑於找不到開瓶後的保存期限,並對上面標註的:開瓶後,請儘早飲用完畢感到一頭霧水。到底一瓶開過的葡萄酒,能放多久呢?一直放著會不會變質?過此期酒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嗎?對葡萄酒來說,保存期限與儲存方式、葡萄酒的種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 盤點2016拍賣會上的十大天價葡萄酒
    今年的1月16日,扎奇(Zachys)拍賣行在香港舉辦了首場拍賣會,一箱12瓶裝的1990年份羅曼尼·康帝葡萄酒就拍出了159.25萬港元(約合人民幣141萬元)的價格。在今年3月4號的扎奇舊金山(San Francisco)拍賣會上,一箱12支連續編碼的1999年份亨利·賈伊巴郎圖一級園乾紅葡萄酒拍出了85,750美元(約合人民幣59萬元)的高價,成為本場拍賣會的最大焦點。
  • 葡萄酒:國內灌裝冒充原瓶進口
    很多人都表示自己選葡萄酒最看重的是產地和年份,像法國、澳大利亞、智利酒比較出名,年份就看哪個老就覺得哪個好。有一位李姓市民提出一個問題:「我看到標籤上的經銷商都是國內的,這些酒不會是在國內灌裝的吧?」數據:散裝酒進口量佔七八成海關數據顯示,過去4年中國的進口葡萄酒數量增長了60%,遠遠超過國產葡萄酒增長,已從不到1/10的市場佔有率提升至約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