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三姐妹:一碗炊飯開啟小康生活

2020-12-19 杭州網

一年到頭,以店為家,憑藉一碗炊飯,開啟小康生活。對於溫州「三姐妹」來說,這個位於市區府學巷不足20平米的小店,就是她們家奔小康的最好見證。

近日,「在身邊·小康故事」網絡主題報導活動之《歡迎來我家做客》首站,走進溫州人共同的記憶、有著30多年好口碑的溫州老字號早餐店——三姐妹炊飯店。

炊飯,也叫糯米飯,是溫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兩姐妹和小康見證人聊創業故事

下崗後重操舊業

一天能賣出200碗糯米飯

先來認識下傳聞中的「三姐妹」:大姐陳愛芬,67歲;二姐陳愛蘭,63歲;三妹陳愛萍,60歲。大姐因為身體抱恙,近來在家休養,目前店裡都交給二姐和三妹打理。

35年前,分別在溫州市第一橋麵包店、東風餐館、糖果廠上班的姐妹三人,因為所在國營廠被承包而先後「下崗」。由於出身餐飲世家,三姐妹從小就喜歡搞美食,於是三人一商量,在市區府學巷開了一家早餐店,取名「三姐妹炊飯店」。

如果餐飲生意有辛苦指數的話,早餐一定可以打上「五顆星」。凌晨4點,大多數人夢鄉正酣甜時,三姐妹已經到店為新的一天忙活開了:洗米、蒸飯、熬肉湯、炸油條、磨豆漿、揉麵團、做包子……三個人的性格大大咧咧,但幹起事來卻不馬虎,利用所長分工合作。

陳愛蘭還記得剛開店那會兒,街上還有其他兩家早餐店,味道都比她們的好,不服輸的姐妹三人便日夜琢磨著要把自己的早餐做好,拉住回頭客。「要把炊飯做得好吃,原料很重要,我們都選最好的米、粉、油、黃豆,才能保證住口感和味道。」

憑著這份認真勁兒,早餐店的生意開始蒸蒸日上。上世紀80年代流行「路邊攤」,一張大圓桌擺在路邊,一群認識或不認識的食客圍坐在一起享用早餐。再後來,桌子移到店內,平日裡的顧客多到都坐不下,店面也由原來的一間擴張成兩間。店裡食客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兩歲萌娃。

「最早的時候,一碗糯米飯賣2塊2,現在9塊、11塊都有,店裡生意好時,一天能賣出200多碗糯米飯!」陳愛蘭亮了亮嗓門。做了35年的生意,最讓姐妹三人自豪的就是這麼多年來,炊飯和豆漿的味道從沒有變過,生意依舊紅火。就在我們「做客」時,店裡正有不少食客是特地從好幾公裡外趕來重溫「記憶中的味道」的。「以前有個從小在我們家吃糯米飯的孩子後來去山東青島讀書了,就讓他媽媽來我們這『打包』了50碗冷凍好的糯米飯帶出去,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吃。」陳愛萍說。

店裡還來過不少名人。去年,溫州出去的牛津大學人類學家項飆,在接受許知遠的《十三邀》採訪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許知遠走進這家「三姐妹」,並推薦了一碗鹹的糯米飯,實名打call。

吳克杉攝

三大法寶奔小康

子承母業讓招牌更響亮

從最初的住單位宿舍,到後來自己買房、再給孩子買房……陳愛蘭笑著說,陳家三姐妹能過上小康生活,離不開這幾樣法寶:

團結齊心——都說親兄弟明算帳,但姐妹幾個不這麼認為,她們在經濟上不太計較,設了個公共「金庫」,所有支出在這裡算,剩下的再每月均攤。在她們記憶中,三人從來沒有因為錢的事瞪過眼紅過脖子;

親力親為——店裡有時忙得不可開交,便僱了個幫傭,但只讓對方做做清洗打掃的工作,吃的部分還是堅持自己來。用她們的話說,油條硬軟、湯汁多少、味道鹹淡都有講究,常年下來都有了「手感」。這也是為什麼店裡生意這麼好,她們卻從沒考慮過要開「分店」的原因:口碑很重要,沒經過自己的手,交給別人不放心;

任勞任怨——明明是早餐店,卻通常忙活到下午2點才打烊。更難能可貴的是,三姐妹每年只在過年時給自己放幾天假,其餘360天每天準時到店,風雨無阻。這一堅持,就是35年。

在三姐妹身上,小康不僅是通過雙手改善生活,更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我們也不為賺多少錢,生活夠吃夠用就行,身體健康第一,關鍵還能有份自己喜歡的事做。我們姐妹都不喜歡閒在家裡,上班多舒服!」陳愛萍笑稱現在狀態還很好,越幹越起勁,再幹個十年沒問題。

當然,她們也在考慮接班人的事。「我們三姐妹的三個兒子現在都大了,我們要手把手教會他們才能退休,不能使味道變差,砸了招牌。不過現在年輕人的思維跟我們不一樣了,可能交到他們手中,比我們這一輩幹得更出色!」

陳愛蘭還透露,「三姐妹炊飯店」接下來打算「搬家」,搬到市區大士門那邊一個更大的店面,開啟一段全新的故事。「那裡環境更好,服務更好,但一定還是老味道!」

吳克杉攝

五馬街道謝池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林紅:

我算是「三姐妹」的老客了,陸陸續續吃了20多年,可以說是見證「三姐妹」一路走過來的。但以前對她們的故事一知半解,今天藉此機會增進了了解。這麼多年,我和我的家人一直獨愛這一份。一種味道,能被人惦記這麼久,一定是有原因的。只要你肯花精力,踏實工作,堅持不懈,付出一定會有回報,通過雙手也能改變命運,過上小康生活。

溫州市民監督員高建梅: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三姐妹」本人,她們熱情開朗,外向健談,所以第一次見面沒絲毫尷尬的陌生感。勤勞致富這四個字,在三姐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同齡人,我特別佩服她們的體力、耐力,尤其是持之以恆、樂觀豁達的精神,60多歲的人了,還能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和幹勁,值得敬佩!衷心祝願「三姐妹」店越開越紅火。

(溫州網 監製:黃作敏 策劃:葉雙蓮 記者:張湉)

相關焦點

  • 溫州味道:炊飯(溫州最正宗的炊飯推薦)
    漢忠炊飯在亞金大酒店附近倉坦大樓一樓,是亞金大酒店周邊人氣最旺的小食肆之一,什麼叫顧客盈門,每天上午6點到11點,不管哪個點去,請你做好排隊的準備。所幸,老闆動作夠快,一會兒工夫,一碗帶著肉末香的糯米飯就端出來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三姐妹」梆子隊唱出農民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三姐妹」梆子隊唱出農民新生活 2020-12-08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越川姐妹攜手 共建小康生活
    越川姐妹攜手 共建小康生活 2020-08-26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外公的肉炊飯
    端午節的那天中午,我走進建設路上的一家小吃店,點了一份招牌的肉末炊飯,和一碗鰻魚湯。臨近正午,店裡卻不見多少食客。我隨意找了靠牆的座位坐下。牆上的電風扇款款地不停搖擺著,洩下一陣陣清涼的風。適才,我頂著烈日,沿著海門河一路騎行而來。
  • 溫州人的第一餐「炊飯」和那一份燈盞糕,探尋溫州思鄉美食
    他毫不猶豫的告訴我:炊飯!我一開始不知道什麼叫炊飯。他告訴我,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糯米飯。他已經在外經商十多年了,忙的時候一年到頭都回不去,偶爾回去也是匆匆忙忙。一碗炊飯,已經差不多成了他兒時記憶中最難忘的味道了。漢朝的王充在《論衡·充實》中寫道:「顏淵炊飯,塵落甑中。」說起炊飯,溫州的糯米飯當仁不讓。溫州糯米飯是溫州的一個特色早點,是溫州人早起的第一餐。
  • 台州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小吃:肉沫炊飯
    尤如往常,步入一家早餐店,叫上一碗肉沫炊飯,一小碗骨頭湯。等待中,見老闆娘動作嫻熟地盛了一碗炊飯,倒扣在一個盆子上,澆上一瓢肉沫湯汁,炊飯粒粒散開,肉香四溢。吃起來基本不費什麼嚼勁,三兩下一碗肉沫炊飯就下肚了,感覺意猶未盡。
  • 渡江路上的陳氏鴨油乾拌麵
    周末早上,忍不住又去陳氏來了一碗鴨油乾拌麵,籍此補上一個專題。我這輩子因為經營接待等原因,富春冶春等經典名店的「皮包水」記不清享受過多少回,而這渡江路陳氏的一碗區區5塊錢的乾拌麵,卻把我弄得魂牽夢縈,說來真有點匪夷所思。
  • 【視頻】桂平市石龍鎮陳氏宗親2019年首屆聯誼會
    石龍鎮陳氏宗親首屆聯誼會        石龍鎮陳氏宗親首屆聯誼會於2019年2月9日(正月初五)在安旺村三陀屯隆重舉行。這一天,三陀屯的村頭村尾熱鬧非凡,車來人往,彩旗飄飄,橫幅抖動,氣球沖天,音響高歌,……充滿著喜慶、祥和的氣氛。儘管是陰天間多雲、天氣有些寒冷,但是陳氏家族兄弟姐妹們心窩裡感覺到熱乎乎的,高興萬分。因為他們歡聚一堂,正在舉行宗親聯誼活動。
  • 炊飯,溫州人在外最割捨不下的美食,溫州人的『鄉愁』
    說到溫州早餐界的代表那一定是炊飯。炊飯其實就是糯米飯,但炊飯是在剛蒸好的糯米飯上澆上香菇肉末,和脆脆的油條,吃起來香濃軟糯,滿足感特別強烈。軟糯的糯米吸飽了肉汁後更加鮮美可口,脆脆的碎油條是糯米飯的點睛之筆,先是糯米飯的軟糯再是油條的酥脆這樣的搭配小弟只能給滿分了,層次感非常豐富。
  • 雲上人家——「天畫」羅坪開啟小康生活
    從2014年精準扶貧以來,羅坪鄉在省、市、縣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部門的有力支持下,羅坪群眾以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用勤勞的雙手挖窮根、興產業,2018年整體脫貧,摘掉了貧困帽,去年全鄉人均綜合純收入上萬元,家家戶戶開啟了小康生活。 畫面之一:茶園飛出歡樂歌 紅魚溪村,是羅坪鄉種植茶葉面積最大的村。
  • 炊飯
    炊飯,不就是在飯糰裡包了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有什麼特別的呢?在沒遇見炊飯之前,我曾這麼想過。
  • 毛豆馬哈魚藜麥炊飯,蔬菜包子,不僅吃起來有口感而且也更健康!
    毛豆馬哈魚藜麥炊飯「月薪嬌妻」裡結衣買到電鍋所煮的料理是毛豆馬哈魚炊飯,但這次不用電鍋,使用燃氣灶與鑄鐵鍋,一樣可以煮出好吃的炊飯,藜麥富有纖維與蛋白質比起白米更富有營養價值,替換一些不只吃起來有口感也更健康!
  • 石門:雲上人家—「天畫」羅坪開啟小康生活
    從2014年精準扶貧以來,羅坪鄉在省、市、縣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部門的有力支持下,羅坪群眾以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用勤勞的雙手挖窮根、興產業,2018年整體脫貧,摘掉了貧困帽,去年全鄉人均綜合純收入上萬元,家家戶戶開啟了小康生活。畫面之一:茶園飛出歡樂歌紅魚溪村,是羅坪鄉種植茶葉面積最大的村。
  • 尋味中國 65 溫州炊飯
    溫州炊飯應當是很多溫州人的家鄉味道。「炊飯」即蒸飯,這個詞彙相當古老,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溫州炊飯也叫溫州糯米飯,它具備上述特色小吃的幾個要素,既是街坊小店裡的廉價小吃,又特別傳統,它還是別處少有的糯米鹹飯。糯米飯很特別麼?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一碗蕈油麵開啟好時光
    食客們三五相約,圍坐在四方桌前,氣定神閒地吃一碗蕈油麵,呷一口清香綠茶,悠然開啟一場舌尖上的美味之旅。在麵館室外庭院一隅,新市民張賀梅正與好友們品茶聊天,享受悠閒時光。從事美容行業的她,來常熟開店已有10多年。身為北方人,她本沒有喝早茶的習慣,也沒有品嘗過蕈油麵,但自從體驗過這份獨特的常熟滋味後,麵館很快成了她有空必來的打卡地。
  • 溫州人的第一餐「炊飯」和那一份燈盞糕,探尋溫州思鄉美食
    他毫不猶豫的告訴我:炊飯!我一開始不知道什麼叫炊飯。他告訴我,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糯米飯。他已經在外經商十多年了,忙的時候一年到頭都回不去,偶爾回去也是匆匆忙忙。一碗炊飯,已經差不多成了他兒時記憶中最難忘的味道了。漢朝的王充在《論衡·充實》中寫道:「顏淵炊飯,塵落甑中。」說起炊飯,溫州的糯米飯當仁不讓。溫州糯米飯是溫州的一個特色早點,是溫州人早起的第一餐。
  • 中草藥、迷迭香、茶葉……家門口種希望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中草藥、迷迭香、茶葉、土豆粉……如今,越來越多的婦女姐妹不再背井離鄉去打工,她們在家鄉就扎紮實實地感受到了產業精準扶貧所帶來的美好生活。依託當地積極培育的特色產業,她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走向了夢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 松茸雜炊飯|孔明珠
    松茸雜炊飯|孔明珠 2020-08-17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解碼連江人的小康生活!中央媒體來了
    近年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連江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美。對比從前,小康路上的連江處處可見改變,經濟開發區裡各色企業茁壯成長,城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好上加好。據悉,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活動主要圍繞連江縣產業經濟發展成就和人民生活的巨變,講述全縣上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溫州糯米飯(炊飯)網紅美食我來做
    炊飯的傳統做法是炊具置於一口大鍋上隔水將糯米炊成熟飯。 咱們自己在家做就沒那麼講究了,蒸或煮都行。By 泥大鰍私廚 【豆果美食官方認證達人】用料泡發好的香菇 50g肉末 80g黃豆醬 3大勺姜 3片糯米 1量杯油條 1根香菇泡發剩下的水 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