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以胖為美?這幅大英博物館藏《洛神賦圖》揭示古代審美

2021-01-11 文藏書畫

《洛神賦圖》卷(佚名)是大英博物館最受關注的一件中國畫。大英本《洛神賦圖》所描繪的是一個時間和情節非常完整的神話故事。

大英博物館正門側影

從時間上看該圖展現了凡人與女神長達三晝兩夜的感情經歷,這樣具體地交代時間過程在古代人物畫中尚屬孤例,這般細膩地反映時間過程十分符合表現複雜情感的需要,特別是兩個既相同又不同的漫漫長夜,劃分出具體的三晝兩夜,極易幫助欣賞者去解讀,似乎讀者也隨曹植度過了那動人心弦的時時刻刻。從空間上看,該圖展示了洛河兩岸的範圍,在渡過洛河前前後後的三天兩夜之間,文學家和畫家分別導演了在中國文學史和繪畫史佔有重要地位的藝術佳作。

大英本「相思」段細部

畫家把文學家的詞句更加具象地化作可視的藝術形象,但不同的時代卻有不同的審美理想。從東晉一直到南朝劉宋,人物畫壇主要以「秀骨清像」為美,六朝畫家深領曹植對洛神抱有的審美認識——「穠織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當時社會對女性美的審美要求是秀巧纖瘦。

大英本「相別」段中的曹植

到了宋代故宮本和這個明代大英本,女性造型已不是骨肉勻停、步態輕盈、飄忽如雲的佳麗形象,而是宋代和明代流行的豐頤瘦身之形;進而宋明之間繪畫的時代差異關鍵又在於筆墨風格的不同。

大英本中洛神與婢女的相互關係被處理成人間的主僕關係。

大英本「相遇」段細部之二

畫中人與人之間的比例關係基本合度,改變了顧愷之靠「主大僕小」的造型手法來突出主要人物,而是客觀地表現人物的實際體態,通過人物的姿態、主人公在僕從中的中心位置來反映主從關係,畫家在用色上也注意用僕役的白色或青色衣著反襯出曹植的暖色服飾,使之在全圖的淺灰綠色調中亦顯得格外鮮明。

大英本「相別」段中的洛神

在人物活動的各段落之間,以坡石、林木隔開,畫家在表現人與景物的比例關係時,已突破了六朝缺乏近大遠小的透視法。畫家用硬毫中鋒作鐵線描,化作人物、走獸和山川、林木的生命,衣紋線條十分均勻工致,幾乎沒有粗細和快慢的變化,主要是靠線條的彎曲度來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動感,衣紋線條多起筆藏鋒,收筆露鋒,使線條靈動而不失沉穩,線條組織基本合乎人的形體結構,簡明扼要,諸動物的線條飽含力度,極富動感。

故宮本宋人畫《洛神賦圖》 局部

遺憾的是,大英本損壞得比較嚴重,也許因為故宮本是乾隆御府藏品的緣故,保存得比較好。大英本如果要進行修復的話,可以參造故宮的南宋本。不過,直接在畫面上進行補繪,那是一種不可逆的修復辦法,已不適應於當今的電子時代,今天完全可以在電子照片上進行「移花接木」式的修復,列印成原大的手卷,以滿足人們所需求的完美感。或許這也可算是大英博物館與北京故宮的一種對接吧!

內容整編自:餘 輝《英倫讀畫錄之一·開篇》《紫禁城》2010年9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古代書畫
    在我國的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出空間美。
  • 大英博物館兩萬多中國文物中,如何挑選出260件文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政府為感謝中國遠徵軍出徵緬甸,解救被日軍包圍的英軍,曾有意將此畫歸還以表感謝,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卻選擇了一艘潛水艇作為謝禮,此畫從此留在了英國。這幅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絹本設色繪畫,在我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另一幅宋代摹本,但與這幅唐代摹本不可同日而語。
  • 《洛神賦圖卷》的神人之戀
    其中一縱27.1釐米、橫572.8釐米,藏故宮博物院;另一縱26釐米、橫628.5釐米,藏遼寧省博物館。《洛神賦圖卷》以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為題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時與洛水神女相遇而戀愛,終因人神路隔而無奈分離的動人故事。畫家把人物的神韻,風姿表達得惟妙惟肖。
  • 洛神?甄姬?《洛神賦圖》賞析
    被稱為「六朝三傑」的顧愷之,根據曹植的作品《洛神賦》,創作了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第一幅《洛神賦圖》。顧愷之是東晉著名的畫家、理論家、書法家,被稱為「畫絕、才絕、痴絕」有繪畫作品《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烈女仁智傳》理論著作:《畫雲臺山記》、《魏晉勝流畫贊》、《論畫》。
  • 經典的傳世名作,講述最美的柏拉圖之戀,一起來探秘《洛神賦圖》
    因為《國家寶藏》的熱播,現在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洛神賦圖》也受到了大家的讚譽。畢竟是中國古代傳世的十大名畫之一,況且還講述了一個歷史上一個悽美的感情故事。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能賺足人們的眼球。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已經無緣再面見「畫聖」顧愷之的真跡,目前僅存的《洛神賦圖》也均為後世摹本,尤其以宋代居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傳世名作《洛神賦圖》吧!《洛神賦圖》的作者顧愷之在創作的時候,是有原型的。當時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曾寫下了《洛神賦》,用以抒發自己一段無果的感情。
  • 大英博物館更新升級線上觀展 足不出戶近450萬件珍貴藏品細細看
    但《女史箴圖》對上層婦女梳妝打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繪,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貴族婦女的嬌柔、矜持,無論身姿、儀態、服飾都合乎她們的身份和個性,不僅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宮廷婦女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婦女生活情景。另一件顧愷之的著名作品《洛神賦圖》,如今全球傳世共九個版本,大英博物館也藏有其一,被認為是宋代摹本。
  • 100幅名畫 說盡中國美術史(01-05)
    01、《人物龍鳳帛畫》/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也曾定名為《夔鳳人物圖》,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帛畫。「帛畫」是指古代繪在絲織物上的圖畫。這幅畫是葬儀中使用的旌幡,屬於非衣性質繪畫作品。整幅畫作以線描造型,線條極為概括洗鍊, 簡潔流暢,黑白關係 ,人物位置的處理安排,都別具匠心 裝飾意味濃厚。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 曹植見洛神,被驚豔,一篇《洛神賦》道出心聲
    (當年看仙劍被感動到了)也曾幻想過古代四大美女的美姿,咳,唐朝雖以胖為美,但是也各有各的特色,雍和美也是比較具有美感,小編曾有幸見過一位,確實非常養眼。而洛神賦中也存在著這樣一位神女——洛神。網絡洛神也叫宓妃,是傳說中掌管洛河的地方水神。經過許多文人的詞賦烘託,她的傳說也越發為人知曉。比較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曹植寫的一篇《洛神賦》,對洛神比較的外貌描述也就在這裡了。
  • 大英博物館190萬+藏品高清圖,一次看夠!
    這意味著,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內超過450萬個對象和190萬張藝術品圖像。據悉,大英博物館原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開放文物圖像下載。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圖片均可以免費下載和用於非商業目的。在一些高解析度圖像中,即便在現場,觀眾也很難通過肉眼觀看到的角落和縫隙也可一覽無餘。
  • 周日來遼圖聽「國寶守護人」講《洛神賦圖》
    本報訊 遼瀋晚報記者朱柏玲報導 本周日(11 月 29 日)13 時 30 分,市民可來遼寧省圖書館多功能廳," 國寶守護人 " 董寶厚將引領大家一同欣賞《洛神賦圖》。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曾任《國家寶藏》中遼寧省博物館藏《萬歲通天帖》" 國寶守護人 " 的董寶厚將帶來題為《從文學到圖像:宋人摹顧愷之 》的講座。講座將引領大家一同欣賞《洛神賦圖》,比對不同版本的差異,並注重以賦和圖的對比來分析圖繪在表現故事情節中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進而闡釋中國古代文學和繪畫的關係。
  • 歷史上最悠久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僅展出百分之一的藏品,有多少...
    而在2018年,大英博物館就曾向伊拉克歸還8件大約五千年前的伊拉克文物。這一次卻只沉默以對。 同時博物館擁有藏品高達800多萬件,如果每件古董只賣1萬元的話,那麼也將擁有800億的巨款。不過由於博物館的場地限制,日常展出的藏品僅佔總館藏的1%,大約99%的藏品都未能公開展示。
  • 大英博物館到底收藏多少中國文物?看到這幅畫時,專家:暴殄天物
    大英博物館到底收藏多少中國文物?看到這幅畫時,專家:暴殄天物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其中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珍貴文物,其藏品之豐富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中都實屬罕見。眾所周知,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科技迅速發展,很快便成為世界強國,18世紀到19世紀,英國開始瘋狂對外擴張,從世界各國掠回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最終運往倫敦,而大英博物館中的許多文物都是來自掠奪中,甚至當時的博物館放不下分藏在其它博物館之中,其中光是埃及文物館便有十萬多件藏品。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的約有2000件。中國館的規模,應歸功於1990年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捐助200萬英鎊改造擴建而成,因此33號展廳也為其冠名。大英館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藝術的全部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元代少數民族題材畫,事實上是後世臨仿的
    筆者在大英博物館參觀了一個月。大英博物館所藏精品級的書畫大約有兩百多幅。筆者認為所藏的中國古代早期繪畫雖不及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佛利爾美術館、波士頓博物館和日本的大阪市立美術館等,在歐洲博物館中應該屬最好。
  • 《國家寶藏》之《洛神賦圖》+12圖
    今天請大家看一個寶藏,《洛神賦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寬27.1釐米,長572.8釐米。三國時曹植寫下《洛神賦》,晉朝顧愷之畫出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是無價之寶。此圖分段描繪《洛神賦》的內容,構圖連貫,設色濃豔,畫法古拙。
  • 翕兮|以圖證史:大英博物館所藏巴特農神廟雕像是額爾金偽造
    無需另外舉證,只問一個邏輯問題:如果當時巴特農神廟上真有這兩塊浮雕,卡雷面對圖3下面兩塊實物,他能畫成上邊那兩幅圖的樣子嗎?絕無可能。事實上,當時巴特農神廟在卡雷畫筆下是一個虛擬的清真寺形象,這32塊裸體人體浮雕不可能真地存在。卡雷只能是臆想。但要設計32幅,不可能每一幅都畫得很精細,所以畫得比較粗糙,有些像草圖。倒是福維爾的工匠,雕刻製作得比設計草圖更到位。
  • 大英博物館開放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女史箴圖》纖毫畢現
    大英博物館資料庫搜索頁面這也是大英博物館在2007年推出在線目錄後首次可以讓用戶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訪問。這意味著,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內超過450萬個對象和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圖片均可以免費下載和用於非商業目的。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宋代繪畫100幅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宋代繪畫100幅 宋 夏明遠 樓閣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授權《宋徽宗·寫生翎毛圖》首次原大出版
    宋徽宗《寫生翎毛圖》全卷 絹本設色26cm×281cm,大英博物館藏早前,大英博物館所藏此圖僅展示了畫作局部,這一局部圖片低精度,無任何題籤落款可尋,自問世以來一直使這幅手卷本蒙上偽作的疑雲在此《寫生翎毛圖》全卷示於人前之前的幾年裡,存世的三卷宋徽宗《寫生翎毛圖》均被視為藝術水平較差的偽作,除大英博物館藏的這一卷外,另外兩卷分別藏於遼寧省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
  • 追言情不如賞古畫:國寶《洛神賦圖》背後的千古虐戀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故宮博物館三國時期的美女,除了二喬,還有甄氏。根據《文昭甄皇后傳》載,這位甄氏祖上為孔家的親家,族中歷代為官。甄氏本人則嫁給了袁紹的次子袁熙。是的,史料記載中,她只有姓氏留下,被稱為「甄氏」或者「甄皇后」。因為曹植的名作《洛神賦》,她才被後世安上了神話中洛神(洛水女神宓妃,上古神話中伏羲的女兒)的名字「宓」(fú)。《洛神賦》是曹植在甄氏死後次年寫作的文章,有資料顯示,當時的名字是《感鄄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