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卷(佚名)是大英博物館最受關注的一件中國畫。大英本《洛神賦圖》所描繪的是一個時間和情節非常完整的神話故事。
從時間上看該圖展現了凡人與女神長達三晝兩夜的感情經歷,這樣具體地交代時間過程在古代人物畫中尚屬孤例,這般細膩地反映時間過程十分符合表現複雜情感的需要,特別是兩個既相同又不同的漫漫長夜,劃分出具體的三晝兩夜,極易幫助欣賞者去解讀,似乎讀者也隨曹植度過了那動人心弦的時時刻刻。從空間上看,該圖展示了洛河兩岸的範圍,在渡過洛河前前後後的三天兩夜之間,文學家和畫家分別導演了在中國文學史和繪畫史佔有重要地位的藝術佳作。
畫家把文學家的詞句更加具象地化作可視的藝術形象,但不同的時代卻有不同的審美理想。從東晉一直到南朝劉宋,人物畫壇主要以「秀骨清像」為美,六朝畫家深領曹植對洛神抱有的審美認識——「穠織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當時社會對女性美的審美要求是秀巧纖瘦。
到了宋代故宮本和這個明代大英本,女性造型已不是骨肉勻停、步態輕盈、飄忽如雲的佳麗形象,而是宋代和明代流行的豐頤瘦身之形;進而宋明之間繪畫的時代差異關鍵又在於筆墨風格的不同。
大英本中洛神與婢女的相互關係被處理成人間的主僕關係。
畫中人與人之間的比例關係基本合度,改變了顧愷之靠「主大僕小」的造型手法來突出主要人物,而是客觀地表現人物的實際體態,通過人物的姿態、主人公在僕從中的中心位置來反映主從關係,畫家在用色上也注意用僕役的白色或青色衣著反襯出曹植的暖色服飾,使之在全圖的淺灰綠色調中亦顯得格外鮮明。
在人物活動的各段落之間,以坡石、林木隔開,畫家在表現人與景物的比例關係時,已突破了六朝缺乏近大遠小的透視法。畫家用硬毫中鋒作鐵線描,化作人物、走獸和山川、林木的生命,衣紋線條十分均勻工致,幾乎沒有粗細和快慢的變化,主要是靠線條的彎曲度來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動感,衣紋線條多起筆藏鋒,收筆露鋒,使線條靈動而不失沉穩,線條組織基本合乎人的形體結構,簡明扼要,諸動物的線條飽含力度,極富動感。
遺憾的是,大英本損壞得比較嚴重,也許因為故宮本是乾隆御府藏品的緣故,保存得比較好。大英本如果要進行修復的話,可以參造故宮的南宋本。不過,直接在畫面上進行補繪,那是一種不可逆的修復辦法,已不適應於當今的電子時代,今天完全可以在電子照片上進行「移花接木」式的修復,列印成原大的手卷,以滿足人們所需求的完美感。或許這也可算是大英博物館與北京故宮的一種對接吧!
內容整編自:餘 輝《英倫讀畫錄之一·開篇》《紫禁城》2010年9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