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鏡頭裡的二十四節氣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李學峰 中國攝影出版社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國人驕傲,是先民智慧,是時令指南,亦是生活美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年前的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 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中國攝影出版社2019 年10 月第1 版 點擊題目查看書訊)作者李學峰出生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聖地——黃河中遊晉南翼城的歷山地區。自2015年8月起,他用3年的時間,將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全部記錄、拍攝,完成這部科普攝影作品集。接下來跟隨李學峰的作品,品味節氣的魅力:

圖為2020年11月30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 11版,對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一書的相關報導。

攝影 | 李學峰

春季

春雨驚春清谷天

立春·蠟梅報春

立春有三候: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zhì)負冰。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汾河西岸三友園內

雨水·迎春花開

雨水有三候:初候,獺(tǎ)祭魚;二候,鴻雁北(來);三候,草木萌動。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翼城縣城西

驚蟄·翔山春早

驚蟄有三候:初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翼城縣東南翔山

春分·春光明媚

春分有三候:初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汾河西岸

清明·綿山之春

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rú);三候,虹始見。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翼城縣古晉國綿山腳下

穀雨·春到太行

穀雨有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

拍攝於太行山十裡河大峽谷陵川縣橫水村

夏季

夏滿芒夏暑相連

立夏·太行初夏

立夏有三候:初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拍攝於黃河中遊地區五行山歡樂谷景區

小滿·翔山夏種

小滿有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翼城縣翔山北麓

芒種·歷山腳下夏收忙

芒種有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拍攝於晉南歷山南麓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鄉

夏至·夏荷飄香

夏至有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汾河西岸襄汾縣燕村荷花園

小暑·歷山之夏

小暑有三候:初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擊。

拍攝於晉南翼城歷山舜王坪

大暑·清涼西峽

大暑有三候:初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rù) 暑;三候,大雨時行。

拍攝於晉南歷山東部沁水縣歷山鎮西峽

秋季

秋處露秋寒霜降

立秋·汾河秋始

立秋有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汾河下遊侯馬段

處暑·綿山初秋

處暑有三候:初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翼城縣綿山

白露·秋晨

白露有三候:初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拍攝於晉南翼城縣澮河常冊村段

秋分·澇洰河秋色

秋分有三候: 初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pī)戶;三候,水始涸。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汾河支流澇洰河畔

寒露·歷山秋色

寒露有三候:初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拍攝於晉南運城市絳縣紫家峪

霜降·霜降的大地

霜降有三候:初候,豺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

拍攝於晉南翼城縣河上公德山南午子官莊村

冬季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澮河初冬

立冬有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翼城縣城南澮河

小雪·汾河初雪

小雪有三候:初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汾河下遊侯馬段

大雪·踏雪之季

大雪有三候:初候,鶡鴠(hé dàn)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澇洰河畔

冬至·珍珠簾下

冬至有三候:初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拍攝於晉南翼城歷山風景區珍珠簾

小寒·在那小寒的日子

小寒有三候:初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雊。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翼城縣佛爺山西麓劉張窯村

大寒·大寒封河

大寒有三候:初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拍攝於晉陝邊界黃河壺口瀑布下遊一公裡處

圖文摘自

作者:李學峰

開本:32

版次:2019 年10 月第1 版

ISBN 978-7-5179-0884-5

定價:58.00 元

該書從中國的曆法源頭說起,用作者的節氣與物候作品和相關闡述科學表現了「曆法之源」地的節氣與物候景象,圖解了中國古代專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具有呈現的科學性和標準性。不僅如此,作者還將節氣與物候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氣象、農事、節日、詩歌、民俗等文化用文字娓娓道來,獨具科普特色。

購買方式:

1、保存下圖至手機相冊,

2、打開手機天貓掃一掃,

3、選擇該圖片,即可購買

| 新書 |

跟隨格裡·巴傑,重新讀懂攝影

什麼,成就了莎莉·曼?

「作家」身份之外的蘇珊·桑塔格

伊莎貝拉·伯德:傳奇女攝影師鏡頭下19世紀末的中國

| 徵集 |

1700多年歷史的「最美小城」始興,向您發出一封邀請函!

| 影廊 |

攜手半生一道追光逐影:一對美國華裔夫婦的光影世界

| 對話 |

世界前沿風景攝影師阿特·沃爾夫:永遠不要停止觀察

| 技法 |

| 話題 |

敢把領導人拍成這樣,背後的攝影師們是群什麼人?

| 影史 |

中國攝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閱讀與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電話:010-65220965

原標題:《品!鏡頭裡的二十四節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發現二十四節氣裡的秘密
    四年前的11月30日,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古代先人通過觀測自然的演變,確定了「二分二至」日的重要時間,並且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出了「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
  • 二十四節氣裡的銀川,靈動無雙,燦爛如光!
    二十四節氣裡的銀川,靈動無雙,燦爛如光! 今天的陽光格外燦爛而寧夏僅剩兩例確診患者的消息也讓我們充滿信心無比期待花開疫散暖陽之下發布君想帶大家去看看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與銀川相遇
  •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何處?   一些學者研究發現,二十四節氣最初起源於北緯35°附近的黃河流域。這裡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適宜耕作。許多記載節氣的文獻也多出於以西安、洛陽為中心的地區。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  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出版
    《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出版本報訊 《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這部書中,作者朱應在傳承書畫傳統的基礎上,圍繞二十四節氣文化,搭配民間手作小食,將各種傳統與個人理解巧妙融入圖文之中,各種專屬於中國人的、關乎時令節氣的審美體驗,通過傳統的書畫形式,在一撇一捺的拙樸與濃淡相宜的勾描裡,得到了生動的展現。比如秋分時節的許多民俗,《小食裡的光陰》中就講了三個:祭月、農忙與秋分的美食。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地球公轉在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位置;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所以每隔15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古代的人們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軌跡,把這些方面變化規律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為二十四節氣。
  • 一景、四季、二十四節氣!
    2018年2月4日  立春開始  2019年1月20日  大寒結束  丁酉年  完整的24節氣  歷時一年  我們將鏡頭對準  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園  一個節氣  一張照片  記錄
  • 漯河:梁超進畫筆下的「二十四節氣」
    12月13日,記者在漯河市臨潁縣梁超進書畫院看到,梁超進正在給他的學生們講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和繪畫特點。梁超進介紹說,再有兩個節氣,他的《二十四節氣》系列作品就全部完成。梁超進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自幼與美術、音樂、攝影結緣,尤其對繪畫更是酷愛。梁超進擅長水粉及工藝設計,兼作花鳥人物,作品以詩配畫見長。
  • 中華二十四節氣故事 | 處暑
    立秋過後,就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下一個節氣處暑。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伴我行——大雪
    這首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記載了一年從立春到大寒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在古代,因為沒有天氣預報,「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深深植入我們的生活,而且隨著歲月的延伸,它還被人們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成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那些事兒
    為此,他們結合了從觀察月相確定的一年為十二個月的內容,將二十四節氣逐步完善。  直到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卷三《天文》中,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並說明了確定方法。  也是在漢代,公元前104年,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收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歷史上,《太初曆》的制定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西漢建立後,曆法仍然沿用秦朝時期的《顓頊曆》。
  • 遼寧瀋陽: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亮相,走過四季品讀傳統文化!
    2020年5月24日,遼寧瀋陽,一座以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近日亮相瀋北新區。該公園為開放式公園,市民遊客在這裡休閒賞景之餘,還能跟隨著一個個節氣走過四季,品讀傳統文化。遼寧瀋陽,一座以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近日亮相瀋北新區。
  • 陰曆、二十四節氣
    如「康熙十八年六月丁丑」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的位置變化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
  •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獨有的春夏秋冬
    二十四節氣,中國獨有。「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30年前我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讓背誦過的,一直熟記於心。每當背完那道二十四節氣歌,感覺過了一個春夏秋冬。大農村老家,一直有念二十四節氣、千字文的習慣,那時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待我慢慢長大了,對二十四節氣有了更多的了解,才知道節氣對於農耕生活有多麼重要的作用。想起小時候,那時無憂無慮的時光裡與大自然是那麼親近,四季變遷都可以清晰感覺到,現在越長大越覺得離自然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