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一川 通訊員 蔡百順 文圖
在公路和麥田之間,一條鋼鐵巨龍猶如一道彩虹縱貫中原大地,跨過綠茵絨絨的原野,越過廠房林立、商賈雲集的城鎮伸向天邊,壯麗景象讓人激動不已。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鄭萬高鐵雛形已現。
近日,記者探訪鄭萬高鐵河南段,發現這條高鐵除了看得見摸得著之外,還在施工中以各種信息化系統為依託,打造了一條摸不著的「數字高鐵」。
「高鐵巨龍」雛形現
5月14日,禹州褚河鎮。隨著無人機越飛越高,操控屏幕中可看到,一條蜿蜒南北的白色長龍將滾滾麥浪隔開,不斷向遠方延伸。
「這高鐵說修起來就起來了,快的很!俺們禹州就設了個站,聽說修好後,兩三個小時就能甩到重慶,乖乖嘞!」附近村民呂國發說。其實,高鐵拔地而起背後凝聚了無數建設者的心血。據中鐵七局鄭萬客專項目部總工耿國永介紹,進場近兩年,經過晝夜奮戰,他們已完成9933根樁基、1196個承臺、橋墩的建設,橋梁也全部架設完畢,目前正進行無砟軌道的鋪設工作。
鄭萬高鐵DK103+870的施工現場,大河客戶端記者注意到冒著30攝氏度的酷暑,眾多施工者正在進行無砟軌道工程底座板的安裝工作。
「無砟軌道施工工序多達幾十道,精度是壓倒一切的『硬道理』。CA砂漿灌注前,軌道板須精調到位,灌注後還要複測,以確保相鄰軌道板頂面相對高程和平面位置均不超過±0.3毫米。每道工序,甚至溫差不能超過15攝氏度的細節都有可能影響這0.1毫米的精度。」中鐵七局鄭萬客專項目部二分部副總工趙曉峰說。
據介紹,鄭萬高鐵全長818公裡,設計行車速度350公裡/小時,預計2022年全線建成通車,其中鄭萬高鐵河南段預計2019年10月建成通車。建成後,鄭州到重慶最快只需4個小時,對完善國家快速鐵路網布局,提升西南地區東北向鐵路通道運輸能力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鄭萬高鐵河南段4月20日周報進度表顯示,我省350公裡道路建設中大部分路段的橋梁已經架設,僅剩跨東南四環、新野、鄧州等處橋梁架設暫未完工。
它還是一條在建的「數字高鐵」
在探訪無砟軌道底座板施工時,記者注意到每隔6.4米就有一個橙色的像U盤一樣的東西被澆築到混凝土中。一打聽,這竟是一個晶片。
「這個晶片是鄭萬客專精準信息化建設的一部分,在全國首批啟用。這個鑲嵌在混凝土中的晶片包含有砂漿性能指標、灌注速度、溫度溼度和設備狀態等細節。以後使用中,一掃描,這些施工細節就出來了。」中鐵七局鄭萬客專項目二分部書記王曉鶴說。
據介紹,鄭萬客專其實是鄭萬客專公司聯合鐵路科學研究院等多門致力打造的一條「數位化高鐵」,全力打造具有數位化、自動化、虛擬化、可視化、網絡化的「數字鄭萬」。目前已開設了資料管理、項目信息、驗工計價、投資控制、施工日誌、拌合站、試驗室、沉降觀測、線型監測、自動張拉、梁場管理、檢驗批、橋梁形象化、橋梁靜載等信息化模塊。
趙曉峰副總工講述了個案例。他說,拌合站除了裝有高精度分辨的攝像頭,還有各類傳感器。這些實時的數據會實時上傳到鐵路工程管理平臺。如果稍微有問題,系統將發出三級警告(紅色為最高級),推送給業主方、施工方和監理方。
今年5月9日凌晨5:05分,他們二分部拌合站一盤混凝土被預警提示,原因是沙子比例少了3.3%。「以往,一方混凝土中少了十幾公斤的沙子,並不影響混凝凝土強度,不會被當做廢品處理,而現在按照數位化處理流程,這盤混凝土必須強制報廢。」趙曉峰介紹到。
耿國永說,一個高鐵工程就像建造龐大的航母,需要注意很多流程和細節。以往,他們都是憑經驗判斷來安排施工流程,但還是會有一些注意不到的問題而拖整個工程的後腿兒,而現在鐵路工程管理平臺每天都會告訴你各項目的施工進度,那裡完成不錯,那裡還需強化,整個「一目了然」。
「這,其實我國高鐵建設數位化的1.0版本。相信以後,隨著物聯網的應用和數據挖掘分析,鐵路建設會更標準化、智能化。」耿國永自豪地說。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