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李淵建立唐朝之後,周邊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虎視眈眈,為了更好的緩和中央王朝與周邊遊牧部落的關係,唐朝統治者想出了一種卓有成效的方法,這便是我們大家熟知的和親政策。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將本宗族遠支一名女子封為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和親。自此以後,唐朝和吐蕃世代友好,吐蕃人民親切的稱唐朝為自己的父母,唐朝百姓也是安居樂業,免遭戰亂之苦,這一切都歸功於文成公主的犧牲。史書是後代人書寫的,又怎麼能體會到文成公主的心酸和苦楚呢?即使是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尚且要藉助相關設施來擺脫高原反應,更不用說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即使我們現在也不一定可以承受住高原惡劣的環境,更何況她是一個貴族公主呢?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文成公主生活的怎樣?其實從敦煌壁畫中,我們發現,文成公主的生活並不是中原記載的那樣美滿幸福。文成公主自入藏以來,多年無子,和風光無限,高高在上的正宮娘娘相比,她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差地別。她遠嫁吐蕃40年,卻遭冷落31年,面對皚皚白雪,度日如年,年華易逝,青春不再。此外,年老體衰的松贊幹布又能保護她多久呢?松贊幹布本就風流,又沒有中原的禮儀限制,妻妾本就無數,對他來說多一位公主,只是臉上有光而已,又怎麼會真心照顧關心。而且松贊幹布為迎娶尼泊爾公主,竟不惜耗費巨資籌辦大昭寺,將陪嫁品釋迦牟尼像安置其中。遙想文成公主入藏那年,松贊幹布僅用小昭寺來安放文成公主帶來的佛像。差距可見一斑,讓人心寒。
據後代史書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十分豐富,攜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寶,還有不少關於農業生產和文學作品的書籍,甚至還有從中原帶來的能人巧匠。但從壁畫中看,其實當時的吐蕃人對這些不屑一顧,認為這是收買人的把戲,因而他們在接受的同時,心裡並非那樣感激唐王朝。在那個時代,文成公主的生活究竟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是唐王朝要顧及臉面,才會如此說吧。
筆者認為,自古皇家多無情,即使是真正的公主又如何,最終還是成為權力的犧牲品。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類女性的犧牲,中國古代才少些許戰亂,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實現了民族融合。不過在明朝,卻始終堅持「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雖然掙得了氣節,但卻損耗了大量國力,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還是相當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