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Even Amundsen
NEXTMIND
二戰期間,美國在日本本土投擲了兩顆原子彈,但你知道嗎,在用原子彈前,美國本來計劃用「蝙蝠炸彈」襲擊日本。
這聽上去像是漫威電影中的情節,卻是真的。
公開資料顯示,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就想狠狠教訓一下日本人。當時,總統夫人身邊的一名牙科醫生提出建議——用蝙蝠當炸彈,然後轟炸東京。
這個建議聽上去很瘋狂,但並非不可能,因為東京的很多建築是木頭造的,如果在晚上將綁上定時炸彈的蝙蝠投放下去,蝙蝠就會棲息在屋簷上,然後只需要引爆炸彈即可。
很快,科學家就設計出這種實驗性武器:這是一個炸彈形狀的彈殼,有超過1000個隔間,每個隔間都有一隻冬眠的「墨西哥游離尾蝠」,以及一枚小型定時燃燒彈,如下圖所示:
墨西哥游離尾蝠(下圖)原產於美洲,個頭中等,但擁有所有動物中最快的俯衝速度——超過160公裡/小時。
按計劃,B29轟炸機將貯藏器投擲到日本國土上,當昏昏欲睡的蝙蝠被釋放後,便會潛入建築物,在定時器引爆炸彈後完成自己的使命。
但這個計劃差一點就變成現實。
美國先後進行了3次實驗,但只有1次成功。在第2次實驗中,固定了炸彈的3500隻蝙蝠被分別裝進5個箱子,由轟炸機在1500米空中投擲。
但大部分蝙蝠未能從冬眠中甦醒過來,就被直接摔死了。
1944年,這個計劃被取消了,因為要到1年後才能進入戰鬥狀態,屆時不僅經費太高,而且太遲了。
最終,蝙蝠炸彈計劃被原子彈計劃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