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庭的美學境界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茶庭是附屬於茶室的日本庭園,源自茶道文化。

作者:龍昇(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家居福岡市博多區,區內有座庭園叫樂水園,是被高樓大廈圍攏的恬靜之地。樂水園的牆垣很特別,叫做博多牆(博多屛,土字旁加屛),是豐臣秀吉平定九州後重興博多時,瓦工們利用被戰火毀壞的瓦片、石塊築起的土圍牆,它有博多獨特的美感和歷史感。樂水園的牆垣內是一個被楓樹遮天蔽日、被竹林環繞圍攏的日本庭園。彎彎的一池水臥於庭園中心,池水源自一道一米多高的人工瀑布,水池上架著木橋、石橋,池旁布置著石燈籠等景飾。

樂水園,本是明治時期博多豪商下澤善右衛門於1905年修築的私人別邸,1995年由福岡市整修成了日式庭院。依修築樣式看,它是一處池泉回逰式庭園。但是,你看樂水園北部一角,可通過石板路,穿過一道竹籬笆門,走到一座被「露地」圍攏的一座茶室,那小小一區庭園是個園中園,它被單獨稱為茶庭,是茶庭式庭園。

什麼是茶庭呢,簡言之,它是附屬於茶室的日本庭園,因為它是沒有屋簷遮蓋的一片地面,所以又稱露地,它是源自茶道文化的一種園林。

欲講茶道、茶室、茶庭,說來話長,只簡述如下: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裡,茶自唐土傳入日本,但以它的珍貴,飲茶僅流行於僧侶和貴族之間,是為貴族茶。鎌倉時代的日僧榮西,入宋學習歸來成了日本臨濟禪宗的始祖,他將從中國帶回的茶種播種在九州,還寫下了《吃茶養生記》,總結髮揚了飲茶的功能為供茶敬佛、接客、醒神、養生。他以飲茶醒神可以驅散睏乏集中精神坐禪、推出了「茶禪一味」,形成了日本禪宗的風格,因而被譽為日本的茶祖,其後出現了寺院茶。

室町時代出現了流行於貴族和武士間的書院茶。室町時代中期的茶人禪僧村田珠光,師從一休和尚,達到了「茶禪一味」的境界,成了「侘茶」的創始者。他一改貴族茶和書院茶的高貴,建了草廬,在那裡舉行「茶湯」行事,是為草庵茶,他因此成了茶道的創始者。村田珠光的弟子武野紹鷗將草庵茶深化並簡略,更強調精神性地建立了三帖和二帖半大的茶室,總結出禪味的「侘」理念,而成為茶道的洗鍊者。

商人出身的千利休在師從武野紹鷗修禪的過程中,學到了「侘」的精神,他更加廢豪華、易簡單地改良了茶道具,使茶室達到了「無」的境地,他與金井宗久和津田宗及並稱為茶湯的天下三宗匠,他也因是侘茶、草庵茶的最終完成者,而成為日本茶聖。村田珠光創草庵茶時已顯庭園即茶庭的輪廓,而千利休增加了通往茶室的露地及露地上的構成物,最終完成了茶庭的模式。

茶庭:博多牆

茶庭:蹲踞

茶庭或露地,在福岡除卻樂水園尚有多處,其中還有獨立的茶庭松風園。茶庭或露地,在日本各地皆有,最多的當然在日本禪宗和茶道發源地京都及奈良那樣有著很多寺廟和庭園的古都。比如京都的松花堂庭園和奈良的依水園裡面的茶庭。

松花堂庭園在京都府八幡市,它分為內園和外園兩部分。內園前方有一座戰國武將小早川秀秋於1560年寄贈的一座書院,內園後方的松花堂本是江戶時代初期精於繪畫、書道、茶道的僧侶松花堂昭,於1637年修築的兼做方丈的草庵茶室。外園是種有400種竹子的池泉回遊式庭園,內有稱作松隱、竹隱、梅隱的三個茶室,因為它們分別隱藏於松林、竹林、梅林中。這些茶室旁都有露地,當然可稱茶庭。今日松花堂外園還設置了美術館,保存著松花堂昭的書畫及其交友的作品。

依水園在奈良市的中心部,是個被綠樹隔絕出來的一個安靜世界。它是由江戶時代和明治時代兩個不同文化期修築併合二為一的池泉回遊式庭園,因此也分成前園和後園。前園是江戶前期的御用商人清須美道於1670年代、為取煎茶之樂而修築的別邸,煎茶的茶亭叫三秀亭,自稱那裡是「靜寂世界」。後園是明治時代的實業家關藤次郎,為取茶湯之趣和舉行詩會而建的築山池泉回遊式庭園,通過露地走進的挺秀軒和清秀庵是舉行茶湯的茶室,冰心亭則是舉辦詩會的書院茶室。

茶庭或露地的構建,或因地制宜,或因茶道流派之別,而略有不同,總體來說是由木、竹、石等添景物和簡單的建築物布置出來的,其中石是重中之重。樹木和竹構成了林不必詳述,獨立的茶庭有土圍牆或磚圍牆做外牆,其內還有一道竹圍牆,叫做竹垣。許多露地又被一道高僅及腰的稀疏的竹籬笆和一座「中門」分成了外露地和茶室所在的內露地,竹子還被用成引水的竹筒……石中除去石燈籠置於樹下水旁作裝飾外,其他各有所用、名稱繁多:飛石、敷石、延段、踏石、蹲踞、前石、手燭石、湯桶石、水手缽、鏡石、流水石、關守石……

茶庭:飛石

茶庭:國寶級茶室待庵

初聽那些石的名稱會有些暈,做點解說:飛石是庭園中用於步行、隔一步間距埋入土中的平整的石頭,多塊、多組飛石構成了通往茶室及其他建築物的小道,它們或呈直線或布置成多種曲線,引出行走步伐的美態。水手缽是天然石或人造石做的水盆,供作進茶室之前洗手漱口用。蹲踞其實是前石、手燭石、湯桶石、水手缽、鏡石、水門、水琴窟等一組石頭的總稱,水手缽前側的前石供人蹲踞,水手缽左側的手燭石為夜間舉行茶會時放置蠟燭或手提燈籠照明所用,右側的湯桶石則為冬天茶會放置熱水桶用(此左右是茶道表千家流派的置石法,而裡千家反之)。水門是用砂石和小石頭鋪就的地面,用來接水手缽中溢出的和洗手漱口用過的水,可避免水花四濺,它又叫做「海」, 「海」之下埋著一個排水用的倒置的陶甕,「海」中水滴滴入甕中會發出如琴之聲,所以稱作水琴窟。

蹲踞,原為漢語詞,是一種屈膝蹲坐的姿勢,比如日本相撲兩名力士出場時兩腿分開蹲下的姿勢便是蹲踞,而茶庭的蹲踞不僅是一組石頭,更是指茶人在水手缽前洗手漱口的姿勢,它或是左腿蹲、右腿跪但膝蓋不著地、或是雙腿屈膝蹲坐在水手缽前洗手漱口的姿勢。關守石,是一塊或園或方的有兩手抱拳之大的小石頭,用染黑的棕繩在上面綁出十字結來,放在一塊飛石上,表示「請止步」。

說蹲踞和水手缽,可想起日本三庭園之一的金澤市兼六園中的茶庭夕顏亭,它建於1774年,是園中最古老的建建築物,那裡有兩個水手缽,一個叫竹石根水手缽,是古代椰樹根的化石,還有一個叫伯牙斷琴水手缽,它是三百五十年前由名匠以黑石研製的,上面刻有伯牙抱琴臥姿。說關守石,可想起愛知縣犬山市的庭園有樂園,裡面有日本三個國寶級茶室之一的如庵,如庵的露地裡放置的關守石就比較多,是提示遊人止步,保護國寶。

茶庭中的簡單建築物有兩種,叫「腰掛」和「雪隱」,即休息室和廁所。「腰掛」是個沒有門臉的木棚,內置長木凳,供人落腰坐下,它又分成置於外露地的「外腰掛」和置於內露地的「內腰掛」。「雪隱」原本也是漢語詞,指的是禪林廁所。它分成「下腹雪隱」和「砂雪隱」,前者置於外露地,可行方便,後者置於內露地,以砂石和石塊鋪就,並無坑,是裝飾。

茶庭:兼六園顏亭伯牙斷琴手水缽

好了,讓我們當一回參加湯茶或茶會的人,經過露地,去回茶室學習茶道:進入茶庭先在「外腰掛」靜坐,等待叫做亭主的茶會舉辦人或茶道老師的召喚,此時你可目覽露地景色,腹中告急的話先在「下腹雪隱」方便掉。得到召喚的示意,腳踏飛石進入中門,在「內腰掛」坐下,再聽召喚,走到蹲踞的前石以上蹲踞姿勢,取用木製或竹製的長柄水舀從水手缽裡舀水洗手漱口。好了,你可以跪進茶室了。

回到文首的樂水園,我是從一個只有二尺二寸(66釐米)見方的如窗之門——躙口,擰著肩膀跪進茶室裡的。那「躙」即蹂躪的躪,不僅平民百姓,哪怕巨商武士,你也得被蹂躪一番方能進茶室,武士帶的刀得懸在躙口外壁上。我作為訪客進得茶室,除去後來獻上的一碗抹茶,見到室內飾品只有瓶中一枝花,壁上一幅字,上書「平常心是道」。

數次穿過露地的中門進茶室,腦中會浮出三顧茅廬中諸葛亮的草廬形象,幾度遊覽茶庭,雖隱約能聽到水琴窟裡傳出的水滴聲,仍會想起柳宗元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茶庭或露地,有「市中山居」或「市中山林」之稱,有說它有洗鍊、素雅、清幽的風格,有說它具有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圍和與禪宗的意境,我更贊同有人借「侘、寂」兩字來說它的美學境界。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日本茶庭文化概述日本茶文化中,茶庭文化佔據著較高的地位
    日本茶庭文化概述日本茶文化中,茶庭文化佔據著較高的地位。日本人喜愛閒適自然的生活氛圍,自從茶由中國引入日本後,日本人進一步創新飲茶,包括飲茶方式、飲茶工具以及飲茶目的等,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
  • 日本茶庭的園林藝術,做一個會發現美的人!
    一、日本茶庭概述   茶室在日本是專門舉辦茶會的地方,茶庭指與茶室相配的庭院。茶庭大體上可分為禪院茶庭、書院茶庭和草庵式茶庭(通常稱為露露、露地)三種,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這與茶庭的用途密切相關:茶庭建於茶室之外,要營造出空寂的氛圍,使客人在進入茶室飲茶之前將煩躁不安的情緒平靜下來。   茶庭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客人進入茶室並除物慾、清身心,所以在色彩方面不能喧賓奪主。茶庭的色彩基本上由綠和灰二色組成:綠色的樹木,灰色的飛石、石燈、水缽、延段。有的草庵式茶庭園路兩側用白砂取代植被敷於地面,給庭院增加一些純淨的白色。
  • 日本茶道美學的文化內涵,你有多少了解和認識?不妨一看!
    日本人親近自然,崇尚自然中最質樸的元素,並將真摯而直觀的情感沉浸於自然之美中。正如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說的那樣:「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裡)本體的建立。」   20世紀西方美學在日本廣泛傳播,並在日本確立成為一門學科。日本作為一個群島國家,四季分明並且氣候變化多端,有著許多日本獨特的自然風景和自然景觀等。
  • 日式茶庭造境,原來有這些技巧!
    造坡植樹在茶庭裡造坡,可以增強茶庭的層次感和遠近感,即使在狹小的庭院裡也可以得到應用。在建造茶庭時,日本造園師十分擅長藉助地勢規劃茶室位置,通常園中最高處必有一茶室。日本茶庭都有一種把庭院打造成山居環境的訴求,這是對隱居生活和靜謐氣氛的嚮往。
  • 隨著歷史的發展,日本茶庭文化也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設計風格
    日本茶文化中,茶庭文化佔據著較高的地位。日本人喜愛閒適自然的生活氛圍,自從茶由中國引入日本後,日本人進一步創新飲茶,包括飲茶方式、飲茶工具以及飲茶目的等,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日本茶庭文化最早起源於中國,在日本奈良時代,也就是中國隋唐時期,茶葉就從中國傳入日本。但是當時只有一些以推崇隋唐文化為風雅的日本貴族開始效仿中國文人墨客飲茶。直到我國宋代時期,隨著佛教及其飲茶習俗的傳入,日本人對飲茶和追求自然的民族性格被激發出來,茶庭文化才真正開始流行,並形成了茶道。茶庭又稱「露地」,就是茶道與庭院的結合。
  • 京都古寺禪韻,禪宗美學下的日本園林!
    禪宗美學對日本園林的影響非常深刻,無論是舟遊、回遊的動觀園林,還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觀庭園,都或多或少地營造了枯與寂的意境。而將禪宗美學的各種理念發揮到極致的,當屬枯山水和茶庭。大德寺大仙院: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最高峰能夠體現京都禪意的靜、雅、悽,非大德寺的大仙院莫屬。
  • 共建學生雙創就業示範基地 大益全球首家青年茶庭亮相雲南大學
    4月8日,雲南大學與大益集團攜手共建的學生雙創就業示範基地——大益全球首家青年茶庭亮相雲南大學呈貢校區楠苑。揭幕式上,雲南省青基會捐贈了1049冊、總價值4萬元的圖書。大益愛心基金會捐贈茶品、茶具等。大益青年茶庭還將積極探索公益模式,未來,高校師生可以在此進行大益愛心基金會項目申請,茶庭也將成為招募、培育青年益工社社員的平臺。
  •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學
    日本茶道文化不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獨特的美學屬性: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
  • 院內小庭院——茶庭
    通常將包括通向茶室的小道在內的、從等候室至茶室出入口的這部分庭院稱為茶庭。因為茶庭是有使用功能的庭院,所以重要的是要使腳踏石易於行走。鋪設通向茶室的腳踏石,力求與周圍景觀協調的同時,更要使其易於行走。
  • 【茶道】認識日本的茶庭
    時雨亭是與傘亭平行相隔不足10米的全日本唯一的二層建築茶室,有點像雲南傣族的高腳屋,是北政所當年遠眺、品茗、納涼之處。一天參觀三座日本草庵式茶室,可以對日本茶室有個最初的印象。諸多日本名僧出身該寺,有「日本佛教之母山」的美稱,常在日本文學作品中出現。最澄之後,名師輩出,大闡天台宗風。
  • 禪與古代日本園林建築
    日本茶道即來源於中國宋代禪宗倡導的和、敬、清、寂的教義,其目的是利用茗茶來修養個人性情和參禪悟道。桃山時代,藝術家幹和休將禪宗精神融合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開始從幽閉的寺院走入日本社會,日本的園林也因此多了一種類型——茶庭。  茶庭強調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 追求簡素的情趣。園內石景很少。石水缽,供客人淨手、漱口之用,石燈則是夜間的照明用具,同時也作為園內惟一的小品。
  • 《茶煙外·茶掛》丨一本書,走進禪與茶美學
    其雖名「茶掛」,卻不僅限於茶道之中,而是一種集中了文學、禪宗、書道、茶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審美訴求,也是一門根植於日本的綜合藝術形態。那些跨越時空留存下來的日本茶掛,不止包含了筆墨之美,更保存了禪的智慧與歷代高僧、文人的生命激情。為什麼在日本,自古至今,茶道諸器之中,茶掛為第一要物?為什麼說,茶掛是這個時代,年輕人進入古典最好的契機與接引?
  • 殘缺的侘寂之美,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或東方的禪宗美學中的侘寂,不僅是一種裝飾風格,更是一種心境創造某種氛圍的狀態。 通俗點來講,就是說,看似破舊,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 微觀宇宙與美學千年丨日本庭園的藝術
    鬥轉星移,日本庭園遊走在神聖與世俗間,使徜徉其中的人們享受到作庭美學與深刻哲思相結合的美妙瞬間。這位大將軍因修習過茶道美學中的「侘」(wabi,自然、樸素和不完美),並不追求諸事盡善盡美,於是他便將另一邊也打壞了。 茶庭裡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洗手缽。
  • 《石門文藝8》石家莊石門公園茶庭,國際莊中的「日式茶舍」
    「人生如負重遠行,欲速不達」——德川家康這座日式茶庭也在石家莊石門公園內,進入後看到的是幽靜的竹林小道,穿過竹林便正式來到了庭院中心,日式的茶庭多按照一種線路來設置洗手缽,步石矮松,石燈籠,竹籬笆,結合湖泊庭舍構置自然山水來達到茶道意境。
  • 知日行日|茶道之美——日本庭院藝術
    日本庭院的構造形式與寧靜氛圍無一不表現著茶道的精髓。下面就由青野帶大家領略日本庭院之美吧。 茶庭是進入茶室的重要過渡空間,同時也是茶室的外延空間,茶庭和茶室的設計都深受禪宗文化的影響,保持著對完美的敬意,又以至高的美學理性思維闡述著吃茶之美。引得人們對之嚮往與朝聖。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 「我只向美頂禮膜拜」 真實的日本茶聖:千利休【2】
    談起自己的作品時,他這樣說:「寂茶,是利休居士集大成的「茶之湯」,顧名思義,幽寂(優雅的境界)、閒寂(古雅的境界),這兩個詞道出了寂茶的真髓。但是,由於利休居士是禪道開悟之人,因此很容易讓人產生也無非是在淡泊的境界煮水侍茶而已這樣的想法。但是我感覺利休居士的茶之湯的本質,是充滿了熱情和激情的。立足於這樣的想像之上,我寫出了《尋訪利休》這本書。」
  • 日本| 極致設計美學
    用這樣的概念,去闡釋日本的設計力量最合適不過了。日本被稱為「用眼睛吃飯的民族」,美學設計在日本普及之高也是為人稱嘆的。隈研吾常去以「大與小」去描述他「層次感」設計理念,由此我們想到,去用日本所及的一個事物,以小見大體會日本設計力量的層次感。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千利休在織田信長死後一直侍奉豐臣秀吉,隨著境界的提高,他的才華到達了一個巔峰時期。他對茶道進行了改革,融會貫通於日本的飲食、建築、禮儀、器具各個方面。他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意境,現在仍作為日本茶道的重要內涵。
  • 茶庭,茶掛,茶事
    「 東   方   棲   居   美   學 」文人空間 | 書畫藝術 | 生活美學日本的飲茶習慣,於平安時代從中國傳入。最初被稱為「茶湯「茶之道」,且與今日的日本茶道有著不同形式,茶也是如今所稱的烏龍茶。到了江戶時代,開始稱之為「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