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中華特色建築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
禹州市火龍鎮龍池村就有這樣一座古牌坊。它建於18世紀中葉清乾隆年間,雕刻精緻、美輪美奐,歷經幾百年風雨,曾被日寇破壞。
精美古牌坊,曾遭日軍坦克撞擊
11月16日下午,禹州市火龍鎮龍池村沐浴在初冬的陽光裡。龍池村是個行政村,由龍東村和龍西村兩個自然村組成。龍西村裡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橫穿村子。大街北側有一片空場,空場上矗立著一座精美的石牌坊。
這座石牌坊有3間。其4根支撐主體的立柱為青石,其餘部位則是紅石。牌坊的最上部是滴水簷建築。其頂部的鏤空雕件已經損壞;中間有兩塊匾,靠上的匾刻著「欽旌貞節」四個大字,靠下的匾上有「旌表儒士周國才妻李氏節孝坊」十幾個字;旁邊的橫梁、立柱上雕刻著蟠龍、八仙等人物。牌坊的立柱下,還有幾隻栩栩如生的石獅子。
「龍池花石坊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前許昌到洛陽的官道就從牌坊下通過。」禹州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教鳳麟說,龍池花石坊主體用青石和紅色火成巖製作而成,通高11米、寬7米,是為了表彰當時龍池村的儒士周國才妻李氏的貞節、孝道,經乾隆皇帝御批敕建的四柱三間歇山式二層石牌樓,且有聖旨懸掛貞節坊之上,佔地面積10.182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坦克曾撞擊牌坊北柱與墩臺,至今留有痕跡。2006年,它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刻精美,巧奪天工
「龍池花石坊的最大看點是牌坊上的雕刻!」教鳳麟介紹,龍池花石坊上的雕刻,大都採用圓雕、浮雕、鏤雕,造型有人物故事、飛禽走獸及祥雲等,技藝精湛、巧奪天工,是禹州乃至中原地區少見的古代石刻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牌坊的出現,緣於古代裡坊制度。所謂裡坊,就是把城區分為若干個方格,先叫裡,後稱坊,是古代城市人口聚居的基本單位。其典型代表就是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統治者常把有功之臣,或者比較勤勉、誠實的人的姓名、事跡寫成牌子,掛在坊門之上,稱為旌門之制。牌坊的旌表功能就肇始於此。宋代以後,牌坊的樣式逐漸定型,並形成了三種主要形制——沖天牌坊、沖天牌樓和屋宇式牌樓。明清兩代,牌坊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就用途而言,牌坊可分為17種,包括功德坊、忠節坊、科甲功名坊、名宦名門坊、孝懿坊、貞節坊、仁義慈善坊、百歲慶壽坊、歷史紀念坊、學宮書院坊、文物尊崇坊、衙署府第坊、宅前感恩坊、街巷道橋坊、會館商肆坊、陵墓祠廟坊及勝景勝跡坊。龍池花石坊就是一座貞節坊。
禹州以前牌坊數量是周邊縣市之最
「過去,禹州稱得上是一座『牌坊城』,數量為周邊縣市之最!」教鳳麟說,元、明、清三朝,禹州城內都有大量牌坊修建。
禹州元代牌坊有據可查的約10座。比較著名的有古潁川郡坊、嘉惠元元坊。其中,古潁川郡坊為官立,屬紀念坊,位於古州衙前,即今煤市口附近。
禹州的明代牌坊被載入史書的有44座,基本為功名坊。比較有名的有冢宰坊、五朝元老坊、進士坊等。其中,冢宰坊和五朝元老坊皆為紀念明代吏部天官馬文升而立。冢宰坊位於今天的禹州西大街,因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冢宰而得名;五朝元老坊則是馬文升的子孫向明廷請求,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建造的。進士坊,則是為紀念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劉宇而立,在今潁河大街中段。
禹州的清代牌坊更多,有100多座,但大多為貞節坊。
遺憾的是,歷經風雨之後,禹州城中的牌坊保存下來的很少。龍池花石坊成了「牌坊城」為數不多的風華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