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值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6月9日上午,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局)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在陳家祠聚賢堂正式舉行。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局)領導在活動現場致辭,該活動共發布了15個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及市屬各文博單位和相關文化單位設計製作的15個優秀文創產品,並向15位入選典型案例的單位代表授牌。
最後,由廣東音樂曲藝團進行了專場曲藝演出。活動現場,還專門組織布置了15個典型案例的陳列展覽和我市近年來各相關單位的文創產品展示。
廣州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廣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傳承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市不斷強化法制建設、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創新工作機制,7年來投入3億多元廣州市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補助文物修繕保護項目近800個,有力促進廣州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積累了不少有益的保護利用探索與實踐經驗。
為總結數年來全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有效做法,樹立典型,以「典」帶面,今年4月1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局)主辦,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市建築遺產保護協會等單位協辦,正式啟動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推介活動。此次推介的典型案例分為兩類:一為典型項目類,即以特定不可移動文物為對象的保護和活化利用項目;另一為典型區域類,即廣州市各區文物行政部門在綜合性保護、執法監管、活化利用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創新性舉措。
經過近兩個月的案例徵集、資料審查、案例初評、公示投票、專家覆核、案例終評等流程後,在47份申報材料中最終評選出楊匏安舊居修繕及活化利用、番禺區文物「三級聯保」體系等15項典型案例(13項典型項目、2項典型區域)向公眾正式推介。
此次入選的典型項目,基本都是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為一體。其中,既有政府部門直接實施的項目,如促進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楊匏安舊居修繕及活化利用、阮海天故居修繕保護與陳列布展項目;海絲申遺重要史跡點南海神廟及碼頭遺址展示和整治工程、南越國宮署遺址二三區回填保護及展示工程;文物保護與景區旅遊有機融合和發展,如玉喦書院(含鍾氏大宗祠建築群)修繕保護工程、平和大押舊址活化利用等。
也有由政府部門主導,社會力量有機參與的項目,如善世堂修繕工程、李小龍祖居、九成書院、萬木草堂保護與活化利用項目等。
還有以私人保護利用為主,政府支持為補充的典型案例,如逵園、兆年家塾保護與活化利用等。
此外,陳家祠預防性保護與展示提升項目,運用現代高科技動態監測與北鬥衛星結合,為全省高保護等級文物建築的預防性保護工作,積累了有益經驗。
入選的典型區域案例中,番禺區充分發揮文物行政部門的力量,深入村居一線,建立起區、鎮街、村居三級聯動的文物保護體系,在文物安全監管和文物保護修繕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黃埔區則在廣州市最早引入專業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安全巡查和文物搶險保護等,為文物保護社會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5個入選典型項目,作為引人關注的範本,形式多樣,做法各異,為我市的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有益借鑑。
另外,按照國家文物局和廣東省文物局的部署,近年來,我市已將文創產品開發納入立法層面加以保護和推動。《廣州市博物館規定》明確了從經費上給予支持,明確了文化創意產品的多種開發渠道,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多渠道投入、評估機制與博物館扶持資金掛勾等內容。各博物館及一些文物文化公司,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產生了一批優秀文創產品,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發的特色文創產品共七大系列,種類達200餘種。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採用1+1+N 模式,積極探索公益一類博物館文創模式,2019年全年在陳家祠內共銷售文創產品超過16萬件,銷售總額達到695萬元。此次活動中,擇優推出15個產品向公眾推介,以集中展示廣州文物活化利用最新成果,助力廣州文化建設出新出彩和實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