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攝影 許俊文
鄭新融合已走過近16年曆程,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延伸。作為鄭州大都市區「1+4」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鄉如何加快推動鄭新深度融合?全國人大代表、新鄉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登喜向大河報記者介紹了鄭新深度融合的最新路線圖。
王登喜說:「從鄭新融合曆程和實踐看,我們感到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完善鄭新之間市政化交通基礎設施,最根本的是做好產業支撐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理念是推進生態共建共治共享。」
鄭新間將有10座黃河大橋,官渡大橋今年通車
一條黃河,讓鄭州與新鄉在地理上兩岸「分居」,被許多人認為是橫在鄭新融合面前的一道「天塹」。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鄭新之間複合型交通走廊建設,黃河天塹將逐步變通途。
王登喜說,在黃河上,鄭新之間已建成、正在建設、將要建設的大橋有10座,貫通20條線路。
目前,新鄉正在大力推進新日高速原陽至封丘段、鄭濟高鐵、G107東移改線暨官渡黃河大橋、S229、S231薄原線和幸福渠穿灘公路、黃河大堤堤頂生態通道、沿黃西路等項目建設,做好鄭新快速通道、安羅高速新鄉段、新日高速封丘至蘭考段、鄭新高速(新晉高速南延)、G230新鄉黃河大橋等項目前期工作,推進鄭新之間各種路網、交通方式互聯互通、無縫銜接。
王登喜透露,官渡黃河大橋今年將通車,鄭濟鐵路黃河特大橋今年主體將建成。
據了解,官渡黃河大橋是G107東移改線跨河橋梁;鄭濟鐵路黃河特大橋則是鄭州至濟南高鐵、鄭新城際鐵路及鄭新快速路跨越黃河的共用橋梁。
打造重點產業帶,構建「大十字」格局
王登喜表示,鄭新之間的產業互補,絕不是簡單的加減法,既是「競合」關係,也是「融分」關係,融是一體化發展,分是產業分工。
新鄉市充分發揮優勢,大力發展動力電池與新能源汽車、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綠色纖維、新型材料、大數據、機器人、3D列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升產業層次,推進鄭新之間產業既有垂直分工,又有水平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
王登喜說,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鄭新全域深度融合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完成,鄭新深度融合的「大十字」產業架構已初步構建:縱向推進從市中心,途經新鄉縣、原陽縣、平原示範區的鄭新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橫向推進以封丘陳橋產業集聚區、原陽產業集聚區、平原示範區、「中國製造2025」新鄉示範區、獲嘉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等為戰略節點的沿黃產業帶建設。目前,總投資3428億元的126個重大項目正在實施,一大批重大交通和產業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把優勢產業做精,做到最好,才有競爭力,才能以高質量在競爭中取勝。比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鄭州的整車產業與新鄉的電池優勢產業,兩者可以更好地分工,做好協同。新鄉則要努力把動力電池產業爭取做到全國領先。」王登喜說。
新鄉在推進與鄭州產業深度對接的同時,努力提升雙方在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旅遊、體育、衛生、健康等領域的合作水平,推進全領域、全方位融合發展。特別是藉助鄭州航空港資源優勢,加快建設保稅物流中心、中歐班列、新日韓鐵海聯運國際班列「一體兩翼」的國際陸港,進一步提升新鄉的開放水平。
沿黃生態帶規劃高標準,出自雄安新區團隊之手
在未來,鄭新兩城市民將享受一條愜意的生態長廊,它就是沿黃生態帶。新鄉對沿黃生態帶的定位是「中原綠色生命線、鄭新融合發展脈、黃河文化傳承軸」。
王登喜說,新鄉聘請了雄安新區生態規劃團隊,高標準編制完成《新鄉市沿黃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規劃》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做好「四水同治」「四網同建」,共規劃32個花木博覽園、10個花木特色小鎮、383個美麗鄉村,努力將沿黃地區打造成鄭新融合的生態紐帶、扮靚「母親河」的樣板工程、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發展文旅康養產業的重要平臺、鄭州大都市區的生態綠核。
他透露,今年,將開工建設70公裡沿黃岸線、420平方公裡示範段,實施一批花木博覽園、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及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王登喜表示,在推進沿黃生態帶建設的同時,新鄉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南太行文旅康養產業帶、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城、延津縣主題森林城等重大戰略實施,大力發展大健康、大旅遊、大文化產業,讓生態塑造空間、使空間創造價值,全力打造鄭州大都市區的「後花園」。
對於沿黃生態帶建設的時間表,王登喜說:「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來完成,而不是畢其功於一役,沿黃生態建設將與國家儲備林計劃結合起來。從今年正式實施,一步一步來,一段一段推,力爭用5到10年建成。」
【1+1】鄭新深度融合,企業家怎麼說?
全國人大代表邵長金:結合各自產業優勢協同發展
對於鄭新深度融合,最根本的支撐是做好產業這篇文章。新鄉依靠獨特的「區位、科技、山水」優勢,有著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如何推動鄭新之間的產業協同?全國人大代表、新鄉白鷺投資集團董事長、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長金接受大河報記者採訪時說,不管是產業錯位發展,還是產業配套發展,新鄉一定要辦出特色產業。
「大的產業發展一定是集群或者產業鏈相互關聯。」邵長金說,鄭州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就得益於交通、金融、技術等生產要素都集於一身,許多高新技術產業之間有很多配套。
邵長金以熟悉的產業領域舉例,新鄉化纖的人造絲做到了全球第一,出口量佔到了全國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在過去是把原料發到江浙和廣東,然後印染完之後再發到鄭州的面料批發市場,「轉了一圈又運回來了」。
邵長金坦言,新鄉化纖在新鄉當地老百姓印象中知名度並不高,但是稅收對當地貢獻巨大,原因在於沒有在當地打造成全產業鏈,沒有成為主導產業。生產的高性能優質纖維材料出口到歐洲、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但在河南的消費量只有百分之十幾。
他說,如果通過原料吸引中下遊產業鏈企業來到新鄉,這樣靠近原料產地,有使用保障,同時減少了中間環節,有效降低成本,再加上政府配套的優惠政策吸引,可以健全整個產業鏈條。在這個過程中,新鄉的優質原料與鄭州的紡紗、服裝製造業結合,實現產業協同,可以攜手一起做大做強,「集約化發展一定是成本最低的」。
「鄭州大都市區之間的融合不是在一個維度融合,而是在多個維度融合,鄭新融合、鄭開一體化、鄭許融合等,都可以尋找各自有哪些需要相互配套的產業,結合自己的產業優勢來提早布局安排,這樣才能做到既有融合又有分工。」邵長金說,如果鄭州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新鄉從開始就要與鄭州對接,利用動力電池的產業基礎,與鄭州的整車做配套,進一步將自己的動力電池發展好。
邵長金也提醒說,產業協同發展是大方向,但具體層面一定是一個個項目、一個個產業的對接。
(原標題:鄭州新鄉之間官渡黃河大橋今年將通車)
(責任編輯:宮璞_HN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