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只知道,與老師關係不大,與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關,與社會的浮躁有關。
老師是什麼?是家長希望的那個墊腳石,點燈人,是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梯。說得難聽點,只是一個推人向更高層次流動的工具而已。說好聽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助推器,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奠基人。
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精神負擔重與不重,根源在家長,如果有一顆平常心,校內外教育機構的老師會來拖你的孩子去讀書補課嗎?從時間上,精力上,知識的傳授能力上,正常的學校教育已經能滿足孩子的學習願望了,你非要花大價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到頭來,孩子究竟得到了什麼?累累累,身心具疲。家長每天跟著早起晚睡,依然還是累累累。
作為社會,過度宣傳中高考狀元,大學排名,都是為了錢,為了名。那些曾經的神童,長大後,很多人都成了普通人,因為兒時的優秀,不代表一生的優秀,自古以來就有大器晚成一說,孩子的大腦也不是可以無限錄入信息量的。
社會的急躁冒進,助推了競爭壓力,增加了負擔。讓學生、家長疲於應對,這不是個人能把控得住的,是一個劇場效應的結果。所謂的劇場效應,說的就是大家在一個劇場裡坐著觀看戲劇,其中有一個人站起來看,擋住了別人的視線,他周圍的人只好跟著站起來看,最後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了,看到的效果跟坐著看到的一樣,可是大家都很看得累很累。
在教育行列裡,誰是打亂劇場秩序的第一人?肯定不是老師,是家長,是不甘平庸、落後之心。這是人性的優點決定的。這不關乎階層,說不定每個階層的家長都有。鼓勵競爭沒有錯,鼓勵階層跨越、流動更沒有錯,人類的發展進步都是通過競爭,優勝劣汰來實現的。只要不過分,變成惡性循環競爭就行,別把責任甩給別人。
我更喜歡滴水穿石的專注精神,社會分工越來越多樣化,精細化,複雜化,一個人一生能做好某一方面的事情就夠了。學生們,家長們不必跟著浮躁,把學校裡老師教的內容認真學好就行了,專業分工是從初高中才開始的。過早(幼兒園)去學習音樂類、繪畫類、拳擊類、口才類、播音主持等等,對大多數人家的孩子來說,都是瞎折騰,勞心勞力不見效。這哪是孩子的興趣,明明是家長的意願,滿足的是家長的心願,孩子是家長實現願望的橋梁,老師在其中能起的作用是幫助家長實現願望,讓孩子們成龍成鳳。
教育界的最大謊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句話卷進了千家萬戶盲目崇拜胎教,早教,而忽視了教育的投入與產出的效率。說真心話,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一出生就區分開了。窮人家的孩子,無論從經濟基礎,文化氛圍,思維方式,營養均衡補充,衣著打扮,人脈關係圈子等等,跟富人家的孩子一開始就不在一個平臺層次上。大概率上講,別人家幾代人不懈打拼的成果,就靠你的孩子十多年的努力就能超越逆襲?是不是痴人說夢?
你們的累,是老師造成的嗎?老師最多也就是被裹挾進去的受累者。因為老師不是神仙,不可能左右每一個家庭的成員。老師只是一個特殊(塑造靈魂)群體中的一員,影響著孩子們的人品,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進取心態,基礎知識等等的塑造成型,不能影響他們的一切。
把孩子的一切功過成敗都歸因於教師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現,是以偏概全的錯誤行為。一個人的一生有幾十年,老師跟你們相處也就10——20年,而且還不是一個教師,能把控自己的是孩子自己。嚴格意義上說,父母的陪伴、教育、影響比老師大得多,所以才有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說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修煉是教育的全部,不要誇大或者貶低某一環節的作用,這才是我們該有的正確心態。
作為老師,我們不敢貪功,也不要推卸責任,努力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盡心盡力盡責,把愛傳播給社會,有多少光,就發多少熱,才不枉為人師。正如《孟子》中說的:「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意思是:有仁愛之心的人才會愛別人,懂得禮讓的人才會尊敬別人。
作為家長,應該正確看待事物,正確看待教師,正如《論語》中說的:「不遷怒,不貳過。」意思是:不把怒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錯誤。有壓力,有負擔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要一味地推卸給教師。
網友們,愛人、敬人、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善的言行傳承下去,溫暖世界,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