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倫敦你首先會想到什麼?
古老的大本鐘和泰晤士河?
醒目的紅色雙層巴士?
當然,也可能是街頭復古的紅色電話亭
紅色的電話亭,英文名「red telephone box」,或者「telephone kiosk」,它絕對是倫敦的典型象徵之一,相信每個來倫敦的遊客,都在這個電話亭面前合過影。
很多國內的英倫風餐廳,也會在門口豎一個紅色電話亭來象徵英國。
很多英國電影,也嘗嘗會使用紅色電話亭作為背景,比如《帕丁頓熊》。
知名愛情片《一天》裡,安妮海瑟薇在紅色電話亭裡打電話。
很多明星模特,也會在紅色電話亭邊拍雜誌。
然而這個「英倫符號」,差點被「拋棄」,像國內很多城市裡的共享單車一樣,它們也變成「城市垃圾」,被丟到「電話亭墓園「裡…
我們先從紅色電話亭的歷史聊起…
英國第一個公共電話亭,是在1920年由The General Post Office(GPO)設立的,簡稱K1(Kiosk No.1)。
當時的電話亭設計比較古板笨重,也沒有鮮明的特色,跟現在的電話亭走的根本不是一個風格。
後來GPO也覺得K1的設計太老氣,不夠時髦醒目,就邀請了三名當時知名的設計師來幫電話亭換個樣子。
其中有一位名叫Giles Gilbert Scott的設計師,就是後來紅色電話亭的設計者。
Scott是一個設計鬼才,利物浦大教堂、滑鐵盧橋(Waterloo Bridge)和Battersea Power Station都是出自他的手下!
不過,GPO對Scott的設計是做了一些修改的,除了為了降低成本在4鎊以內、把材質變成鑄鐵以外,比較大的則是對顏色的修改。
Scott設計的電話亭外面其實是銀色的,裡面是藍綠色的,可最後被改成了紅色(估計是因為Post Office的顏色一直是以紅色為主導,郵筒就是紅色的,因為紅色是最明顯的顏色)。
1926年,紅色電話亭開始在倫敦被大面積使用。
1928年,GPO又找到Scott希望他能夠設計成本更低的電話亭,於是1929年,K3又出現了。
但是GPO仍然不滿意,就這樣改啊改,我們現在在倫敦街頭看到的電話亭,以及全世界最熟悉的設計已經是1935年設計的而成的K6。K6是為了慶祝喬治五世銀禧而設計的,所以還有一個名字叫做「Jubilee kiosk」。
GPO應該是對這款電話亭非常滿意,所以對它有一個美好的願望 —— 不管是鎮還是村,只要是有郵局的地方,就要安一個K6電話亭!
(K6正被安裝中)
從1936年到1965年,有大約70000臺K6電話亭在英國各地被安裝使用。K6就這樣成為了英國的標誌代表,迅速在全英普及開來。
到1960年前後,英國的電話亭總數已達到了64000臺。
英國電話亭數量在2002年攀上顛峰,當時共有92000座遍布全英各地,自此之後,數量驟減。
畢竟,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更新,手機普及,這些紅色電話亭被使用的機率非常非常地低,失去了它原來的使用價值…
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紅色電話亭,如今卻面臨著被「拋棄」的局面。
這些電話亭不僅不賺錢,而且還虧錢,一年的維修費用就高達500萬英鎊…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電話亭壞的壞,破的破,逐漸被大城市淘汰,被扔到了英格蘭北部一個叫Carlton Miniot小村莊,紅色電話亭在風雨侵蝕下被逐漸腐蝕…
一家工程運輸公司的老闆託尼·英格利斯(Tony Inglis)認為,紅色電話亭已經和時代格格不入了,
「它們又大又笨重,代表了你今天不想要的一切。」
難道這個倫敦的象徵性物品,
就要慢慢消失在時代的變遷裡了嗎?
紅色電話亭慢慢變少,英國民眾也非常痛心…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才能讓紅色電話亭重新煥發生機呢?
2012年英國電信集團專門推出了一個「領養」計劃(Adopt-a-Kiosk),鼓勵各地的區政府及慈善機構花1鎊「認養」一個電話亭。
從2008年起,有超過5800個電話亭被領養,這些電話亭在英國人的奇思妙想下,以新的面貌回歸到了英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有人將它改造成雜貨鋪,可以在這裡買到咖啡和小食~
有的被用作急救站
甚至搬回家,變做廁所~
還有的變成了藝術展覽室、圖書館、甚至手機充電服務站
空間不大,但改造成取款機卻剛剛好~
在德文郡,電話亭化身「世界上最小的夜店」
在倫敦金斯頓區,電話亭又成了一組藝術品
雖然經過這麼多現代化的改造,但依然入不敷出…
所以,英國已經打算將紅色電話亭替換成新式黑色電話亭,提供上網速率超快的WiFi系統,加上防水的觸碰式熒幕,能夠查詢當地資訊,計劃行程,以及地圖資料。
按照英國的計劃,每增加一座黑色電話亭就會將一座紅色電話亭拆掉,而沿用至今還沒有被替換過的也只剩下兩千座左右…
電話亭或許會越來越少,但絕對不會「消失」,畢竟它已經成為了英倫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情感和紐帶啊~ uni醬是一直堅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