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時便利店閉店風波持續發酵。5月12日,北京山海藍圖商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因公司經營戰略調整,旗下子公司全時便利店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5月20日進行調整,並對直營店全場商品進行6折銷售(不含香菸、卡購產品)。
自前一日全時便利店公告即將閉店的消息後,眾多消費者湧到全時門店搶購。與此同時,全時便利店的加盟商則陷入了可能無法收回加盟費的境地。有報導指出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公司對外否認了這一說法,稱是因為疫情影響嚴重,進行戰略調整,便利店業務先收縮,停業之後會有其他合作,貨款和員工工資肯定都會結清。
「全時閉店跟當下市場形勢有關,新零售以前引導的通過燒錢擴大規模的模式,目前在市場上已經不被看好,所以當企業單店盈利能力比較弱、虧損嚴重的時候,肯定會面臨發展難以為繼的情況。」零售管理專家胡春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加盟費或僅退45%
「他們(全時)現在是給了一個解決辦法,按照投資金額的4.5折退還,這個解決辦法對我們來說損失是非常大的,我們也在考慮要不要同意。我們擔心,如果不同意到最後一毛錢都要不回來。」北京的全時加盟商劉靜(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劉靜透露,她在2015年成為全時便利店的加盟商,加盟費為70萬。門店種類和選址不同,加盟費也不同。全時的加盟商分為參與經營的c類和不參與經營的b類,b類加盟費在70-100萬之間,每季度進行分紅。記者在一個加盟網站上查詢到,全時的加盟條件第一點就是有至少50萬元以上的資金運作能力。
「我籤了五年合同,2019年到現在已經有一年沒有分紅。2019年找過全時協商,對方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投資額的4-6折,我們也都同意。但是後來就沒下文了,加盟經理也說已經離職。後來遇到疫情,對方說還沒復工,一直到現在,幾乎快失聯狀態。」劉靜表示。
5月11日,全時宣布即將關閉北京地區所有門店的消息讓劉靜更加焦慮:「之前有加盟商說全時要求籤了新的4.5折協議後,就要把原合同收回。但是這樣對於我們比較不利,因為如果你既不到帳,原合同又收回了,這對於我們之後走法律程序很不利。所以我們現在希望,第一能真的給錢,第二錢到帳了再歸還原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具體的分紅方案,劉靜介紹道,投資額比較大的加盟商,按照運營的情況分紅,她的合同是保底營業額的11%。如果每個季度的淨利潤,雙方五五分成後超過11%的保底,就按利潤分紅;如果分成利潤沒有超過11%,就按照保底的金額。劉靜表示:「我加盟了這麼長時間,每次都是保底,不知道是他們的財務報表作假還是他們就真的沒掙到錢。」
對於上述劉靜的說法,《華夏時報》記者向全時相關人員詢問,對方僅表示,加盟商的問題由相關的對接人負責。隨後,記者又撥打了全時官方電話,均無法接通。
此外,劉靜表示,目前一些加盟商已經報案,有的已經受理,正在等待開庭。「我們現在覺得很迷茫,就擔心後續全時公司徹底破產了,就算勝訴我們也是一毛錢都拿不回來,非常被動。」
閉店潮再起
無論是閉店還是加盟商退資難,背後都反映出全時在經營上遇到了困境,而這也已早有徵兆。
2018年因母公司P2P爆雷,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隨後陷入倒閉潮。2019年剛被山海藍圖接手,現如今又宣布大範圍關店。高開低走的全時未來的調整道路不會輕鬆。
一位業內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我了解的情況是全時確實在做大調整,關閉重點虧損門店。因為可能會有新的資本方要進來,所以先做資產的清算和處理。不過還沒有最終確定。」
成立於2011年的北京全時叄陸伍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旗下包括全時便利、全時生活兩大業態。一開始全時就對標7-11大規模擴張門店,2015年全時展開全國布局,提出"年內千店,5年萬店"的計劃。同時啟動IPO計劃,彼時全時便利店整體市場估值達15個億。
2017年,全時的發展達到頂峰,在北京擁有360家門店,位居市場第一。數據顯示,2017年全時整體銷售額約為12億元。以20%至30%的便利店綜合毛利率計算,其年毛利潤約為2.4億元至3.6億元。
到了2018年,因母公司復華控股旗下的P2P理財平臺海象理財暴雷,全時受到波及,出現門店關閉情況。2018年底,全時通過「解體分拆」的方式結束品牌運營。位於北京、天津、成都的全時便利店由山海藍圖斥資近3億元收購。截至2019年6月,山海藍圖共擁有全時門店500家,員工2500人。位於華東、重慶地區的90餘家則由羅森便利店接手。如今,山海藍圖接手僅一年半,全時再次陷入閉店潮。
實際上,由於線上零售渠道崛起,傳統零售業一直不景氣,家樂福和麥德龍等大型商超接連「賣身」,便利店業態也無法獨善其身。據《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運營成本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胡春才向記者表示,目前便利店有三條路,第一,國內的便利店主要是便民店性質,後面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業務結合來進一步深化便民的特質。第二種是日式便利店,提供一日三餐的即食餐飲,但是建設合辦工廠的挑戰性比較大,國內企業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和資金支撐,後續可能會嚴重虧損;第三種,是類似永輝生活這種生鮮加便利店業態,將來也很有發展前景。
「這三種便利店業態的核心都是如何去提高單店運營效益,只有單店能夠接近盈利下,企業擴大規模才會有意義。否則門店越多,企業虧損也就越快。」胡春才指出。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