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時背影並不完美:加盟商投資僅退45%?「中國版7-11」如何收場

2020-12-12 騰訊網

全時便利店閉店風波持續發酵。5月12日,北京山海藍圖商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因公司經營戰略調整,旗下子公司全時便利店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5月20日進行調整,並對直營店全場商品進行6折銷售(不含香菸、卡購產品)。

自前一日全時便利店公告即將閉店的消息後,眾多消費者湧到全時門店搶購。與此同時,全時便利店的加盟商則陷入了可能無法收回加盟費的境地。有報導指出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公司對外否認了這一說法,稱是因為疫情影響嚴重,進行戰略調整,便利店業務先收縮,停業之後會有其他合作,貨款和員工工資肯定都會結清。

「全時閉店跟當下市場形勢有關,新零售以前引導的通過燒錢擴大規模的模式,目前在市場上已經不被看好,所以當企業單店盈利能力比較弱、虧損嚴重的時候,肯定會面臨發展難以為繼的情況。」零售管理專家胡春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加盟費或僅退45%

「他們(全時)現在是給了一個解決辦法,按照投資金額的4.5折退還,這個解決辦法對我們來說損失是非常大的,我們也在考慮要不要同意。我們擔心,如果不同意到最後一毛錢都要不回來。」北京的全時加盟商劉靜(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劉靜透露,她在2015年成為全時便利店的加盟商,加盟費為70萬。門店種類和選址不同,加盟費也不同。全時的加盟商分為參與經營的c類和不參與經營的b類,b類加盟費在70-100萬之間,每季度進行分紅。記者在一個加盟網站上查詢到,全時的加盟條件第一點就是有至少50萬元以上的資金運作能力。

「我籤了五年合同,2019年到現在已經有一年沒有分紅。2019年找過全時協商,對方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投資額的4-6折,我們也都同意。但是後來就沒下文了,加盟經理也說已經離職。後來遇到疫情,對方說還沒復工,一直到現在,幾乎快失聯狀態。」劉靜表示。

5月11日,全時宣布即將關閉北京地區所有門店的消息讓劉靜更加焦慮:「之前有加盟商說全時要求籤了新的4.5折協議後,就要把原合同收回。但是這樣對於我們比較不利,因為如果你既不到帳,原合同又收回了,這對於我們之後走法律程序很不利。所以我們現在希望,第一能真的給錢,第二錢到帳了再歸還原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具體的分紅方案,劉靜介紹道,投資額比較大的加盟商,按照運營的情況分紅,她的合同是保底營業額的11%。如果每個季度的淨利潤,雙方五五分成後超過11%的保底,就按利潤分紅;如果分成利潤沒有超過11%,就按照保底的金額。劉靜表示:「我加盟了這麼長時間,每次都是保底,不知道是他們的財務報表作假還是他們就真的沒掙到錢。」

對於上述劉靜的說法,《華夏時報》記者向全時相關人員詢問,對方僅表示,加盟商的問題由相關的對接人負責。隨後,記者又撥打了全時官方電話,均無法接通。

此外,劉靜表示,目前一些加盟商已經報案,有的已經受理,正在等待開庭。「我們現在覺得很迷茫,就擔心後續全時公司徹底破產了,就算勝訴我們也是一毛錢都拿不回來,非常被動。」

閉店潮再起

無論是閉店還是加盟商退資難,背後都反映出全時在經營上遇到了困境,而這也已早有徵兆。

2018年因母公司P2P爆雷,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隨後陷入倒閉潮。2019年剛被山海藍圖接手,現如今又宣布大範圍關店。高開低走的全時未來的調整道路不會輕鬆。

一位業內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我了解的情況是全時確實在做大調整,關閉重點虧損門店。因為可能會有新的資本方要進來,所以先做資產的清算和處理。不過還沒有最終確定。」

成立於2011年的北京全時叄陸伍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旗下包括全時便利、全時生活兩大業態。一開始全時就對標7-11大規模擴張門店,2015年全時展開全國布局,提出"年內千店,5年萬店"的計劃。同時啟動IPO計劃,彼時全時便利店整體市場估值達15個億。

2017年,全時的發展達到頂峰,在北京擁有360家門店,位居市場第一。數據顯示,2017年全時整體銷售額約為12億元。以20%至30%的便利店綜合毛利率計算,其年毛利潤約為2.4億元至3.6億元。

到了2018年,因母公司復華控股旗下的P2P理財平臺海象理財暴雷,全時受到波及,出現門店關閉情況。2018年底,全時通過「解體分拆」的方式結束品牌運營。位於北京、天津、成都的全時便利店由山海藍圖斥資近3億元收購。截至2019年6月,山海藍圖共擁有全時門店500家,員工2500人。位於華東、重慶地區的90餘家則由羅森便利店接手。如今,山海藍圖接手僅一年半,全時再次陷入閉店潮。

實際上,由於線上零售渠道崛起,傳統零售業一直不景氣,家樂福和麥德龍等大型商超接連「賣身」,便利店業態也無法獨善其身。據《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運營成本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胡春才向記者表示,目前便利店有三條路,第一,國內的便利店主要是便民店性質,後面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業務結合來進一步深化便民的特質。第二種是日式便利店,提供一日三餐的即食餐飲,但是建設合辦工廠的挑戰性比較大,國內企業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和資金支撐,後續可能會嚴重虧損;第三種,是類似永輝生活這種生鮮加便利店業態,將來也很有發展前景。

「這三種便利店業態的核心都是如何去提高單店運營效益,只有單店能夠接近盈利下,企業擴大規模才會有意義。否則門店越多,企業虧損也就越快。」胡春才指出。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相關焦點

  • 深扒中國版7-11二次倒閉的真相
    近日傳出,全時便利店撤離京津市場,面臨二次「倒閉」。2011年成立之後,這個便利店品牌就一度被外界視為中國版的7-ELEVEn。2015年,全時的北京門店數量超過7-ELEVEn,成為當地門店數量最多的便利店品牌。
  • 全時便利店之死
    有人說,便利店是中國的新時代風口。對於新零售來說,便利店解決了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最後一公裡和最後一小時的難題,將成為未來生活的社區樞紐。全家、羅森、全時、7-Eleven、便利蜂等各類便利店品牌蜂擁而出,跑馬圈地,企圖在市場分一杯羹。但當下各大傳統零售企業不景氣,便利店運營成本高、利潤率低,該行業並沒有那麼容易經營。
  • 盲目擴張,北京連鎖便利龍頭全時便利店何去何從?
    風口之下,京東、蘇寧紛紛試水,老牌連鎖商7-11、羅森、有家等也加快跑馬圈地的節奏,但一直沒有出現真正的便利店寡頭。《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此背景下,2011年,富有浪漫情懷的、學美術出身的關廣雨在日本溜達一圈回來,開始對標7-11做起來全時便利店,早起主打北京市場。
  • 破局:7-11模式在中國為啥就一直走不通
    但到了中國,卻頻頻傳出倒閉消息,比如近期給人印象深刻的那張《停止營業告知函》:全時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今年5月20日24點0分結束經營,自5月11日起,全時便利店開始全場6折銷售......儘管隨後這一消息被改為「經營進行調整」,但全時迎來至暗時刻當無疑問。
  • 全時「二次關停」 便利店行業「唱衰」為時過早
    北京全時便利店「閉店潮」正在進行時。5月16日,成都全時宣布已經找到了「接盤者」,京津冀的全時將何去何從,引人關注。5月11日上午,全時發布《「全時便利店」停止營業告知函》,隨後刪除。全時的一家供貨商負責人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5月5日,全時還讓他們在5月9日送一批貨到全時的大倉。後來,從同行那裡得知全時要閉店的消息,這批貨沒有送出去。該供貨商表示,去年2月,全時第一次關停時,提前與供貨商打了招呼,不至於讓供貨商「壓貨」。突然喊停的全時接下來的命運幾何?早在2018年11月,全時母公司復華商業資金鍊斷裂,全時第一次按下了「暫停鍵」。
  • 加盟商集體退群 京東汽車商城失利
    2018年,京東香港公司、易車香港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投資成立武漢車千線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並運營「京東汽車商城」,京東香港公司持股31%。  2020年5月份,寧夏的加盟商李先生向京東汽車商城打款80萬訂車,京東汽車商城卻在5月底告知李先生這批車到不了。而當李先生要求退回車款時,對方卻給出了「退不了」的答覆。
  • 全時倒在2020背後:北京320家門店被波及,便利店的生意還值得做嗎?
    據報導,僅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全時便利店在北京關店約90家。 但2018年時正值「新零售」的風口,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場,各路資本源源不斷的給跨界超市、生鮮、便利店等新零售模式燒錢。因此,當時的全時並不愁沒有下家,比如物美、蘇寧、雀巢等零售商,就曾先後傳出過有接盤全時的打算。 2019年2月,全時賣身成功、躲過一劫。
  • 全時便利店天津大規模關店 北京或將全面停業
    ,並對全場商品進行6-7折銷售(不含香菸)。北京全時聯盟便利店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李亞茹,註冊資本為22795.45萬人民幣,成立於2016年11月15日。 公開資料顯示,全時便利店成立於2011年,早期對標7-11在北京發展,曾在2015年提出「年內千店,5年萬店」計劃,2017年底又提出「百城百萬」計劃,宣稱要投資百億元,預計五年覆蓋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截至2018年7月,全時已覆蓋北京、南京、天津、長沙等10個城市,門店數近800家,僅在北京就有400多家門店,成為了北京便利店市場的「佼佼者」。
  • 員工無遣散費,私人二維碼收款,全時便利店官宣停業
    全時曾被譽為「7-11在京最強的對手」,在2017年成為北京市便利店最多的品牌,一時間打破了外資便利店盤踞市場的局面。在2017年年底,北京的全時便利店已經擴張至350家,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和地區亦有大面積擴張。 但是,這顆迅速升起的「便利店之星」,最終還是伴隨著快速地坍縮。時間只用了不到三年。
  • 看不到車也退不回錢!多地加盟商控訴京東汽車商城「跑路」→
    近日,京東汽車商城的加盟商卻向總臺央廣中國之聲反映,車千線汽車公司早已人去樓空,不僅當初的承諾大多沒有兌現還拖欠了加盟商大筆訂車款。京東集團回復稱,正在和「易車」加快推動「車千線」妥善解決問題。運營公司出了問題,京東和易車網需要向加盟商負責嗎?又該如何解決問題?
  • 7天連鎖酒店被指無序擴張 加盟商要求賠償虧損
    中廣網北京8月22日消息 (記者 張奧) 據經濟之聲報導,積極進行高速擴張的7天連鎖酒店集團最近遇到了麻煩。東莞某分店加盟商日前向7天連鎖酒店集團發去律師函,指責7天連鎖無序擴張、不合理收費等問題,並要求7天連鎖就加盟商投資虧損進行賠償。
  • 聯商超市周報:家家悅投資快樂真棒 全時準備東山再起
    聯商網消息:過去一周(11.18-11.24),家家悅2.1億投資快樂真棒,進軍安徽市場;沃爾瑪計劃5-7年在華新開500家店及雲倉;全時便利店首次披露換血現狀;紅旗連鎖攜手餓了麼口碑......家家悅2.1億投資快樂真棒 進軍安徽市場11月21日,家家悅晚間公告稱,公司與安徽快樂真棒商貿集團有限公司、戴文、劉永紅及淮北市樂新商貿有限公司籤署了《關於淮北市樂新商貿有限公司之投資協議書》。公司擬以自有資金投資2.1億元,通過受讓股權及增資方式收購重組後的樂新商貿75%股權。
  • 在中國虧損7年?棒約翰加盟商之痛
    約翰)將迎來它進入中國的8周年。可這個紀念日過得並不平靜。  先是傳出了『要關閉100家門店』的傳聞,後被曝自2003年棒約翰在中國創立之後已經連續虧損了7年,虧損額從2003年的160餘萬(1600449.88元)飆升到了2009年的2300餘萬(23178606.88元)。
  • 全時便利店「賣身」,華東和重慶約90家門店由羅森接手
    根據羅森方面的說法,羅森接手了全時便利店的門店、設備和部分自願加入的員工,但不包含債務,最快將於今年3月份對收購門店進行改造換裝,也將儘快以「羅森」品牌重新營業。  羅森中國區總裁張晟就此事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收購全時的主要考慮是戰略互補,羅森中國2020年將達到3000家以上門店,2025年向著全國10000家門店的規模布局。
  • 京東汽車商城「跑路」 加盟商被拖欠訂車款
    近日,京東汽車商城的加盟商卻向總臺央廣中國之聲反映,車千線汽車公司早已人去樓空,不僅當初的承諾大多沒有兌現還拖欠了加盟商大筆訂車款。京東集團回復稱,正在和「易車」加快推動「車千線」妥善解決問題。運營公司出了問題,京東和易車網需要向加盟商負責嗎?又該如何解決問題?
  • 從1到30000家,麥當勞、7-11為何鍾愛「小夫妻」加盟商?
    今年年初,一直堅持做直營的重慶小天鵝火鍋對外放開了加盟,它的創始人只說了一句話:「我雖然放開加盟,但我會想辦法,讓加盟商變成經營者。」在成長為全世界 30000 多家世界連鎖巨頭之前,麥當勞也曾有經歷過一段無奈。在這裡,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或許從這裡面你能得到一些啟發。1、 家店如何開到 30000?
  • 全時便利北京旗艦店:便利店or餐廳 傻傻分不清
    全時的目標就是做中國目前惟一的超重資產模式運營的內資便利店,即在店中增加現場烹飪設備和多人用餐區,單店的投資規模超過150萬元。    與7-11短兵相接  其實,距離全時旗艦店500米左右,就有一家7-11。另外,據透露,在7-11的對面全時也計劃開出一家店。這樣在7-11的周邊就已經包圍了4家全時。
  • 全時北京部分門店將被好鄰居接管,後者為北京本土便利店品牌
    全時的品牌仍然在保留,商品和門店管理暫由好鄰居負責,後續如何發展、全時品牌最終能否保留、全時加盟商未來發展等問題,對方尚不能準確回復。此前的5月11日,據北京商報報導,繼全時在天津大規模關店後,北京地區門店也將在5月底全部撤出,全時供應商已接到「暫停供貨」的通知。而此時,距離新東家山海藍圖接盤還不足一年半。
  • 全時便利店「二度陣亡」幕後
    踩雷P2P全時便利店成立於2011年,曾被稱為「最像7-11的本土便利店」一度擴張十分迅猛,在西南、華南、華中、華東、華北五大區域都有布局。2015年,全時曾提出「年內千店,5年萬店」計劃,2017年底又提出「百城百萬」計劃,宣稱要投資百億元,預計五年覆蓋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公開資料顯示,全時便利僅在北京就有400多家門店。截至2018年7月,全時便利店已經覆蓋北京、南京、天津、長沙等10個城市,門店數接近800家。
  • 全時便利店遭遇「敦刻爾克」 便利蜂、7-11和蘇寧小店誰能殺出重圍
    便利店行業遇阻,「接盤俠」難現近年來,便利店一直是零售行業的風口,京東、蘇寧等企業紛紛試水,老牌連鎖商7-11、羅森、有家等也加快搶佔市場的節奏。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已經趨於成熟的日本市場相比,國內尚未產生真正的便利店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