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
古語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全社會深入推進位止餐飲浪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文旅業界人士表示,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努力為營造文明用餐的社會氛圍貢獻力量。
01國內掀起的「糧食節約」熱潮
瘟疫過後,世界性的饑荒再次來襲。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飢餓人數大幅上升。初步統計,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全球面臨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國內的情況雖然並不如此尖銳,但每年的糧食浪費依然不容樂觀,拋開在糧食儲存、運輸和加工等環節造成的損失浪費,在餐飲端的浪費也十分驚人。
餐飲端的浪費十分驚人 圖/文明潛江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其中,大型餐館、遊客群體、中小學生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大型聚會浪費達38%,而學生盒飯有三分之一被扔掉。
而早在2018年發表的論文《旅遊城市餐飲消費者食物浪費行為研究》更是指出,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4個旅遊城市餐飲消費者每餐人均浪費量為79.52g。此外,從消費者類型分析,旅遊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費量(96.54g)高於非旅遊者(73.79g)。
由此可見,旅遊業必須深入參與到「節約糧食」這場「戰役」之中。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黨組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的重要指示,研究部署文化和旅遊系統貫徹落實工作。同時,文化和旅遊部正在制定、修訂旅遊住宿業和旅遊景區標準,將反對食品浪費的內容列入其中。另外,還將加強對旅行社經營管理人員和導遊人員的教育培訓,加強對遊客的引導和提醒,督促遊客在旅遊過程中做到節約飲食、綠色消費;引導和鼓勵遊客科學用餐,指導行業協會開展行業自律。
國內掀起的「糧食節約」熱潮 圖/文明潛江
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浪費糧食是違背社會發展的可恥行為,要在工作、生活中堅決遏制餐飲浪費現象。「民以食為天,只有守護好餐桌,才能安心做好工作、推動社會發展。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倡導文明就餐,做好對相關單位的指導工作,引導全行業愛護糧食、杜絕浪費。」
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暑假遊客增多,勸導遊客文明用餐杜絕浪費勢在必行,我們將在星級飯店、綠色飯店、旅遊民宿、農家樂等旅遊接待場所開展「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活動,引導服務人員和消費者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
「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是對餐飲行業的鞭策鼓勵,作為餐飲業協會組織,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避免浪費,倡導企業落實光碟行動。」北京市密雲區餐飲協會執行會長徐會強表示,我們將引導企業給予「光碟」顧客一定獎勵或折扣,引導顧客養成「打包」的習慣;督促餐飲企業提高服務水平,培訓服務員向顧客提供科學的用餐量建議;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形式,通過漫畫等方式吸引小朋友關注,讓其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由此可見,今後反對糧食浪費將成為旅遊行業的新標準。
02為什麼旅行中浪費糧食現象頻發?
不是不想吃,而是菜品質量不好
一位名叫王明的老年遊客表示,去年夏天,他和退休的老同學一起報了個比較便宜的旅遊團,到某地旅遊。
導遊說帶他們去品嘗當地的特色菜。因為是提前預訂的,到了飯店沒等位,直接開餐。盛菜的盤子很大,滿滿一桌。他拿起筷子嘗了一下招牌菜,卻感覺除了酸沒別的啥味道,又嘗了嘗湯和肉片也不香。一連吃了幾個菜,口感都不太好。來的時候一大桌,走的時候還是滿滿一桌。吃他們互相看著都覺得尷尬,他在心裡說:「不是不想吃,實在是不好吃,吃不動啊。」
酒店自助餐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圖/紹興文明
自助餐廳要踐行「節約」比較困難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表示,旅遊過程中酒店自助餐食物浪費的「重災區」,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餐桌禮儀文化問題,眾多好友相約旅遊,總想著為別人盛菜共享,結果造成浪費;二是小孩子造成浪費,有些家長疏於關注並及時糾正;三是廚房備餐時都會有一定餘量,由此導致的剩餘食品(尤其是已然出現在自助餐檯上的食品),無論是出於對食品安全的考慮還是滿足對客服務的品質要求也只能倒掉。
觀念造就
其實,「光碟行動」並不一定是當場吃光。我們外出就餐,吃不完可以打包回家,但是在旅遊的時候,基本很少打包。
有的遊客並非有意浪費,但餐品吃不完,又無法打包,只能自己看著心疼。
另外,中國傳統的觀念中有一項「窮家富路」,就是在家可以節儉一點,但是外出一定要帶足各種東西,不能虧著自己。因此,相比在家的時候,旅遊更容易造成浪費。
03旅遊時怎麼才能吃好又不浪費?
鼓勵遊客自主體驗 導遊應早做建議
湖北萬達新航線國際旅行社高級導遊馬駿表示,以他多年的導遊生涯來看,提高導遊自身素質很關鍵,其中包括對各地飲食文化的了解。如外地客人來到武漢,蔡林記的熱乾麵、小桃園的雞湯、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湯包等都想嘗一嘗。但實際上,一般人吃一碗熱乾麵後,可能再也吃不下任何食物了。
所以,導遊應早做建議,四五個人買一份,每人嘗一口就好,接下來還可以騰出肚子吃更多美食,免得吃不完浪費。同時也建議旅行社,在飲食安排上給旅客更多自由度,鼓勵遊客自主體驗,以便遊客更深入地融入城市文化中。
提升餐飲質量
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副會長高福表示,吃幾口就放筷子,食物「餵了」垃圾桶,是旅遊中常見的浪費現象。不過,往往不是遊客故意浪費,多是飯菜價格低廉而質量欠佳或不夠衛生造成的。
與其這樣,他認為餐飲商家不如提升餐飲質量,當然如此一來餐飲價格也會相應提高。老話說「窮家富路」。旅遊消費者的心理也要成熟起來,出門在外不要把餐標定得很低,好貨不便宜是價值規律。而且,中餐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驕傲,不要因為價格低廉的團餐質量影響中餐在國際上的形象。
精美的淮揚菜 圖/觸摸上海
對此,有關部門可以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懲罰制度。浪費多了,要查明具體原因,如果是因為飯菜衛生有問題,那就應對餐飲供應商作出相應警示或懲罰。同時,可對旅行社、導遊提出監督要求,用餐前對遊客進行提醒。
歸根結底需要旅遊服務提質增效
中國旅遊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會長張曉軍表示,作為旅遊業,一方面,旅行社要提前了解遊客用餐習慣和需求,根據餐標和旅客整體需求選擇用餐的餐廳,事先與餐廳做好溝通。餐廳要具備提供不同品類不同檔次團餐的能力;另一方面,旅行社要在組團時提醒參團遊客節約糧食,避免浪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旅遊業帶來巨大衝擊,「暫停鍵」的按下也使旅遊業有了靜心思考的時間,能夠危中尋機。
色香味俱全的武漢小吃 圖/中國文化報
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旅遊,遊客們多了謹慎和擔心,對旅遊服務整體的需求提高了,旅遊業要通過提質增效,化危為機。隨著旅行社和旅遊餐廳能夠為遊客提供更精細周到、色香味俱佳的團餐服務,旅遊途中食物的浪費現象就一定能夠得以根治。
延伸閱讀:
國外是如何處理「舌尖上的浪費」
由於飲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對於剩宴處理方式難免有所不同。西餐都是分餐制,每個人自行決定吃多少。而中國的宴席文化注重聚餐制,使得「剩」飯的形成成為一種可能。
在國外,很多國家對如何處理「舌尖上的浪費」,都有很好的做法與經驗。
瑞士和德國:吃飯浪費要罰款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餐廳都針對食物浪費設處罰規定。
說到瑞士給我們的印象都是非常紳士而又儒雅的,一直以來都是以高消費為主,但是他們卻很節儉。
瑞士芝士火鍋 圖/辛巴達旅行網
在瑞士,如果你吃東西剩下很多東西的話是要罰款的。因此,他們在外面就餐的時候一般都是吃多少點多少,絕對不會出現一點浪費的現象。如果遊客來到瑞士旅遊吃東西的時候點餐過多,最後自己吃不了,這個時候就可能要面臨罰款了,而且非常昂貴。
除了瑞士以外,德國被認為是處罰餐廳浪費最嚴的國家。在德國,無論自助餐還是點餐,都不能浪費,一旦發現有人浪費,任何見證人都可向相關機構舉報,工作人員會立即趕到,按規定罰款。
此前,有報導稱,有中國遊客在德因用餐浪費,被罰30至50馬克不等的罰款。
韓國:吃自助餐先交押金
韓國糧食自給率僅為30%,因此韓國政府推出了很多措施解決嚴重的浪費問題。與很多國家不同,韓政府推行餐桌節約計劃,將努力對象瞄準餐廳,而非就餐的客人,比如說減稅政策。
韓國上世紀末推出一項法令,如果一家餐館能向顧客提供把飯菜吃光的標準菜單或能讓顧客把吃剩下的飯菜打包帶走,就可享受減稅或減收30%稅費的優惠。此舉一出,很多韓餐廳在客人點餐時就努力向客人介紹飯菜的分量,力求從源頭上堵住餐桌浪費。
作為餐桌浪費的重災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韓國自助餐廳陸續推出「吃自助、交押金」政策,要求客人就餐前先交納押金,如出現食物浪費現象,餐廳不會返還客人押金。儘管這項規定看起來對就餐者不公平,但自助餐廳用更低廉的價格依然能吸引到很多客人。
韓國的人參雞湯 圖/韓語免費學
此外,從2011年開始,京畿道金浦市政府還別出心裁推出「半碗飯」項目,選擇35間飯店作為試點。市政府製作1.13萬個比普通飯碗少盛45克至160克米飯的「京畿道半型碗」,免費送給餐廳。
最開始,顧客們的反應強烈,甚至有顧客抱怨:「飯量這麼少,感覺像是在吃剩飯」。但金浦市政府堅持,把現在的飯量減半有很多好處,除了符合消費者追求苗條健康、減少熱量攝入的要求外,還可以減少食物垃圾的產生,更適合兒童的飯量等。
不久之後,效果就顯現出來了。客人們習慣了吃「半碗飯」,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點一份或兩份米飯,不僅實惠而且減少了糧食浪費。
END
◆ 本文信息源自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化報、品橙旅遊、環球旅訊、搜狐◆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
順承文旅行業在新技術時代將井噴發展的大趨勢,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於2017年初由全國知名公共文化專家符湘林先生聯合多位業內大咖共同發起成立。
研究院以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助力文化品牌建設為使命,廣泛集聚各類專家學者、專業機構,打造「平臺式」「一站式」新型文化智庫,為各級政府部門和文創企業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提供智力支持,包括頂層設計、評估督導、資源導入和項目合作等。
目前,研究院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文化行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新興智庫機構,業務涉及上海、浙江、江蘇、湖南、四川、重慶、雲南、福建、海南、新疆等地,深受業界好評。
聯繫方式
地址:上海市長寧區延安西路2299號世貿大廈6樓西區 Y606室
聯繫人:
符湘林:13701839062
編輯部:028-84165072(周末無人接聽)
郵箱:whzx@gewuinst.cn
聲明
本平臺登載此文和此圖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並不用於商業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