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最重視人情的民族,道德經卻說「禮」最壞,我們該怎麼做

2020-12-19 蜂聞言事

經典講的內容和我們日常生活習慣相衝突的時候,我們就無所適從,那到底誰才對呢,該遵從誰的指導意見?佛祖在回答眾弟子的爭論時說:如果書上有記載,那就依「經」書的內容辦!

老子在道德經第38章講「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他說「禮」這過東西啊,是人忠信不足的產物,如果放在國家層面看,它就是產生禍亂的首要因素。

但潮流這過東西更怪,我們都生活在人群中,誰要是敢不隨大流做事情,輕者流離失所,重者粉身脆骨;流浪大師算是本時代這個理論的親歷者,他在單位因為撿垃圾,而後流浪26年,今天我們都已經知道他不是精神病,但是26年前他的家人朋友和領導都把他當精神病,還送醫院醫治。

民族英雄「戊戌六君子」被清廷斬首於茶市口,網絡公布的照片中記錄了一段驚人的歷史,圍觀的群眾居然拍手稱快,今天的我們再看到時,心裡會莫名湧出一股辛酸淚。英雄當然沒有錯,我們其實也不能算錯了,不明就裡的普通人大多數時候都只有選擇跟隨潮流的機會。

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對抗潮流的勇氣和膽量,我們既沒人願意流浪幾十年,也不敢輕易的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道德經只能告訴我們最佳的選擇,但是它卻沒能幫我們找出最佳的處理方案,那還不如扔掉算了?

那老子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他說不懂「道」,不守「道」的人才有「德」,沒「德」的才有「仁」「義」,連仁義都失去以後才是注重「禮」,禮是浮於表面的,虛華的東西。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去彼取此」,有道有德的人,會去彼取此,就能處理好這件事情。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按照老子教育的方法辦事情,從法律層面立法解決民間普通百姓所受潮流的影響,去掉繁文縟節,真正回歸「道」的狀態。

一個重「禮」的時代,也許會在咱們幾千年前民族智慧的指導下最終得到解決,把因「禮」產生的很多社會問題徹底杜絕。生活在邊遠農村的朋友再也不用為別人家下的兔子慶祝,生活在都市的朋友,也不用為了宴請某個職位的朋友而費盡心力,應聘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因為禮節不周而遭遇失敗。

我建議朋友們可以多讀多研究道德經所講的現象和理論,從對他的學習了解中找到更多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法。每個朋友的立場,經歷都不同,讀經典原著比看別人的註解更長智慧。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覺得我聊的在理,就請點讚轉發加關注,讓我們一起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做點小事情。

相關焦點

  • 今天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學習《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3]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延續千年的經典,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希望能通過該科提升自己的思維,當然,能學會一些生活小技巧也很棒,比如學習道德經,可能能從中學到在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中找到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4.不僅現在學,將來也要學。道德觀已經於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互為表裡,人們總是或有或無的行使著裡面的種種精神。5.
  • 歷史上的中國人如何理解道德
    所以,道德底線就是道德的最低標準,凡是在這個標準之內的,我們不能說他的道德有多麼高尚,但還是可以認為他沒有違背起碼的做人原則,哪怕他做的是壞事,甚至是很壞的事,還是可以在道德上有所原諒的。換言之,這裡說的是對於一件壞事的道德評價標準,即究竟壞到什麼程度,或者以一種怎麼樣的壞的方式,還能算是在道德的範圍之內,或者還不能算做是完全不道德的。
  • 學習《道德經》,重視培養逆向思維,讓思緒飛揚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包羅萬象,思想深邃,不僅如此,如果我們深入學習就會發現,老子總是能看見常人之所未見,提出很多相反的思想。這也應當引起我們思考,要重視逆向思維的培養。01老子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相反的思想,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一系列的反義詞提醒我們看待問題不可片面,要從正反兩方面思考。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一句話,領悟透了離成功不遠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風不會刮一個早上,雨也不是一整天都在下。但這些是誰造成的呢?是天地。既然天地都不能保證長久,何況平凡的人類呢?
  • 《道德經》上最鼓舞人心也最能讓人安靜的一句話
    這導致我們更加的迷茫與浮躁。因此,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讀讀《道德經》,看看大自然。《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有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這句話或許大家都知道,但可能很少有人認真的去細想其中的關鍵。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那麼我為什麼要說這句話是最鼓舞人心也是最能讓人安靜的一句話呢?我們先來看幾棵大樹: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老子的道德經中所理解的道,與孔子的理解截然不同
    在中國古代哲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東西可能要數「道」。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在苦苦思索「道」的含義,《老子》(即《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就是他思考的結晶。道德經在先秦時代產生的各個學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雖然是儒家,但如果從先秦各個學派產生的時序來看,最先出現的則是道家。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老子《道德經》通篇講的就是「道」和「德」,那麼究竟什麼是「道」,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幾千年來對老子的《道德經》情有獨鐘的?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道」是一個源起。
  • 陳桂蓉:重視和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資源
    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而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水準關乎整個民族的素質。因此,以道德為抓手,充分重視和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道德資源,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力點 古人云「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君子所貴在德。
  • 《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道德經名言,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指導我們的人生前行
    道德經名言: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它為我們的言行指明了方向,指導我們的人生沿著正確的道理前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我們該怎麼說,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或者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思考,多數人都是跟著感覺走,往往做錯了事情,說錯了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那麼,一個人的言行到底如何才能得當,才能經得起歷史,歲月的考驗呢?2500年前的老子的《道德經》中27章中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就是一把尺子,一根標杆。
  • 道德振興 榮辱三味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  禮,是人的臉譜。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即從一個人的禮貌,便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素質。禮,是人際關係的粘合劑。有禮就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無禮則使人遠去。中國人喜歡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殊不知中國還有句話已經傳了兩千年,那就是:「多行無禮,必自及也。」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行走的香道師小琳,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我在學習香道和《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如何從《道德經》更高的層次去詮釋香道,希望與朋友們多分享,多交流,共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一,哲學與道學
    《道德經》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哲學之祖。準確來說,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所謂「哲學」。「哲學」是近代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用的一個替代性詞語,經近代中國文人翻譯日文著作引入而成。於今日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 那麼古代中國怎麼稱呼「哲學」呢?道學!
  • 忠孝仁義,是中華民族獨特而鮮明的民族性格
    中國人始終把人際關係當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圍繞著這件大事,產生了諸多傳統美德。這些美德主要有以下四種:忠,孝,仁、義。這四點分別規定了中國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四類人際關係。忠、孝、仁、義這四點基本道德規範,是中國傳統社會道德生活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傳統道德的其他規範得以建立和發展。總體而言,這四種傳統道德的終極目的可以歸納為四個字:與人為善。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人中國人崇拜孔丘(孔子)、崇拜李耳(老子),幾千年歷史之下,最無爭議的有兩部經典,一是《易經》,另一個是《道德經》。兩本書作為最經典的智慧之書,兩者也都淵源頗深,不過《易經》更注重過程的轉變(包括結果在內),如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每一爻改變都會出現新的變化。
  • 新世紀,我們該不該「讀經」?
    事實上,它已經融入了我們民族文化血脈之中,成為悠遠的中華文明之基因與精髓;它從來不僅僅是古時廟堂和當代象牙塔的貢品,其最鮮活最綿長的生命力乃是沸騰在民間。在全球化浪潮的迅猛衝擊下,「國學」之復興尚且遙遙無期,如果連孩子們讀一讀經書(僅此而已)也要遭到質疑和幹預,那麼,我們又如何企及苦苦追求的「民族復興」?——所謂「民族復興」,既是指融入全球化發展浪潮,更是指實現本民族文化自身的復興。
  • 道德經38章,去除浮華輕薄,厚實自然做人
    上禮的人,有所作為,沒有人回應他,他就揚著胳膊強行牽引別人順從。所以,失去了道,才會追求德,失去了德,才會追求仁,失去了仁,才會追求義,失去了義,才會追求禮。禮不僅是忠信不足,忠信的末端,禍亂的開端。前識,不過是道的浮華,最表面的東西,卻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要取厚重而拋棄輕薄,要取實在而拋棄浮華,所以要取厚實而去掉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