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講的內容和我們日常生活習慣相衝突的時候,我們就無所適從,那到底誰才對呢,該遵從誰的指導意見?佛祖在回答眾弟子的爭論時說:如果書上有記載,那就依「經」書的內容辦!
老子在道德經第38章講「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他說「禮」這過東西啊,是人忠信不足的產物,如果放在國家層面看,它就是產生禍亂的首要因素。
但潮流這過東西更怪,我們都生活在人群中,誰要是敢不隨大流做事情,輕者流離失所,重者粉身脆骨;流浪大師算是本時代這個理論的親歷者,他在單位因為撿垃圾,而後流浪26年,今天我們都已經知道他不是精神病,但是26年前他的家人朋友和領導都把他當精神病,還送醫院醫治。
民族英雄「戊戌六君子」被清廷斬首於茶市口,網絡公布的照片中記錄了一段驚人的歷史,圍觀的群眾居然拍手稱快,今天的我們再看到時,心裡會莫名湧出一股辛酸淚。英雄當然沒有錯,我們其實也不能算錯了,不明就裡的普通人大多數時候都只有選擇跟隨潮流的機會。
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對抗潮流的勇氣和膽量,我們既沒人願意流浪幾十年,也不敢輕易的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道德經只能告訴我們最佳的選擇,但是它卻沒能幫我們找出最佳的處理方案,那還不如扔掉算了?
那老子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他說不懂「道」,不守「道」的人才有「德」,沒「德」的才有「仁」「義」,連仁義都失去以後才是注重「禮」,禮是浮於表面的,虛華的東西。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去彼取此」,有道有德的人,會去彼取此,就能處理好這件事情。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按照老子教育的方法辦事情,從法律層面立法解決民間普通百姓所受潮流的影響,去掉繁文縟節,真正回歸「道」的狀態。
一個重「禮」的時代,也許會在咱們幾千年前民族智慧的指導下最終得到解決,把因「禮」產生的很多社會問題徹底杜絕。生活在邊遠農村的朋友再也不用為別人家下的兔子慶祝,生活在都市的朋友,也不用為了宴請某個職位的朋友而費盡心力,應聘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因為禮節不周而遭遇失敗。
我建議朋友們可以多讀多研究道德經所講的現象和理論,從對他的學習了解中找到更多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法。每個朋友的立場,經歷都不同,讀經典原著比看別人的註解更長智慧。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覺得我聊的在理,就請點讚轉發加關注,讓我們一起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做點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