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2020-12-14 江流兒歷史故事

提起中山國,或許大家對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如今的冀北之地,疆域被燕、趙二國挾裹。

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

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諸侯國,卻得到司馬遷的偏愛,為其單獨立傳。

那麼,《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是否與司馬遷個人主觀意願有關係?

我們將時間回溯至1975年,當年河北保定地區與衡水接壤的一個小村落人聲鼎沸,當地某位村民正在自家田地翻土時,刨出了許多古色古香,形狀怪異的金屬器物。

河北省文物部門接到線索後,隨即進駐現場調查,由此便揭開了千年之前中山國的神秘面紗。

經過為期兩年多的緊張考古工作,出土了上千件精美器物,根據器物上的銘文證實,這座大墓就是戰國中山王陵墓。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科院破譯中山國出土文物銘文,大致了解了這個國家是由何而來,並於何時泯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原來中山國祖先源自北方"狄族","狄族"誕生於陝西西北部,與山西昔陽一帶。

大約公元前506年,該部族將國號改名為"中山",直到公元前406年。中山國人來到河北石家莊、保定一帶紮根,並長期繁衍生息。直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山國被挾裹於燕、趙兩個國家之間。雖說中山國人出自北方遊牧部族,擅長騎射,可是由於先天地緣劣勢,再加上人口不多,中山國自是無法與燕、趙二國相抗衡。

大約公元前406年至公元380年,當時中山國王選擇"交相控引,爭衡天下"的治國方針。

再加上中山國盛產大量銅,鐵等礦產資源,冶煉工藝十分高超,也讓燕、趙二國不敢輕易對中山國下手。

公元前314年左右,中山國與盟友齊國交惡,甚至主動出兵進攻齊國,導致國力大損。趙武靈王即位之後,發動對中山國的大戰,徹底滅掉這個小國。

以上就是中山國大致發展過程和存續時間,可是中山國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便已經稱王。由於中山國和晉國關係不錯,中山國稱王也得了周天子的默許。

反觀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這本史書算得上是最為權威的史家書籍。

然而,中山國已經稱王,其鼎盛時期更是達到"千乘之國"實力,可唯獨中山國卻沒有進入《史記》的世家體系,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魯國、衛國、鄭國卻能單獨列傳。太史公司馬遷為何不對中山國施以筆墨呢?

按照民間傳言,司馬遷的祖先曾在中山國擔任要職,可司馬氏祖先出了個叛徒,害得中山國國力大衰,因此司馬遷故意隱去了中山國不表,主要還是想隱去自己這段不光彩的家史。

但是據《史記·太史公自序》我們便能了解,司馬先祖共分為三支,春秋末年,司馬遷這一家族分支,又輾轉於晉國和秦國。

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隨著劉邦擊潰項羽,建立西漢政權,司馬遷也繼續擔任史官,秉筆直書。

因此,司馬遷的祖先與中山國那位奸佞小人並無任何關係。

根據筆者推斷,司馬遷沒有在《史記》中為中山國單獨立傳,甚至連相關記載也甚少,主要還是中山國並沒有得到中原正統政權認可。

此外,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他也參考了許多先秦時期史家書籍。可是中山國由盛轉衰,再加上地緣劣勢,這個國度大約持續了300多年時間,其中有200多年的歷史進程,還是後人通過發掘古墓以及相關銘文才得出的結論。

當時司馬遷即使想為中山國單獨列傳,他也很難找到相關可靠的史料。畢竟,《史記》是非常正統的官方資料,司馬遷自是要更加嚴謹查閱先秦時期的書籍,才能完整地得出中山國發展的詳細脈絡。

由於手頭資料不夠,所以司馬遷便主觀上忽略了中山國,這其實是無傷大雅。

總的來說,中山國其巔峰時期軍事實力,或許僅次於戰國七雄,因為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讓它無法出現在《史記》中也是情有可原。

好在後世專家憑藉發掘出中山國王陵,原原本本的將中山國歷史重現天日。

《史記》是司馬遷嘔心瀝血編纂史籍,也不能因為這些小瑕疵,便否定了《史記》的正統客觀性。

總的來說,《史記》記載了諸多有意思的小故事以及做人的道理。歷史愛好者也可以通過閱讀《史記》當中一些分支細節,找尋歷史中不為人知的隱情。

買上一本《史記》,更能有助於我們了解華夏文明燦爛的過往。以下這本《史記》不僅包含了原文,與嚴謹翻譯之後的白話文,還有諸位名家用自己幾十年的研究,對《史記》進行二次解讀。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史記》--探討其藝術特色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司馬遷的《史記》有何藝術特色。在中國,一提到傳記文學,人們會不約而同的首先想到《史記》,因為它開闢了傳記文學的先河,盛起了傳記文學的豐碑,建築了彌足珍貴的傳記文學創作經驗的寶庫。司馬遷司馬遷以歷史事實為根據撰寫人物,他不像後世小說家那樣騎上想像的駿馬自由馳騁,而是坐在歷史列車上始終沿著「實錄」的軌道前進,所以他筆下的人和事,除極個別因年代久遠只好根據傳說和不足的文獻而難免失實外
  •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記》,根本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汁原味!
    歷史上有不少史官「秉筆直書」冒死寫史的例子。(實際上,「秉筆直書」這個成語說的就是史官的事跡。)司馬遷寫《史記》,最容易引來禍事的就是當代皇帝的本紀,事實也的確如此,司馬遷在《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中實事求是的態度,讓漢武帝大發雷霆,「投而削之」。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他撰寫的《論六家要旨》一書,對先秦主要學術流派都做了頗有見地的論述。任太史令時,司馬談有感於國史多年無人編撰,漢興以來大批傑出人物的事跡無人記述,於是他想續寫《春秋》以後幾百間的歷史。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與構思,司馬談開始動筆寫作。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先生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該書記載了上至遠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近3000年的歷史。《史記》是公認的一部正史,漢武帝之前的歷史均以《史記》為標準,《史記》也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後來的歷朝歷代的史學家編撰正史都採用的是這種體裁撰寫。可是,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以嚴謹著稱的司馬遷先生卻在《史記》中的關鍵人物——秦始皇身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竟然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 司馬遷在《史記》中揭露劉邦糗事,漢武帝為何不怒?
    司馬遷立志創作「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忍受肉體、精神上的雙重屈辱,在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創作,共一百三十卷,洋洋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一直流傳至今,被譽為二十四史之首。
  • 司馬遷與《史記》
    他的學識和道家傾向,對司馬遷有直接影響。司馬遷少年時代在家鄉耕牧讀書,十歲左右誦讀古文。約十七歲時,又從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向孔安國請教古文《尚書》。二十多歲南遊江淮,北至齊魯,復轉而南遊,過梁、楚以歸。三十歲左右為郎中。三十五歲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過川、雲、貴的一些地方。36歲又曾侍從武帝泰山封禪。
  • 司馬遷的《史記》為何第一個寫的是黃帝 這裡面有怎樣的秘密
    司馬遷作《史記》,記述了從上古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之間三千多年的歷史,開創了紀傳體編史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但司馬遷寫《史記》時,為何不從三皇開始記起,而是以黃帝作為《史記》的開篇呢?這裡面有他怎樣的深意呢?這裡面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 司馬遷寫《史記》時,選擇紀傳體的原因是什麼?
    而司馬遷卻是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歷史的,那就是採取了人物為主線,並且重視人物的精神價值。就比如我們看《史記》的時候就能發現,有很多歷史人物是非常具體的,甚至耳熟能詳個性鮮明。當然也正是司馬遷通過紀傳體才能夠將這樣的故事留下,不然我們並不能從全方位的角度去熟悉一個人物。紀傳體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夠加深讀者的印象。比如我們在說記不記得幾年前的一件事情時,總會模糊的記憶不清。但是要說起是誰的事情時,總能快速地想起來。所以記人要比記時間來得更簡單,更清楚。
  • 古今文學之爭產生的歷史意義,與司馬遷的史記帶來的影響
    司馬遷大約10歲開始學習古代典籍,後來,又跟今文學家董仲舒研習《公羊春秋》,向古文學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出發開始漫遊,他的足跡遍及江準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十分注意考察民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司馬談的職務,擔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這使他得以接觸內府所藏的圖書。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司馬遷寫《史記》為什麼這麼說呢,往下看。《史記》和《漢書》都曾記載過這樣一個事件:漢武帝後期,李陵和李廣利帶兵出徵匈奴,然後李陵兵敗投降匈奴。但是兩書對事件的時間記載竟然完全不同!《史記·匈奴傳》是這樣記載的:「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詔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后時單于書絕悖逆。
  • 班固「洗稿」司馬遷?《史記》與《漢書》的相愛相殺
    《漢書》襲用《史記》,無可疑議,惟其中有幾項尤堪注意,可發前人之未見。 1.續寫《史記》乃《漢書》之原意 司馬遷《史記》僅載漢武帝太初史事,此後闕而不錄。後世史臣,多有續作,班彪(班固父親)即其一。班彪撰《史記後傳》六十五篇,啟導《漢書》之作。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商君列傳》裡面,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是一個非常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
  • 司馬遷寫《史記》時秦已滅亡上百年,很多事情是否是編造的呢?
    ,並不是寫小說,《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期間三千多年的歷史,司馬遷是個人,他不可能經歷數千年!寫《史記》的史料來歷有多個方面,(一)司馬遷祖輩都是史官,可以直接閱讀,(二)春秋各國史官對各國史料的記載,(三)秦國的歷史檔案,(四)漢武帝時親身經歷,(五)司馬遷邊遊全國各地,實際尋訪與調查,(六)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等等,司馬遷寫史記約耗費了十三年時間,寫人敘事,都言之有據,信而有徵,決非憑空虛構!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保證了《史記》的出版?他為何被漢宣帝腰斬
    漢武帝要是看到了非氣得把司馬遷抓來再宮刑一次不可。那麼問題來了,司馬遷的《史記》是誰弄出版的呢?這個功勞就落在了他的外孫身上。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楊敞,楊敞是漢朝的宰相,和霍光交好,因此老楊家在當時是顯赫一時的。
  • 【歷史名人】司馬遷生平事跡及主要歷史貢獻
    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進一步豐富了司馬遷見聞,激發了他求知慾望。10年苦讀間,家學淵源即深,又從名師授業,加之遷聰敏好學,所學知識為他以後完成《史記》奠定了堅實基礎。行萬裡路司馬遷20歲時,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了行萬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