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山國,或許大家對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如今的冀北之地,疆域被燕、趙二國挾裹。
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
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諸侯國,卻得到司馬遷的偏愛,為其單獨立傳。
那麼,《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是否與司馬遷個人主觀意願有關係?
我們將時間回溯至1975年,當年河北保定地區與衡水接壤的一個小村落人聲鼎沸,當地某位村民正在自家田地翻土時,刨出了許多古色古香,形狀怪異的金屬器物。
河北省文物部門接到線索後,隨即進駐現場調查,由此便揭開了千年之前中山國的神秘面紗。
經過為期兩年多的緊張考古工作,出土了上千件精美器物,根據器物上的銘文證實,這座大墓就是戰國中山王陵墓。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科院破譯中山國出土文物銘文,大致了解了這個國家是由何而來,並於何時泯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原來中山國祖先源自北方"狄族","狄族"誕生於陝西西北部,與山西昔陽一帶。
大約公元前506年,該部族將國號改名為"中山",直到公元前406年。中山國人來到河北石家莊、保定一帶紮根,並長期繁衍生息。直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山國被挾裹於燕、趙兩個國家之間。雖說中山國人出自北方遊牧部族,擅長騎射,可是由於先天地緣劣勢,再加上人口不多,中山國自是無法與燕、趙二國相抗衡。
大約公元前406年至公元380年,當時中山國王選擇"交相控引,爭衡天下"的治國方針。
再加上中山國盛產大量銅,鐵等礦產資源,冶煉工藝十分高超,也讓燕、趙二國不敢輕易對中山國下手。
公元前314年左右,中山國與盟友齊國交惡,甚至主動出兵進攻齊國,導致國力大損。趙武靈王即位之後,發動對中山國的大戰,徹底滅掉這個小國。
以上就是中山國大致發展過程和存續時間,可是中山國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便已經稱王。由於中山國和晉國關係不錯,中山國稱王也得了周天子的默許。
反觀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這本史書算得上是最為權威的史家書籍。
然而,中山國已經稱王,其鼎盛時期更是達到"千乘之國"實力,可唯獨中山國卻沒有進入《史記》的世家體系,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魯國、衛國、鄭國卻能單獨列傳。太史公司馬遷為何不對中山國施以筆墨呢?
按照民間傳言,司馬遷的祖先曾在中山國擔任要職,可司馬氏祖先出了個叛徒,害得中山國國力大衰,因此司馬遷故意隱去了中山國不表,主要還是想隱去自己這段不光彩的家史。
但是據《史記·太史公自序》我們便能了解,司馬先祖共分為三支,春秋末年,司馬遷這一家族分支,又輾轉於晉國和秦國。
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隨著劉邦擊潰項羽,建立西漢政權,司馬遷也繼續擔任史官,秉筆直書。
因此,司馬遷的祖先與中山國那位奸佞小人並無任何關係。
根據筆者推斷,司馬遷沒有在《史記》中為中山國單獨立傳,甚至連相關記載也甚少,主要還是中山國並沒有得到中原正統政權認可。
此外,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他也參考了許多先秦時期史家書籍。可是中山國由盛轉衰,再加上地緣劣勢,這個國度大約持續了300多年時間,其中有200多年的歷史進程,還是後人通過發掘古墓以及相關銘文才得出的結論。
當時司馬遷即使想為中山國單獨列傳,他也很難找到相關可靠的史料。畢竟,《史記》是非常正統的官方資料,司馬遷自是要更加嚴謹查閱先秦時期的書籍,才能完整地得出中山國發展的詳細脈絡。
由於手頭資料不夠,所以司馬遷便主觀上忽略了中山國,這其實是無傷大雅。
總的來說,中山國其巔峰時期軍事實力,或許僅次於戰國七雄,因為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讓它無法出現在《史記》中也是情有可原。
好在後世專家憑藉發掘出中山國王陵,原原本本的將中山國歷史重現天日。
《史記》是司馬遷嘔心瀝血編纂史籍,也不能因為這些小瑕疵,便否定了《史記》的正統客觀性。
總的來說,《史記》記載了諸多有意思的小故事以及做人的道理。歷史愛好者也可以通過閱讀《史記》當中一些分支細節,找尋歷史中不為人知的隱情。
買上一本《史記》,更能有助於我們了解華夏文明燦爛的過往。以下這本《史記》不僅包含了原文,與嚴謹翻譯之後的白話文,還有諸位名家用自己幾十年的研究,對《史記》進行二次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