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是雲南的一種傳統風味食品。雲南人喜歡吃餌,更擅長製作餌。雲南餌品種繁多,較有名氣的有昆明端仕街的小鍋滷餌、巍山肉餌塊絲、回族的燒餌夾滷牛肉、騰衝的炒餌以及火腿雞雜餌絲等等。
「蒸餌絲」則是曲靖獨創,在明朝就形成了完整的技法和理念,之後不斷豐富完善。用稻米做成餌塊在雲南歷史悠久,這與雲南是種植稻起源地有關。
民間傳說,明朝狀元楊慎被貶到雲南時,到曲靖朋友家做客,晚上喝酒盡興,未吃主食。第二天一早飢腸轆轆,四處找食,朋友遂將餌塊切絲蒸熱,加上自製醃菜、韭菜等作料拌勻遞給狀元,楊狀元吃過之後贊曰「這碗餌塊絲幹香濃鬱,有頭,『蒸』的好吃」!便連吃三碗。民間從此有「狀元吃餌絲,連吃三大碗」之說,蒸餌絲的做法也在坊間傳揚開來。
曲靖人對蒸餌絲情有獨鍾了,以至現在有很多餐館都打破了早點才經營的常規,一整天都見白生生的餌絲在甑子裡冒著熱氣。膩味了大魚大肉的人們偶爾把蒸餌絲當正餐吃,也自是一樣情趣。
曲靖蒸餌絲其中對的食材的選用及配比要求非常嚴苛。選用當地產的筒子餌塊,手工切絲,猛火蒸透,保證餌絲蒸熟且軟硬適中,有嚼頭。蒸餌絲的調配料非常豐富,而且相當考究。用專門熬製的甜醬油,配一定比例的香料精心炒制肉醬,所用酸菜精心醃製,油辣子的辣椒來自邱北,花椒來自四川,還有廣西出產的八角、草果,河南出產的水洗芝麻等等。
漫步清晨的曲靖城,那些遍布大街小巷的食肆飯館裡,蒸餌絲的身影竟無處不在。或許他們也經營著米線麵條、包子豆漿,但蒸餌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品種。各家的蒸餌絲可能在一些小的細節上有些出入,然而大的做法上如出一轍:切得細細的餌絲在甑子裡蒸著,挑出一碗,放上開水氽過的韭菜、綠豆牙,舀一勺熬過的醬油和橙黃的肉醬,吃時必另有一碗骨頭湯作配,別有一番滋味。
蒸餌絲不僅是曲靖老百姓最喜愛的小吃品種,也是他們向外界宣傳、推薦曲靖家鄉美食的首選,更是「遊在雲南,吃在曲靖」必不可少的一道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