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24日報導:長徵醫院血透中心護理組先進事跡報告會今天上午在友誼會堂舉行。這個組建於1977年的團隊是上海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血透中心,也是全國唯一提供24小時不間斷服務的血透中心。在這裡,病人的5年存活率超過七成,存活最長的已達28年。這樣的成績,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尿毒症病人腎功能衰竭,無法把身體裡面不需要的毒素清除掉,血透就是給這樣的病人在體外配一個「腎」,相當於一個人工腎:這個人工腎就是一個配有透析器的血透機,通過這個血透機的工作,可以把毒素和多餘的水排出體外。
一個病人每周至少透析三次,也就是隔一天就要清除一次體內毒素。要實現這個目的,首先要把病人的血管和透析機的血管連接起來。但是,人靜脈血管中的血不夠充沛,流量不足以滿足人機循環要求。通常,醫生們通過手術在病人的腕部開一道口,然後把埋藏較深的靜脈血管切斷,再在動脈上開一個口,把靜脈的一端接到動脈的這個口上,另一端扎死。由於動脈的血液很充沛,足以滿足大循環要求,因此動脈的血就可以直接從靜脈放出來了,這在醫學上叫做「屢」。
在做透析時,護士們通過兩根直徑一毫米粗的針,一根打入病人手上與動脈連接的靜脈,另一根打入不和動脈切口相接的靜脈,讓透析機的「血管」和人的血管合二為一。這樣的操作看上去很簡單,但這兩根針的頭部削成楔形,並不像常用的注射器那麼好操作。
上海長徵醫院血透室有一百多臺血液透析機,兩臺全自動復膜透析機,五臺連續性腎臟代替治療儀,能開展目前國內外所有先進的血液淨化技術,如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濾過、血漿置換、腹水回輸,人工肝及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等。
在醫學上,評定透析是否充分有十項標準,其中護士的操作技能對病人的臨床監護,以及能否對機器多功能的開發和靈活使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了好的透析機還不夠,人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透析在同一個病人身上,不同護士的操作,透析效果差別很大。
報告會上,血透中心護士長陳靜說,看似簡單的打針操作其實卻蘊含著很深的科學道理,有時打得不好,病人透析時就會非常疼痛,如果無法忍受,就只好提前下機,這樣透析就不可能充分了,「打針不是每個護士都能做好的,所以他們就得苦練基本功。」
在長徵醫院腎內科血透中心,每天來血透的各類病人達三百多人,血透室一天四班倒: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前半夜一班,通宵8小時連續透析一班。通常,病人在線血透要4個小時,從打針上機到透析完下機至少得五個小時,兩班病人上下機時間間隔不到一小時。在這一小時不到的時間,護士要完成機器消毒,透析機安裝,被套枕套床單更換,透析液檢查等準備工作,還要打開房間的九個大窗戶換空氣。
「一個護士要管理七八個床位,護士們工作起來像前線戰士打仗一樣,必須全身心緊張動員起來,沒有熱烈而鎮定的情緒和緊張而有序的工作作風,是不可能完成得那麼精準的。」陳靜說。
在長徵醫院的血透室裡,多是透析多年的「老病號」,透析十年以上的大有人在,最長的透析了近三十年。很多病人其實還在工作,他們的心態都很正常,全然沒有沮喪的情緒,這樣的治療效果,國內很少見。而這一切,都歸因於充分的透析和精心的治療,以及護士們對病人友善的勸導和教育。
「打針好的護士往往最受病人歡迎,『生手』常常遭到病人的拒絕,」陳靜說,「不過我們的護士們都非常體諒病人,經常會主動問病人,『要我給你打針嗎』或者是『你要誰給你打針?』讓病人自己選自己認為打針打得最好的護士。」
在這裡,沒有護士會因為遭到病人的拒絕而感到不愉快,對於屢管畸形的病人,他們會去請老護士來為自己分管的病人打針,並在一旁觀摩學習,「這樣謙虛的態度在這裡已經蔚然成風。大家相互學習,年輕的護士進步也很快。」
年僅38歲的患者沈雁波已經在這裡血透了13年了。報告會上,她感慨地說,自己曾前往日本旅行,旅行途中的透析治療在福岡的一家醫院進行。「我的手臂上被扎過4000多個針眼,可是你看得出嗎?是的,日本的護士見了我的手臂也很驚詫,她們直說,你們中國護士的技術真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