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宓妃遊於洛水,驚豔了河伯,河伯設計將自己溺於洛水,強霸了宓妃。先妃的美貌也同樣讓后羿(夏朝有窮國之君)羨慕不已,從而激怒了河伯,製造水患為害。后羿氣不過乾脆射傷了河伯,娶了宓妃。后羿被封為布神,而宓妃為洛神。
「洛神」一詞,最早出現在屈原的《天問》中,從天到地,從古到今,從人到神,共有173個問題。天啟二年派后羿,意為「革惡夏民」,但為什麼「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這則傳說起源於何時,只能有個大概的追溯,學者更關注:誰是洛神?
她是上古神伏羲的小女兒,她實際上是伏羲的后妃,否則,就不能冠以「妃」的名字。
不過,對民間的了解還是相當到位的,洛神是個大美人啊。她在司馬相如的筆下:「絕殊離俗,姣冶嫻都,妝飾靚麗,便嬛綽約。」(《上林賦》)在張衡的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鹹姣麗以毒攻毒,以蛾眉為食。」(思玄賦)
然而,在曹植看來,洛神仍是一位不能超越的神,「思交甫之棄言兮,愁疑猶疑。收和顏悅色之志,申禮防之自持.」洛水剛出,便不見了蹤跡,曹植心中那個惆悵啊,心神就此停留在洛水河畔,不時想像著什麼時候可以重現。有一種說法是,曹植寫的洛神,實是述說對甄氏的崇敬。
那它真的是這樣嗎?唐代大學者李善就是這麼認為的。《昭明文選》作李善注時,有個故事:
曹植有心娶甄氏,曹操卻把她許給了曹丕。甄氏死後,曹丕當天就見到了曹丕,曹丕拿出一個玉帶金縷枕,說是甄氏留下的,送給了曹植。在通往洛水的迴路上,曹植夜裡夢見了甄氏,告知這枕頭是她從家裡帶來的,現在送給了曹植。
《無題》中的李商隱,正是借這個典故詠詩:
清爽的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輕雷來。
金蟾齧鎖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吏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寸草不生寸草不生。
《洛神賦》作於魏文帝黃初(222年),當時,曹植的密友丁儀、丁成二人被殺,自己被貶為安鄉侯。這對於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功立業,鑄流金石之功」的曹植來說,無疑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其心境之鬱悶,可想而知。
所以,曹植做《洛神賦》時,這種情意深沉、依戀徘徊,真的是在抒發對自己處境的惆悵嗎?此時此刻,做賦、寫神之情,真能排遣那份苦悶嗎?
在當時的曹植看來,政治野心和洛神一樣,遙不可及。曾有一次,他的想像如此美好,只是他少了一分雄心壯志,用文人的眼光看世界,最後,失去了一次登頂的機會。無法成為那個發號施令的人,怎麼能夠毫無阻礙地實現夢想?
所有學者都分析過,曹植與甄氏是不可能的。兩位都差了十歲,不過年齡並不是問題,後來的明憲宗和萬貴妃就是個例子。這是因為曹丕與曹植的關係一直不和,曹植不需要為自己惹麻煩。那麼,為什麼,後世的人都選擇相信自己確有其事?
甄氏在與曹丕再婚之後,對曹丕頗有微詞。這個故事,版本挺多的,大意是:曹氏父子攻克袁紹,曹丕先下手為強,收攏了甄氏,據說,當時曹操很是感慨,老子辛苦打仗,兒子便宜。所以,外界對甄氏的傳聞愈演愈烈,說曹操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圖甄氏之美。
三國故事中,關於曹操愛美人的故事,已經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甄氏是美麗的,不然也不會受寵愛好幾年,但,讓甄氏名聞十裡八鄉的是她的「貴人」。有人說劉良是相士,說她「名不見經傳」,後來,也就為袁紹二子袁熙聘甄氏為妻。
建安九年(204年),曹軍攻佔鄴城,甄氏被曹丕收為養子,生子為孫。誠然,甄氏除了美貌,也極具才華,而曹植更是才子,怎麼看都符合才子組合。然而,曹植見到甄氏的時候應該才13歲,是不是就情根深長了,多年以後終於爆發了?
曹氏父子之間的故事,特別是在《世說新語》中,更是讓人津津樂道,清楚地寫到:「這場戰爭是為了她而戰」,她就是甄氏。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曹操真的是甄氏的外貌嗎?
甄氏出身世家,袁紹選擇她當自己的媳婦,其實就是看中了她背後強大的娘家背景。曹丕納甄氏,曹操應從其立國之初著手。只有在民間看來,美麗,才情才是男人最在意的。
據說甄氏後來下場很慘,死後還是她的兒子曹叡追封她為文昭甄皇后。甄氏得了一時的寵愛,卻因讒言而死。其中一種說法,是郭貴嬪進讒言,說曹叡不是曹丕,而是袁氏後人。公元199年,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就任幽州刺史,甄氏為公婆留在冀州。
黃初二年六月(公元221年),曹丕遣使者送甄氏到鄴城下葬。大體上,這一宮闈秘事的真相隱藏在眾多的謎團中,難以窺破,魏朝開國之初竟然容不下一位女子,這其中牽扯的事情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讀過史者不能不推敲原因。
事實上,後來甄氏失寵,一方面是曹魏地位穩固,另一方面又是真的年老。她比曹丕大五歲,如果曹丕真的那麼喜歡她,怎麼能不捨得在她死後用頭髮蓋住肚皮塞嘴呢?因此,她和曹氏父子之間,糾纏不清的是政治利益還是政治利益。